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帝師」眼中,從慈禧太后到偽滿洲國的中國近代史

2020-12-17 騰訊網

說起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電影《末代皇帝》中有個經典場景:溥儀在天津碼頭為他送別,樂師在後面用二胡、笙、阮等樂器演奏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

1919~1924年,由李鴻章之子李經邁引薦,蘇格蘭人莊士敦進入紫禁城,成為廢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這段時間,恰好也是中國從古老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特殊時期,莊士敦見證了這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並把自己的「帝師」經歷寫成《紫禁城的黃昏》一書,於1934年在倫敦出版。而他的學生溥儀寫出自傳《我的前半生》,已是30年後的事情了,寫作過程中不少地方還參照了莊士敦的記錄。

《紫禁城的黃昏》自問世以來,就是講述晚清民國歷史的經典作品之一。義大利大導演貝託魯奇拍攝一舉囊括9項奧斯卡獎的《末代皇帝》時,也是以其為原始架構,再主要參考《我的前半生》。

多年來,該書中譯本已有近十個之多,但近日首次推出的「掌故大家高伯雨譯註本」,卻以多達20%的「註疏」,成為最有看點和譯者個人特色的版本。「高伯雨在評註以外加了很多疏,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東西,都可以算他的一本著作了。加的很多譯註也是有價值的。」文史作家、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趙珩說。

溥儀靈魂中的重要部分

1898年,年輕的牛津大學碩士莊士敦,以見習生身份被派往中國時,肯定不會想到20年後,自己會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洋帝師」。

莊士敦先是為港英當局服務,做過香港總督府秘書、輔政司助理等職。後來被派到威海,一待就是13年,最後升至威海衛行政長官。

但莊士敦不僅是一位普通殖民官員,他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早在牛津大學讀碩士時,就研究過東方古典文學和歷史,到中國後走遍內地各省,會講廣東話、北京官話,會讀中國古典詩詞,對孔子也有研究。他甚至告訴溥儀堂弟溥佳,自從讀了佛經後,他就覺得佛教比基督教教義高深,從此不再去教堂做禮拜。

1918年,溥儀的老師徐世昌要出任民國大總統,需要再找一位「帝師」。經李鴻章次子李經邁推薦,徐世昌代向英國使館交涉,聘請「中國通」莊士敦擔任溥儀的新老師,並於次年赴任。

《紫禁城的黃昏》和《我的前半生》中,都詳細描寫了兩人第一次見面的經過。1919年3月4日,由大臣帶領引見,他們在毓慶宮見面,採用接見外臣儀式,14歲的溥儀坐在寶座上,莊士敦向他三鞠躬,行君臣之禮,之後溥儀與他握手。片刻後,莊士敦重新被領進毓慶宮,這次輪到溥儀向他鞠一次躬,行拜師禮,兩人的師生關係正式確立。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說,對他影響最大的師傅首先是陳寶琛,其次是莊士敦,並說莊士敦「已經成為我靈魂中的重要部分」。

莊士敦進入紫禁城後,給久居深宮的少年溥儀打開了一扇完全陌生的大門,他對溥儀竭誠盡忠,傾其所知相授,除了英文,還教西方歷史、生活風俗、自然新知,也講當時剛剛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把《新青年》帶進了「禁宮」。受莊士敦影響,溥儀開始穿西服、剪辮子。

自3歲被接進紫禁城,溥儀在幾位太妃和生父生母身上從來沒有感受到過「愛」,莊士敦是少數真正關心他的人之一。特別是當他發現溥儀近視後,極力說服端康太妃給溥儀配眼鏡。而端康太妃此前寧願溥儀看不清東西也不肯請外國醫生的理由,則是「『龍目』豈能隨便讓人看」。在給李經邁的一封萬字長信中,莊士敦還說,與復闢機會相比,「我感興趣的是看見遜帝成為一個智力健全身體健康的青年」。

但是,這位「蘇格蘭老夫子」身上又有保守和迂腐的一面。溥佳回憶,他對中國封建官僚的派頭極為欣賞,願意別人叫他「莊大人」。溥儀則說,1922年他大婚之日賞賜了莊士敦「一品頂戴」後,莊士敦專門做了一套清朝袍褂冠帶,在西山櫻桃溝別墅溥儀寫的「樂靜山齋」匾額前拍照,廣贈親友。

莊士敦還一直稱溥儀為「我的龍」。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民國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養心殿發現一個箱子,裡面有些文件表明,莊士敦曾奔走於英、美、日等國使館,試圖遊說外國政府幫助其復闢。

對溥儀和日本關係多有辯解

莊士敦其實對清朝滅亡的原因也很清楚。在寫到內務府時,他詳細記錄了自己所見所聞的內務府之腐朽、貪婪,認為這一機構在王朝統治的瓦解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也花了很多筆墨,描述八旗貴族的昏聵和無能。

從被慈禧太后指定為皇帝那刻開始,溥儀的命運就被決定了。雖然貴為皇帝,但終其一生都是千年未見的大變局裡,那位無法左右自己的小人物。莊士敦作為「洋遺民」,在寫《紫禁城的黃昏》時喜歡為他辯解,尤其是對溥儀與日本的關係辯護得最多,有時是選擇性失明,有時又揣著明白裝糊塗,凡此種種,都被高伯雨逐一指出。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在醇親王府短暫停留後,莊士敦找到日本公使芳澤,隨後溥儀進入日本使館。次日,芳澤對外界宣布「容留」溥儀。莊士敦解釋,當時他找芳澤的原因是覺得在諸多外國公使中,只有日本公使最願意給予「有效保護」。當溥儀在日本公使館的情況被美國雜誌曝光後,莊士敦又說,這是因為外國公使館有「好傳統」,面對「受欺壓的民眾,出於人道斷然不會置之不理」。

實際上《紫禁城的黃昏》寫於1934年,此前已經發生了「九一八事變」,莊士敦在中國生活了這麼多年,日本人接近溥儀的真實目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因此,高伯雨說莊士敦為溥儀引薦芳澤,「此舉可謂害盡溥儀一生」。

莊士敦回英國後,依其在中國的資歷,完全可以繼續外放當一個殖民地總督,但他曾用「林兆陽」的中文名字寫文章得罪了教會,後來被查出真實身份,只好去倫敦大學做中文教授。錢鍾書留學英國時,還受過他的指導。

《紫禁城的黃昏》在倫敦出版後引發轟動,短短三個月內就再版了三次,成為當年的暢銷書。莊士敦用出書所得稿費買了一個小島養老,並專闢一個房間陳列溥儀賞賜他的禮物,以及他的清朝朝服、頂戴等。得知溥儀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後,他很高興,特地在小島上掛上一面偽滿洲國的「龍旗」,以表示對「皇上」的忠誠。

1938年3月6日,終身未娶的莊士敦去世,享年64歲。

譯註補充諸多歷史隱秘關節

高伯雨譯註的《紫禁城的黃昏》,其實是該書最早的中譯本,出版於1964年12月,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只有港版。

根據《伯爾尼公約》,文學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期限定在作者有生之年與作者死後50年內,此後,便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產。《紫禁城的黃昏》自1988年開始成為公版書之後,中國內地馬上就有了譯本——首家推出中文簡體版的,正是再合適不過的「紫禁城出版社」,時間是1988年4月。

電影《末代皇帝》公映後,莊士敦的知名度陡升,《紫禁城的黃昏》各種譯本接二連三出現。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至少有8個簡體中譯本。其中,只有譯林出版社的版本加了部分注釋,多少有助於了解中國近代史上這段「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局。

而高譯本的註疏,一直是所有譯本中最豐富和詳細的,這得益於譯註者掌故大家的身份。高伯雨,原籍廣東澄海,1906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和溥儀是同庚。祖上在香港、東南亞經營南北行生意,家底豐厚。

作為「最後一位掌故大家」,高伯雨對晚清民國的遺聞逸事都十分熟悉,上世紀30年代還曾在北平長住。1934年,高伯雨在英國報紙上看到《紫禁城的黃昏》一書即將出版的消息後,就從北平寫信到上海的別發書店(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大的外文書店之一)訂購。1960年代,高伯雨為了「搵食」而應約翻譯該書時,因為熟悉書中提到的歷史人物,還見過當時圍繞在溥儀身邊的遺老陳寶琛、金梁等,整個翻譯過程非常順利,堪稱「運筆如飛」。

在高伯雨的譯本中,包含了200多條譯註,涉及的文獻材料包括同時代的報刊、日記、溥儀回憶錄等,補充了莊士敦作為外國人所不能見到的諸多歷史隱秘關節,也對莊士敦的敘述加以點評和校正。

不過趙珩提醒,高伯雨主要在廣東、香港地區生活,長期為報刊寫文章,受孫中山影響比較大,思想有些激進,《紫禁城的黃昏》裡有些注釋傾向性也比較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時有點『標題黨』」。

《紫禁城的黃昏(評註插圖本)》

[英]莊士敦 著 高伯雨 譯註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活字文化 2019年10月版

相關焦點

  • 百年前洋人眼中慈禧什麼樣?太后被玩壞,如同年輕少婦太美了!
    慈禧太后就是近代史流量擔當,不管是她在政治方面,還是在她奢侈的生活中,都是許多歷史專家研究的方面。慈禧的年代有了攝影技術的傳入,拍攝了許多的照片。從留下的慈禧照片來看,第一眼看到並沒有覺得她有多麼美,反而是有一點嚴肅的樣子。
  • 王開璽:慈禧太后何以統治中國47年?
    一、皇統繼承乏人的危機  慈禧太后能夠掌握清廷最高權力數十年之久,首先是基於清帝皇統繼承乏人的皇位危機這一客觀原因。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爾哈赤至宣統帝溥儀,共計12帝。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與大清王朝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
  • 慈禧太后的「情人」榮祿,最後官居幾品?位極人臣,大概就是如此
    清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獨子載淳繼承大統,登基為帝,是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登基後,其生母懿貴妃「母憑子貴」,尊封「聖母皇太后」,尊上徽號「慈禧」,她就是實際掌握晚清政權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
  • 陵寢曾被挖盜 盜墓者為取珍珠摳破慈禧太后嘴唇
    《你所不知道的溥儀》◎作者:賈英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末代皇帝溥儀的人生脈絡眾所周知,但諸多細節卻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二戰後溥儀被蘇聯囚禁,5年後才放回,末代皇帝用處很大!
    中國歷代統治時間都不會超過300年,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也僅僅統治了276年,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西方列強的炮火聲中摧毀,曾經自以為是的大清王朝戰火四起,安定祥和的生活就此打破,而年幼的溥儀則被推上皇位,成為清王朝的末代皇帝!
  • 清宮戲都是騙人的,這才是真實的晚清老照片,圖9是慈禧太后的貼身侍衛
    所以就有了很多清宮劇的產生,而且效果還非常的好,比如《 慈禧秘史》、《大太監李蓮英》和《末代皇帝》等。再說了電視裡的肯定和歷史上有差距的,說好聽點那就是「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在分享一些清朝的真實老照片,可別被電視劇騙了~
  • 記小冊子上,給慈禧太后看
    從此,孫家鼐有了萬人羨慕的「帝師」身份。慈禧太后下令,將孫家鼐的故居進行擴建,還懸掛了「狀元及第」的匾額。「帝師」身份令人羨慕,但這份工作真心不好做。因為學生太特殊了,不能採取尋常的教學手段。偏偏光緒皇帝幼年時不喜歡讀書(廢話,誰喜歡讀書呀),讓孫家鼐和翁同龢頭疼不已。如果是其他學生,老師早就一頓板子伺候了。
  • 給光緒當「親爸爸」的慈禧,與清朝最後5位皇帝的關係有多複雜
    按照道理來說,普通女子從默默無聞的家庭混到如今人前顯赫的位置,一般人看來已經很足夠了。但是慈禧不是一般人,她具有野心,而這份野心讓她在日後中國近代史上留下自己的故事。慈禧與第三位有關係的皇帝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架空了他的權力,接著扶持一些心腹大臣圍繞在同治皇帝周邊。可以說,同治皇帝不過是慈禧太后的傀儡罷了。同治皇帝多次想要向慈禧要權,但是慈禧總是藉口「年齡太小,軍國大事暫且代理。」終於同治結婚,按照清朝習俗,無論如何,同治皇帝已經算是「成人」。
  • 慈禧愛過四個男人,畫中一顆珍珠耳釘,揭開她一生的摯愛
    北京市芳家園11號有一座「桂公公館」,1835年,一個嬰兒在這裡出生,她就是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慈禧太后,當時,慈禧家有幾棵白杏樹,慈禧的祖父給慈禧起名叫「興珍」,給她的孩子起名叫「欣兒」,杏子甄17歲入宮,被冊封為蘭主,因他得到了一個貴族兒子,被金鳳儀為皇妃,鹹豐臨死之際,給慈禧留下了
  • 慈禧太后崩逝後,大清的最高權力被誰掌握?仍然是葉赫那拉氏
    僅就此來看,光緒皇帝駕崩以後,甚至是慈禧太后崩逝以後,實際掌握軍國大政的攝政王載灃,無疑會掌握大清的最高權力。自鹹豐皇帝駕崩就牢牢掌控晚清最高權力的慈禧太后,真就那麼輕易的將最高權力交付出去?更何況,此時的慈禧太后尚未出現病危狀態;更何況,此時的後宮中還有她即將升級為皇太后的侄女——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隆裕太后。
  • 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說打仗不吉利,離譜到為了過壽不打仗
    清朝晚期,鹹豐皇帝仙逝前,在朝中八位要臣前立下遺囑,推立六歲載淳為清朝的新帝,兩個月後,皇太后慈禧密謀恭親王發動宮廷,設計害死新帝,八位忠臣也難逃厄運。權欲極重的慈禧定了「同治」年號,以輔助幼帝為理由,開始垂簾聽政,並且執掌清朝實權。
  • 慈禧太后去世,李蓮英忠心守孝百日,然後去了哪裡?
    在慈禧太后的身邊有一位最得寵,也是最有權勢的太監,陪伴慈禧太后前後長達五十三年,不僅會解決慈禧太后的種種煩惱,而且也是最會服侍的,他是慈禧太后晚年生活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伴」,這位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便是——李蓮英。
  •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身世之謎
    慈禧太后,這位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的女人。她的生活經歷應該是巨細都有記載,按理說不會引起什麼疑案。但事實上並不時如此,由於清宮檔案、國朝正史等資料對於慈禧的童年生活都少有記載,由此,也引發了關於慈禧出身和出生地的一番爭論。據《清宮檔案》記載:慈禧,名為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
  • 是老糊塗了,還是氣暈了頭,慈禧太后為什麼同時向十一國宣戰?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8期:不得不說,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國(八國)宣戰時的演講,很能打動人心,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很有煽動性(截取詔書一段):「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
  • 偽滿洲國三大漢奸的歸宿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一、愛新覺羅溥儀,滿清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普遍承認的最後一個皇帝。1908年即位時年僅3歲,實權由其父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被迫退位,清朝就此覆滅。退位後的溥儀,因為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而能繼續住在紫禁城內,並保留「大清」國號。
  • 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的慈禧,是怎麼當上太后執政的
    慈禧資料圖現在皇上死了,八大臣擁立載淳為皇帝,封皇后為慈安太后,懿貴妃為慈禧太后。然而慈禧並不滿足,她想要掌握國家大權。所以這些擁有權力的八大臣就引起了她的不滿,被她看作是眼中釘肉中刺,而八大臣也對她也懷有戒心,不讓她幹涉朝政。慈禧為了搞掉八大臣,便暗中與恭親王奕取得了聯繫。奕是鹹豐的弟弟,當他看到輔佐皇帝的八大臣沒有自己時,心中就非常的惱火。於是他倆一拍即合,準備幹一番大事業。不久八大臣接到了御史董元淳的一個奏摺,奏摺上說皇帝還小,不能料理國家大事,應該讓皇太后暫時負責。
  • 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燈泡,脫口而出五個字,至今讓人忍俊不禁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10字,閱讀約3分鐘現代中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來自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陳舊觀念與西方現代科技激烈碰撞,很難不擦出火花。就像近代史上叱吒風雲一時的慈禧太后,袁世凱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一輛車來討好她。這是清朝的第一輛車。剛剛看過的慈禧太后如獲至寶。但出於封建思想的考慮,慈禧太后還想讓司機下跪為她開車,著實讓她忍俊不禁。之後,衝水馬桶也是袁世凱送的。
  •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簡介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 雕龍|《德齡與慈禧》:末代寶玉和初代晴雯
    它時刻都在提醒,即使是在八國聯軍闖入北京城的時刻,總有遺老要悠悠然地燒完最後一管大煙,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今秋雨水仍會落下。歐洲有則諺語:「僕從眼中無英雄」,歌德在後面加上過一句「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僕從只是僕從」。這堪為每位歷史演義者的案頭箴言。一方面,是「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的卑瑣;另一面,是於卑瑣中成就「不朽之盛世」,如故宮幽草般,野火燒不盡的綿綿流芳。
  • 老照片揭秘,教會慈禧噴香水的格格,最後一張袁世凱想納她為妾。
    老照片揭秘,背黑鍋的李鴻章,教會慈禧噴香水的格格,最後一張袁世凱想納她為妾。圖為年輕時的李鴻章,與年邁的李鴻章比,處處透著精悍。他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也是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導者,更被朝廷視為晚清的最後一個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