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哈工大有緣 ——訪講席教授、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

2021-02-19 哈爾濱工業大學


「能夠加盟哈工大我很榮幸,也很高興。我希望能夠為哈工大數學學科的發展盡一份力,幫助有志於投身數學研究的哈工大師生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哈工大早日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日前,剛剛加盟我校成為講席教授的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結緣哈工大

「國際數學界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偏移,向亞洲、向中國移動,能夠參與其中我非常激動。」吳寶珠表示,「我能看到這種變化,是因為在我的研究領域最活躍的青年學者大都是中國年輕人,與他們合作是令人愉快的。因此我很高興去盡力幫助哈工大的青年學者,讓他們成為這個領域裡新的科研力量,加快走向國際舞臺的步伐。」

說起與哈工大的緣分,吳寶珠回憶說,第一次來哈工大是為2015年國際數學暑期學校授課。「我和我的家人都很享受在哈爾濱、哈工大的第一次訪問。我發現哈爾濱與其他現代城市有很大不同,當時我很興奮,對這個非常具有異國情調的北方城市很感興趣,對哈工大也很感興趣。」

為了進一步加強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的理學基礎研究,推動數學學科快速發展,提升數學學科整體科研水平,創新數學學科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我校成立「數學研究院」,首任院長由知名學者許全華教授擔任。研究院成立後,許全華教授向吳寶珠教授發出邀請,希望他再次訪問哈工大,為哈工大數學學科的建設出謀劃策,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探索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吳寶珠欣然同意。許全華教授說,數學研究院將以吳寶珠教授的加盟為契機,著重發展數論、代數和組合數學等方向,推動數學學科的學術研究、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從而促使哈工大數學學科的整體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採訪中吳寶珠還介紹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分享了自己的科研體會以及在哈工大的工作進展與未來計劃。1972年生於越南河內的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歡數學,1988年首次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就以滿分成績獲得金牌,數學才華嶄露頭角。

攀登「朗蘭茲綱領」高峰

1989年高中畢業後,吳寶珠獲法國政府獎學金赴巴黎留學,就讀於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師從專長研究代數幾何和表示論的數學家邁克·布魯意。當時數學界對朗蘭茲綱領和自守形式的極大熱情深深影響了他,所以後來他又聽從導師建議到巴黎第十一大學繼續深造,跟隨數學家熱拉爾·洛蒙做研究,從此與朗蘭茲綱領結下不解之緣。

數學界有許多數學家想要實現數學各大分支之間的統一,其中最偉大的構想就是朗蘭茲綱領,它是數學領域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構想。朗蘭茲認為,綱領的證明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相信證明綱領的前提需要一個基石——基本引理。

然而,基本引理的證明是相當艱難的,就連朗蘭茲本人幾十年也未能證明出來。但是熱愛數學的吳寶珠選擇迎難而上,攀登這座別人望而卻步的數學高峰。吳寶珠說:「如果你知道朗蘭茲綱領,你就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數學和幾何。這個綱領中的思想充滿美和力量,激動人心。」他與洛蒙合作的研究成果「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在酉群情形的證明」於2004年獲得克雷數學研究所頒發的克雷研究獎。

理論研究是枯燥的、艱辛的,「十年磨一劍」也不一定能夠做出預期的成果。吳寶珠選擇證明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也選擇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他說自己在研究過程中也經歷過失敗、痛苦甚至絕望,研究一度陷入瓶頸,他也開始懷疑基本引理是不可證明的。就在山重水複之際,2006年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一次學術訪問為他撥開了眼前的迷霧,讓他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此後他用一年的時間終於得出了完整的證明。

「問題得到解決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動。我寫了200多頁……」吳寶珠說。鍥而不捨、水滴石穿,他用長達17年的時間終於攻克了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證明的難關,於2007年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全部寫了出來。

吳寶珠的研究成果為數學家們證明朗蘭茲綱領帶來了新的希望。基本引理的證明被《時代周刊》選為2009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201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年僅38歲的他因此貢獻獲得菲爾茲獎。

此前吳寶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自己只是證明了綱領的基本引理,不是整個綱領。基本引理只是它的基礎,是其中一座小山峰。「攀越整個綱領的高峰也許需要我一生的時間。」

寄語學子「發現數學之美」

吳寶珠教授很喜歡與師生交流,喜歡分享自己對於數學、對於科研的點滴感悟。接受許全華教授的邀請後,他多次到我校訪問和講學,在數學研究院舉行的數論—代數—組合青年學者論壇、解析數論研討會、系列學術討論班等學術活動中作專題報告,並圍繞如何做好學術研究與數學學科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他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暢談數學研究與理論創新的重要性,對如何發展數學學科、培養青年數學人才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在與學生座談交流中,針對大家提出的「如何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如何快速提高學術交流能力」「如何寫出高水平研究論文」等問題時,他耐心細緻地一一回答。他告訴學生,「要多參加好的討論班,哪怕聽不懂也要堅持聽,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別人是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不要浪費時間寫糟糕的論文,一篇優秀論文勝過一百篇低質量論文」。他認為,數學是描述世界的最美麗的語言,希望學生們能夠發現數學之美,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數學研究的魅力與愉悅。

談到未來的工作計劃,吳寶珠教授表示,他將全力履行好講席教授的職責,積極投身哈工大數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討論班、暑期學校、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數學領域知名學者來到哈工大,與師生深入合作交流,為師生提供更多國際交流與科研合作機會。在引才、薦才和育才方面,他將努力幫助哈工大引進更多青年才俊,指導青年教師學術研究並助推他們走向世界,培養優秀的博士研究生。最後吳寶珠教授希望與哈工大數學學科的同仁共同努力,推動哈工大數學學科向國際高水平邁進。

文字 | 劉培香

圖片 | 辛然

責任編輯 | 梁英爽

值班編輯 | 劉培香

相關焦點

  • 專訪 | 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加盟哈工大
    我希望能夠為哈工大數學學科的發展盡一份力,幫助有志於投身數學研究的哈工大師生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哈工大早日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日前,剛剛加盟我校成為講席教授的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國際數學界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偏移,向亞洲、向中國移動,能夠參與其中我非常激動。」
  • 哈工大聘吳寶珠為講席教授!他是越南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人!
    日前,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 Bo Chu)教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講席教授。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安實主持聘任儀式。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吳寶珠是何許人也?吳寶珠,1972 年 6 月 28 日生於越南河內,他的父親吳輝瑾教授,是越南機學院的物理學家.1988年,吳寶珠讀11年級,他去澳大利亞參加了第29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這是他第一次參賽。金牌是以42分的滿分取得的。與吳寶珠參加同一屆競賽的,還包括了澳大利亞的陶哲軒。
  • 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受聘哈工大講席教授
    日前,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
  • 訪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
    ↑ 點擊訂閱,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動態2016年12月初,菲爾茲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吳寶珠參加了由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和英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的會議
  • 首位「菲爾茲獎」女性得主米爾扎哈尼
    2014年8月13日,年僅37歲的她在韓國首爾的頒獎儀式上被授予「菲爾茲獎」,這是自1936年首次頒發該獎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此殊榮,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伊朗裔數學家。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菲爾茲獎頒獎聲明中稱:「米爾扎哈尼在數學技巧和數學文化方面有很高造詣,同時兼有超凡技術能力和雄心壯志,富有遠見和好奇心。」
  • 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貢獻有限
    丘成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經歷就是一枚「學霸」的標準版本:22歲博士畢業,25歲任副教授,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34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即便如此,他說:「快沒什麼用,做好的學問需要時間。」
  • 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首位女性菲爾茲獎得主
    圖片來源:jointmathematicsmeetings.org37歲的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數學教授,今天早晨,她在韓國首爾的頒獎儀式上被授予2014年菲爾茲獎。這個獎項由國際數學聯盟每四年頒發一次,旨在獎勵40歲以下的傑出數學人才。菲爾茲獎每次會授予2到4名獲獎人,獎金為15000加拿大元。
  • 世界著名數學家吳寶珠受聘為哈工大講席教授
    吳寶珠(左)從哈工大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講席教授聘書。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劉培香梁英爽記者衣春翔)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受聘成為哈工大講席教授。他將助力我省和哈工大數學學科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龍江、哈工大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
  • 中科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圖靈獎得主Edmund Clarke教授訪問...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圖靈獎得主EdmundClarke於10月20日至27日對蘇州研究院進行了為期8天的學術訪問與交流。 Clarke教授於2007年和另外兩位科學家E.Allen Emerson和Joseph Sifakis一同分享了「圖靈獎」,以表彰他們對模型檢查理論與技術做出的奠基性貢獻。目前模型檢查技術已成為一個被廣泛應用在硬體和軟體工業中非常有效的驗證技術。
  • 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
    數學家William Thurston是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在《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的十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數學天才的傳奇。今天主要介紹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的關係。龐加萊猜想是數學家龐加萊於1904年提出的一個拓撲學猜想,也是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七個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
  • 專訪問答|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正與北京交流合建數學所
    在今天舉行的中關村論壇開幕式後,「數學界諾獎」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接受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為推動北京基礎科研發展,其正牽頭與北京市商談合作在懷柔科學城建立數學所,並將引進更多世界一流數學科學家加入。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菲爾茲獎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
  • 智商230的數學大神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開網課了:經典傅立葉分析,全...
    文末有聯繫方式!愛數學的同學們有福了!3月30日開始,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的「經典傅立葉分析」 課程(Math 247B, Classical Fourier Analysis) 由於疫情影響,將改為網課,免費面向全網開放!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1982年菲爾茲獎頒獎現場)「那時中國人得到了(菲爾茲獎),就像現在屠呦呦得了諾貝爾獎,不僅對中國的科技界,而且對整個中國社會,我覺得都有相當的鼓舞作用。」比照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形式,有大會一小時演講環節,大會設立的晨興數學獎,也與菲爾茲獎的運作模式一致,由國際範圍提名,國際權威數學家評審,因它的嚴格和權威性,被稱為「華人菲爾茲獎」。⑨這個大會,至今已舉辦八屆,每三年一屆。
  • 「陳昕媛猜想」有多難?這道國產數學題,菲爾茲獎得主都束手無策
    還是1936年,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才要求設立了數學界國際性獎項,「菲爾茲獎」也成為了數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被譽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但是菲爾茲獎遠比諾貝爾獎更加難得,從1936年到2018年,全世界也就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 其中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就是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時隔24年,另一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才於2006年獲得該獎項。上世紀70年代,丘成桐就陸續解決了「沃爾夫猜想」、「正質量猜測」等世界性數學領域的難題。
  • 盤點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它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是丘成桐。菲爾茲獎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 第五屆新世界數學獎!哈工大,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共6人榮獲博士論文金獎!
    第五屆(2017-2019)新世界數學獎。本屆新世界數學獎綜合評審委員會由9名世界頂級專家組成,主席由菲爾茲獎得主、國際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教授擔任。成員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教授Benedict H.Gross、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教授Camillo de Lelli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教授Stanley Osher、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Wilfried Schmid、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應用與計算數學系教授侯一釗、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教授李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Duong H. Phong、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二木昭人。
  • 中國數學家連破兩大國際難題,他們坐了11年冷板凳,菲爾茲獎得主都震驚了……
    陳秀雄教授和王兵教授此次解決的,就是微分幾何學裡的兩座大山——哈密爾頓-田猜想與偏零階估計猜想。這兩個猜想是什麼意思呢?說實話,超模君也沒太看得明白,這裡貼一段講述哈密爾頓-田猜想的文字給大家感受一下。有媒體專門請教了專業人士,對方也表示很難通俗地去介紹。
  • 亞洲第一位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的數學世界
    每一個對數學感興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各自的見解。正如一千個人讀莎士比亞,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今天小鹿給大家介紹一位數學界不可忽視的人物,他就是日本著名數學家、亞洲第一位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先生。小平の經歷可是你知道嗎?小平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抄過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