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看教育
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看上去很美
胡建波
有關人士倡導從小學開始就做職業規劃,並且這個呼聲從未間斷。但是,各方對於到底有沒有必要做,以及怎麼做,卻從未達成過共識;具體做法也無非是引進西方比較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一般而言,做規劃比不做規劃肯定有諸多好處。實際上,有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和經驗。美國國家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早在198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就提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從孩子6歲開始。該規範把人群分成四類,第一類是小學生,第二類是初中生,第三類是高中生,第四類是18歲以後的人,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分工。
從小開始職業規劃最有意義的一點,當屬職業志向或目標的引導和導向作用。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下,學生從小到大,向來注重學業和考試成績,而整體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都容易被忽視,從而,受教育者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這與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不無關係。如果從小學就開始考慮未來職業問題,無疑有利於受教育者極早就形成有具體目標和有針對性的學習。
不過,必要不等於可行。小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看上去也許很美,但做起來卻未必甜蜜。西方自6歲開始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雖然體面而時尚,卻未必就能完全適用於我國的教育體系,適合於我國的小學生。
我國的小學生處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學校制度和教育環境中。中美的小學教育具有完全不同的目標、模式與方法:美國小學生有自小就接受職業訓練的制度和保障,他們在小學就學寫簡歷,以申請和參加校園內的工作和社會實踐活動;而我國的小學生面對的則是繁重的課餘作業和升學考試壓力。其結果是,美國小學生從小就具有心理成熟、個性獨立的特點,而我們的小學生往往無法辨別到底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缺乏自我認知和辨別的能力。而一個完整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實施,恰恰是從清晰而準確的自我認知開始的。
仍以美國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為例,它規定從6歲開始的職業指導和訓練,要讓孩子們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特點、能力等進行「自我認識」;要進行「教育與職業關係的探索」,研究教育與職業的關係,了解職業信息的獲得和使用、工作與學習的關係、工作與社會的關係等;還要學習職業決策和進行「職業規劃」。這些要求對我們的小學生而言,恐怕有些天方夜譚。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下,試想一下小學生們做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效果。做完規劃,他們接著要上完小學,再要依次去度過初中、高中、大學等求學階段。這一長達10年之久的人生階段,實際上是和老師、同學、書本等對象打交道,也基本上是要在學校和教室裡度過,這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物理環境,誰都能看得清楚和明白,其實根本用不著規劃。
同時,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總是要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並且一個人的職業傾向也會隨著外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很多時候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變成了未知數,機遇並不一定都符合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任何一項規劃都是基於未來的,而未來必然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構成了職業規劃的現實挑戰,沒辦法做規劃,規劃不了。
經濟學家陳志武在回憶自己涉足金融和經濟學領域時就曾說到,人生往往是由很多偶然事件構成的。無獨有偶。傑克·韋爾奇也說:「你在未來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這個問題幾乎是不可能準確預測的。實際上,如果你的確遇到了某個長期以來一直忠實地執行自己職業規劃的傢伙,那可千萬不要在晚餐時同他坐在一塊——多麼乏味的人啊。」他們的話也許個人經歷和體悟的色彩比較濃厚,但畢竟揭露了不確定性和偶然因素在職業規劃中的顯著地位和影響。
再看小學生。他們小學上完了上中學,將來考大學,考試成績怎麼樣,等等,這些問題不管是小學生本人還是學生家長都無法有效把控,有很多不確定性,根本沒辦法在小學階段就作出一個確定的回答,所以沒辦法進行規劃。
一句話,對小學生來說,還不太具備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條件和基礎。不過,小學生可以做一份學業計劃,比如在大的學制安排下,如何拓展課外素質,提升綜合技能。職業生涯規劃對小學生而言還是太宏大,不易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