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大吉,那國內具有衝擊 2022 年菲爾茲獎的牛掰數學家嗎?

2021-02-15 晨暉數學

如果要直接了當的回答問題,很遺憾,目前國內沒有。

這個問題很能體現中國人當下的某種心態:一方面頗為"自信",除了美國,以及英法德日俄,其它國家都不放在眼裡,另一方面又沒有自信,急需菲爾茲、諾貝爾來證明自己,以至於這幾年國內媒體時不時就冒出"諾貝爾級成果"。

那中國數學水平到一流了嗎?或者次一流?甚至二流?不幸,二流也難說。物理化學生物其實也都差不多,但這些學科經費、設備相對更重要一些,可能國際地位比數學稍好一點,但也好的有限。

為什麼發展了這麼多年,二流都還難說?其實八十年代出國那一批人,今天回過頭看來,成就可以說很了不起。9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華人數學雙子星田剛、林芳華獲邀45分鐘報告,要知道那時他們的年紀才是32不到。這兩位後來分別拿到美國數學會的重量級獎項,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內出去的數學家中僅有的獲獎者,再往後要到一鳴驚人的張益唐(還是他們這一批的)了。除此之外,90年代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數學家還有勵建書、阮勇斌、鄔思珏、張壽武、李駿等等。應用數學、統計更是如此,這裡不一一列舉。

與華人數學家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相比,同時期國內數學家卻相對沉寂,原因何在?如果大家關注過各個數學系的師資力量的話,你會發現50年代末到60年代出生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佔了絕大多數,原因在於更早的數學家很多都被文革所耽誤,白白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少部分人改革開放後通過出國進修,才貢獻出了自己科研生命力中的最後一點力量。再加上90年國內知識分子的待遇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降到谷底,能堅持下來的優秀苗子,實在是鳳毛麟角。一個大家現在可能難以想像的事實是,2003年左右,國內最好數學系的青年教師拿到手的只有兩千多,交完房租和小孩幼兒園學費所剩無幾。辦公條件也是一言難盡,90年代國內頂尖高校教學樓裡都能聞到一股尿臊味,讓來講學的國外學者唏噓不已。

所以,你能指望什麼呢?現在國內數學界中青年人才70後、80後,他們都是90年代到新世紀初受的教育,你能指望他們得到多好、多系統的培養?他們的老師在那樣的物質和交流條件下,能正兒八經跟得上國際學界主流前沿工作的都不多,能做點國際主流認可的東西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能堅持在國內數學界使得學術能繼續傳承,已經難能可貴了。諸位指點江山的知乎er們,平心而論,你們回到那個年代,能堅持下來嗎?07、08年之後,國內學術界待遇逐步提高,特別是各種人才計劃實施之後,優秀年輕人待遇有了質的飛躍,國內才漸漸能吸引優秀青年學者(當然各種人才計劃帶來了新的問題)。人才培養應該說這個時候才算是走上正軌。這樣看來,北大00級前後那一批只能說是奇蹟了。

這裡可能會有人反駁說,七八十年代師資力量更差,為什麼田剛、林芳華這些人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這個原因首先在於,這些人基本都是78級前後的,集中了中國累積了十年的優秀人才,而且那時國內知識界未收到商業大潮的影響,他們的老師仍然是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社會地位仍然很高,也不需要面臨科研和餬口的雙重壓力,能靜下心來專心教學。那個時候的學生畢業時,除了前沿知識稍有欠缺之外,基本功從平均水平上遠超後年20年的學生,也許只有現在少數高校的少數優秀學生可以相比。

回顧這些歷史,你會發現,中國數學的發展並不是那麼容易、那麼理所應當的事情。今天國內媒體天天靈魂拷問"那麼多奧賽金牌為何沒有菲爾茲獎",根本就是耍流氓。中國IMO選手留在學術界的比例高於任何一個奧數強國,成就也絕對不差,要知道這還是在他們的老師水平遠低於其它國家的情況下取得的。再橫向對比香港和臺灣,在本世紀初之前,他們的師資力量都要遠好於大陸,但最近二十年人才培養已經遠比不過大陸了,加起來甚至比不過北大一個系。

一流的學者沒有留在國內,自然很難培養出超一流的人才,所以大家無需老是去問什麼時候拿菲爾茲獎。等什麼時候國內的社會環境使得一流的華人學者願意在國內工作,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才有可能得到本質提升,超一流的人才才有冒出的可能。相比之下,菲爾茲獎作為一個政治意味越來越濃的獎項,意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例如分析領域偉大如de Giorgi,Caffarelli,也沒有拿到菲爾茲獎,但如果中國有de Giorgi,有Caffarelli,有Ambrosio,還需要菲爾茲來體現在這個領域的地位嗎?

北大「黃金一代」許晨陽、惲之瑋、張偉、朱歆文

作者:Veri Fold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540550/answer/9271859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連結:

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2020年世界數學最高獎沃爾夫數學獎揭曉

奧數競賽屢拿大獎卻極少有數學大家的背後

13歲拿奧數金牌20歲博士畢業,這位澳洲頂尖數學家也是華裔

奧數金牌得主劉若川的科研之路

北大數學雙子星:許晨陽與朱歆文

北大學神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黃金一代」刷新戰績

從四川縣城學霸到麻省理工教授:北大「數論大神」張偉

 

歡迎關注晨暉數學

 

相關焦點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魔咒到底是啥
    菲爾茲獎是由國際數學會頒發的,相對比較官方的機構頒發的獎,每四年發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發,每次發給2-4名,不超過40歲的數學研究者,獎金15000美金。下一次國際數學大會將在2022年舉行。因為他不想Weil得獎,Weil當年43歲,Weil是當時最好的年輕數學家,跟原來得獎宗旨矛盾了,建議設在42歲,1950那屆沒有發給Weil。這是到了1950年第二次,到了1958年,菲爾茲獎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次,菲爾茲獎所有的資料要過了75年才能公布出來,這些資料現在還並沒有通過國際聯合會公布出來,由於編委自己所在的學校裡面一些文件庫裡面找到的資料。
  • 頂級數學家佩雷爾曼:破解龐加萊猜想,拒領百萬獎金和菲爾茲獎
    如果告訴你解開一道數學題,就能獲得100萬美元,你會為之努力嗎?這當然是真的,2000年,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對全世界發出公告,只要解決了他們給出的七個數學題當中的任意一個,就能拿走100萬美金。消息一出來,數學界都沸騰了,無數數學家躍躍欲試。只要成功證明,就能名利雙收!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盤點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數學家的資料:極客數學幫今天來給大家講講有關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數學獎與他的獲獎者們。趕快來看看吧。它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是丘成桐。菲爾茲獎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 首位「菲爾茲獎」女性得主米爾扎哈尼
    2014年8月13日,年僅37歲的她在韓國首爾的頒獎儀式上被授予「菲爾茲獎」,這是自1936年首次頒發該獎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此殊榮,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伊朗裔數學家。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菲爾茲獎頒獎聲明中稱:「米爾扎哈尼在數學技巧和數學文化方面有很高造詣,同時兼有超凡技術能力和雄心壯志,富有遠見和好奇心。」
  • 專訪數學家丘成桐:如果我沒得過菲爾茲獎,早就被打垮了
    此後不到10年,他就成長為世界數學界不容忽視的人物。在此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這標誌著微分幾何新時代的到來,一個新的學科隨之產生,被稱為幾何分析。1983年,34歲的丘成桐獲得菲爾茲獎,這是世界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華人中唯一的獲獎者。
  • 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
    數學家William Thurston是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在《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的十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數學天才的傳奇。今天主要介紹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的關係。龐加萊猜想是數學家龐加萊於1904年提出的一個拓撲學猜想,也是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七個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
  • 菲爾茲獎得主高爾斯:未來數學家的工作或被計算機取代
    這之後,如1995年懷特海獎的評語所言,高爾斯「在五年內讓巴拿赫空間的幾何完全改變了面貌」。他塑造了一系列巴拿赫空間中完全不具備對稱性的結構,解決了臭名昭著的巴拿赫超平面問題,提出高爾斯二分法定理。 1998年,因將泛函分析和組合學領域連接起來,35歲的高爾斯摘得了數學領域的皇冠——菲爾茲獎。
  • 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首位女性菲爾茲獎得主
    (Calo、球藻怪、Revolucion/譯)2014年,「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被授予了一位女性數學家。這是自1936年首次頒發該獎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此殊榮。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數學家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
  • 中國數學家連破兩大國際難題,他們坐了11年冷板凳,菲爾茲獎得主都震驚了……
    菲爾茲獎得主西蒙·唐納森得知這個消息後,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教授從研究到發文,中間耗費了十一年之久。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漫長的一個過程。十一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那有人可能會說:原來發一篇論文可以用十一年,那我的論文是不是也可以……這個就不要做夢了,而且陳秀雄教授和王兵教授在這十一年裡,還有其它的成就。
  • 中國奧數第一,為何沒有菲爾茲獎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 這道國產數學題,菲爾茲獎得主都束手無策
    還是1936年,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才要求設立了數學界國際性獎項,「菲爾茲獎」也成為了數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被譽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是菲爾茲獎遠比諾貝爾獎更加難得,從1936年到2018年,全世界也就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 其中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就是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時隔24年,另一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才於2006年獲得該獎項。上世紀70年代,丘成桐就陸續解決了「沃爾夫猜想」、「正質量猜測」等世界性數學領域的難題。
  • 中國為何沒有人得菲爾茲獎?看看人家韓國,多麼重視數學教育
    之前不二寫了一個華裔神童得菲爾茲獎的文章,有朋友就留言說: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得菲爾茲獎的人才?是不是中國沒有神童? 實際上,咱們中國並不缺天才兒童。但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現代數學體系本來就是外來物,所以像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數學強悍是有原因的。
  • 訪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
    ↑ 點擊訂閱,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動態2016年12月初,菲爾茲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吳寶珠參加了由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和英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的會議
  • 菲爾茲獎今午人民大會堂揭曉 江澤民主席將頒獎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消息:今天下午3點,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四年一度的菲爾茲獎,將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產生兩位「新科狀元」。中國領導人將為他們頒獎。  北京青年報的消息說,據可靠消息,此次菲爾茲獎將被兩位年輕數學家——法國的拉佛閣和俄羅斯的沃沃斯基奪得,而華人數學家再次與菲爾茲獎失之交臂。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學術成就上,他已經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並且,在197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應邀作了一小時的大會演講。①國際數學家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除了頒出菲爾茲獎章,還會邀請一批國際傑出的數學家在大會上作一小時演講。在丘成桐之前,只有他的老師、著名華人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被兩次邀請在大會上進行一小時演講。
  • 頂級數學家佩雷爾曼:破解龐加萊猜想,拒絕菲爾茲獎和百萬獎金
    悄咪咪地說一句,他曾經還拒絕了菲爾茲獎,真是個視金錢名利如糞土的奇男子啊!龐加萊猜想龐加萊龐加萊是20世紀初期數學界的領袖之一,和希爾伯特等數學家相識。他在研究拓撲學的時候發現了個有意思的地方:若空間內的封閉曲線最後都能收縮匯聚到一點,那這個空間就是個三維圓球。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菲爾茲獎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
  • 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貢獻有限
    丘成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經歷就是一枚「學霸」的標準版本:22歲博士畢業,25歲任副教授,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34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即便如此,他說:「快沒什麼用,做好的學問需要時間。」
  • 亞洲第一位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的數學世界
    今天小鹿給大家介紹一位數學界不可忽視的人物,他就是日本著名數學家、亞洲第一位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先生。小平の經歷可是你知道嗎?小平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抄過書呢。那會兒他在學習範 瓦爾登的《代數學》,可是他卻一點兒都看不懂,於是他就抄書,一直抄到懂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