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齡段人群的癲癇發病率不一樣,兒童和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因而作為兒科醫生的我們更應該關注小兒癲癇。」
在第二屆重慶小兒神經與行為發育疾病診療康復國際論壇上,首都兒科研究所楊聖海博士向大家分享了小兒癲癇的危害、診斷和治療。
癲癇危害大
嚴重可致死
癲癇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腦功能障礙症候群,由大腦神經元超同步異常放電所致突發、短暫、反覆不小於兩次的腦功能紊亂。
癲癇的患病率在國外大約有3-10‰,在我國為4-9‰,且有一半以上的起病者是5歲以內的兒童。
(楊聖海博士講解癲癇發作)
癲癇的危害有多大?楊聖海博士表示:「可影響患者及親屬的生活質量,可引起軀體和心理的傷殘,嚴重者可因發作導致死亡。」
兒童處於生理和心理髮育的重要階段,如果在兒童時期經常癲癇發作,可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的各個器官。
兒童時期也是接受教育、學習技能,形成自己的認知觀念的一個重要階段,如果在這一時期經常癲癇發作,還有可能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生活能力、智力減退等,這種影響甚至會延至成年。
因此,在癲癇確診後一定要及時接受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癲癇反覆發作,小孩會變得反應遲鈍,喜怒無常,智力和身體素質都比較低下,而且心理會受到創傷。
睡覺抽動不一定是癲癇
癲癇發作有這些表現
楊聖海博士在重慶小米熊兒童醫院會診的時候,曾接診到這樣的一個男孩,已經9歲了,經常哭鬧。據男孩的媽媽回憶,孩子小的時候睡覺睡著了總有抽動的現象,媽媽懷疑這是不是癲癇。
楊聖海博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睡眠時抽動的現象,小孩子這種現象會比成年人更頻繁,這是正常的,並不是癲癇的症狀。
(首都兒研所楊聖海博士在重慶小米熊兒童醫院會診)
那麼,癲癇一般會有怎樣的表現,家長應該如何判斷呢?
1.大發作表現
孩子突然喪失意識,出現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的現象,並伴有抽搐,開始為四肢的強直、握拳、兩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後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陣攣性抽動等等。
2.肌陣攣
軀體某部位肌肉或肢體突然抽動,或屈或伸,沒有意識喪失,這種肌陣攣可發展為全身性大發作。
3.嬰兒痙攣症
嬰兒痙攣症發作時,患兒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然後屈曲內收,下肢屈曲或伸直,抽搐發作為全身性。有時抽搐後哭叫一聲,發作時瞳孔散大,眼球震顫,出汗,蒼白或青紫。發生此類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4.部分性癲癇
部分性癲癇為軀體局部肌肉或肢體的抽搐發作。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一般沒有意識喪失,嚴重發作以後抽搐部位的肌肉可有暫時性麻痺。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上這些症狀,家長應及時帶兒童去正規醫院檢查診斷。
癲癇用藥不可隨心所欲
擅自停藥、減藥都不可取
「抗癲癇藥物是癲癇治療首選、主要的方法。」楊聖海博士說,對於癲癇的治療,首先要積極尋找可治療的病因,其次要配合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有的家長為了按時按點給孩子服藥,經常打斷孩子的睡眠,這樣的做法可取嗎?
楊聖海博士表示,不贊成這樣的做法,頻繁幹擾孩子的睡眠不利於孩子身體的發育,家長應正確處理服藥時間和孩子睡眠的關係。
在醫院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有的家長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待孩子症狀減輕了就擅自減藥或者停藥。楊聖海博士表示,這樣的做法很危險!
兒童癲癇是一組病因複雜,需要長期診治、管理的疾病,如果不遵醫囑擅自停藥、減藥,可能造成癲癇的復發,而一旦復發,症狀可能比以前更嚴重,治療起來將會更加複雜。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擅自給孩子停藥或者減藥。
對於癲癇的用藥,一般是在患兒持續無發作2年以上,檢查無癇樣放電時,才考慮逐漸停藥。但是否減停、如何減停,還需要醫生綜合考慮。
那麼,如果忘了吃藥或者不記得是否吃藥怎麼辦?
楊聖海博士表示,如果確信漏服藥,距離下次服藥時間較長,則應該儘快全量補服,如果不確信則可以補服既定劑量的一半。如果發現漏服時已經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則可以將全天的藥量一次性提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