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直接了當的回答問題,很遺憾,目前國內沒有。
這個問題很能體現中國人當下的某種心態:一方面頗為"自信",除了美國,以及英法德日俄,其它國家都不放在眼裡,另一方面又沒有自信,急需菲爾茲、諾貝爾來證明自己,以至於這幾年國內媒體時不時就冒出"諾貝爾級成果"。
那中國數學水平到一流了嗎?或者次一流?甚至二流?不幸,二流也難說。物理化學生物其實也都差不多,但這些學科經費、設備相對更重要一些,可能國際地位比數學稍好一點,但也好的有限。
為什麼發展了這麼多年,二流都還難說?其實八十年代出國那一批人,今天回過頭看來,成就可以說很了不起。9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華人數學雙子星田剛、林芳華獲邀45分鐘報告,要知道那時他們的年紀才是32不到。這兩位後來分別拿到美國數學會的重量級獎項,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內出去的數學家中僅有的獲獎者,再往後要到一鳴驚人的張益唐(還是他們這一批的)了。除此之外,90年代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數學家還有勵建書、阮勇斌、鄔思珏、張壽武、李駿等等。應用數學、統計更是如此,這裡不一一列舉。
與華人數學家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相比,同時期國內數學家卻相對沉寂,原因何在?如果大家關注過各個數學系的師資力量的話,你會發現50年代末到60年代出生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佔了絕大多數,原因在於更早的數學家很多都被文革所耽誤,白白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少部分人改革開放後通過出國進修,才貢獻出了自己科研生命力中的最後一點力量。再加上90年國內知識分子的待遇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降到谷底,能堅持下來的優秀苗子,實在是鳳毛麟角。一個大家現在可能難以想像的事實是,2003年左右,國內最好數學系的青年教師拿到手的只有兩千多,交完房租和小孩幼兒園學費所剩無幾。辦公條件也是一言難盡,90年代國內頂尖高校教學樓裡都能聞到一股尿臊味,讓來講學的國外學者唏噓不已。
所以,你能指望什麼呢?現在國內數學界中青年人才70後、80後,他們都是90年代到新世紀初受的教育,你能指望他們得到多好、多系統的培養?他們的老師在那樣的物質和交流條件下,能正兒八經跟得上國際學界主流前沿工作的都不多,能做點國際主流認可的東西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能堅持在國內數學界使得學術能繼續傳承,已經難能可貴了。諸位指點江山的知乎er們,平心而論,你們回到那個年代,能堅持下來嗎?07、08年之後,國內學術界待遇逐步提高,特別是各種人才計劃實施之後,優秀年輕人待遇有了質的飛躍,國內才漸漸能吸引優秀青年學者(當然各種人才計劃帶來了新的問題)。人才培養應該說這個時候才算是走上正軌。這樣看來,北大00級前後那一批只能說是奇蹟了。
這裡可能會有人反駁說,七八十年代師資力量更差,為什麼田剛、林芳華這些人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這個原因首先在於,這些人基本都是78級前後的,集中了中國累積了十年的優秀人才,而且那時國內知識界未收到商業大潮的影響,他們的老師仍然是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社會地位仍然很高,也不需要面臨科研和餬口的雙重壓力,能靜下心來專心教學。那個時候的學生畢業時,除了前沿知識稍有欠缺之外,基本功從平均水平上遠超後年20年的學生,也許只有現在少數高校的少數優秀學生可以相比。
回顧這些歷史,你會發現,中國數學的發展並不是那麼容易、那麼理所應當的事情。今天國內媒體天天靈魂拷問"那麼多奧賽金牌為何沒有菲爾茲獎",根本就是耍流氓。中國IMO選手留在學術界的比例高於任何一個奧數強國,成就也絕對不差,要知道這還是在他們的老師水平遠低於其它國家的情況下取得的。再橫向對比香港和臺灣,在本世紀初之前,他們的師資力量都要遠好於大陸,但最近二十年人才培養已經遠比不過大陸了,加起來甚至比不過北大一個系。
一流的學者沒有留在國內,自然很難培養出超一流的人才,所以大家無需老是去問什麼時候拿菲爾茲獎。等什麼時候國內的社會環境使得一流的華人學者願意在國內工作,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才有可能得到本質提升,超一流的人才才有冒出的可能。相比之下,菲爾茲獎作為一個政治意味越來越濃的獎項,意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例如分析領域偉大如de Giorgi,Caffarelli,也沒有拿到菲爾茲獎,但如果中國有de Giorgi,有Caffarelli,有Ambrosio,還需要菲爾茲來體現在這個領域的地位嗎?
北大「黃金一代」許晨陽、惲之瑋、張偉、朱歆文
作者:Veri Fold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540550/answer/9271859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連結:
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2020年世界數學最高獎沃爾夫數學獎揭曉
奧數競賽屢拿大獎卻極少有數學大家的背後
13歲拿奧數金牌20歲博士畢業,這位澳洲頂尖數學家也是華裔
奧數金牌得主劉若川的科研之路
北大數學雙子星:許晨陽與朱歆文
北大學神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黃金一代」刷新戰績
從四川縣城學霸到麻省理工教授:北大「數論大神」張偉
歡迎關注晨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