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龍|《德齡與慈禧》:末代寶玉和初代晴雯

2020-12-15 騰訊網

全文共3522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本報記者

趙汗青 中國語言文學系 2015級本科生

攝 影

王可達 考古文博學院2016級本科生

在京韻戲腔的落幕旋律裡,最後的旗裝少女煢然立於空曠臺中,在四面的宮柱下空空如也地沉思。一束雲破日來的光芒在她背後散開,似夕陽,亦似朝陽。前景靜穆如剪影,一個時代遲遲升起,一個王朝冉冉落下。

這種曙光與暮色曖昧不清的氣質,是《德齡與慈禧》的根本基調,也是我從最初就不甚喜歡這個故事的最本質理由。在故事的結尾,慈禧因情人榮祿的遺願,最終重拾百日維新未竟之志,邁出改革派的第一步。

於臨終前三年決定立憲,這是在《孝欽顯皇后列傳》裡被一筆帶過的確鑿史實。但放在此處,似要給一段本應迂縈嫋繞的輓歌餘音,強黏一個昂揚激越的休止符。而這種「大清朝開始蒸蒸日上」的錯覺,只要觀眾不刻意遺忘最簡單的歷史常識,都顯得十分不堪一擊。謝幕時,鄭雲龍和江珊合唱名為《曙色》的主題歌,詞曲偏偏寫出了一股「最美不過夕陽紅」的風韻猶存。僝僽柔弱的傀儡皇帝步履颯沓地返場,揚手展開一把牡丹摺扇,背後書著骨氣端翔的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而光緒手中的「國泰民安」,顯然還要等上四十年,甚至一百年。可在百餘年後的劇院裡,戲臺上衣冠錦簇,赭黃明黃杏黃的黼黻華裳撲面盈眼,恍惚間,真有歷史沿著一路的冠蓋滿京華,躡過一折折錦罽玉階平步至今的不實之感。

劇中的慈禧臨終前,臥在金瀑般的垂簾後對德齡道:「離了花兒粉兒,我就是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言語中流露著拈花圓寂般的慈愛。而比這更可信的,是她定要趕在死前毒殺光緒。在此之前,她殺了肅順、珍妃和譚嗣同,此後亦有秋瑾與千萬個夏瑜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如何在太平盛世講述一個喪亂末世的故事?或者說,這種講述是否依然具有意義?答案無非關乎三個層面:末世的警示,末世的美感,和末世裡那些改朝換代也無法改變的人類永恆的苦難。

《德齡》是一個側身避開已被轍痕履跡踏平了的歷史主流,新巧地另尋蹊徑的故事。面對滿目的病入膏肓與痛入骨髓,女作者細細剝開其中肌理,伸出套著尖尖景泰藍的指甲,挑起一朵豔紅的藥渣,揉開,洇作滿場爛漫煙霞。

劇裡的德齡教慈禧照相,讓她在太和殿掛電燈、裝電話,更是以標準的五四啟蒙語體,指導一位古稀老媼勇敢追求《終身大事》、《蝕》三部曲式的愛情。清宮秘聞大多已被演繹成了陳言舊折,但以「洋格格」視角斜睨入紫禁城的心腹,依舊十分不落窠臼。恰如《德齡》海報別致的設計——宮闕之上,婦人的旗頭如黑雲壓城,額前烏髮裂縫出一個歐洲仕女的側影,好像洞開出一面逸於廟堂之外的西洋鏡。

然而,每個年份縱切開來,都是無數衣香鬢影與斑駁襤褸的糅合,槍林彈雨共火樹銀花紛紜在天空之中,無論這年是1898、1841還是1911。祖宗的社稷風雨飄搖,卻絲毫不耽誤祖宗的奴才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驕傲地宣稱「奴才兩個字,就是我的封號!」

《德齡》讓人惶惑於究竟何為「真實」——課本正史的真實,稗說起居注的真實,以及何為我們應將歌與哭揮灑傾注的方向。它時刻都在提醒,即使是在八國聯軍闖入北京城的時刻,總有遺老要悠悠然地燒完最後一管大煙,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今秋雨水仍會落下。

歐洲有則諺語:「僕從眼中無英雄」,歌德在後面加上過一句「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僕從只是僕從」。這堪為每位歷史演義者的案頭箴言。一方面,是「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的卑瑣;另一面,是於卑瑣中成就「不朽之盛世」,如故宮幽草般,野火燒不盡的綿綿流芳。

《德齡》從臺詞到情節之鋪展,皆透著股非一流香港作家面對宏大敘事標誌性的巧勁與乏力。作風西化、誤入宮門的純真少女就像將手指無意插入歷史車輪的小孩子,但她非但沒有傷筋動骨、鮮血淋漓,反而四兩撥千斤地挑動了朝綱。德齡與俄國使節的周旋,在太后壽宴呈變法奏摺,國運轉圜在她的平等開放、活潑聰敏前易如彈指。很明顯,作者在有意叩響大主題。但這樣的探問,就像試以繡針擊鳴京城鐘鼓般,溢著一派媚豔婉約的稚氣。

文學家大多不是上位者。所以,與其為了所謂的文章之氣魄或眼界,強去臆想「高處不勝寒」之人步履處是怎樣的高聳入雲、凌霄齊日,不如低身走入那顆「不勝寒」的心靈,深深凝視其中的嶙峋幽峭、黯然銷魂。這也是在「末世」都過時了之後,依舊恆久不滅的末世中的人性,和末世的美麗。像《末代皇帝》全篇西風殘照的色調,《蒼穹之昴》片尾悽美壯闊的詠嘆;婉容情如槁木地吃花,蟋蟀被龍椅幽禁五十年後終見天日。而在《德齡》中,最適合肩負這一文學深情的,正是在「雙女主」的擠壓下不僅與皇權暌違,連一曲命運哀歌都幾乎錯失的光緒。

劇中「欲飛無羽翼,欲濟無舟楫」的古詩拼貼,用以形容光緒身上的矛盾與哀愁,有些失之寡淡。他的本質,是那塊青埂峰上那塊欲以身補天卻墮入脂粉軟紅塵的頑石。

凡是看過光緒那張著名「照片」的人,很少能不驚訝於那黑白兩色都無法滌褪的柳怨花愁氣質。而讓鄭雲龍來演這一「末代寶玉」,則是堪比「青霞飲酒,祖賢穿衣」般的絕配之選。他那雙綜合了桃花眼與水杏眼全部優點的大眼睛,自帶一脈哀感頑豔的情韻風流。不用顰不用笑,只消靜靜睜開,便可盈盈地映出一個多情易碎的王朝。

全劇我最喜歡光緒和德齡的互動。那是一種真正美好而無邪、甜蜜且瀟灑的關係——寶玉與晴雯的關係。皇帝一出場,便對向他道「萬歲爺吉祥」的女主來了一句令觀眾驟然笑岔氣的「嗯……How do you do?」德齡用英文向他透露康有為的下落,手把手教他跳舞步生澀的華爾茲。他對試圖打擾他與德齡的皇后抬手就是一句「跪安吧!」,徹底無視背後瑾妃和隆裕一哭二鬧的哀求,和她旁若無人地互喚「William」、「Lisa」——「不許叫我萬歲爺,叫我William……叫!」那股天真霸道的勁頭,正宛如搶過麝月的扇子,看美人撕得笑靨如花,拍手直叫「撕得好!撕得再響些!」的混世魔王。

隆裕以深宮婦人的邏輯自然地將德齡視為頭號情敵,於是她亦試探亦妥協地問光緒,皇上要是喜歡她,臣妾可以動用皇后的權力,替你補上珍妃死後的缺位。皇帝定定地看著她,悲憫而憤怒地,吐出痛心齧齒的幾個字:「你是……真的一點都不懂我……從今往後,我不會跟你說一句話。」

光緒不可能不喜歡德齡,不喜歡這個唯一能讓他露出笑容的「活生生的人」。這種喜歡,就像羈鳥會傾心晴窗的光採,筌魚眷戀飄舞的浪花。但他本能地拒絕,拒絕將自由的符號染指上囹圄的鏽色。

正如奄奄一息的俏丫鬟不擔「虛名」幽憤,從綱常到戲文,從典籍到傳奇,千年歷史從未賦予這種「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友情以名分。而自由的渴望似星星熒火,在人性凋弱的花萼裡江河奔湧,於時間暗無天日的地層下,離離地生長。

「病補孔雀裘」不是簡單的描龍繡鳳,而是一種「勇敢」。它是把本應由寶劍來交付的承諾用針黹來表達,它是一個小女子能許下的最高級的「士為知己者死」。德齡亦如是,她強攖逆鱗地幫光緒遞摺子,直接大義凜然地說出了諍臣千古名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比背臺跪地、侃侃而論的德齡更令人觸動的,是光緒在全程一言不發中的反應——他那雙泛一絲波瀾就可以迅速瀲灩成波濤洶湧的大眼睛裡,滿含著震撼、愛憐、感動、痛惜……千百種情緒蕩漾在目眥盡裂與泫然欲泣之間,有種穿過刀槍劍戟的人海,終於在茫茫中望見知己的悲傷。光緒為她激烈地抗辯,這也是他全劇最有君主威嚴與豪氣的一幕:「你若一定要給德齡定罪,兒皇只能以玉璽相抵!」

最後,光緒在被慈禧改成靈堂的宴會廳裡躬身退場,再未登臺。這也是他在牝雞司晨的掌心裡命中注定的潦草謝幕。歷史的結局是慈禧與光緒在一天內相繼離世,而戲裡的德齡去看望了臨終前的慈禧,而不是光緒。她對皇帝的邀請:「我和英國王子跳過第一支舞,跟……但還從沒跟本國的君主跳過舞呢」,最終成了雕欄玉砌下的「塞上牛羊空許約」。可作者對此等真摯而惘然的感情,卻連一段最後的抒情都沒有寫下。

這也是我對這個故事最大的遺恨——劇本名叫《德齡與慈禧》,而不是《德齡與光緒》。我期待著一場寶玉病榻前探望晴雯式的生離死別;想知道喪國之君心裡有什麼像鳳仙花色的信物一樣珍重;好奇一直活到新中國曙光前的「德齡公主」,會不會獨立在永遠告別了花盆鞋與長辮子的皇城下,蘸著四十年後的黃昏寫篇芙蓉誄……

光緒是很值得在秋夜裡一番誄祭,長歌當哭的。他有焚化自身以補闕天坼地陷的精神——一種殉道亦是殉國的精神。他對慈禧表示,如果只是擔心被奪權的話,那請她自己主持變法。這是一種極赤誠懇切的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態度。而他從還未記事起,平凡紈絝的命運便被強行扭改為了紫微星的命運。

可那是一道彎折在帝國史詩與亡國輓歌夾縫中的星軌。就像話劇中最著名的那個丹麥王子一樣,載湉為後人遺下的,是可能,而非事實;不是功業,而是無數欲言又止的精神的影子。但這,也是可向神明達誠申信的「悲劇」所最為認可的英雄。

圖一、三、五、六來自網絡,其他圖片均來自本報記者

微信編輯|沈博妍

相關焦點

  • 寶玉和襲人偷試,晴雯為何知道?床外的晴雯其實一直偷聽
    寶玉夜間常醒,又極膽小,每醒必喚人。因晴雯睡臥警醒,且舉動輕便,故夜晚一應茶水起坐呼喚之任皆悉委他一人,所以寶玉外床只是他睡。---第七十七回當時講到,襲人因為年齡大了,怕別人說閒話,有時候總是躲著寶玉。而寶玉晚上睡覺時,膽小又需要別人伺候。於是安排晴雯睡在外面,而這丫頭晚上淺眠,容易被驚醒。
  • 德齡公主:在慈禧眼皮子底下和洋人戀愛,遠嫁遭背叛後被撞身亡!
    德齡的到來,恰似一縷春風之於慈禧。當時的德齡聰慧,機智、才華橫溢且見多識廣,這樣的她能得慈禧寵愛自是必然結果。慈禧不僅讓德齡寸步不離地陪著自己,還在自己70大壽上親手寫「壽」送給她,她還破例讓德齡做了光緒皇帝的英文老師。慈禧送給德齡的「壽」字也因為這份寵愛,進宮後的德齡一心想依靠影響慈禧和光緒,去改變中國的命運,以讓中國走向獨立富強民主。
  • 德齡公主:在慈禧眼皮底下偷偷和洋人戀愛,遭丈夫背叛後被撞身亡
    而在這段時間裡,年幼的裕德齡就不斷學習,不但從此精通8國語言,而且親身了解了東西方之間的差距和人們生活水平的差距,對中國百姓的艱苦生活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之心,培養出了一顆深沉的愛國之心。
  • 打擊「黃牛」,熱門話劇《德齡與慈禧》實名購票 你怎麼看?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8月9日報導:由盧燕、江珊、黃慧慈、濮存昕、鄭雲龍主演的話劇《德齡與慈禧》上海站8月12日即將正式開票。記者注意到,上海大劇院開售預告中特別提到,為保障消費者公平購票權利,進一步抑制「黃牛」炒票,此次《德齡與慈禧》演出將實名購票,並需要核對身份信息入場。
  • 德齡公主回憶,美國畫家卡爾進宮給慈禧畫像攜帶神秘小包,秘密揭開...
    如果是清國的畫師,進宮為慈禧太后畫像,大內侍衛一定從裡到外嚴查一番,可卡爾是美國人,又是女性,故此,大內侍衛也是無法對其嚴查,換句話來說,她左手黑布包中裝有什麼,大內侍衛也不知道。卡爾見到了慈禧,行了一個優雅的屈膝禮之後,慈禧太后和她寒暄幾句,便命手下的宮女領著卡爾下去用飯休息。
  • 襲人用兩個字表達對寶玉的愛,晴雯直接一個字
    紅樓夢素有「晴為黛影,襲為釵副」之說,晴雯在個性品貌甚至命運類似黛玉,襲人的價值觀更近寶釵。兩人也曾被視為寶玉理想的妾,兩人又是如何表達對寶玉的愛呢?襲人用了兩個字,而晴雯只用了一個字。先看31回,因金釧跳井等事,心情不爽的寶玉曾奚落了寶釵,腳踹了襲人,和晴雯也有了衝突,拌嘴時,襲人過來作「和事佬」,沒想到被晴雯譏諷。
  • 鑽石劇本、黃金班底|經典話劇《德齡與慈禧》9月重磅來襲
    話劇《德齡與慈禧》9月重磅來襲1998年,話劇《德齡與慈禧》在香港首演,至今四度在港演出五十餘場,場場爆滿、好評不斷!時隔十一年,為將經典再次重現,由內地頂尖製作團隊、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聯合香港話劇團攜手打造的「內地版」《德齡與慈禧》將於9月在京、滬兩地上演,該劇由北京巨龍世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北京希肯琵雅國際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仙童國際戲劇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百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出品。
  • 襲人借書、晴雯送帕,寶玉用行動表明了愛情
    前文中,我們曾分析過,在寶玉挨打後,王夫人所送寶玉的兩瓶香露「木樨清露」與「玫瑰清露」均為元妃所贈。「木樨清露」象徵襲人、「玫瑰清露」象徵寶釵,此二人均被王夫人、元妃首肯為寶玉的妻妾人選。所以,34回襲人向寶玉回明香露之事後,寶玉非常高興。
  • 晴雯一身毛病,卻讓寶玉上了癮,她的深情大家都該學學
    繡春囊事件,王夫人下令抄檢大觀園,晴雯被王夫人視為第一眼中釘。晴雯在整個大觀園中,恐怕所思所愛之人,唯有寶玉一人而已。---第三十一回晴雯對於寶玉的情感,固執且執著,更顯十足的真實。寶玉自然喜歡漂亮女子,可曾經對晴雯也是又氣又恨,無可奈何。因為她知道,晴雯和大觀園中的其她丫環們不一樣。她無父無母,親戚們又多為她拉扯搭錢才過上了一段好日子。
  • 德齡「公主」:慈禧「夫人社交」的御用人選,曾用英文發表演講
    精通八門語言的她,沒有對慈禧的賜婚聽之任之,反而嫁給了外交官。她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德齡公主"——裕德齡。大臣之女——"德齡公主""德齡公主"並不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公主,她的封號僅僅只是"和碩郡主。"老外是分不清群主和公主的區別的,在他們眼裡,群主和公主是無異的。
  • 《紅樓夢》中晴雯把扇子摔壞了,為什麼還理直氣壯地跟寶玉頂嘴?
    因此,寶玉說了一句牢騷話:「蠢才,蠢才!將來怎麼樣!明日你自己當家立業,難道也是這麼顧前不顧後 的?」就這一句話把晴雯給惹毛了,說什麼何苦來呢!嫌我們就打發了我們,再挑好的使。好離好散的倒不好? 晴雯為什麼敢頂嘴呢。
  • 女官德齡17歲時觀瞻慈禧入浴:年近古稀 膚嫩如少女(圖)
    原標題:女官德齡17歲時觀瞻慈禧入浴:年近古稀 膚嫩如少女(圖)   當德齡入宮去當女官的時候,時間已經進入了二十世紀,那是1903年,德齡17歲,慈禧已經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德齡第一次觀瞻慈禧太后入浴,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位太后的身段美妙,膚色竟然像是二十歲左右的少女,她稱這是一個奇蹟!
  • 德齡公主英語演講驚豔網友,清朝人原來這麼學英語的?
    身穿清朝宮廷服裝的德齡1903年,處於內憂外患的清廷急需通曉外語的國際人才,於是裕庚一家被召回京城,裕庚的夫人路易莎以及女兒德齡和容齡入宮成為慈禧的翻譯。左起瑾妃、德齡、慈禧太后、容齡、裕庚夫人、隆裕皇后在慈禧身旁侍奉兩年後,德齡因父親病重,於1905年離宮前往上海照顧父親。後來,她在1907年與美國人撒迪厄斯·懷特結婚。
  • 寶玉杜撰的《芙蓉女兒誄》中,所指的花神究竟是晴雯還是黛玉?
    「千秋萬歲太平年,芙蓉桂花飄香月,無可奈何傷懷日,怡紅院濁玉,謹以百花蕊為香……」跟大部分讀者一樣,我第一次讀《芙蓉女兒誄》時,也先入為主,理所當然地認為寶玉所言的芙蓉花神即為晴雯。後來細細回想一下,其實寶玉所言,並不盡然所指晴雯。在紅學界中,一直流傳著「晴為黛影,襲為釵副」的說法。
  • 末代格格視頻曝光:純英文演講折服老外!難怪慈禧對她恩寵有加
    德齡是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從小生活在國外,成年後德齡和裕齡兩個人回國。在慈禧太后的身邊,伺候慈禧太后,充當慈禧的外交官。早前在網絡上面曝光的一段德齡的純英文演講視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轟動,德齡在1930年的演講中,還原了晚清時候的格格的儀態儀容。她的口語乾淨利落,十分純正,比不少現代人都還國際範兒。
  • 揭秘紅樓:晴雯撕扇勝寶玉VS興文烏骨雞——十二金釵都姓禽之二
    晴雯這個大丫鬟被寶玉嬌縱慣了,如今被他一頓訓斥,立刻就覺得受不了。晴雯冷笑反駁,指責寶玉是在外邊受了氣,回來找她們出氣的。前兒剛踢傷了襲人,今兒又來找她的麻煩。花襲人過來說和也是火上澆油一般……後來寶玉呵斥晴雯,既然她不想呆在這裡了,就回太太送她出大觀園去。晴雯一下子就軟了下來,哭哭啼啼的表示不想走。
  • 寶玉給晴雯撰文《芙蓉女兒誄》,實際上是指林黛玉?
    且寶玉在芙蓉池畔給晴雯撰《芙蓉女兒誄》,其芙蓉表面指晴雯,實際上是指林黛玉,小說中寫到寶玉斟酌「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時「黛玉聽了,忡然變色」這暗示了晴雯實則是黛玉的影子,且黛玉聽後也猜想這也許是她和寶玉未來的結果,結果又如何呢?這不會是巧合吧!
  • 慈禧太后一頓飯吃一百樣菜,她愛吃什麼,如何吃得完?女官德齡道出了...
    單士元《故宮史話》裡有一張慈禧的一張御膳單子,上面記載珍貴大件佳餚共十八品、燕窩火鍋兩上、克食(點心)一桌,同時還有掛爐豬和掛爐鴨、蒸食、爐食等。但根據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說,雖然每次用膳都有一百樣菜,其實慈禧太后並不全吃,看上哪一樣,讓太監夾一些給她,再好吃的菜,不準吃超過三筷子。因為清宮有規矩,皇帝和后妃吃菜不準超過三筷子,怕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
  • 老照片,末代皇后在紫禁城騎自行車,圖八是一臉膿包的太監總管李蓮英
    自清朝覆亡後,宮裡的太監好日子就漸漸到了頭,末代皇帝溥儀將很多太監趕出了紫禁城,這些失業的太監處境艱難,很多還不如要飯的。圖中失業的太監流落街頭,與電視劇裡那些太監「小鮮肉」差別實在太大了,不過這才是太監的真實容貌。
  • 德齡公主:在慈禧眼皮子底下和美國人戀愛,結果遭背叛,被撞身亡
    當然,慈禧也不例外,在她看來,只有她選中的人,才是德齡公主的最佳夫婿。然而,裕德齡卻愛上了一個美國人,甚至為了他遠嫁海外,遺憾的是,她的下場卻不怎麼好。 另外,裕德齡還是一名天才少女,她精通8國語言,熟悉各國禮儀,因此被慈禧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