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不應成為局外人

2020-09-07 孫仕滿


筆者曾與許多校長座談,大家幾乎都把老教師列為學校發展的瓶頸。老教師年齡大了,體力與精力不濟,除了教學,學校一般不再安排其他工作。有的老教師,倚老賣老,經常與校長唱唱對臺戲,說些風涼話。老教師似乎成了落後的代表,成了學校管理的局外人。人老惹人煩,但是老教師畢竟也是學校的一分子。如何讓教師群體的這塊「短板」不影響到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該成為教育管理不可忽視的問題。

對老教師管理,重在心態改變。轉變老教師的職業心態,不能動輒用「下崗」「分流」之類的話語「嚇唬」他們,重要的是激發積極向上的心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心態不同,人生便會不一樣。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安心於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種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在資訊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要想教好書育好人,只憑「啃老本」是不行的。年齡大了,可以少做一些工作,但不能丟掉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工作的熱情,不能丟掉對學生的關愛。

降低要求,讓老教師感受學習的快樂。很多學校對於老教師的學習管理過於鬆懈,總認為他們接受能力差了,對於他們的要求也越來越低,講課比賽、公開課、論文撰寫、技能比賽等基本上都是年輕教師參加,平時的校本培訓,對他們也是網開一面。於是,有的老教師集中學習不到場,聽課評課活動也不參加。時間久了,老教師與年輕教師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與年輕教師的教育觀點產生衝突。在業務培訓學習中,對老教師可以適當減慢進度,放低難度,一旦老教師嘗到學習的快樂,他們就會樂此不疲。有一所學校在組織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做法很值得借鑑:培訓要求全體老師參加,但考核時規定年輕教師90分以上合格,而老教師80分以上就合格,90分以上就達到優秀了。學校同樣為老教師配備了辦公電腦,讓年輕教師幫助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一段時間以後,老教師都習慣了網絡辦公。

分享經驗,讓老教師講「過去的故事」。可能管理者最不想聽的就是老教師講過去的「豐功偉績」,以為這多少帶有「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的炫耀。然而換一個角度去想,這其實是一筆財富。作為校長應該順勢而行,利用老教師善講的特點,為其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教師演講會等形式讓老教師說說「過去的故事」。這樣老教師必然會認真準備,反覆推敲演講的內容,這本身就是一種總結與提高。另外,通過老教師的演講,可以讓年輕教師體會到過去的艱辛,感受老教師的敬業精神,從老教師的管理經驗中提煉教育智慧。

參與學校管理,讓老教師增強責任感。旁觀者往往缺乏責任心。改變「局外人」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參與進來。我曾經任職的一所學校主路兩邊有12根路燈,但早已殘缺不全,無法使用,許多老師都建議把路燈去掉。學校領導感覺這件事情不好處理。如果直接去掉,擔心會遭到老教師的反對,可是繼續保留意義又不大。最後,學校領導找來了幾位老教師徵求意見。原來持反對態度的老教師看到學校領導對他們的意見如此重視,都積極發言,獻計獻策。有一位老教師提出了一條建議:把燈頭去掉,把燈杆利用起來,作為文化宣傳圖板的支架。大家都覺得這樣比較穩妥。這樣,既尊重了一些老教師對於路燈的那份感情,也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其教育作用。老教師的民主參與,提高了學校決策的科學性,增強了教職工的責任意識。

發揮老教師的優勢與特長。老教師社會閱歷豐富,協調能力強,我們可以提供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和優勢。我剛畢業的時候,在一所農村小學任教,當時班內有一名學生打算跟著父親外出打工,我進行了幾次家訪,磨破了嘴皮子,也沒有做通家長的工作。一位老教師見我犯愁,就同我一起做工作。這位老教師走進學生家門,見家長是他的學生,就嚷了一嗓子:「小東西,你當年沒有學好,現在也要讓娃學不好?明天讓娃上學去!」第二天,這名學生就提著書包來上學了。後來,我當了校長,就讓幾位老教師當「維持會長」,有的年輕教師氣盛,處理問題不冷靜,與家長產生了矛盾,我就讓老教師擺平。這些老教師遇到脾氣不好的,笑眯眯地聽家長講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與家長拉家常,最終家長樂呵呵地離開學校,矛盾問題迎刃而解。可別說,讓我省了不少心。

我想,只要在管理中尊重老教師,激勵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與特長,老教師同樣會煥發出風採。

——發表於《山東教育》(小學版)

相關焦點

  • 發揮作用 青年教師不能做服務「三農」局外人
    探索「推廣型教授」要發揮牽引作用 青年教師不能做服務「三農」的局外人 光伏發電板底下種獼猴桃?賈兵也觀察到,有些年輕教師能寫出關於獼猴桃的科研論文,但到了果園,卻不一定認得全獼猴桃品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很多農業專家提到,現在不要說來自城市的學生,即使出身農村的學生,對三農問題也不甚了解。很多從事農業科研的研究生,只有「取樣」的時候會下地與農作物打交道,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做課題,對於具體的農業生產更像是「局外人」。
  • 內地民間翻譯崛起:「局外人」挑戰「正規軍」
    相較於科班出身的翻譯「正規軍」,網絡翻譯則更多被稱為「局外人」。  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2008年全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6969種,其中圖書15776種。據出版業內人士介紹,一本外文圖書的翻譯出版要歷經選題、報批、尋找發行機構、籤訂版權引進合同、翻譯圖書、書號審批等流程。此外,還少不了市場調研、策劃推廣等環節。有的作品要歷時數年,中文譯本方能與讀者見面。
  • 教師節沒有一位老師是「局外人」,聚師網為教培老師正名
    成為教師,為人師表桃李天下是很多人的夢想。但近些年關於教師的議題從未停止過,有人說這個時代缺教師,負責任的好老師已成為社會稀缺資源,而教培機構老師更是身處非議。這些觀點便是事實嗎?作為專業教培機構的聚師網教育便在教師節這個特殊的節日,拍攝了一個致敬教培機構老師的短片《偏見》,為大家揭示出教培機構老師工作、生活的真實狀態,傾聽他們的心聲。
  • RCEP「局外人」的空話
    文章指出,蔡當局所說的「超前部署」,主要指的是繼續推動「新南向政策」和參與美國倡議的「供應鏈重組」,但是,我們看不到如此的「超前部署」有什麼亮點和前景,不客氣地說,都只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而已。先談「新南向政策」。
  • 教師應成為演講高手
    作為以語言工作為主要形式的老師,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把自己培養成為演講高手,努力讓語言凝練、有深度和感染力。較高的演講能力,會使教師的課堂、講座、報告更富有魅力。教師是否對講述的內容有透徹理解,是否在分享一個真正有價值的話題,是否能夠讓聽眾刷新認知、產生「頭腦風暴」?如果教師對講述的觀點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切身體驗,沒有融會貫通,沒有真正領會,那麼不論態度如何誠懇,語言如何漂亮,也缺乏根本性的力量和穿透力。做一次演講或報告,一定要從標題、結構、圖表、例子等方面反覆打磨,預判聽眾對這個話題一般的理解是什麼,自己在此基礎上能提出什麼洞見。
  • 加繆《局外人》:表裡如一的默爾索,卻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
    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勝自我,也不可能戰勝外部世界。是的,相比鄰居老薩拉瑪諾戴著虛偽面具存活,默爾索的人生更值得過。拉薩拉瑪諾在情感上依賴於小狗,但總忍不住打罵它。得不到一絲溫情的小狗後來逃走了,老薩拉瑪諾傷心不已,但他嘴上仍不斷地苛責小狗的無情,背後卻偷偷哭泣,擔心它出事。
  • 「中年老教師」現象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
    如果「中年老教師」成為一種現象,對他們自身及學校發展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但是,在「中年老教師」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那些志存高遠的「中年老教師」卻在「都那麼老了,還折騰個啥啊?」的輿論氛圍中成為學校的另類。他們要麼孤軍奮戰、要麼時不時遭受各種輿論的打壓,在幾近艱難的成長環境中,理想、激情與動力漫漫地消退。在不進則退的現實中,不僅制約了「中年老教師」自身的發展,也制約了全校教師發展的層次。
  • 局外人奧爾罕•帕慕克
    提起奧爾罕·帕慕克,很多人會想起伊斯坦堡、諾貝爾文學獎、土耳其文學巨擘這些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如果撕掉這些標籤,通過文字去觀察帕慕克,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帕慕克,一個局外人帕慕克。帕慕克的寫作生涯起點很高,一出手就是大長篇《傑夫代特先生》,很厚,六百七十頁,寫得也很結實,有點像託馬斯·曼的《布登布洛克一家》。
  •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義詞》:巴黎的局外人
    但導演卻選擇了「出走」,從「遠方」巴黎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來繼續他對以色列的書寫。說是出走,但其實已然並不是第一次,因為整個電影都是基於拉匹德近二十年前在巴黎生活回憶的自傳,其中當然也不乏奇遇、迴響與幻想。
  • 三池崇史或導英語片《局外人》 湯姆·哈迪主演
    三池崇史或導英語片《局外人》 湯姆·哈迪主演 時間:2013.06.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何小沁
  • 局外人所謂感同身受,都是扯淡
    這句話後來成為很多旁觀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努力旁觀的動力。其實一件事情的發生,只有當局者才是最清楚事情的原委,感受也最深刻,旁觀者所謂的清醒,無非是他看清楚了事情真實的發生過程,而對於當局者真正的心理感受和動態,是完全不知情的。旁觀者就像是一個觀眾一樣,看的只是熱鬧,而只有當局者才會感同身受。
  • 保護孩子,沒有「局外人」
    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弱,不少孩子受到家暴、侵害後不敢、不願甚至不知道尋求幫助。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
  • 臺灣,「局外人」
    如果說印度還有和美洲部分國家之間籤訂的貿易協定這一最後底牌的話,那麼中國臺灣就會徹底成為一座「孤島」,這種說法在臺灣島內也十分廣泛,在島內媒體的大肆報導之下一股憂慮的情緒在臺灣社會各界瀰漫。這些人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目前來看,RCEP有望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貿易協定之一,將為「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強大動力——要知道這一協定覆蓋的人數可達22億人,是全球人口的30%,所有成員國的GDP總量更是大約佔據全球經濟總量的3成,將被該協定排除再外的臺灣稱作「局外人」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說法。
  • ♪ 加繆親自朗讀的《局外人》音頻(完整版,1954年)
    《局外人》中法對照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L'asile de vieillards est à Marengo, à quatre-vingts kilomètres d'Alger.
  • 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老教師的6大建議,送給當代青年教師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新趨勢。我國將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其中,青年教師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主力軍,作用不可小覷。因為在教育的前線,需要有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而青年教師的培養,也屬於教育事業當中的一大任務與戰略目標。
  • 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
    備課、教研、聽課、開會、批改作業、教學反思,撰寫各種業務學習、政治學習、讀書筆記……此外,許多隱形的勞動付出並沒有計算在內,責任劃分不清更是讓老師多了很多隱形的工作負擔。目前社會上仍然存在一種偏見:男性當小學教師是「沒出息」的表現。「即使是專科的男生也不願當小學老師,如果進不了中學,大家往往會選擇考研,或乾脆在求職時避開教育系統。」這一觀念在大學男生中頗具代表性。
  • 教師節快樂丨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也理應成為最幸福的人
    ,也理應成為最幸福的人。這種幸福,不應只是來自於外界的賦予、物質的回饋,而應是得益於內心的充盈,來自於心靈的呵護、薪火的傳承;來自於精神的給予、青春的氣息、執著的奉獻。什麼是教師的幸福?教師怎樣尋找幸福呢?以下四個方面值得一試。對課程有自己的領悟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對課程的準確領悟,也是教師的核心競爭力。
  •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吳維煊:「中年老教師」現象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
    將不到五十歲的中年教師劃歸到哪個行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教師自身及學校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要求他們。當態度消極時,「中年老教師」現象背後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如果讓學校培養多年,到了該發揮高層次引領作用的「中年老教師」過早進入半休息半工作狀態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會降低學校及區域教育發展的層次。
  • 民辦教師的補貼應納入社保體系,統酬解決!
    民辦教師的補貼應納入社保體系,統酬解決!建國後,為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師資嚴重不足的局面,各地教育機構招聘了大量的民辦教師、代課老師。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和鄉鎮,民辦教師、代課老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學校教師的主力。這些人待遇低,工作量大,很多人和農民一樣,拿工分,日子過得很艱難。
  • 教師應成為學生成長曆程中值得感恩的人
    我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的是教師應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貴人」。因此初中畢業填報志願時,成績優異的我本可以報考中專,父母讓我填報師範「脫農袍」,我毫不猶豫滿足了父母要求,其實父母哪裡知道,是班主任劉老師潛移默化影響了我,讓我當時在心裡立志成為像他那樣的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