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往往少言寡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們需要比外向的孩子更多的自我空間。
這種性格通常被認為是「吃虧」的,慢性子、話不多就意味著不能跟人迅速打交道,靦腆羞澀也意味著一個人無法輕易展示自己。
在這個以外向性格為主導的社會,內向的孩子過早被貼上了懦弱、孤僻、社交障礙等一系列負面標籤。
不過每位家長都應該意識到, 內向只是孩子的個性特徵,不是缺陷。恰恰相反,性格內向的人有很多優勢,還沒有被你發現。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將兩個6歲的男孩帶到同一間屋子裡,其中A男孩外向活潑,B男孩內向安靜。
心理學家給他們一人一塊拼圖,告訴他們拼完即可走出房間,得到獎勵。
一開始,兩個孩子都很認真地拼圖,拼到一半的時候,房間裡突然進來了一隻小狗。
A男孩的注意力瞬間被小狗吸引,他放下手中的拼圖,開始和小狗玩起來;而B男孩只是在小狗進來的時候看了兩眼,之後就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拼圖上,直到完成。
當B男孩拼完拼圖走出房間的時候,A男孩還在和小狗玩耍,全然忘記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
這個實驗長期被用來證明內向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專注力,但是同時也證明了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具備與外界交流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上講,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
內向的孩子多是慢性子,性格敏感,喜歡幻想、思考,而且他們更喜歡一種有規律的生活,做事也比較有計劃性。
誰說這樣的孩子就不能獲得成功呢?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內向靦腆的人,但是談及自己熱愛的事物的時候,他能把每一場發布會都變得熱血沸騰,供人膜拜。
著名作家JK羅琳平時也是個內向的人,她小時候常常因為家裡客人太多而躲進房間裡看書,但是她把自己的激情都賦予了筆下的魔法王國。
在職場中,領導也更喜歡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給辦事能力強,且安靜少語的人來做,因為覺得這些人值得信任。
這些安靜、沉思的人因為不善言辭,通常會被貼上許多標籤,而世界正需要這些人,與那些開朗、健談,甚至有些聒噪的人達成平衡。
《內向者優勢》的作者,馬蒂·蘭妮博士提出了內向者具有以下優勢:
1、與他人工作融洽(尤其在1V1關係中);
2、友誼長存;
3、靈活、獨立;
4、有更強的專注力、自省;
5、有責任感、創造力和分析能力;
6、刻苦和聰明。
內向和外向的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他們有不同的行為動機。
內向的人在獨處時往往具有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個人就是一支團隊」,但卻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無力,尤其是與人初次接觸時不知道如何交流;
但是性格外向的人呢?他們在人群中非常活躍和熱情,習慣與他人合作,左右逢源,但是獨自一人時,他們通常會感到沮喪和無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和作家都是內向的。這些專業領域的人們喜歡獨處,獨處可以讓自己不斷探索,發現新事物並帶來持久的樂趣。
所以,再也不要把內向看成是可以糾正的缺點了,這也許是上帝恩賜的天賦呢?
我們應該做到這樣對待內向的孩子:
1、更多包容
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小天使,父母必須意識到內向不是壞事,更不要說可恥的事了。
它只是一個人的個性特質而已,它與血型、膚色這些東西都一樣,無需更改。
包容孩子的內向,不逼他走到人前,這是我們能給內向孩子最好的禮物。
2、更多理解
內向的孩子也許靦腆、膽小、謹慎、說話吞吞吐吐,但是無論表現出怎樣的特質,家長都儘量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並得出負面結論。
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些詞語,以及隨之而來的令人不愉快的語氣,他可能會對此特質感到自卑。
自卑是內向孩子最易發展出的心態,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不良的影響,別等來不及的時候再後悔。
3、更多時間
如果你想將讓孩子融入新的環境,或者為其他人介紹你的孩子,請多一點耐心,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斥責孩子。
「大膽一點,跟叔叔/阿姨打個招呼呀!」
「進幼兒園已經一周了,還沒有交到朋友嗎?」
別急,給他們一點時間,要相信他們只是慢熱,並不是跟世界格格不入。
4、更多空間
內向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多自我的空間,他們也許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容易被冒冒失失闖進房間的大人打斷思緒。
這時候,除了思緒中斷的失落感,你會發現他們圓圓的眼睛裡滿是不信任。
有的家長喜歡翻看孩子的日記,檢查孩子的手機,「我自己的孩子怎麼看不得」,殊不知這卻在無形中讓親子關係現出裂痕。
5、更多鼓勵
內向的孩子很慢熱,但是他們的友誼非常持久。
如果他們這段時間與從前不想認識的朋友打成了一片,請別說「交朋友多好,怎麼早點不聽」這種話,天知道在交朋友之前他們內心有多麼掙扎,而這時候他們更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
你的鼓勵和肯定,能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獲得更多的快樂。
6、更多傾聽
內向的孩子平時沒有太多話,很多話語都埋在心底,即使遇到了困難也很少尋求幫助,通常都是一個人花費百倍的力氣去默默解決。
但是當他們說了出來,這說明在他的世界裡,這句話是「非說不可」的。
因此,你必須更加認真仔細聽他的話,了解他的困難,然後回應他,幫助他。這需要你付出更多耐心和精力。
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愛與尊重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律與公平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自然造化中的協助與建構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籽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