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大事件簡介

2020-12-19 澎湃新聞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

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籤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籤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籤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臺鬥爭,臺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啓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佔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衝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籤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清末新政。

1905年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杜亞泉在《東方雜誌》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中共三大。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長徵。

1935年1月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結束。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

1946年6月國名党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遼瀋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來源:中國歷史網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年表(附考點)!家有初中生,建議列印收藏一份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年表(附考點)!家有初中生,建議列印收藏一份初中歷史從知識點難度來看,主要會分為三個部分,而中國近代史就是其中之一。其實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談到近代史都會非常傷心,因為這是一部充滿了災難和屈辱的歷史,但是同時也誕生了許多的偉人,他們帶領著中國實現民族解放、打倒了封建帝國主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因此學習近代史也是為了讓現在的同學,記住這段屈辱並拼搏向上的過程。
  •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 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近代史
    1917年 護法運動開始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35年8月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1936年10月 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徵結束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日戰爭開始
  • 歷史老教授熬夜整理: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高分必備,務必收藏!
    歷史老教授熬夜整理: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高分必備,務必收藏!同學們要想初中歷史能取得高分,首先就必須要理清楚考試大綱的範圍,根據往年的中考歷史題來看,中國古代史考察的特別多,再另外就是中國近代史,最後才是世界史。所以同學們在進行期末複習的時候,可以著重複習一下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古代發生的很多歷史大事件,更是中考歷史當中的高頻考點。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作者簡介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海寧人,歷史學家。21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和梁啓超,是深受王,梁器重的得意門生。在他短短的十餘年教學與學術生涯裡,他先後著有《殷墟書契解詁》,《金文世族譜》,《宋元明清學術史》等,以及未完成的半部《梁啓超傳》。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中國近代史》中文稿技術規範
    (一)學術論文和學術綜述、學術評論1、  標題2、  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3、  作者單位及所在城市4、  內容提要(300字以內)5、  關鍵詞(5個以內)6、  正文7、  詞彙對照表(按字母順序排列)8、  中文徵引資料(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9、  作者簡介
  • 他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史
    在中國,有這樣一本書,不論學校,不論專業,只要是大學生,必須要學的一本書,它就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而且也是研究生考試必考的書目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近代史這一概念,直到1938年,蔣廷黻(fu)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史學研究中才有了近代史這一分支。
  • 張龍平:從《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說起
    大陸、臺灣、香港的57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日前在大陸出版。該書從計劃提出到定稿完成歷時5年之久,是在兩岸關係前8年和平紅利之下兩岸文化交流的產物。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島內「原民史觀」、「臺灣史觀」抬頭,「去中國化」沉渣泛起,因此,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局來理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史學科體系;學術史 作者簡介:王建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晚清與民國時期已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國近代史通史著作與專題著作面世。系統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近代史,則緣於延安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革命,需要釐清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需要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作出自己的解說。
  • 2018時政熱點:2018年周年大事件
    下面我們就列舉2018年與0或者5結尾的周年大事件:(一)國內外大事件:1.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馬克思出生於1818年5月5日,被譽為「千年第一思想家」。2.《共產黨宣言》:170周年。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
  • 中外歷史大事件一目了然@建議高中生列印
    而且事件和時間真的是超級多,亂還容易混淆【學姐建議】大家學習高中歷史時,按下面這樣訓練拿出時間軸,不管你是自己畫的,還是買的然後把歷史知識分成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這六大板塊這六大板塊裡面每個時間段,都抽出政治、經濟、文化的那些歷史名詞出來不要句子,要詞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例如:既然這一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存在極大的差距,對歷史的解釋能力有限,為什麼研究者仍把它作為一種主要的分析工具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它的價值和生命力究竟何在?推而廣之,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史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規範」?本期的另一組重要文章,為三篇書評。這三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一輯的三部著作。
  •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跟其他文科學科相比,初中歷史一直有著知識點繁多,且記憶困難的特點,因此很多同學面對初中歷史這門學科都非常的苦惱,不僅花費了時間,可是卻依然沒收到成果。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4年以後,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化大革命」中被作為走資派批判,下放勞動。1978年恢復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以後,他離開近代史研究所的實際領導崗位,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孫中山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
  •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跟其他文科學科相比,初中歷史一直有著知識點繁多,且記憶困難的特點,因此很多同學面對初中歷史這門學科都非常的苦惱,不僅花費了時間,可是卻依然沒收到成果。那麼如何才能學好初中歷史呢?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中國近代史開端於1840年鴉片戰爭 以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自有近代史論著出版以來,就是廣為接受的時間分期。劉大年也說:「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最為重要的政治史)以鴉片戰爭為劃分標誌,是對歷史大變動節點的正確把握,在學術上完全站得住,至今仍是最為廣泛接受的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分期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自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經濟史研究室為依託,2013年8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集刊」第一輯《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丹凝)「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往往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它出現在教科書和考試答案中,是一種最「標準」的表達。但這真的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唯一範式嗎?
  • 陳旭麓:以「新陳代謝」理解中國近代史
    陳旭麓晚年建構的以「新陳代謝」命意的近代史體系最能見出他「治史的眼睛」和「思辨」的特色。陳旭麓論從史出,用「新陳代謝」這一自然現象說明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闡釋其中新舊、中西、古今之間的急劇轉換,推翻了舊的僵化的範式,構建了一套嶄新的中國近代史體系和理論分析框架,無數研究歷史、熱愛歷史的後來者受其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