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馮淺說歷史--第23期
夷齊是指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是孤竹國的國君墨胎的兩位王子,伯夷為長子,叔齊是三子。孤竹國誕生於商朝初期,是冀東遼西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是商代的北方諸侯國,是商朝封同宗血親墨姓為君的國度。孤竹君年老,認為叔齊比較賢能,欲立三子叔齊繼承王位。伯夷贊同孤竹君的想法,認為父親的意願必須遵從,這是孝道。等到孤竹君去世後,族人們就按孤竹君的遺願欲立叔齊為君主,叔齊認為不符合禮制,應該立長子為君主。就讓位給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為由,就逃出孤竹國。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走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族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
這就是夷齊讓國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伯夷、叔齊雖然一個遵從孝道,一個遵從禮制,但是他們只考慮自己的名聲。沒有顧及國民、百姓,沒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應該勇於承擔,帶領百姓把國家變強變富。
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
這就是夷齊叩馬諫伐的故事,他們認為周武王的做法是不忠不孝的行為,卻沒有考慮到商紂王的殘暴和百姓的疾苦。
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採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做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這就是夷齊不食周慄的故事,以死來表明愛國、忠於商朝的決心。
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做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後來又進一步地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你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你對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在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伯夷、叔齊獨行其志,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做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
他們認為夷齊愛國守志、清正廉明、仁義禮讓、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中華兒女追求真理、勇擔大任、慷慨赴義的精神源泉;是遵守規則、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楷模。
夷齊的行為,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由於受社會的環境和進步程度的影響,他們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在當時可以說是美德。但如果在當今,用當前的認知看待他們的行為: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們不止迂腐,而且目光短淺。他們只知道愚忠於所謂的天子,自以為是為國分憂的聖人!但他們只知道憂國,卻不知憂民!當商王朝暴君當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時,他們視而不見,只知擁戴紂王,並且妄圖阻止正義之師伐紂的步伐。 兩個鼠目寸光,卻自成聖人的無知的老人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伯夷列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