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學英語,音標是繞不過去的一關。
過去,國家對音標的學習年齡沒有什麼限制,所以80後、90後小的時候,可能很早就學音標。
後來,教育部對開始學音標的年齡作出了規定,小學階段不能學,中學才可以。所以現在小學生的英語教材上是沒有音標的。
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規定呢?
恐怕跟一直以來大家對音標的各種爭議有關。
支持者認為,音標能夠準確記錄單詞發音,看了音標就能讀單詞,就像我們的漢語拼音一樣,對學習者有很大幫助。
反對者認為,見到單詞還得查音標,太麻煩了,現在技術這麼先進,直接聽一聽發音不就可以了。更何況,英語國家的人都是不學音標的。
那麼,在權衡的天平上,到底哪頭更重一些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音標的歷史。
國際音標
英語使用的音標,來源於國際音標(IPA)。國際音標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用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
1886年,以法國語言學家保羅·帕西(Paul Passy)為首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組成了一個學會,旨在創造一套轉寫和記錄人類語言的音標系統,這正是1897年後國際語音學學會的前身。
1888年,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反覆修訂,他們在《語音教師》上發表了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也成了日後所有修訂的基礎。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訂的,主要適用於標註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此表也不能包括。
國際音標後又經歷了多次修改,經過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訂和擴展之後,國際音標在1989年的國際語音學會基爾大會之前一直保持不變。
另又在1993年、2005年做了兩次小修訂,現通行的是2015年修訂的版本。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變化,國際音標增加了舌尖元音、顎化輔音、半開央不圓唇元音、唇齒閃音等等聽來高深,但卻是某些語言中的常用音的標音符號。
國際音標逐漸變得更具融合性,更適合萬國語言,可以比較科學、精確地記錄和區分語音。
DJ音標
英語使用的音標,主要分為兩種,英式的DJ音標,和美式的K.K.音標。
DJ音標跟英國語音學家Daniel Jones有關,DJ正是取自他名字的首字母。
Daniel Jones根據國際音標編了一本英國英語的發音字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第1版至第12版,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963)。
他所編的英語發音詞典代表了被稱為 「Received Pronunciation」(標準發音)的讀音,這在受過教育的英國人中,尤其是南部英格蘭人中通用。
K.K.音標
K.K.音標,作者為John S. Kenyon 和Thomas A. Knott,K.K.取自二人姓的首字母。
1944年,他們將國際音標中適用於美式英語的符號截取出來,再加上美音特有的兒音,變成了美式英語的K.K.音標,編著在他們共同出版的美國英語發音詞典裡(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這是一套最常用的也是最權威的注音法,從此人們把美語標準發音慣稱為K.K.音標。日常生活中就把K.K.音標當作美式音標的代表。
簡單說了一下國際音標和兩種英語音標的歷史,就用了這麼多文字,可見音標歷史之複雜。但它再複雜,也複雜不過語言的歷史。跟語言發展的幾萬年相比,音標的一百多年歷史簡直是滄海一粟。
音標——一個記錄發音的好工具
通過對音標歷史的研究可以發現,音標的發明雖對世界各國語言的標音和學習有著卓越的貢獻,但究其本質,音標無外乎是一種工具。
按照今天的思路來想,它就是一種大數據統計的結果。當初以保羅·帕西為首的英國、法國語言教師,研究了英語和法語,發現了幾十個共同的發音,從而有了第一版國際音標。後來別國學者說:「這個不全面,不包括我們語言裡的這個音。」,於是就加了進去。就這樣逐步擴充,發展到了現在。
音標先記錄我們的發音,然後再把記錄結果展示給我們,讓我們知道不同的語言如何發音,以及同一門語言在不同的地區如何發音。
所以,是我們如何發音,決定了音標如何記錄,而不是音標規定了我們的發音。
有時,我們會在一些紙質詞典、電子詞典上看到一個單詞有多個音標,那是因為英國人多發A音,美國人多發B音,有時又發現澳大利亞人和加拿大人多發C音,三種數據權重相當,誰也無法壓倒對方,於是就都記錄下來。
從記錄工具的角度而言,音標是成功的。
130年來,它不斷發展變化,正確地記錄了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中出現的發音。只拿英語音標來說,無論是DJ還是K.K.,都做到了讓我們看著音標能讀出單詞。就像漢語拼音一樣,無論多生僻的漢字,只要標上拼音,我們就能讀。
音標——因錯誤的用法而飽受爭議
然而日常生活中,只有小學生的讀物才會標上漢語拼音。英文也是如此,沒見過哪本小說或哪份報紙是帶著音標的。
這就是音標的失敗之處。
當然了,這個鍋其實不應當由音標來背。
錯誤其實在於人們對音標的不正確使用,尤其我們國家在英語學習中對音標的使用。
在我們的英語教材中,書後的單詞表裡,永遠都跟單詞並列著音標,導致多數人都是看著音標在讀單詞,等到了文章裡面,沒有了音標,單詞就不會讀了。
每當遇到一個不會讀的詞,老師就告訴查詞典,甚至英語課上專門教過如何查詞典。
看過音標後,如果你能當時讀幾十遍這個詞,而且一段時間內反覆讀這個詞,那麼恭喜你,你就記住它了。如果不能,那麼下次見到,你還是不會讀,還是要看音標。
多年的行為變成習慣,到了大學甚至工作後,英語學習者的書本上還是會用彩色筆在單詞上方或下方寫著音標。
近年來,正是音標對英語學習者極大的掣肘性,引發了強烈的爭論。
然而爭論歸爭論,卻沒人敢大刀闊斧地去改變它。為什麼?因為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我們來說,沒有良好的英文環境,沒有在生活中習得和試錯的機會,我們除了音標,似乎沒有更多的選擇。
英語學習的新選擇
英語國家的孩子大多會學自然拼讀,我們國家部分地區、部分小學也要求教授自然拼讀。自然拼讀可以幫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音標的束縛,但是因為有效性太低,只能用於3-5個字母的單詞,所以只在幼兒階段學習,解決小孩子的英語學習所需。
跟自然拼讀相比,Wonder Spelling就是王者了。無論多長、多難的單詞,甚至是生僻的詞彙,都可以使用Wonder Spelling進行直接的見詞發音。
音標,到底要不要學
最後,再次回到很多朋友關心的這個問題上來:音標,到底要不要學?
即便有了Wonder Spelling,我還是建議大家,可以學學音標。但是不要把音標看得太重,秉著「技多不壓身」、「慢慢來」的原則進行學習就好。
日常,偶爾可能會用得上音標,比如英語裡面有些外來詞彙,發音和字形完全不搭邊,此時可以通過音標來看一下發音。
但是千萬不要看著音標讀單詞,更不要一遇到陌生詞就立馬查音標。
記得小時候做練習題,我們都是先自己做,做完了再核對答案。就把音標當答案用吧,先自己讀,然後不放心的話可以看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