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吳寶珠能夠以他特有的慢節奏滴水穿石地做研究,而不需要考慮發表論文的問題。他對寫低質量的論文沒有興趣,而只想寫幾篇好論文。
令人望而生畏的猜想
在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中,偵查命案的物理學家問了痴迷數學的嫌疑人一個問題:「擬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和解答那個問題,何者比較困難?」嫌疑人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說:「的確是耐人尋味的題目。我會好好想想。」「這名嫌疑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教授羅伯特·朗蘭茲(RobertLanglands)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1967年,朗蘭茲給數論專家安德雷·韋依寫了封信。在這封著名的信中,朗蘭茲說:「如果您能把(我的信)當作純粹的猜測來讀,我會很感激;如果不行──我相信您的手邊就有廢紙簍。」接著,朗蘭茲就寫下了一系列宏大的數學猜想。這一系列猜想組成了「朗蘭茲綱領」。
2010年,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因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基本引理而獲得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菲爾茨獎。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菲爾茨獎的越南人。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數學教授詹姆斯·阿瑟(JamesArthur)評價吳寶珠的工作時說:「它是一個深刻又優美的論證,建立在數學家們三十多年時間裡所貢獻的洞見之上。」朗蘭茲綱領是一個宏偉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猜想,橫跨當代數學中的數論、群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幾大領域。一旦得到完整的證明,這些領域中的諸多中心問題將迎刃而解。儘管直到今天,綱領中的絕大部分猜想仍然沒有得到證明,但阿瑟稱基本引理的證明「將會成為該課題的一塊奠基石」。綱領的完整證明也許仍需要幾代數學家的努力。
幾十年來,朗蘭茲本人也在嘗試證明自己提出來的猜想。「重大的猜想很難發現,精妙而複雜的證明亦難建立。最好的情況是把兩樣都做了。」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然而,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證明是困難的──大量其他的數學家,至少是幾名重要的數學家,都無法找到證明。」
天才班裡的少年
吳寶珠1972年出生於越南河內,父親吳輝瑾是一名物理學教授,母親陳劉雲賢是藥劑學副教授。他是家裡的獨子。
學生時代,吳寶珠先後就讀於河內的講武實驗小學、重王中學,15歲時轉學到河內國家大學的天才學校。這次轉學主要的原因是吳輝瑾對兒子所就讀的學校感到不滿意。
河內國家大學的天才學校是越南政府自1965年指定河內國家大學開設的,其任務是引導和訓練具有天賦的學生。學校開設了不同的專業班,包括數學、信息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吳寶珠就讀於其中的數學班。如今可以看到,數學班的成績在所有專業班裡是最顯眼的,其學生在1974年到2001年間共取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獎牌62塊,遠遠超出其他學科。
吳寶珠對數學的喜愛源自於父母的影響,他從初中開始做了許多數學練習並喜歡上數學。1988年,吳寶珠讀11年級,他去澳大利亞參加了第29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這是他第一次參賽。金牌是以42分的滿分取得的。
與吳寶珠參加同一屆競賽的,還包括了澳大利亞的陶哲軒。他在第二題上失了點分,最後一題沒有解出,以34分的成績取得金牌。但是陶哲軒那一年只有13歲。他後來在24歲即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全職教授,成為校史上最年輕的全職教授。2006年他獲得了菲爾茨獎。
一年後的1989年,吳寶珠再次參加奧數競賽並又一次獲得金牌。但這一次,他對於競賽實際上已經不再抱有興趣,只是在學校的要求之下才去參賽。實際上,自從上次得金牌之後,他就對數學競賽失去了興趣。
在那個時候,朗蘭茲正在因為他在數論和自守形式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頻頻獲獎。其中包括了1988年美國數學會頒發的「國家科學院數學獎」,這使朗蘭茲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人。
1989年高中畢業之時,吳寶珠本打算去布達佩斯讀大學,沒想到正碰上東歐劇變,新的匈牙利政府不再為越南來的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吳寶珠只好另尋出路,最後得到了法國的獎學金。
水滴石穿的研究
儘管吳寶珠曾經就讀於天才班,但在他的合作者惲之瑋看來,吳寶珠並沒有通常人們所認為的天才的「表面光芒」,比如反應奇快、競爭性強。「但是他的思考很深入,是水滴石穿的類型。」惲之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做問題有著自己的節奏和品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博士後惲之瑋自三年前開始與吳寶珠接觸,一年前開始與其合作研究與朗蘭茲綱領有關的一個猜想。他們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chenHeinloth在2010年合作完成的相關論文為朗蘭茲綱領提供了新的例證。
初到法國的吳寶珠發現法國的教育體系與越南的有著很大的不同。他需要先在法國的高中裡讀兩年預科,才能再讀大學。法國高中裡的學習不是像越南那樣為考試做準備,而是為研究做準備。
法國政府提供給吳寶珠的獎學金本是為他就讀巴黎第六大學,但吳寶珠轉而選擇了法國赫赫有名的高等師範大學。在這裡,他師從數學家邁克·布魯意(MichelBroue)。布魯意的研究專長在於代數幾何和表示論。
彼時,「法國自守形式之父」羅傑·戈德門特(RogerGodement)頗具影響力的文章正在法國數學界大放異彩。他寫了許多介紹性的文章和書籍,讓數學界對朗蘭茲綱領和自守形式產生了巨大的熱情,一度幾乎人人都在做相關研究。戈德門特的學生埃爾維·雅凱(HervéJacquet)曾與朗蘭茲合作,完成了自守表示論的奠基性工作。
吳寶珠被這種熱情所包圍,他的老師布魯意又建議他跟著巴黎第十一大學的數學家熱拉爾·洛蒙(GérardLaumon)做研究,吳寶珠便與朗蘭茲綱領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洛蒙的合作結果是給出了基本引理在酉群情形的證明,這使他們後來在2004年獲得了克雷數學研究所頒發的克雷研究獎。
吳寶珠與洛蒙的這項成果也使他在數學界凸顯了出來。所以實際上,吳寶珠在讀大學期間即開始做博士生的課題。1997年,吳寶珠從巴黎第十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在博士論文裡解決了一個與基本引理非常類似的問題,這也讓他感到解決基本引理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從1998年開始,吳寶珠以他特有的節奏,滴水穿石,向著攻克基本引理的目標而去。達到這一目標,他前後花了10年時間。其間,在2005年,33歲的吳寶珠在越南獲得教授職稱,成為越南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十年間,令吳寶珠感到慶幸的是,在法國的科研體制下,他能夠專心做他的數學研究,而不需要考慮發表論文的問題。「我沒有興趣寫糟糕的論文,我只寫幾篇好論文。我的同事告訴我,『不要浪費時間寫糟糕的論文,一篇好論文勝過一百篇垃圾論文』。這不是我的方式,這是法國的標準。」吳寶珠對中國媒體說。
在數學研究之外,吳寶珠是個非常顧家的人,也懂得享受生活。在惲之瑋看來,他待人謙和,很真誠。「我在他家做客的時候,他會用木炭生起壁爐,拿出好酒,放放音樂。兩個小女兒總是纏著他,其樂融融。」惲之瑋說,「跟我自己相比,他生活的品位要高得多。」吳寶珠現在擁有法國和越南的雙重國籍。他讀過很多法國文學,喜歡加繆的作品,也曾經跟惲之瑋談起中國文學,讀過賈平凹的作品和中國古典名著的越南版。
解決問題的新希望
菲爾茨獎在每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由於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因而菲爾茨獎也是每四年頒發一次。它只獎勵給年齡在40歲以下的數學家。201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印度海德拉巴舉行,吳寶珠從印度總統帕蒂爾手中接過了菲爾茨獎牌。與他同時獲獎的數學家還有俄羅斯數學家斯米爾諾夫、法國數學家維拉尼和以色列數學家林登施特勞斯。在吳寶珠之前,亞洲的數學家中只有日本人獲得過該獎項。
吳寶珠證明基本引理的過程曲折坎坷,充滿了痛苦,乃至絕望。2006年時他曾經一度認為基本引理是不可證明的。
「要理解一個猜想為何是重要的,就需要理解它的結論,而這通常要花費很長時間。」朗蘭茲說。儘管朗蘭茲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也做了許多探索,但這個綱領就像是一座雪山,更多情況下是叫人心餘力絀。
朗蘭茲一度在1980年代轉做其他問題。有人說朗蘭茲離開了自己的領域,現在看到基本引理被證明便又重新回來了。「我不確定我曾經離開過它,儘管我確實也關心一些其他的數學問題。它們至今對我來說仍然非常有趣和重要。」朗蘭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另一方面,我已經返回了自守形式理論的研究,因為我大約在十年前看到了達到其中一個核心目標的可能性。」朗蘭茲繼續說,「我需要時間來考慮這種可能性。它是重大的,但仍充滿問題。」吳寶珠2007年終於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全部寫了出來,整個證明長達200頁,過程中他為糾正一個錯誤就曾經花掉兩個月時間。接下來的時間裡,他的工作是說服其他的數學家。他四處演講,並將論文投給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數學出版物》供同行評審。2010年1月,經過了漫長的評審,他的論文終於被接受發表。
吳寶珠的成果為數學家們證明朗蘭茲綱領帶來了新的希望。
「朗蘭茲確實在重新思考他提出的框架,也提出了新的解決朗蘭茲綱領的計劃。這個新的計劃也是部分地從吳寶珠的工作中得到啟發。」惲之瑋說,「我個人覺得是很值得向這個方向鑽研的。」現在,吳寶珠已經受邀加入美國芝加哥大學。他選擇芝加哥大學的原因之一,是那裡允許教授只做研究而不必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另一個原因,是「芝加哥有非常好的實驗小學和中學」,他的孩子可以到那裡去就讀。
點擊題目下方的培傑國際數學文化,即可關注
加微信公眾號「培傑國際數學文化」
或微信號「impjpp」,更多精彩內容看不完
感謝眾多微友的一路陪伴和認可!
培傑國際數學文化官網:http://impj.org
新人歡迎加入QQ群:26184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