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拼讀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概念,很多家長不太明白自然拼讀和音標兩套系統到底有什麼區別,學了一個還要不要學另一個,學哪個好等等。
國人學自然拼讀和音標,都是為了解決英語的發音問題,至於學哪套系統取決於你想怎麼學。如果你想用"母語法"學,即像英美孩子一樣學,那麼,學自然拼讀。如果你想用"外語法",即傳統方式學,那麼,恐舊還是得學一下音標,用"母語法"學是有條件的,即學習自然拼讀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有足夠大的聽力詞彙量。
這就是為什麼說學前要積累3000聽力詞彙的原因。其實自然拼讀最大的目的是為了閱讀,而不僅僅是念出單詞。我們外語學習者拿它念單詞,只是用到了其功能的一部分。自然拼讀的原理是這樣的∶拿 desk(桌子)這個詞舉例,一個母語小孩看到d,e,s,k這四個字母之後,就用自然拼讀的規則去發音,/d/-/e/-/s/k/,哦,desk呀!他就懂了這個詞的意思了。也就是說,自然拼讀是一種解碼的能力,孩子通過解碼技能(decoding skill)把印刷物上的字讀出聲(sound it out),把文字的音發出來,同腦海裡早已有的音一印證,就明白了單詞的意思,就能讀懂書上的字了。
如果小孩腦海裡事先沒有輸入這個詞的音和意思,那麼即使讀出來了也不知何意,就沒什麼用了。可是,自然拼讀只能解決70%-80%的單詞發音問題,因為英語裡只有這麼多的詞是規則的,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詞,僅僅看到拼寫根本確定不了它的發音。怎麼辦呢?因為母語者有大量的聽力詞彙,這些詞彙的發音和意思他都知迪儲存在他的大腦裡。遇到不知道怎麼讀的詞,他可以用不同的發音去猜,去試錯,一旦試出來的音他聽到過,就知道怎麼念了。此外,根據上下文,母語者也容易猜測出不認識的單詞的意思,有了意思,一對照拼寫,也就推斷出了發音。而我們外語學習者就不同了。如果沒有母語者那樣的聽力詞彙量,這 20%到30%單詞就無法讀準。好在現在的電子詞典能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點擊發音的按鈕多聽幾遍。
所以,要學自然拼讀,一定要有高水平的聽力,聽力詞彙量越大越好。否則,如果聽力詞彙量沒多少,還是老老實實地學音標,靠音標把音讀準。音標是專門為外語學習者發明出來的表音符號,母語學習者是不學的。音標的好處就是它的清楚性、全面性,看到後就能很確定地發出音來。音標大體分為英式的IPA音標和美式的KK音標兩種,分別標註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中國學習者大都學的是英式發音。
現在,有的培訓班誇大了自然拼讀的作用,說學了自然拼讀就"見詞能讀、聽音能寫"。這麼說是很不負責任的。如果自然拼讀這麼靈的話,美國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閱讀障礙者了,美國教學界也就不會有自然拼讀法(phonics)和整體語言法(whole-language approach)兩種方法的大戰了。自然拼讀法有局限性,只有部分規則的詞能夠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詞比70%更少。比如∶你聽到doctor這個詞的音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它不是拼成 dockter呢?),絕對不是全部。對於不規則的詞,中國學生可以說是束手無策,既不會讀,也不會寫。如果沒有音頻,還得去學音標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