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自然拼讀和學音標的區別
剛才講到國際音標嚴格遵循「一音一符」的標準,學會了之後就可以自己去學習和認識新單詞,聽起來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但是它存在著一個天然的大bug。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沒有那麼頻繁,學習另一門語言的需求也就沒有那麼強烈和迫切。有學習另一門語言的需求的人,也沒有那麼多,主要集中在很少的領域和人群,比如從事貿易通商往來以及以歐洲為代表的多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往來的商人、外交官,以及一少部分學者。
即使有學習需求,這些人對外語學習的訴求並不高,要麼就是日常簡單的溝通,要麼就是以文字形態為主,比如閱讀條約和文獻,書寫條約和文獻等等。所以,大部分有外語學習需求的人,並不需要在語言和文字層面對另一門語言達到精通的水準,也就不需要從小學習,不需要遵循先聽說、後讀寫的規律去學習。比如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學習外語的目的主要是文字部分,就是為了閱讀文獻、用另一種語言書寫文獻。
我們返回頭來再看音標。它原本是一套注音符號系統,但是通常沒有人會在學習中僅僅聽到一個單詞就能寫下這個詞的發音,然後用聽力字典去查閱這個單詞。相反,音標的使用場景通常是這樣的:學習者看著一個單詞的形(文字形態),對照它的音標去嘗試發音(語言形態)。換句話說,聽說技能(對象是語言)和讀寫技能(對象是文字)混在一起了。
簡單地說,藉助音標這種方式學習,顯然是一種適合成人學習語言(其實更偏向以文字,就是讀寫技能為主)的工具。對於3歲就啟蒙的孩子,由於已經具備了大量的聽力輸入,對英語語言的語音系統非常熟悉,音素意識建立得比較好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學習音標。
那自然拼讀有能解決什麼問題?幫助孩子實現什麼?顯然不是「看詞能讀,聽音能寫」。其實,自然拼讀是學來搭建英文語言和文字之間關係的。這句話還是太學術,我來給你翻譯成大白話:自然拼讀是一種工具,讓孩子在完成了英文語言學習、也就是聽說已經解決了之後,過渡到學習文字、也就是讀寫技能的一種工具。這樣的工具一共有兩種,另外一種叫做Sight words。
熟練掌握這兩種工具,才能讓孩子的讀寫水平有可能高度接近母語使用者——你可別拿中國人的英文閱讀水平說事兒,中國大學六級水平要求閱讀速度為100詞/分鐘,美國小學生三年級的閱讀平均速度要求為130詞/分鐘。這就是差別。而今天這個時代,把英語僅僅學成一門學科,在高考中考個好成績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目的,但是如果僅僅把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當做唯一的目的,孩子進入大學、進入職場之後必然是處於競爭劣勢的。
換句話說,啟蒙比較晚、通過音標作為工具同時去學習英語的語言和文字,大概率上講未來在進行應用的時候,產生「聾啞英語」的可能性大,閱讀水平達到的高度有限——千萬不要拿外語大學、英語專業的人說事兒,絕大部分人是不可能花費4年時間心無旁騖、沒有其它學科的幹擾,專門去學習一門語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