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茲獎,一個堪稱"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獎項,是目前世界上數學方面的最高獎項。能夠獲得菲爾茲獎的無一不是數學天才,但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大多是美國和歐洲的人,亞裔獲得者少之又少,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越南裔的菲爾茲獎獲得者——吳寶珠。
數學天賦展露無疑,之後不負眾望
1972年,吳寶珠出生於越南河內的知識家庭。父母均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父親曾在蘇聯留過學,母親是醫院的教授。父母的高學歷,使得他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有自己特殊的方法。
平時,他們注意小吳寶珠的關注點,通過觀察,他們發現,小吳寶珠對於數學有著無比的熱愛。吳寶珠爸爸就嘗試著給吳寶珠出了一個比較難的數學題,沒想到吳寶珠不用多久就做了出來。
這可讓吳父激動壞了,自己的兒子很可能是個數學天才。吳寶珠的父親因為是蘇聯留學歸來的,蘇聯的天才教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此,在吳寶珠剛上初中時,吳父就把吳寶珠送進一所專門培養數學天才的中學,自己平時也會指導吳寶珠進行數學的專項訓練。
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數學氛圍之下,吳寶珠激發了他數學的潛能。1988年,16歲的吳寶珠以越南高中生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以滿分的成績榮獲第2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第二年,吳寶珠第二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奧賽金牌。說到第二次參賽,這其中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在第一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且輕鬆拿到金牌後,吳寶珠就對國際奧賽失去了興趣,他認為這個競賽的試題太過容易,所以當學校要求他再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奧賽時,他是100個不願意,但是沒辦法,學校威逼利誘,再讓吳父為其求情,吳寶珠不得已,只得再次參加了國際奧賽,並且不負眾望地拿到了金牌。
機緣巧合之下,前往法國
1989年,吳寶珠即將高中畢業,因為先前的國際奧賽金牌讓吳寶珠得到了一筆匈牙利共和國政府的一筆獎學金,吳寶珠學習了1年的匈牙利語,誰料,柏林圍牆的轟然倒塌,使得匈牙利政府和越南政府之間的合作終止,吳寶珠失去了獎學金,陷入了經濟上的困難。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法國教授來到越南,訪問了吳父工作的研究所,吳寶珠父親向這位教授提到了吳寶珠的奧賽金牌經歷,於是這位法國教授為吳寶珠爭取到了一份獎學金。
吳寶珠的祖父早年曾經留學法國,於是祖父便開始教吳寶珠學習法語,並在不久後前往巴黎學習。
在當時,朗蘭茲綱領是法國數學界一個有口皆碑的題目,許多數學家都為之吸引,洛蒙教授便是其中之一。洛蒙教授作為吳寶珠的法國導師,便建議吳寶珠研究朗蘭茲綱領相應的課題,於是1993年起吳寶珠開始了朗蘭茲綱領課題的研究。
從1993年開始研究,到1997年獲得第一個博士學位,吳寶珠一直在做著與朗蘭茲綱領有關的科學研究,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基本引理"的證明。
基本引理的證明
2003年,對於吳寶珠來說,是歡快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正是"基本引理"證明研究的轉折點出現的年份。這年夏天,吳寶珠邀請洛蒙教授到越南的河內遊玩,並與他闡述自己的想法,不久以後,他們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基本引理的酉群情形。
但是,此時的朗蘭茲綱領問題還並未解決,吳寶珠仍然進行著他的研究。
2006年,吳寶珠應邀去了美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訪問,在這裡他碰到了一個改變他認識軌跡的人馬克·戈瑞斯基(Mark Goresky)。在與他的交談中,吳寶珠恍然大悟,仿佛找了那被自己遺失的一角。為此他後來又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證明整理出來。
2007年,他開始寫論文,整篇論文長達200多頁。2008年5月,吳寶珠將論文投遞給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數學出版物》,但審稿時間卻用了1年多。
榮獲菲爾茲獎,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召開了國際數學家大會,印度總理將當年的菲爾茲獎頒發給了吳寶珠,以表彰他在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證明上做出的貢獻。這個象徵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最終進入了吳寶珠的手中。
獲獎之後,吳寶珠聲名大噪,普林斯頓大學更是對吳寶珠伸出橄欖枝,邀請其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的專題教授,並且提出高額的薪資待遇,安排好住處。
但是吳寶珠的父親,卻對普林斯頓大學不甚滿意,就在這時,芝加哥大學對吳寶珠表達了好意,希望可以去芝加哥大學任教授,吳寶珠詢問父親意見,父親表示沒有異議,於是吳寶珠接受了這個任職。2010年9月,吳寶珠開始擔任芝加哥大學的教授。
吳寶珠雖獲巨榮,卻為人謙虛低調,他曾說道:"我僅僅只是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基本引理,我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基本引理只是朗蘭茲綱領中的一項基本定理,我的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將繼續努力,為了徹底解決朗蘭茲綱領的相關問題,也許這需要我耗費一生的時間去做,但是我卻是十分願意的,因為這就是我所熱愛的數學事業。"
人物的背後,帶給人們的思考
在最後,我想大家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各個領域的獎:數學—菲爾茲獎、物理、化學、經濟——諾貝爾獎、計算機——圖靈獎。
而在這些獎項中這麼多年來,中國大陸無一人獲獎。而留學在海外的華人,卻有得獎的,例如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菲爾茲獎的陶哲軒等等。他們都有海外留學的經驗,並且絕大部分並不是中國籍的。
中國的教育起步不算太晚,但是我們的人才卻很難"輩出",這個原因,是需要我們大家都去思考的,也是需要教育界的前輩們去思考的,我們需要正視教育的不足,並且去彌補改善它。
正如有位網友說的話"奧賽的原本目的是選拔人才,發掘智力,但對於中國大陸的孩子而言,奧賽金牌卻成了其唯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