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買股票,我們還能如何投身社區團購的大潮?

2020-12-11 虎嗅APP


共識一:


「贏得社區團購這張底牌,將至少為美團或者拼多多增加1,000億美金市值」。


原因是什麼?


社區團購之所以被看做——供應鏈驅動的效率勝利,在於集約需求反向採購,捆綁團長的流量觸達、流量運營能力,極大的節約履約成本,提升履約效率。單個訂單的配送成本大概會到0.8~1塊錢,這是一個結構性變革的事情,帶來極大的想像空間和承載可能性。


社區團購可以支撐起低客單的模型。

 

首先,真正跑通了生鮮這個品類,又可以擴張到客廳、廚房、衛生間場景的易耗品、衝動購買品、囤貨品、計劃品,在合理的引導下,用戶完全可以將這個平臺當成類似淘寶的平臺,每天上平臺看一看、買一買,花費十幾塊,換來確定性的「需要去小店取貨的溜達」以及「絕對低於傳統電商渠道和門店渠道的價格」。

 

於是習慣養成,於是周而復始,於是社區團購成為核心補充渠道。


共識二:


「社區團購明年一定大虧,但誰也輸不起」。

 

對拼多多來說,社區團購對拼多多是影響基本盤的存亡大事,戰略決心和戰略定力非常強。

 

拼多多買的基本盤,本身就在於低線城市,生鮮農產品,圍繞廚房、衛生間的百貨,與社區團購的核心人群和品類高度重疊,但下單頻次和下沉程度,拼多多又不如社區團購,二者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

 

且拼多多發現,藉助小區裡的一個點位,去了解一個用戶的需求、體驗、挽回用戶比做好電商的售後,來得有效和容易。未來不排除:


(1)拼多多介入線下門店的生意,打通自己主站的供應商,組成全國性、極其下沉的網絡;


(2)拼多多跑到美團本地生活的自有陣地裡。

 

對美團來說,社區團購是高頻入口不可失去的一個通道。

 

自己的外賣份額已經從七成到八成了,但還有6~8億的用戶不知道美團,他們甚至不用淘寶,覺得花花綠綠、退貨麻煩,也不用拼多多,覺得假冒偽劣、品質很差。用一定水準和相對穩健的質價比,可以讓他們留在平臺上,構成平臺GTV、訂單量、用戶數的正向飛輪。

 

二級市場的機構無論單押還是雙押,甚至多押,雖然標的過於明確,但也算是可以持續跟蹤。


一級市場的機構稍微有些焦灼,巨大的盤子、很長的戰線,可能的參與點在哪裡呢?以下是一些個人觀點。


機會一:區域化的生鮮和短保品牌


以往,由於需求刻畫很難,鮮度要求高的商品,基本都是以犧牲商品豐富度,來實現零售模型的。例如我們看到7-11的包子、飯糰、短保麵包只能承載數十個SKU,如果有新品就意味著老品的淘汰,且即便如此,便利店的報損依然很嚴重,而號稱只有5個點損耗的永輝,只是用其他方式處理了自己的店內和倉內損耗。

 

而在社區團購的模式下,各省有各省的策略,城主也有相當的自由裁量權,當用戶養成自主下單習慣、且將相當的錢包份額轉移到團購平臺之後,就讓每個區域的需求和刻畫成為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在網格倉裡,能看到區域消費需求的分布,品類、品級、SKU、規格、包裝,在一級中心倉,還能看到數據的連續性、波動性和延展性。SKU越多,這個消費圖景就越完整。

 

拉長時間線,隨著區域性的品類結構、訂單數據基本穩定,蔬菜水果、米麵糧油,肉蛋凍品海鮮,不同季節賣什麼、每個細分品類能賣多少、怎麼做商品運營轉化率最高,是全國發全國還是本地發本地,產能規劃、渠道消化成為一件可預測的事情。

 

以往一個新品牌的成長,往往需要3~5年的時間,需要承載一定的價值觀、具備全渠道把控能力和出色的內容營銷能力,對創始人成長的要求也非常嚴苛。在社區團購對流量的高效組織之下,提供了很好的直通消費者的渠道,品牌可以回歸到極致產品的打造+極致的交付能力,從存活到起飛的難度係數降低,也帶來更多的湧現。


機會二:標品源頭直採帶來品牌的成長機會,做好需求細分


全國性品牌需要做到的是:


1. 足夠彈性的產能可以應對社區團購訂單的波動性,備貨的伸縮性強,而不會讓自己難受;


2. 全國性的履約能力,自己算帳能算過來,保證及時入庫中心倉;


3. 區別於電商平臺、線下渠道的選品,毛利結構設置合理,同時不設渠道返傭;


4. 與上述所有要素相匹配的組織建設與人才體系。

 

這裡的第三點稍微抽象一點,比如說紙巾,考慮到電商物流的每件成本、以及可以送貨上門等因素,電商平臺上買紙巾,動不動就是六包、十二包乃至更多,買調味品,2件打包才可以,而在團購平臺上,顯然可以採用更小更靈活的售賣規格。


具體做法上,更可以勤快地嘗試出不同區域的需求。至於渠道返傭,是老一代的做法,而但凡不利於透明管理的做法,這一次可能都會被革命掉。

 

商品的開發和投入上也要更有依據和針對性。

 

例如一二線城市的畫像分群在於:



下沉一些的畫像分群在於:


  • 最忙碌、最感覺有壓力的20~39歲的單身上班族;

  • 無所謂健康概念、要求吃飽第一的體力勞動者;

  • 節約意識較強的爸爸媽媽;

  • 對即食類商品持否定態度的專職主婦。

 

品牌基業長青需要多個長板都很突出,但越是艱難的事情,價值壁壘也就越強。


機會三:農產品上遊基礎設施


在春秋圈地的現階段,sku數、訂單數、有效團數才是首要KPI,精細化是後續需要趕上的工作。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中心倉——網格倉——團長的倉配模式之下,網格倉二次分揀,外聘的臨時工顯然不如農貿菜場的夫妻老婆,摘菜打包的過程裡,帶來了大批量生鮮品類的損耗。

 

在缺少全鏈條冷鏈的基礎之上,還想降低損耗、保證相對品質,解決之道在生鮮的上遊。蔬菜的品質由品種、種植環境、天時、保鮮技術四個要素決定。品種和培育是更長遠的故事,社區團購平臺力所能及做的,是做好保鮮管理。

 

為什麼葉菜很難?因為蔬菜一直在呼吸,通過呼吸,消化自身的養分,蒸發水分,繼續保持生長,呼吸量越大,品質劣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尤其夏季高溫時期,蔬菜自身也會成為一個發熱體。一般溫度每上升10℃,蔬菜的呼吸量就會擴大2至3倍。如蘆筍,從0℃到26℃,呼吸量擴大了10倍多。

 

冷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產地的預冷,你比如壽光菜、雲南葉菜,採摘後迅速降溫,在本地操作,人工和場地的成本都更低,且由於預冷處理後,蔬菜的溫度上升速度變慢,後續做常溫運輸也沒有太大問題。

 

再比如說,隨著城市規劃的演進,很多中心倉的城市可能會對毛菜進城有越來越多的限制,我們可不可以在上遊就投清洗線,同樣可以提高耐儲性,減少冷藏運輸工具和冷藏庫的冷負荷。

 

難度在於,每種農產品都有自己的特性,預冷工藝十分重要,必須要精準測出農產品特性,在最合理的時間內把農產品溫度降到最合理的區間,而國內具有專業上遊預處理服務的公司極少。


對於平臺來說,需要綜合考慮服務商的方案設計能力、設備性能及工藝、網點布局、服務能力等。如果在中心倉做類似的事情,還需要綜合考慮動線設計與作業效率。


機會四:水果/蔬菜一品多級,上遊商品化


對商品的品質化訴求是消費者端的傳導。這裡的「品質」更強調穩定、可持續性,以及和需求的匹配度。

 

為什麼水果蔬菜需要分品分級?


水果是即時性消費,對品控、品規有天然的要求,「糖分都吃了,一定要吃到滿意的」。


儘管蔬菜需要再次加工,對鮮度的要求略低於水果,但失重、萎蔫、黃化還是會傷害用戶體驗,「做飯的時間都花了,原料還是要保證」。

 

為什麼需要依靠上遊來做分級?


 

有什麼新的變革機會?


  • 以往的分揀特別是機器手的分揀,往往是基於規格,比如評估的80mm、75mm,但生活經驗豐富的下沉市場用戶才不會買帳,更大的蘋果口感並不一定更好。


  • 在社區團購馬太效應吸引來更多的社會化力量之後,各品類knowhow與專家齊聚一堂,有機會基於安全指標、成熟度、新鮮度、外觀品質、隱形貨損執行水果分級、水果SKU產品化。


  • 長期來看,可以嘗試向這個方向靠攏,即:分級產品全渠道銷售、產品化SKU供給、精細化需求匹配。

 

我們以水果為例,以往問題在於,無論是生鮮電商、倉店一體還是前置倉模式,下遊渠道對於果品的需要是相對窄線的,比如盒馬需要的榴槤只佔一批貨中的40%,而社區團購因為更廣的區域覆蓋度,其需求可以跨域一二三四級果。

 

進而可以實現:



機會五:圍繞物流履約的「老人」與「新生意」


全鏈條冷鏈的成本太高,但土方法的打冷是有很大需求的。比如在產地賣點冰瓶、在中心倉賣點可以降溫保溫的周轉箱。在下遊體現為:終端自提冷櫃。團長暫存冷櫃。


此外,以往的快消B2B也謀求轉型,將向倉儲代運營+跨品類經營能力的運力服務商轉型。

 

無論是單日發貨一個波次還是兩個波次的中心倉,其運力的工作時間總是相對固定的。具體到每個區域,也可以由團長端要求的送達時間,倒推發貨時間、中心倉內的作業時間、供應商配送到中心倉的時間。

 

但以往的供應商哪裡處理過300個SKU以上、還持續在更換&擴品的盤子,更不要說自己做好預測、備貨和出入庫管理。時勢造英雄,新機會也會篩選出那些已經開始掌握新武器的「老人」。


也可以暢想國內商超物業和業態的改革。單純用大白話來說,超市的一盤貨,本身需要20~30天完成流通,現在1天就可以完成零售環節的流通,社區團購的效率提升體現為轉速的提升。線下門店的商品體感、人際溫度、購物氛圍和習慣塑造,是某個階段的集體記憶,但並不代表永遠會停留在這個狀態。


寫在最後


「什麼時候,在中國,會有真正的產地直達消費者」?


「上遊標準化、下遊數位化、中遊智能化;至於什麼時候公司化運行的公司能更有效率,總要等吃苦耐勞、起早貪黑夫妻老婆們都老了吧」。


「你說的我都同意。但你忘了一個重要的變量」;


「是什麼變量」?


「新一代網際網路人吃苦耐勞、起早貪黑的效率革命」。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還能火多久?
    社區團購還能火多久?   基於微信端和熟人分享的一種社交電商,社區團購模式的核心是「團長」,團長不「忠誠」成為困擾眾多平臺的難題;此外,社區團購競爭激烈,價格戰在所難免,受此影響,產品品質也常受消費者質疑。
  • 校園社區團購來了,要如何瓜分這塊「蛋糕」?
    如何在校園打通社區團購模式?未來市場前景怎樣?校園社區團購來了,要如何瓜分這塊「蛋糕」?初創者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選品,建議先從休閒零食下手。2.網紅產品大學生精力充沛,喜歡追「愛豆」,買潮牌,聊明星同款。市場上流行什麼,大家就跟風買什麼,來標榜自己有多麼「潮」,大眾心理在學生群體非常明顯。
  • 怎麼做社區團購?如何做好社區團購?
    如今,新零售好像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這個概念已經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社區團購是新零售模式之一,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也把手伸向了社區團購,一時間它成為了一個新的風口。那麼,怎樣做社區團購呢?如何開做好社區團購?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揭曉。
  • 華訊投資:社區團購收費推薦 買菜就像推薦股票一樣精確?
    華訊投資發現,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但不少投資者就要問了,社區團購收費推薦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買菜真的可以像推薦股票一樣精確?
  • 如何讓社區團購成為放心團購
    ,說裡面東西質量好價格還便宜,她一直在群裡買東西。同事小李聽了直搖頭,然後分享了她的團購經歷,前一段時間通過她朋友分享進了一個團購群,她想著也買點東西看看質量,所以就選擇了2包素三鮮水餃和青椒下單了,收貨後水餃煮完吃起來有一股怪味,彩椒1個是爛的,其它的也不新鮮。聯繫客服始終也沒有回應,想著自己也沒損失多少錢就果斷退群了,被她這麼一說,我們也不大相信了。
  • 社區團購越來越火,企業如何做社區團購?
    最近幾年,社區團購發展的越來越火。尤其是在今年,幾大知名平臺都相繼完成了上億元的融資,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表示:我們也要做社區團購。那麼,企業、商家們如何做社區團購?下面就讓有著豐富運營經驗及系統開發經驗的:上海數字商圈產品經理來解答這個問題。
  • 火熱的社區團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於是,這個業主已經成為我們家買雞蛋的常聯繫店家了。在疫情期間我就利用這種社區團購的方式解決了孩子上課的書籍和資料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種銷售模式是如何運行的。 社區居民一旦有蔬菜方面的需求,只要在社區團購群拼團下單,達到一定數量,一位團長便會聯繫合作的菜農或商家,把現摘的蔬菜送到社區門口,並貼上姓名標籤,方便居民自取。
  • 為什麼社區團購的果蔬比較便宜?社區團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不管是美團買菜,還是快團團,或者是盒馬優選,都可以稱之為社區團購品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聽起來很玄乎的「社區團購」是什麼,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影響。社區團購怎麼玩?社群團購與傳統菜市場相相別,後者主要是線下流程,前者側重線上流程。以蔬菜為例,從原產地到大批發市場,再到二級批發商,最後才是我們消費者常見的超市、攤販和蔬果店。這就是傳統菜市場模式。
  • 山東青島社區團購平臺有哪些?社區團購產品批發供應商如何選擇?
    近些年來社區團購發展的如火如荼,各個社區團購平臺如雨後春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最近各大網際網路巨頭資本入駐社區團購,把社區團購推上了前所未有的熱議高度。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山東青島社區團購平臺有哪些呢?做社區團購產品批發供應商又如何選擇呢?
  • 看看當下最火的社區團購,如何做好社區團購?
    自2016年起,在長沙很多地方冒出來一群自稱「團長」的人,他們穿梭於各小區,拉攏小區的住戶進群,還找商鋪談合作,以合適的價格做商品團購,然後,團長就開始在微信群裡發團購信息了,有感興趣的人就會響應團長,這就是早期的社區團購,這是拼多多模式的社區化本地化。
  • 說下今年很火熱的社區團購
    其實在我看來,社區團購的模式就是生鮮零售的一種迭代而已,本質上還是電商的下沉,除了市場終端用戶的下沉,還有消費水平的下沉。像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這樣的社區倉儲模式還是沒能脫離用戶買什麼不確定的問題,所以損耗必不可少,盒馬也是一樣,盒馬的模式更重,門店租金成本很高,這些都會擠壓利潤空間。
  • 社區團購誰在支持誰又在抵制?
    「社區團購,以社區為中心,居民在線上下單參與團購,再由團長進行商品管理和分發。」在2019年幾乎歇了菜的「社區團購」,因為2020年的一場疫情,培養了百姓網上買菜的習慣,變得炙手可熱,引得資本們爭相下注。熟悉的味道,不一樣的配方。價格戰,1元錢6個獼猴桃,你買不買?
  • 如何做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作為電商與實體之外的新興模式,由於模式的可行性被迅速模仿發展起來,像現在的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在今年下半年把重心放在了社區團購上,並且投入預算無上限的去拓展市場。巨頭們紛紛入局的原因,因為生鮮版塊一直沒能被電商運營起來,這次的社區團購把生鮮、日用品等應用起來,成為網際網路下半場中可能是最後一塊值得搶佔的市場。那我們應該如何參與到這場盛宴中,能夠做社區團購的人需要具備哪些資源。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雖然「社區團購」這個業態早在2018年就誕生了,但是確實是在2020年的「宅家紅利」期間成為風口的;所以悲觀估計,我們大概要到2022年才能把這個業態理解的比較透徹(如果屆時還有人在做社區團購的話)。此前,本怪盜團撰寫過一篇關於社區團購的分析文章,收到了不少反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 社區團購對於普通消費者的意義
    二是部分供貨商和中間商的抵制和聲討,認為社區團購在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就像一條鯰魚混進了一群沙丁魚群裡一樣,帶來的不是活力而是汙濁和腐臭。供貨商抨擊社區團購以低於成本價的價格出售是在破壞他們的長期利益,為了抵制這種資本肆意妄為的擴張行為,不惜對各個社區團購平臺斷貨也要阻止其不守規則的亂入。
  • 網際網路社區團購賣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下班走進小區,食品君總會被幾個小哥攔住:「姑娘,買菜買水果嗎?掃碼用團購小程序,便宜、送貨上門,還送雞蛋。」攤邊圍了不少大爺大媽,都拿著手機在屏幕上點。雖不明就裡,食品君還是掃了碼,看看貨品虛實。掃完確實吃一驚:20枚土雞蛋5元,4斤雞胸肉7元,1升澳洲牛奶4.9元,5斤脆甜紅富士3.6元,承諾最快20分鐘送貨上門……比家門口的社區菜場便宜得多。
  • 社區團購還能走多遠?
    1從起勢到沸騰今年社區團購火熱的起點其實以資本熱捧作為起點。根據對社區團購電商平臺公開融資的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以來,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累計共發生十餘次投融資事件。社區團購從年初開始起勢進過資本介入和巨頭入局,成為下半年生鮮零售新風口,進入沸騰階段。2從沸點到冰點12月11日晚,京東一筆對社區團購頭部玩家興盛優選7億美元的融資徹底將社區團購推向沸點。
  • 社區團購開始攻城略地,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
    社區團購開始攻城略地,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其實社區團購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以前就有,尤其是在城市裡邊。有些人建了一個社區群,然後在裡邊進行賣東西,賣蔬菜,賣水果,賣各種生鮮,但是今天味道完全變了。因為大資本的介入,阿里、騰訊、美團、京東這些資本的介入,馬上讓社區團購變了味道,大家也是迫不及待的興高採烈地在侯羊毛。
  • 2020年社區團購運營策略!社區團購如何增加盈利?
    隨著興盛優選、美家買菜、食享會、十薈團、同程生活、等行業頭部的社區拼團企業迅速做到上億的月流水,越來越多人知道社區團購模式具有極大的賺錢潛力,紛紛開始進入開展社區團購的行列。那麼社區團購運營策略有哪些?
  • 社區團購有哪些供貨渠道?如何找到靠譜合作商?
    閱讀本文僅需3分鐘:社區團購如何找到好貨源。社區團購的生命力在於物美價廉,而產品是由供應鏈決定的,因此找到質優價低的貨源成了每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必修課。優質貨源的標準是什麼?(1)又多又好好自然是指產品的品質,而多除了指貨源供貨能力要能滿足大批量採購外,還要擁有豐富的品類可選,以滿足社區團購頻繁的商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