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

2021-02-19 WorldScientific
      ↑ 點擊訂閱,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動態

2016年12月初,菲爾茲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吳寶珠參加了由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和英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的會議「展望二十一世紀的物理教育」, 並在會議期間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上圖:在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開的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38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獲得國際數學界大獎——菲爾茨獎。吳寶珠「通過引入新的代數—幾何學方法,證明了朗蘭茲綱領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該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吳寶珠教授是一位傑出而著名的理論數學家。於1972年出生於越南河內一個學術家庭的他,自小便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中學時,他就曾是越南第一位兩度奪得國際數學奧利匹克競賽金牌的學生。中學畢業後赴法國攻讀本科和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吳寶珠教授師從熱拉爾洛蒙(Gérard Laumon)教授,並與後者在2003年左右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自守形式基本引理(fundamental lemma of automorphisms in the Langlands program)的酉群特例。2008年,吳寶珠證明了該引理的一般情形,並因此獲得2010年菲爾茲獎。

採訪當天的午餐上初見吳寶珠教授時,第一印象是他比較內斂嚴肅,不苟言笑。隨著採訪的進行,吳教授很快就表現出了和藹、健談的一面。沉穩的聲音中夾帶著幽默的敘述,無論是幼時與學生時代的歷史,還是科研過程中的故事,都因豐富的細節而給了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

他在談到大學時代時,曾因無法適應由數學競賽到真正的數學研究之間的差異而失落,甚至認真考慮放棄數學研究而轉向計算機行業。

雖然沒過多久就轉回了數學研究,但這卻反映了他在科研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也經歷過許多人曾有過的挫敗和沮喪。


訪談中,吳寶珠教授詳細講述了從基本引理的酉群特例,到一般情形的證明的這一段曲折經歷。在給出酉群特例證明之後的幾年裡,他為證明基本引理的一般情形嘗試了各種方法,卻屢屢失敗,沒有進展。

直到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一次報告會之後,他在與數學家Mark Goresky的交談中了解到perverse sheaf這一數學結構的一些重要性質,從而為一般情形的證明找到最後一塊拼圖。

吳教授談到他在高速公路上驅車時,腦子裡突然閃現出基本引理一般情形證明的基本思路 -- 一切那麼突然,他立即停下了車,開始在腦中整理、拼接這些靈感,完全忘記了車停在高速車道上的危險 -- 這個被載入史冊的證明背後,還藏有這樣一段好萊塢電影橋段一般的情節。

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吳寶珠教授還分享了許多對年輕學者在求學、選擇課題、更換科研領域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議,以及他對其他一些數學研究和數學家(如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的評價。



Fields Medallists' Lectures (3rd Edition)


Edited by: 

Sir Michael Atiya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Daniel Iagolnitzer (CEA-Saclay, France)

Chitat Chong (NUS, Singapore)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又稱國際傑出數學發現獎。雖然不像諾貝爾獎那樣為公眾所熟知,但菲爾茲獎在數學領域享有同樣的學術地位。該獎每四年評選2-4名有卓越貢獻且年齡不超過40歲的數學家,由國際數學聯盟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由於數學通常被解讀為純數學,那些應用領域的數學研究止步諾貝爾獎顯得並不合理。

獎項設立80多年來,菲爾茲獎獲獎者以及他們的成就對數學進行了研究縱覽。獎項也將數學研究在不同時期所取得的成果公之於眾。這些成果並不是數學研究的終點,或僅只是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檔案資料,相反,它記錄了得獎者憑藉學術熱情獻身數學研究的每一個瞬間。

由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菲爾茲獎得獎者學術論文(第三版)中,新增添了8位得獎者的學術論文,分別是安德烈·奧昆科夫(Andrei Okounkov)(2006),陶哲軒(Terence Tao)(2006),塞德裡克·維拉尼(Cédric Villani)(2010), 埃隆·林登施特勞斯(Elon Lindenstrauss)(2010), 吳寶珠(Ngo Bao Chau)(2010), 斯坦尼斯拉夫·斯米爾諾夫(Stanislav Smirnov)(2010),曼祖爾·巴爾戈瓦(Manjul Bhargava)(2014)以及馬丁·赫爾勒(Martin Hairer)(2014)。


(識別QR碼查看書籍目錄)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wechat@wspc.com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於1981年創立於新加坡,迅速躋身至全球頂尖學術出版社之列,更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學術出版社。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瀏覽書籍詳情

相關焦點

  • 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受聘哈工大講席教授
    日前,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
  • 我與哈工大有緣 ——訪講席教授、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
    我希望能夠為哈工大數學學科的發展盡一份力,幫助有志於投身數學研究的哈工大師生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哈工大早日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日前,剛剛加盟我校成為講席教授的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專訪 | 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加盟哈工大
    我希望能夠為哈工大數學學科的發展盡一份力,幫助有志於投身數學研究的哈工大師生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哈工大早日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日前,剛剛加盟我校成為講席教授的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國際數學界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偏移,向亞洲、向中國移動,能夠參與其中我非常激動。」
  • 哈工大聘吳寶珠為講席教授!他是越南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人!
    日前,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 Bo Chu)教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講席教授。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安實主持聘任儀式。吳寶珠教授是世界著名數學家,1972年生於越南河內,2010年獲國際數學界聲譽最高的菲爾茲獎,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法蘭西學院講席教授。他因證明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而聞名世界。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世界著名數學家吳寶珠受聘為哈工大講席教授
    吳寶珠(左)從哈工大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講席教授聘書。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劉培香梁英爽記者衣春翔)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受聘成為哈工大講席教授。他將助力我省和哈工大數學學科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龍江、哈工大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
  • 首位「菲爾茲獎」女性得主米爾扎哈尼
    到了哈佛大學之後,米爾扎哈尼和另一位菲爾茲數學獎得主科特·麥克馬倫共事。她被麥克馬倫可以將數學變得簡單而優雅的能力所深深折服。近年來,米爾扎哈尼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研究雙曲平面,計算固定長度平面的大致線條數。同時,她解決了模空間的體積問題,解決了長期爭議的拓撲計算、模空間和弦理論的關係問題。
  • 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貢獻有限
    丘成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經歷就是一枚「學霸」的標準版本:22歲博士畢業,25歲任副教授,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34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即便如此,他說:「快沒什麼用,做好的學問需要時間。」
  • 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首位女性菲爾茲獎得主
    圖片來源:jointmathematicsmeetings.org37歲的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數學教授,今天早晨,她在韓國首爾的頒獎儀式上被授予2014年菲爾茲獎。這個獎項由國際數學聯盟每四年頒發一次,旨在獎勵40歲以下的傑出數學人才。菲爾茲獎每次會授予2到4名獲獎人,獎金為15000加拿大元。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連奪兩屆國際奧數冠軍,曾認為試題容易拒參賽
    菲爾茲獎,一個堪稱"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獎項,是目前世界上數學方面的最高獎項。能夠獲得菲爾茲獎的無一不是數學天才,但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大多是美國和歐洲的人,亞裔獲得者少之又少,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越南裔的菲爾茲獎獲得者——吳寶珠。
  • 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
    數學家William Thurston是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在《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的十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數學天才的傳奇。今天主要介紹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的關係。龐加萊猜想是數學家龐加萊於1904年提出的一個拓撲學猜想,也是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七個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祖屋前新修的瀝青道路)1979年的丘成桐,還沒有獲得菲爾茲獎,但已經在國際學術界名聲鵲起,成為一顆耀眼新星。身份上,他是國際名校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比照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形式,有大會一小時演講環節,大會設立的晨興數學獎,也與菲爾茲獎的運作模式一致,由國際範圍提名,國際權威數學家評審,因它的嚴格和權威性,被稱為「華人菲爾茲獎」。⑨這個大會,至今已舉辦八屆,每三年一屆。
  • 專訪問答|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正與北京交流合建數學所
    在今天舉行的中關村論壇開幕式後,「數學界諾獎」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接受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為推動北京基礎科研發展,其正牽頭與北京市商談合作在懷柔科學城建立數學所,並將引進更多世界一流數學科學家加入。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菲爾茲獎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
  • 智商230的數學大神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開網課了:經典傅立葉分析,全...
    3月30日開始,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的「經典傅立葉分析」 課程(Math 247B, Classical Fourier Analysis) 由於疫情影響,將改為網課,免費面向全網開放!陶哲軒表示這門課程應該更準確地命名為「現代實變諧波分析」(Modern real-variable harmonic analysis),但他們還沒有抽出時間來更改名稱。
  • 數學家吳寶珠
    在這封著名的信中,朗蘭茲說:「如果您能把(我的信)當作純粹的猜測來讀,我會很感激;如果不行──我相信您的手邊就有廢紙簍。」接著,朗蘭茲就寫下了一系列宏大的數學猜想。這一系列猜想組成了「朗蘭茲綱領」。 2010年,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因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基本引理而獲得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菲爾茨獎。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菲爾茨獎的越南人。
  • 盤點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是丘成桐。菲爾茲獎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 諾獎得主電子科大開課!16個學時1個學分
    27日,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獲聘電子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同時加盟該校「大師課」。據悉,該課將以選課的模式計入學分。菲爾茲獎得主首次在國內高校開課27日,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從電子科技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申小蓉手中接過榮譽教授的聘書,標誌著該校「大師課
  • 中國數學家連破兩大國際難題,他們坐了11年冷板凳,菲爾茲獎得主都震驚了……
    菲爾茲獎得主西蒙·唐納森得知這個消息後,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教授從研究到發文,中間耗費了十一年之久。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漫長的一個過程。十一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那有人可能會說:原來發一篇論文可以用十一年,那我的論文是不是也可以……這個就不要做夢了,而且陳秀雄教授和王兵教授在這十一年裡,還有其它的成就。
  • 這道國產數學題,菲爾茲獎得主都束手無策
    還是1936年,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才要求設立了數學界國際性獎項,「菲爾茲獎」也成為了數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被譽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是菲爾茲獎遠比諾貝爾獎更加難得,從1936年到2018年,全世界也就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 其中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就是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時隔24年,另一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才於2006年獲得該獎項。上世紀70年代,丘成桐就陸續解決了「沃爾夫猜想」、「正質量猜測」等世界性數學領域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