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3歲以後,父母都會將其送到幼兒園。
孩子會進入一個相對集中的環境,有專業的人員指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既能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以及交流和思考能力,又能讓父母安心地外出工作。
這是一種很好的安排,孩子們往往在幼兒園生活得很開心。但隨著時過境遷,幼兒園發生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變化,也給父母增加了不少壓力。
劉清夫妻都是普通的上班族,眼看著兒子上幼兒園中班,緊張的生活本該得到緩解,但他卻感到越來越壓抑。
首先是學費猛漲,半年就高達2.5萬元,還不包括生活費、書本費等項目,讓他叫苦不迭。
其次是課程越來越多,還增加了足球等興趣愛好,變相地加重了孩子和父母的負擔。聽說讀大班以後,為了做好教育銜接,還要開始學習小學的課程,看樣子學費還得上漲,這讓他難以高興起來。
其實,幼兒園應該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地方,讓孩子學習過多的功課,非但沒有必要,還會對今後產生負面影響。
那麼,幼兒園的作用應該是什麼呢?
在以前,幼兒園被稱為蒙養園或者幼稚園,一般接納年齡在3-6歲之間的孩子,是一種兼具保育和教育作用的學前教育機構。
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從幼兒園的職能來看,主要應該有兩方面的作用。
幼兒園是讓孩子走向外界的起點。由於有很多同齡的夥伴,可以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同時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會認識世界,開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幼兒園主要應該讓孩子玩耍並且玩中有學,通過集體活動激發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幫助孩子儘快地適應社會,走向獨立,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
所以,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進入幼兒園生活。
由於受時間、精力和環境的影響,孩子的教育問題相對複雜,而且很不容易做好。
有一個專門的場所和專業的老師,可以降低父母的教育難度,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同時,父母也可以放開手腳在職場上大顯身手,也能提高家庭的經濟收入,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更好的基礎。
為什麼幼兒園不需要提前學習小學的課程呢?
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環節,主要針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社會常識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教育。根據保育和教育兼顧的原則,必須遵循其身心發展的特點,不能隨心所欲地開設小學課程。
現實生活中,有的幼兒園為了招攬生源往往另闢蹊徑,他們喜歡標榜自己的特殊之處,「提前與小學接軌」 就是其中的噱頭之一。
父母左右為難,只好掏幹腰包,傾盡所能。他們隨意加入了算數和語文等內容,還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這就違背了開辦幼兒園的初衷,偏離了幼兒教育的正軌。
由於年齡的限制,孩子的智力發育還不完善,一旦過早地接觸到小學的內容,不但不能理解和掌握,還會產生牴觸情緒。
在今後真正進入小學後,容易因為以前學過的原因,對學習不再有新鮮感,可能不再認真聽講,從而逐漸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這樣做不但造成重複教育和資源浪費,還會破壞孩子們幸福和快樂的童年,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來說,這樣的提前「接軌」並沒有好處,不過是某些人為了「圈錢」的遮羞布而已。
怎樣改變幼兒園混亂的現象呢?
針對以上問題,教育部出臺了《學前教育法草案》,儘管只是徵求意見稿,但其中明確了兩個內容。
教育部出臺這部草案,是在釋放一個重要的信號,這預示著國家將對幼兒園進行一輪大整改。不少父母表示:早該如此了!相信這一天即將到來。
這對廣大的父母來說,既能夠避免拔苗助長,讓孩子循序漸進地學到知識,又能減輕自己的經濟壓力,讓幼兒教育恢復到原有的職能,這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