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發現‖莊士敦:威海衛的末代總督

2021-02-23 威海記憶

莊士敦系英國蘇格蘭人,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1919年初,他應邀至紫禁城擔任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英語、數學、地理等西方學說老師,備受溥儀的敬重。

此人在華生活、工作三十餘年,先後在香港、威海衛的英殖民政府任職多年,後期官至威海衛末代總督。 

在華生活三十餘年


莊士敦於1874年10月13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在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主修現代歷史、英國文學和法理學。

1898年,莊士敦經過激烈角逐考入英國殖民部,同年被派往香港。由於其優秀的漢語水平,莊士敦在港英政府中不斷升遷,先後出任輔政司助理、港督私人秘書。

1904年經駱克哈特力薦,莊士敦被殖民部派往租借地威海衛任職。

來到中國的莊士敦已具有相當深厚的東方學功底,很快迷戀上中國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並積極致力於對儒、釋、道、墨以及中國地理、唐詩宋詞的研究,足跡遍及名山大川和名剎古蹟。

從此,莊士敦以官員兼學者身份在華工作生活了三十餘年。

十分崇尚儒家思想

莊士敦不僅是個少有的中國通,並且十分崇尚儒家思想。1898年,來華後他不僅為自己起了漢名莊士敦,還按照傳統為自己起字「志道」,該字取自《論語》「士志於道」。

在莊士敦的著述中,很少出現同時期西方人眼中對中國人的歧視意味和陰暗色調,更多是為中國的傳統習俗進行辯護。

在莊士敦眼裡:「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處在各自社會發展的試驗階段,因此不管對哪個半球而言,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強加給另一方是不明智的。」

為此,他不僅反對洋商們急欲把中國進行社會和經濟西方化改革的企圖,而且尖銳地抨擊西方教會在華的變相傳教行為。

同時,莊士敦也反對中國自身的激進思潮——革命。他認為如果完全摧毀中國自己數千年的傳統,就可能同時毀掉一切在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中起良好作用的事物。

        

足跡遍布中國各地

莊士敦十分熱衷旅行,在遊歷的同時切身體會當地風土習俗,寫出大量關於中國的著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學術研究價值。

莊士敦還被佛教哲學深深吸引,他大量閱讀佛家經典,遍訪名山寶剎,與眾高僧法師探討佛教理論,認為「佛教思想較《聖經》遠為深奧」。1906年,他沿長江而上抵達四川、西藏。

1908年,他到達了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等地,沿途考察佛教聖地,為研究佛教理論搜集第一手資料。

1913年,他再次走上普陀山之行研究觀音文化。在此期間,他沿途實地考察著成《從北京到瓦城》、《佛教中國》等書籍,提出中國的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相結合,方能彰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拯救未來世界之良方。

成為清帝溥儀之師

1918年底,經李鴻章的次子李經邁推薦莊士敦擔任溥儀的老師。翌年2月,莊士敦處理好威海衛事宜後趕赴京城,開啟了自己的帝師生涯。

這一年溥儀14歲,莊士敦45歲。莊士敦帶著先進的西方思想與現代科學步入紫禁城,為這個古老皇宮帶來了新氣象。

在皇宮中,莊士敦教授溥儀英文,為他講解西方的歷史、生活和風俗,並為他起了個英文名「亨利」。

日子久了,莊士敦與溥儀之間淡去隔閡,信任倍增。1922年,溥儀在大婚之日賞賜莊士敦「一品頂戴」,這是清朝官員的極高榮譽。

莊士敦興奮異常,他恭敬地戴上官帽、身披大臣朝服(儘管此時清朝已終結多年),在北京的居住地拍了張照片寄送給英國的眾多親友。

莊士敦的到來讓自幼封閉宮中的溥儀大開眼界。在這位洋老師的引導下,溥儀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辮子,在宮裡裝上電話,騎起自行車,還和胡適通了電話。

就這樣,莊士敦陪伴溥儀度過了紫禁城最後的歲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帝師,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的外籍高級大臣。1924年莊士敦返回英國租借地威海衛工作。

威海衛的末代總督

莊士敦是威海衛作為英國租借地的最後一任長官(末代總督),在威海衛先後任職長達16年,是威海衛近代殖民史上繼駱克哈特後又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身為英租借地管理者,莊士敦的出發點是維護英國在華利益,但他並沒有像其他殖民者那樣強行打破原有傳統,擾亂當地的風俗習慣,在治理方式上則較過去壓迫民眾的封建官僚先進許多,因此莊士敦在當時威海衛的聲望還是比較高的。

對於威海人民的生活,莊士敦曾滿懷深情地描述:「如果不發生官司或家庭糾紛,他們的生活是非常寧靜幸福的。

他們有一個良好的氣候環境。同時他們良好的體格和精神狀態也證明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是不錯的,在收穫的季節裡,大人和孩子都在田裡忙碌著,在長長的冬夜裡,他們圍坐炕上以便取暖,白天他們就出去撿柴火。

每周三次他們用驢子馱著貨物到威海市場上去賣,婦女們則在家縫補閒聊。」

1927年,再次被派往威海衛任行政長官的莊士敦負責主持將威海衛歸還中國的事項。

1930年10月1日,莊士敦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威海衛歸還儀式後卸任,結束了英國對威海32年的殖民統治。

離開前,他在威海留下一句稍帶自負的話:「我堅信你們將會得到一位比我能力強的領導人,但絕不會遇到像我那樣對威海衛有如此深厚感情的領導人。」

帶著些許遺憾離世

歸國後,莊士敦在倫敦大學任中文教授,兼外交部顧問。1934年,莊士敦回到中國,把他寫的《紫禁城的黃昏》送給溥儀,請溥儀為其作序。

此時溥儀暫住天津,正為南下還是北上而猶疑,兩人曾為此密談數日。莊士敦回國不久,溥儀就以祭祖名義逃往滿州。1935年,莊士敦再次來到中國,到長春覲見溥儀。

溥儀設家宴招待莊士敦,希望他能留下輔佐自己,但莊士敦婉拒了,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來中國。

從1931年到1937年,他在倫敦大學教授漢學,繼續傳播著中華文化。莊士敦一生未婚,晚年用其著作版稅在蘇格蘭買了個小島,給其島的居室分別起了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名字,並升起滿洲國的龍旗。還在其住所辦了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飾物等物件。

1938年3月6日,莊士敦帶著些許遺憾和對中國往事的無盡思念在家鄉愛丁堡逝世,享年63歲。

相關焦點

  • 莊士敦:威海衛的末代總督
    1919年初,莊士敦應邀至紫禁城擔任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英語、數學、地理等西方學說老師,備受溥儀的敬重。此人在華生活、工作三十餘年,先後在香港、威海衛的英殖民政府任職多年,後期官至威海衛末代總督。
  • 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離職後還做過英租界威海衛行政長官
    其中較著名者除慈禧的座上客白克豪斯、袁世凱的顧問莫理循外,莊士敦更是獨樹一幟。他不僅當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還做過英租界威海衛行政長官。1930年10月1日,英國將威海衛交還給中國,莊士敦被英國政府封為爵士,返回母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1938年3月6日,莊士敦在他的私人小島:蘇格蘭「國王島」去世。
  • 駱克哈特與威海衛
    1883年任港英政府稅收督辦,1895年升任為註冊主管、政府秘書、輔政司,地位僅次於香港總督。駱克哈特性情剛直而倔強。與港督卜力產生了矛盾。1902年他放棄了在香港留任並可望升任總督的機會,主動向殖民部請求到威海衛施展「才華」。威海衛是英國租借新界時,同時租借的。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籤字,7月1日《租威海衛專條》籤字。
  • 英國人莊士敦來到北京後,為何會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文/徐永超1919年,一位英國人來到紫禁城,作為帝師,擔任起了教導末代皇帝溥儀的任務。這位洋帝師的中文名字叫莊士敦。經年累月的研究,讓莊士敦積累了深厚的漢學功底。1918年,經李鴻章次子李經邁推薦,莊士敦擔任起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老師。1919年2月,莊士敦來到紫禁城,拜謁了時年14歲的溥儀,從而開啟了自己終身難忘的帝師生涯。在紫禁城裡,莊士敦主要任務是教授溥儀英文,以及為他講解西方的歷史、生活和風俗。
  • 老照片:末代皇帝溥儀全家照,祖父乃軍機處掌權者,其父乃攝政王
    皇帝乃一人獨大,他的親戚被稱之為皇親國戚,那麼末代皇帝溥儀,他的親戚們都長什麼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圖為監國攝政王載灃全家福】載灃左右分別是是長女韞媖和溥儀,其他人是溥儀的弟弟妹妹們。【圖為缺少溥儀的全家福】圖中醇親王載灃坐在中間,其他人是溥儀的弟弟妹妹,這張照片裡面並沒有溥儀。
  • 末代「帝師」眼中,從慈禧太后到偽滿洲國的中國近代史
    說起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電影《末代皇帝》中有個經典場景:溥儀在天津碼頭為他送別,樂師在後面用二胡、笙、阮等樂器演奏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
  • 莊士敦, 溥儀的英文教師, 一個堪稱被中國文化同化了的外國人
    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國蘇格蘭人。莊士敦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1898年赴中國,先後在香港、威海衛的英殖民政府任職,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
  • 末代閩浙總督後人流落荷蘭 近日回閩認祖歸宗
    陰荏苒,輾轉百年,松壽總督或許怎麼也想不到,回鄉祭拜自己的是荷蘭的曾孫媳婦和曾曾孫女海峽導報訊 (記者 陳捷 實習生 湯婧晗 文/圖)失散百年之後,閩浙最後一代總督松壽兄弟的後人終於有望團聚了。最近,長期幫助海外遊子「尋根」的陳有理女士接到來自北京的一封郵件,發信人北京大學金安平教授是閩浙最後一代總督松壽弟弟松群的後人,她希望通過陳有理,聯繫上松壽在荷蘭的後人。在此之前,陳有理剛剛幫助松壽在荷蘭的後人圓了「尋根夢」。在陳有理的牽線下,目前,金教授已經和遠在荷蘭的Angeline女士聯繫上了。
  • 末代閩浙總督後人定居荷蘭 外國媳婦認祖歸宗
    光陰荏苒,輾轉百年,松壽總督或許怎麼也想不到,回鄉祭拜自己的是荷蘭的曾孫媳婦和曾曾孫女東南網-海峽導報11月14訊 (記者 陳捷 實習生 湯婧晗 文/圖)失散百年之後,閩浙最後一代總督松壽兄弟的後人終於有望團聚了
  • 溥儀的洋師傅莊士敦:回國買小島,插龍旗每天跪拜向溥儀表忠心!
    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的時光是非常無聊的,因此當時年紀尚小的溥儀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甚至想和別的孩子一樣到紫禁城外去看一看,但是這卻引起了滿清遺老的恐懼,因為當時民國政府給予的優待條件中,前提要求就是溥儀不許離開紫禁城,否則皇帝沒了,一切優待條件也就沒了,再加上民國一些官員不把小朝廷放在眼裡
  • 晚清:收回威海衛的嘗試
    本文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1906年中國外交官試圖利用條約收回威海衛的往事。威海衛的租借,是一個偶然。1897年底,德國藉口傳教士在山東被害一事,出兵佔領覬覦已久的膠州灣,在此之前,他們一直希望在東方獲得一個基地,補給艦船。佔領膠州灣之後,不肯撒手,強迫清政府籤訂了條約,「租借」膠澳地區99年,在那裡進行直接統治。這一舉措誘導德國的競爭對手積極強佔中國領土。
  • 看看末代皇帝的英語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末代皇帝溥儀重新登記了戶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戶籍登記資料上面的備註,愛新覺羅溥儀,學歷:初中。那麼,說一個皇帝初中文化,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呢?那麼,末代皇帝溥儀的文化水平又當如何呢?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說道:「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 芭蕾舞劇《末代皇帝》用上蒙太奇手法
    遼寧芭蕾舞團《末代皇帝》、《二泉映月》等劇目要來北京演出的消息在芭蕾圈引起轟動,這兩部舞劇如何通過現代民族手法,通過芭蕾這種「舶來」的藝術形式講述溥儀、阿炳的故事也引起大家的興趣。日前,遼寧芭蕾舞團團長王訓益在北京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對這兩部「特殊芭蕾」的精彩看點逐一解密。
  • 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與其假扮天子,不如做獨立的平民
    末代皇帝溥儀十三歲時,清室聘請威海衛行政長官莊士敦擔任他的英文教師。此後數年,莊士敦見證和參與了溥儀所經歷的一系列浮沉奇遇。
  • 赤峰往事——一位末代太監的傳奇人生(連載十)
    赤峰往事——一位末代太監的傳奇人生(連載十)麗君遭不測 不幸殉情 瑞福和家破人亡跟隨小泉的司機兼侍衛,是個年青的小夥子,名叫吉田正一,來到王家後吉田見麗君小姐不但人長得俊俏可人,而且機敏過人。於是便主動上前勾搭。
  • 末代皇帝溥儀英文手跡曝光,英語水平起碼專業八級?
    今天看到個不得了的東西——那是咱們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手跡。這娟秀流暢的字跡有沒有被驚豔到?在大清國200多年歷史中,有2.5位皇帝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一個是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光緒皇帝,而最後的半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