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雖然數學與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人類真正重視數學還是在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的時候,諾貝爾將自己的遺產設立了五類獎項,但卻沒有數學。
還是1936年,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才要求設立了數學界國際性獎項,「菲爾茲獎」也成為了數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被譽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是菲爾茲獎遠比諾貝爾獎更加難得,從1936年到2018年,全世界也就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
其中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就是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時隔24年,另一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才於2006年獲得該獎項。上世紀70年代,丘成桐就陸續解決了「沃爾夫猜想」、「正質量猜測」等世界性數學領域的難題。
而除了菲爾茲獎外,丘成桐還獲得了克拉福德獎、沃爾夫數學獎等眾多國際數學大獎,全世界範圍內包攬了這些獎項的數學家也只有丘成桐和比利時人德利涅。除了攻克數學界的難題之外,丘成桐還在物理學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丘成桐與霍金有過交流,並且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理論,以及「卡拉比猜想」。因此,丘成桐還在2018年獲得了物理學領域「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以表彰他在黑洞物理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不過,儘管在國外數學一直是一門受人追捧的學科,但是在中國給國內卻一直還是冷門。雖然在中國數學是基礎學科之一,但是高等數學領域卻一直難出人才,而且國人們對數學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偏差。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丘成桐致力於發展中國的數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的數學研究中心都他一手創建起來的。本來中國從來沒有舉辦過數學相關的國際會議,還是在丘成桐先生的號召下,才有了國際數學講座。
也是因此,國內的數學學者們才開始有了走向國際的思想。2016年,丘成桐先生受邀參加了《開講啦》節目,一名叫陳昕媛的小女孩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圖)。只見丘成桐看了這個問題後笑了笑說:「我也沒想清楚這個問題,我不太懂加減乘除啦。」
主持人撒貝寧開玩笑地將這道題命名為「陳昕媛猜想」,引得眾場哈哈大笑。網友們紛紛笑稱丘成桐居然被民間「網紅數學題」給「難倒」了,的確這類題在網絡上還有不少版本,但卻頂多只能算是混淆視聽的腦筋急轉彎,甚至不能叫是數學題。
真正的數學領域遠比那最基礎的四個符號要浩瀚廣闊,而中國人卻還一直誤認為數學沒有前途,創造不了經濟價值。殊不知只是國內對數學的認識一直在停步不前,家長們認為數學只是一堆數字,進而影響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而年輕人又因為把時間浪費在追名逐利之上,也很難有學生有熱情和精力去鑽研高深的難題。丘成桐也更是希望年輕人們能打開眼界,看看這個數學界浩瀚的宇宙,而不是滿足於用數字來玩「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