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吳寶珠

2021-02-19 培傑國際數學文化

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吳寶珠能夠以他特有的慢節奏滴水穿石地做研究,而不需要考慮發表論文的問題。他對寫低質量的論文沒有興趣,而只想寫幾篇好論文。

令人望而生畏的猜想

在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中,偵查命案的物理學家問了痴迷數學的嫌疑人一個問題:「擬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和解答那個問題,何者比較困難?」嫌疑人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說:「的確是耐人尋味的題目。我會好好想想。」「這名嫌疑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教授羅伯特·朗蘭茲(RobertLanglands)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1967年,朗蘭茲給數論專家安德雷·韋依寫了封信。在這封著名的信中,朗蘭茲說:「如果您能把(我的信)當作純粹的猜測來讀,我會很感激;如果不行──我相信您的手邊就有廢紙簍。」接著,朗蘭茲就寫下了一系列宏大的數學猜想。這一系列猜想組成了「朗蘭茲綱領」。

2010年,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因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基本引理而獲得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菲爾茨獎。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菲爾茨獎的越南人。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數學教授詹姆斯·阿瑟(JamesArthur)評價吳寶珠的工作時說:「它是一個深刻又優美的論證,建立在數學家們三十多年時間裡所貢獻的洞見之上。」朗蘭茲綱領是一個宏偉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猜想,橫跨當代數學中的數論、群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幾大領域。一旦得到完整的證明,這些領域中的諸多中心問題將迎刃而解。儘管直到今天,綱領中的絕大部分猜想仍然沒有得到證明,但阿瑟稱基本引理的證明「將會成為該課題的一塊奠基石」。綱領的完整證明也許仍需要幾代數學家的努力。

幾十年來,朗蘭茲本人也在嘗試證明自己提出來的猜想。「重大的猜想很難發現,精妙而複雜的證明亦難建立。最好的情況是把兩樣都做了。」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然而,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證明是困難的──大量其他的數學家,至少是幾名重要的數學家,都無法找到證明。」

天才班裡的少年

吳寶珠1972年出生於越南河內,父親吳輝瑾是一名物理學教授,母親陳劉雲賢是藥劑學副教授。他是家裡的獨子。

學生時代,吳寶珠先後就讀於河內的講武實驗小學、重王中學,15歲時轉學到河內國家大學的天才學校。這次轉學主要的原因是吳輝瑾對兒子所就讀的學校感到不滿意。

河內國家大學的天才學校是越南政府自1965年指定河內國家大學開設的,其任務是引導和訓練具有天賦的學生。學校開設了不同的專業班,包括數學、信息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吳寶珠就讀於其中的數學班。如今可以看到,數學班的成績在所有專業班裡是最顯眼的,其學生在1974年到2001年間共取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獎牌62塊,遠遠超出其他學科。

吳寶珠對數學的喜愛源自於父母的影響,他從初中開始做了許多數學練習並喜歡上數學。1988年,吳寶珠讀11年級,他去澳大利亞參加了第29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這是他第一次參賽。金牌是以42分的滿分取得的。

與吳寶珠參加同一屆競賽的,還包括了澳大利亞的陶哲軒。他在第二題上失了點分,最後一題沒有解出,以34分的成績取得金牌。但是陶哲軒那一年只有13歲。他後來在24歲即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全職教授,成為校史上最年輕的全職教授。2006年他獲得了菲爾茨獎。

一年後的1989年,吳寶珠再次參加奧數競賽並又一次獲得金牌。但這一次,他對於競賽實際上已經不再抱有興趣,只是在學校的要求之下才去參賽。實際上,自從上次得金牌之後,他就對數學競賽失去了興趣。

在那個時候,朗蘭茲正在因為他在數論和自守形式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頻頻獲獎。其中包括了1988年美國數學會頒發的「國家科學院數學獎」,這使朗蘭茲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人。

1989年高中畢業之時,吳寶珠本打算去布達佩斯讀大學,沒想到正碰上東歐劇變,新的匈牙利政府不再為越南來的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吳寶珠只好另尋出路,最後得到了法國的獎學金。

水滴石穿的研究

儘管吳寶珠曾經就讀於天才班,但在他的合作者惲之瑋看來,吳寶珠並沒有通常人們所認為的天才的「表面光芒」,比如反應奇快、競爭性強。「但是他的思考很深入,是水滴石穿的類型。」惲之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做問題有著自己的節奏和品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博士後惲之瑋自三年前開始與吳寶珠接觸,一年前開始與其合作研究與朗蘭茲綱領有關的一個猜想。他們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chenHeinloth在2010年合作完成的相關論文為朗蘭茲綱領提供了新的例證。

初到法國的吳寶珠發現法國的教育體系與越南的有著很大的不同。他需要先在法國的高中裡讀兩年預科,才能再讀大學。法國高中裡的學習不是像越南那樣為考試做準備,而是為研究做準備。

法國政府提供給吳寶珠的獎學金本是為他就讀巴黎第六大學,但吳寶珠轉而選擇了法國赫赫有名的高等師範大學。在這裡,他師從數學家邁克·布魯意(MichelBroue)。布魯意的研究專長在於代數幾何和表示論。

彼時,「法國自守形式之父」羅傑·戈德門特(RogerGodement)頗具影響力的文章正在法國數學界大放異彩。他寫了許多介紹性的文章和書籍,讓數學界對朗蘭茲綱領和自守形式產生了巨大的熱情,一度幾乎人人都在做相關研究。戈德門特的學生埃爾維·雅凱(HervéJacquet)曾與朗蘭茲合作,完成了自守表示論的奠基性工作。

吳寶珠被這種熱情所包圍,他的老師布魯意又建議他跟著巴黎第十一大學的數學家熱拉爾·洛蒙(GérardLaumon)做研究,吳寶珠便與朗蘭茲綱領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洛蒙的合作結果是給出了基本引理在酉群情形的證明,這使他們後來在2004年獲得了克雷數學研究所頒發的克雷研究獎。

吳寶珠與洛蒙的這項成果也使他在數學界凸顯了出來。所以實際上,吳寶珠在讀大學期間即開始做博士生的課題。1997年,吳寶珠從巴黎第十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在博士論文裡解決了一個與基本引理非常類似的問題,這也讓他感到解決基本引理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從1998年開始,吳寶珠以他特有的節奏,滴水穿石,向著攻克基本引理的目標而去。達到這一目標,他前後花了10年時間。其間,在2005年,33歲的吳寶珠在越南獲得教授職稱,成為越南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十年間,令吳寶珠感到慶幸的是,在法國的科研體制下,他能夠專心做他的數學研究,而不需要考慮發表論文的問題。「我沒有興趣寫糟糕的論文,我只寫幾篇好論文。我的同事告訴我,『不要浪費時間寫糟糕的論文,一篇好論文勝過一百篇垃圾論文』。這不是我的方式,這是法國的標準。」吳寶珠對中國媒體說。

在數學研究之外,吳寶珠是個非常顧家的人,也懂得享受生活。在惲之瑋看來,他待人謙和,很真誠。「我在他家做客的時候,他會用木炭生起壁爐,拿出好酒,放放音樂。兩個小女兒總是纏著他,其樂融融。」惲之瑋說,「跟我自己相比,他生活的品位要高得多。」吳寶珠現在擁有法國和越南的雙重國籍。他讀過很多法國文學,喜歡加繆的作品,也曾經跟惲之瑋談起中國文學,讀過賈平凹的作品和中國古典名著的越南版。

解決問題的新希望

菲爾茨獎在每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由於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因而菲爾茨獎也是每四年頒發一次。它只獎勵給年齡在40歲以下的數學家。201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印度海德拉巴舉行,吳寶珠從印度總統帕蒂爾手中接過了菲爾茨獎牌。與他同時獲獎的數學家還有俄羅斯數學家斯米爾諾夫、法國數學家維拉尼和以色列數學家林登施特勞斯。在吳寶珠之前,亞洲的數學家中只有日本人獲得過該獎項。

吳寶珠證明基本引理的過程曲折坎坷,充滿了痛苦,乃至絕望。2006年時他曾經一度認為基本引理是不可證明的。

「要理解一個猜想為何是重要的,就需要理解它的結論,而這通常要花費很長時間。」朗蘭茲說。儘管朗蘭茲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也做了許多探索,但這個綱領就像是一座雪山,更多情況下是叫人心餘力絀。

朗蘭茲一度在1980年代轉做其他問題。有人說朗蘭茲離開了自己的領域,現在看到基本引理被證明便又重新回來了。「我不確定我曾經離開過它,儘管我確實也關心一些其他的數學問題。它們至今對我來說仍然非常有趣和重要。」朗蘭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另一方面,我已經返回了自守形式理論的研究,因為我大約在十年前看到了達到其中一個核心目標的可能性。」朗蘭茲繼續說,「我需要時間來考慮這種可能性。它是重大的,但仍充滿問題。」吳寶珠2007年終於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全部寫了出來,整個證明長達200頁,過程中他為糾正一個錯誤就曾經花掉兩個月時間。接下來的時間裡,他的工作是說服其他的數學家。他四處演講,並將論文投給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數學出版物》供同行評審。2010年1月,經過了漫長的評審,他的論文終於被接受發表。

吳寶珠的成果為數學家們證明朗蘭茲綱領帶來了新的希望。

「朗蘭茲確實在重新思考他提出的框架,也提出了新的解決朗蘭茲綱領的計劃。這個新的計劃也是部分地從吳寶珠的工作中得到啟發。」惲之瑋說,「我個人覺得是很值得向這個方向鑽研的。」現在,吳寶珠已經受邀加入美國芝加哥大學。他選擇芝加哥大學的原因之一,是那裡允許教授只做研究而不必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另一個原因,是「芝加哥有非常好的實驗小學和中學」,他的孩子可以到那裡去就讀。

點擊題目下方的培傑國際數學文化,即可關注

加微信公眾號「培傑國際數學文化

或微信號「impjpp」,更多精彩內容看不完

感謝眾多微友的一路陪伴和認可!

培傑國際數學文化官網:http://impj.org

新人歡迎加入QQ群:261842453

相關焦點

  • 世界著名數學家吳寶珠受聘為哈工大講席教授
    吳寶珠(左)從哈工大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講席教授聘書。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劉培香梁英爽記者衣春翔)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受聘成為哈工大講席教授。他將助力我省和哈工大數學學科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龍江、哈工大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奪取兩任國際奧數冠軍,曾表示試題簡單拒參賽
    吳寶珠自幼聰明過人,尤其在數學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他的父母甚是欣慰,決定一定要給這個孩子盡情逐夢的機會。初中畢業之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加入了河內大學附高的數學專修班,河內大學就相當於我們國家的清華北大,這數學專修班上自然也是臥虎藏龍,相當於清北的那些英才班。吳寶珠哪怕在天才匯聚的專修班中,依然也是成績最耀眼的明星。
  • 訪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
    上圖:在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開的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38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獲得國際數學界大獎——菲爾茨獎。吳寶珠「通過引入新的代數—幾何學方法,證明了朗蘭茲綱領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該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連奪兩屆國際奧數冠軍,曾認為試題容易拒參賽
    吳寶珠爸爸就嘗試著給吳寶珠出了一個比較難的數學題,沒想到吳寶珠不用多久就做了出來。 吳寶珠的父親因為是蘇聯留學歸來的,蘇聯的天才教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此,在吳寶珠剛上初中時,吳父就把吳寶珠送進一所專門培養數學天才的中學,自己平時也會指導吳寶珠進行數學的專項訓練。 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數學氛圍之下,吳寶珠激發了他數學的潛能。
  • 數學家吳寶珠:連奪兩屆「國際奧數冠軍」,曾認為試題容易拒參賽
    不過有的時候也還是會有一些亞洲的精英分子脫穎而出,例如越南的數學家吳寶珠,就曾經脫穎而出成為了傳奇,甚至他還曾經鄙視過國際奧數比賽。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真正的天才能夠去挑戰歐洲人的數學皇冠,吳寶珠不僅要有百分百的努力,而且還需要有著驚人的天賦。
  • 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受聘哈工大講席教授
    日前,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Ngô Bảo Châu)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校長周玉為吳寶珠教授頒發聘書。
  • 拿下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數學家惲之瑋,他到底有多神?
    我國的現代數學家層出不窮,但我們熟悉的還是華羅庚、陳省身這兩位,其實,我國現代數學領域的新興人才是層出不窮的,比如張維,在中央大廳頒發了晨興數學獎,這個獎項被稱為中國"菲爾茲獎",是中國數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在張偉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張偉解決了普適猜想庫達拉猜想;還有袁欣怡,他也是享譽世界的年輕一代數學家。
  • 數學家吳文俊批判「中國式奧數」:害人害數學
    然而自此以後,「奧數」在中國的發展超出了數學家們的想像。  數學家楊樂院士說,奧數本是面向一部分對數學有興趣的中學生,但現在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同學也紛紛加入,有些同學因為負擔太重,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因為升學「有用」,孩子們被送到了各類奧數培訓班。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沒有社會為數學家的培養、成長及出路創造條件,出現數學家特別是出色的數學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數學家越來越成為社會化的產物。反過來,隨著數學社會化的增強,數學家在社會乃至政治生活中也會起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家的數量結構數學家是創造、傳播、應用數學知識的主力。
  • 數學家丘成桐:「華為說有700名數學家,但有多少純理論數學家?」
    工業界在呼喚數學家。前段時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兩萬多字的採訪實錄中,他提了數學近30次。「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被認為最有希望在材料科學、晶片、人工智慧等領域上做出突破,解決「卡脖子」困局。
  • 國王與數學家
    這個法國數學家終日埋頭於實驗室與計算本中,他為人類留下了這樣一筆豐厚遺產——帕斯卡定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水銀氣壓計等。  波德萊爾口中這句充滿了懺悔意味的話語,卻是帕斯卡一生秉持的座右銘。帕斯卡代表著許多數學家身上的一種共同氣質——他們習慣於遠離世事,默默工作,不像藝術家和詩人那樣「好出風頭」,「惹是生非」。
  • 不擅長考試的大數學家—法國數學家埃爾米特
    那麼,埃爾米特到底是怎樣一位數學家?埃爾米特(Charles Hermite,1822—1901)是著名法國數學家,是19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法國數學家之一,這不僅僅體現在他的數學貢獻上,還提現他在培養數學人才上,實際上,19世紀末期幾乎所有法國出名的數學家或多或少都算是埃爾米特的學生,例如龐加萊,皮卡,博雷爾等新一代法國數學家,許多外國著名數學家也在埃爾米特手下學習過。
  •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真正純粹數學家的數學思想
    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數學中的美學,給眾多數學「門外漢」一個機會,洞察工作中的數學家的內心。作者還討論了數學的本質與特點、數學的歷史及其社會功能等諸多話題。該書被稱為是「用優雅的語言對數學真諦進行了充分的揭示」,原汁原味地向讀者展示了一位真正、純粹的數學家的數學思想,是數學的經典讀物。
  • 我的數學家經歷
    我的數學家經歷開始變得興奮放眼客廳滿眼滿腦的數學符號黎曼 高斯你們退在一邊我要和克萊因談談古今數學我看電視電視裡正講解數學符號圖形鋪滿我的眼我看客廳的牆潔白的牆上啊早畫滿了圖形三角形圓柱體 圓錐體掛在牆上圖形不停的動符號像青蛙一樣跳躍它們在地板上跳躍它們在天花板上跳躍它們在我目光所及處跳躍我才開口牛頓來了拇指大的牛頓啊穿著紅衣綠褲把圓柱體拿到我手中我說不要再和胡克吵架了我才揮手萊布尼茲來了所有數學家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