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哮喘是一種很有特點的病,發作起來能要命,不發作時一點事都沒有。這種不能呼吸的痛,時作時止,反覆無常,令人不省心!面對各種各樣的哮喘,該怎麼辦?不妨看看本文分享的幾個貼敷妙方!
一、概述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臨床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主症。哮與喘都會有呼吸急促的表現,但症狀表現略有不同。「哮」是指喉間有哮鳴音;「喘」是指呼吸急促困難。正如明代虞摶的《醫學正傳》說:「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臨床所見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兩者每同時舉發,其病因病機也大致相同,故合併敘述。哮喘多見於西醫的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等。
本病之基本病因為痰飲內伏。小兒每因反覆感受時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或偏嗜鹹味、肥膩或進食蝦蟹魚腥,以及情志、勞倦等,均可引動肺經蘊伏之痰飲,痰飲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常,而發為痰鳴哮喘。發作期可氣阻痰壅,阻塞氣道,表現為邪實證;如反覆發作,必致肺氣耗損,久則累及脾腎,故在緩解期多見虛象。
二、辨證
發作期:哮喘聲高氣粗,呼吸深長,呼出為快,表現為實證,需辨寒熱。兼見喉中如水雞聲,咯痰稀薄,形寒無汗,口不渴,脈浮緊,苔薄白,為內外皆寒,稱冷哮;兼有胸高氣粗,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煩悶,咳引胸脅作痛,或見身熱口渴,納呆,便秘,脈滑數,苔黃膩,為痰熱阻肺,稱熱哮。
緩解期:表現為虛證,主症為病程反覆發作或當哮喘間歇期,哮喘聲低氣怯,氣息短促,體質虛弱,脈象無力。兼見喘促氣短,喉中痰鳴,語言無力,吐痰稀薄,動則汗出,舌質淡,或微紅,脈細數,或軟而無力,為肺氣不足;氣息短促,動則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為久病肺虛及腎。
三、貼敷治療處方
1
複方麻黃散(《臍療治百病》)
主治:哮喘,症見胸悶氣緊,咳嗽,吐清稀白色痰,喉間痰鳴,伴惡寒,舌淡,苔薄白,脈浮滑。
處方:麻黃15g,細辛4g,蒼耳子4g,延胡索4g(醋炒),公丁香3g,吳茱萸3g,白芥子3g,肉桂3g。
用法:諸藥共研為細末,取藥末適量,用脫脂藥棉薄裹如小球,塞入患者臍孔內,以手壓緊使其陷牢,外以膠布貼緊。隔2日換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一般貼藥1~2個療程可痊癒。如貼藥未滿1日,臍孔灼熱發癢時,應立即揭下貼藥,待過1~2日,臍孔不癢時再換藥球續貼之。
2
加味麻膏散(《敷臍妙法治百病》)
主治:熱性哮喘。
處方:麻黃、生石膏、甘遂、杏仁、白芥子、明礬各等量,米醋適量。
用法:將前6味藥物混合共碾成細末,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陳醋調和如泥狀,敷於臍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7次為1個療程。
3
麻萸芥姜糊(《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支氣管哮喘。
處方:麻黃、吳茱萸、白芥子各15g,薑汁適量。
用法:將前3味藥共碾成細末,過篩,貯瓶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薑汁調和成糊狀,塞入臍孔內,外以膠布固定。每2日換藥1次,6次為1個療程。
4
止咳平喘膏(《穴位貼敷治百病》)
主治:哮喘。
處方:黃芩、大黃各30g,麻黃20g,細辛6g,葶藶子24g,丹參15g。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取藥粉適量,用鮮生薑汁調拌成糊狀,製成約0.5cm×1cm×2cm大小,敷於大杼、定喘、肺俞(雙)、天突、羶中穴上(每次6~7穴),貼8~12小時取下。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
5
茸桂膏(保肺膏)(《中國膏藥學》)
主治:哮喘(支氣管喘急)。
處方:鹿茸60g,上肉桂12g,防風90g,生綿黃芪90g,黨參90g,炮姜18g,酒炒黃芪18g,蘇葉12g,母丁香18g,明附片60g,白朮30g。
用法:肉桂、丁香研末,餘藥用清水280mL浸一宿,次日入鍋中煎,至水幹之後,再將藥傾入菜油2000mL同煎至藥枯,過篩去渣,再煎沸,入黃丹610g,然後將肉桂、丁香末加入和勻,收膏攤布上。貼背部第4、5胸椎體交界處兩側。
6
複方桃仁糊(《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發作期。
處方:桃仁60g,杏仁6g,梔子20g,胡椒3g,糯米2g。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製成糊狀。將藥糊分成4份,貼敷於雙側湧泉及與湧泉相對的足背阿是穴處,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敷灸12小時後去藥洗淨,然後隔12小時再貼敷第2次,貼敷3次為1個療程。
7
複方炙白芥子膏(又名冬病夏治消喘膏)(《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發作期或緩解期的治療。
處方:炙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細辛12g。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製成散劑,裝塑膠袋備用。以上為1人1次用藥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時每次用上藥1/3的藥面,加生薑汁調成稠糊狀,並加麝香少許,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cm的油紙(或塑料布)上,貼敷於肺俞、心俞、膈俞處,最後用膠布固定。一般貼敷4~6小時,如果敷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感,可提前取下,如果敷後局部有發癢、發熱舒適感,也可多貼敷幾個小時,等藥物乾燥後再揭下。每隔10日敷灸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共敷灸3次。可用於哮喘發作期或緩解期的治療,一般連續貼敷3年。
8
毛茛膏(《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氣管炎緩解期及輕度發作的患者。
處方:取毛茛全草洗淨陰乾,研末,密貯備用。
用法:每人每次取藥粉4~6g,以鮮生薑汁調成稠膏狀。用正中剪有綠豆大孔的膠布數塊,將小孔對準定喘、肺俞、膈俞(脾虛者加脾俞,腎虛者加腎俞)等穴位貼好。再取藥膏如綠豆大,放於穴位上,上貼敷膠布以防藥膏脫落,至局部有灼痛感,即可揭下藥膏。於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貼敷1次,晴天中午12點前後貼療效最好,一般連續貼敷3次為1個療程。
9
白芥子糊(《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氣管炎緩解期。
處方:生白芥子末適量。
用法:用清水或生薑汁調成糊狀,貼敷於上背部肩胛間區,每次敷灸30~6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敷灸時患者局部皮膚紅暈、發熱、微痛,有時可起泡。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國貼敷治療學(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田從豁 彭冬青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自悅讀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