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作用 青年教師不能做服務「三農」局外人

2020-12-16 人民網教育

探索「推廣型教授」要發揮牽引作用

青年教師不能做服務「三農」的局外人

光伏發電板底下種獼猴桃?2017年,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賈兵剛提出這個想法時,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的農民根本不信:「這是什麼教授啊,簡直瞎搞,種了一輩子地也沒見過這樣幹的。」

今年初秋時節,這個聽起來天方夜譚的建議變成了現實。當地農民對100多畝光伏板下的獼猴桃進行了採摘。

賈兵的試驗獲得了成功。「等了3年,終於全部掛果,一畝地產量約1500斤,每斤5到10元,純收益能達到5000多元。接下來,要繼續推廣這一種植模式」。

在安徽農業大學,有一支長期服務地方「三農」發展的教師隊伍,長年行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植、養殖,幫助當地產業發展和脫貧致富。為了讓更多的教師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真正在「三農」一線砥礪成長,該校出臺「推廣型教授」系列職稱評定辦法,相對降低論文方面要求,轉而注重技術推廣的成果。

近年來,浙江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相繼出臺「推廣教授」政策,將教師從事技術推廣、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貢獻作為評定職稱主要依據,鼓勵更多青年教師紮根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這一政策導向,能否有效起到牽引作用,讓更多的青年教師下基層從事科研實踐與技術推廣,真正成長為應用型專家?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開深度調查。

僅靠書本知識,無法開展技術指導

2005年碩士畢業那會兒,賈兵去農村講課,時常答不上來農民提出的問題。看到農民施灰色的化肥,他好奇上前詢問,農民反問:「你是農大教師啊?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是磷肥!」

一位農業專家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在很多農業技術人員剛到基層,不知如何描述植物「苗黃苗枯」的現象,對於病因也摸不準,更別提下藥方了。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竟然將麥苗錯當成韭菜。賈兵也觀察到,有些年輕教師能寫出關於獼猴桃的科研論文,但到了果園,卻不一定認得全獼猴桃品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很多農業專家提到,現在不要說來自城市的學生,即使出身農村的學生,對三農問題也不甚了解。很多從事農業科研的研究生,只有「取樣」的時候會下地與農作物打交道,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做課題,對於具體的農業生產更像是「局外人」。

「僅靠書本知識,無法開展技術指導,首先得發現、看準問題,這是前提。」一位農業專家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在農業院校裡,目前從事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師大多是60後或70後,青年教師不願、不敢下基層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農業院校專家表示,年輕教師、學生之所以不願紮根基層,一方面是缺乏適用技能和基層鍛鍊經歷,有「本領恐慌」,怕被實際問題難倒;另一方面,在基層搞農業服務,需要多年摸爬滾打,辛苦勞累不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突出業績,但在學校實驗室裡搞研究、發論文更容易出成果。

不只比論文,更要看技術推廣成果

金寨、蒙城、穎上、臨泉、嶽西,一天一個地兒,組織專家進村調研,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整個暑假,安徽農業大學教授何金鈴一直沒閒著,腳上沾著泥土,和農民打成一片是他的一貫作風。

進校工作38年來,何金鈴主編了兩本植物學國家級規劃教材,擔任副主編的教材也有兩本,並參編了多本教材。在職稱評定時,教學成果獎、授權發明專利等「硬槓槓」,他都能達到,唯獨論文是弱項。「評正教授,要求發表5篇SCI論文,二類以上不少於4篇,我整天在下面跑,沒有時間做系統性研究,高水平論文數量不夠」。

從2016年起,安農大依據學科發展定位和各學院實際,按一定比例在教師隊伍中設置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和推廣型4種崗位。2018年,該校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申報條件和評審辦法,教師可按照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等資格條件進行申報。

依據安徽農大的「新規」,推廣型教授職稱評定,並非對論文沒有要求,只是相對降低,「在二類以上期刊發表本學科論文5篇以上,其中一類期刊論文不少於1篇。主持三類以上科研項目兩項以上或二類科研項目1項以上。」此外,在技術推廣、成果轉化方面要求更為嚴苛:連續3年每年在基層從事科技成果推廣不少於4個月……總而言之,評聘指標更注重技術推廣效果和社會認同度。

8年前,何金鈴被派往革命老區金寨縣開創了大別山試驗站,建立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臺,先後組建茶業、毛竹、高山有機米、蔬菜、中藥材、獼猴桃、生態養殖等7個產業聯盟,年均開展農業科技服務50場次以上,主推該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經濟作物新品種10個。同時,他在宣城市旌德縣推廣種植5個靈芝新品種,年產值10.9億元。

這組數據,足以印證他科技推廣工作的「含金量」。2019年12月,他成為該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評聘為推廣型教授。近3年來,該校先後有5位教師被評聘為推廣型教授或副教授。

「職稱改革給年輕教師傳達出強烈信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找準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紮根基層從事技術推廣,這也是學校多層次、多角度培養人才的有力舉措」。何金鈴介紹,身邊至少有10位教師在往推廣型教授的方向發展。

要想體會農民的艱辛,就要穿著農民的鞋子走路

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以來,賈兵一直懷抱一個信念:「要想體會農民的艱辛,就要穿著農民的鞋子走路,很多有效的土方法都是鄉親們在實踐中發現的。」

據他介紹,在位於皖北的碭山縣,到了夏天,蟬會爬上梨樹產卵,導致樹枝枯黃,一直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有個當地的孩子想出妙招:在梨樹上裹上光滑的塑膠袋,結果蟬怎麼爬都爬不上去。第二天早上,可以直接在樹下撿起滑落掉地的蟬。這個「小竅門」被推廣後,現在碭山很多梨園的樹幹上都裹著塑膠袋。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神奇』的技巧並不存在於實驗室和教材裡,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實踐的結果,搞農業必須向基層學習」。

如今,43歲的賈兵已經是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皖西北果蔬產業聯盟首席專家,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基層推廣農業技術。他認為,深入農村,在服務過程中,可以發現產業發展問題,凝鍊科研方向。因為「實踐反哺」,賈兵在科研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接連開展植物缺鐵黃化矯治研究、光伏板下獼猴桃種植等研究,取得豐碩理論成果。

「一個農業專家,首先自己應是種地的老把式。」何金鈴是安徽農業大學第一位推廣型教授,在他看來,很多老教授小時候都是「放牛娃」,長期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相當全面,天文地理無所不通。而老一輩專家願意下去,一方面是情懷所致,踐行農業推廣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他們和農業生產者結下了深厚情誼,離不開那片土地。

2018年,安徽農大園藝學院教授朱立武前往康奈爾大學做訪問學者。據他介紹,美國涉農專業大學均設立技術推廣和研發部門,且有固定編制。

在參加康奈爾大學技術推廣辦公室組織的果樹種植者巡視活動時,朱立武記得,老教授們自己開著皮卡車,兩三人一車,一天能走訪七八個基地。他時常告誡自己的學生賈兵:「技術推廣本身也是一個向土地、向農民學習的過程。」

下基層,關鍵還是要熱愛農業

「生活中有羊有草,有藍天白雲,有對自然的熱愛,有對生命的敬畏。」這是安農大動物科技學院博士生王詩佳的內心寫照,她覺得,內心充滿對農業的熱愛,自然能在農村堅守下來。

1996年出生的王詩佳與農業結緣,可謂是一波三折。當年報考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入校後申請轉到動物醫學專業。2017年畢業後,她選擇「逃離」農業,回到家鄉當了一名高速收費員。

工作5個月後,單調的生活讓她決定「重返」農業。她在母校附近租了房子,找同學借了校園卡,每天早上8點到圖書館,晚上10點半才走,最終,以第一名的總成績考上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後來,她又直升博士研究生。

2018年夏天,她來到該校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學習。天氣炎熱,在羊場放羊、割草時,沒有遮陰的地方,路上只有一根根電線桿。因為被蚊蟲叮咬,王詩佳皮膚過敏,每天和家人打電話時都落淚。

「後來想想,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其他同學進入雞場、豬場學習,別人可以堅持,我為什麼不能?」斷尾、剪羊毛、打疫苗、配料……王詩佳全面掌握了養殖基本技能,逐漸愛上了畜牧業。

她目前正準備博士論文,每天觀測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生存條件綿羊的行為學特徵,往往一守就是好幾個小時。「只有走進羊群,才能獲得具體認知,讓科研有的放矢,同時了解產業發展」。

與王詩佳一樣,33歲的陳家宏也聽從內心召喚「回歸」農業。他碩士畢業後,曾就職於深圳一家科技企業,後來辭職回到母校,在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從事管理工作。「我還是習慣待在養殖場裡,放不下農業這個老本行。」他說。

今年3月,附近一位農戶養的羔羊陸續死亡,請了當地的獸醫,也沒有治好,輾轉向陳家宏電話求助。陳家宏將其診斷為梭菌性疾病,然後就安排治療方案,3天後,羊群不再發病。

「只要看見羊生病了,我就會覺得很惆悵。」目前,全國很多羊場都會打電話給陳家宏求助,這讓他很有成就感。他感慨,沉得下去,科研才能接地氣,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只要真正喜歡,所有的困難都不算困難」。

作為資深的農業專家,朱立武教授認為,農業院校肩負人才培養(教學)、科學研究(科研)與社會服務(推廣)三大功能,需要出臺、完善配套相應激勵機制,使這「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青年教師下基層,需要老教師的「傳幫帶」和團隊協作。而學校應當及時調整政策導向,將基層技術推廣服務計入教學工作量,折合成科研工作量,同時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和獎勵。

讓何金鈴欣慰的是,經過培養,目前有一批年輕教師能夠獨當一面,單獨前往農村進行技術培訓指導。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不厭其煩地傳授和農民打交道的經驗,讓新生力量快點成長。

目前,農業院校教師為服務地方農業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持。據了解,當前地方農技人員大多被行政事務牽扯精力,農業知識更新不夠及時。相比之下,來自高校的農業專家,往往能夠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農業生產問題,並在產業布局規劃上,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對於地方農業高校來說,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重中之重,農業應用研究至關重要,因此在師資隊伍培養方面要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現象,引導鼓勵廣大教師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破瓶頸、解難題。」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江春表示,設立「推廣型教授」,就是為了激勵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踴躍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引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責編:實習生(謝怡君)、馬昌)

相關焦點

  • 老教師不應成為局外人
    老教師年齡大了,體力與精力不濟,除了教學,學校一般不再安排其他工作。有的老教師,倚老賣老,經常與校長唱唱對臺戲,說些風涼話。老教師似乎成了落後的代表,成了學校管理的局外人。人老惹人煩,但是老教師畢竟也是學校的一分子。如何讓教師群體的這塊「短板」不影響到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該成為教育管理不可忽視的問題。對老教師管理,重在心態改變。
  • 發揮青年智庫作用,不斷傳遞正能量!山東財經大學開展社會實踐「三千計劃」
    參觀文物遺蹟,感受非遺文化和民俗文化;走訪中小學,了解當地教育現狀;走進課堂,給孩子們帶去戲曲、手等興趣課;走進田間地頭,切身了解三農問題……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9級工商管理國際化實驗班趙曉惠告訴記者:」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三千計劃』,同時又是第一次作為隊長將大家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我們的支教調研之旅。我們收穫很大,最大程度發揮了我們的實踐潛能。」
  • 服務「三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濟寧市分部成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濟寧市分行將藉此進一步發揮資金、網絡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服務「三農」,助力金融扶貧,為廣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等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根據方案設計,濟寧市分部採取「3+3」運營模式,即下設小額貸款中心(扶貧業務部)、農業產業化中心、審查審批中心等3個專業管理中心;在中後臺設立三農風險管理中心、三農財務管理中心、三農人力資源管理中心等3個支撐服務中心,並在各縣區設立事業部營業部,形成與上級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機構相對應,覆蓋全市各級機構的專業化服務體系。
  • 農行:始終在金融服務「三農」上走在前做表率
    會議強調,全行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農行落地生根見效,不斷提升金融服務「三農」工作質效,始終在金融服務「三農」上走在前、做表率。
  • 段曉賽:用活五權資源服務「三農」發展
    近年來,耒陽市傾力「三農」發展,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率先在衡陽市開展金融服務「三農」試點,著力化解了「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矛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用情抓服務,變「常規指導」為貼身服務   找準金融服務「三農」切入點,想農戶之所想,急農戶之所急,既注重服務關口前移,不斷增強工作主動性;又突出重心下沉,著力打通金融服務「三農」「最後一公裡」。   搭建服務平臺。
  • 我院學生張瀛:發揮青年作用 展現青年擔當
    結合專業特點和個人所長,在參與人員排查、巡邏值守、消毒清潔,在加強疫情防護宣傳、政策措施解讀、穩定社會情緒等工作中發揮青年作用,展現青年擔當。身為一名大學生,張瀛以最堅定的態度、最嚴格的標準、最切實的舉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得知本村已建立專門的疫情服務點服務時,她自願加入抗擊疫情的志願活動,堅守在村委疫情防控檢查點,對進出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登記、出示健康碼、行程碼等工作。
  • 2017年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報告(摘要)
    農業銀行是農村金融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服務「三農」是農業銀行最大的政治責任。2017年,農業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始終堅持高舉服務「三農」、做強縣域旗幟不動搖,始終堅持商業化服務「三農」不動搖,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完善三農金融事業部運行體系,服務「三農」和金融扶貧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取得了新成效。
  • 「指尖三農.便農惠農」——「粵省事」三農服務專區正式上線
    12月12日,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建設的粵省事三農服務專區正式上線,首次亮相於2020年世界數字農業大會。通過構建場景和創造體驗,讓群眾和企業體驗「數字政府」的改革成果,盡享便捷服務。粵省事·三農服務專區依託粵省事微信小程序的成熟便捷,綜合了國家三農發展戰略以及三農朋友關注的高頻三農辦事內容,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便農惠農」為主線,圍繞廣東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農產品安全、金融支農助農等「三農」重點工作,為我省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惠農便農辦理查詢等服務。
  • 發揮老教師引領作用 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
    發揮老教師引領作用 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大集中學一分校舉行本學期第四次新老教師結對幫扶座談會為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引領青年臨代教師走向專業化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合格教師、研究型教師,我校既9月份開學初制定了新老教師結對幫扶政策後,
  • 做大做強三農金融業務 支持重慶三農經濟發展
    市內各二級分行及一級支行三農金融事業部也同步掛牌成立。重慶市分部的成立,標誌著郵儲銀行重慶分行在發展普惠金融,特別是支持重慶「三農」經濟發展方面將更加專業化、系統化,將為廣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等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4次聚焦「三農」,12次對郵政儲蓄、郵儲銀行提出明確要求。
  • 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如何發揮「青年群體」作用?
    在這其中,青年群體已成為網絡空間的重要主體,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需重視和吸引青年群體參與其中。那麼,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如何發揮「青年群體」作用?來看分析。貳如何發揮青年群體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有麥克風」「時時都在直播」的傳播特點日趨凸顯,網絡綜合治理面臨重大挑戰。
  • 「守護社區、戰疫有我」團員先鋒崗發揮青年生力軍作用
    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全市團員青年以團員先鋒志願服務崗為陣地,充實基層防控力量,實現了「守護社區、戰疫有我」的諾言。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從剛開始有的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到現在大家主動伸出手配合測量體溫,劉豔紅見證了這場疫情阻擊戰中全民意識轉變的過程。
  • 志願者服務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3月起,「抗疫青年團」在社交媒體上發出號召,招募人員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民眾提供志願服務。25歲的阿里·杜爾曼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說,剛開始主要是向公眾普及防疫知識,後來隨著疫情防控的需要,為公共及私人場所消毒也成為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據當地媒體報導,目前已經有超過500人加入這一志願團體,活動範圍由的黎波裡擴展到其他6個城市。
  • 農行:服務「三農」矢志不渝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持續推進,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學習教育中,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濃厚氛圍裡,廣大黨員經歷了「熔爐淬火」,「四個意識」更加牢固,「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兩個維護」更加自覺。  旗幟就是方向,信念就是力量。現在農行有2.78萬個黨組織、24.9萬名黨員,這是農行巨大的政治優勢。
  • 青年教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析
    目前,行業特色高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在活動的豐富性、創新性、針對性,與青年教師需求的契合,工作體系構建以及行業特色彰顯度等方面上還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活動,提高與青年教師需求的契合度,優化培育環境、拓展載體,構建工作體系,發揮行業優勢,進一步做好青年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
  • 嘉興青年用一首三農版《稻香》祝福祖國
    在祖國71周年華誕之際,三農青年用一首視頻以嘉興市農業農村局青年幹部為主角,所有創作均取材於現實工作場景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用秀美的畫面,時代感的旋律,展現了新時代三農人在「重要窗口」建設中的責任擔當,以及嘉禾為家的三農情懷。《三農稻香》一縷陽光,一禾穀香,一首《三農稻香》,一曲農業人的泥土芬芳。
  • 發揮黨支部的吸鐵石作用
    如何適應農村新形勢新發展的要求,破解「三農」的難題,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是擺在農村基層黨組織面前嚴峻的新課題。本刊這一期刊發的凌源市宋杖子鎮範杖子村黨委、宋杖子鎮宋杖子村黨委、大王杖子鄉小劉杖子村黨支部、牛營子鄉郭家店村黨支部等農村基層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做法,生動地展示了基層黨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
  • 黑龍江郵儲銀行以服務「三農」為己任
    更讓路希強高興的是,自己年年都希望降利率,而且國家每年的一號文件也這樣要求金融機構,郵儲銀行真的兌現了,還能主動上門服務,甚至隨叫隨到,能幫得上的忙從來不拒絕,這才是貼心服務。 針對農戶需求打造特色銀行 據郵儲銀行建三江支行三農金融部經理陳浩介紹,路希強已經是第三次在郵儲銀行申請小額貸款了,從最初的種植300多畝水稻到現在種植625畝水稻,年收入近30萬元,種地也已經完全機械化,自己購買了收割機、插秧機、大馬力拖拉機…… 看著他的發展,郵儲銀行的工作人員高興:這就是 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的初衷
  • 郵儲銀行獲準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 三農業務將獨立
    昨日,銀監會發布消息稱,同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  據了解,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是將三農業務獨立出來,配備專門的機構、專門的資源和專門的人員,進行獨立的考核,是商業性金融服務「三農」可持續模式的探索。例如對於部分風險較高的涉農貸款業務可以進行獨立核算,設置較高的風險容忍度以及相應的考核激勵辦法,有利於機構更好地支持「三農」發展。
  • 積極復工復產 服務三農經濟 河南葉縣益農社召開精英社長座談會
    本網訊(記者:肖楠 通迅員:陳朋豔 攝像:李欽鋒)為積極響應中央復工復產的號召,充分發揮益農信息社「服務的飛機場,三農的加油站」的作用,更好地開展業務與便民服務,進一步開展拼購業務和推廣建行裕農通、中原銀行、中華保險金融、招生、招工、家電下鄉、徵婚、家裝、建材、農資農具等主要惠及千家萬戶的業務,服務三農經濟,提高益農社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