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的做法:是仁義禮讓、尊孝愛國的美德?還是迂腐無知的行為?

2020-12-13 老馮淺說歷史

老馮淺說歷史--第23期

夷齊是指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是孤竹國的國君墨胎的兩位王子,伯夷為長子,叔齊是三子。孤竹國誕生於商朝初期,是冀東遼西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是商代的北方諸侯國,是商朝封同宗血親墨姓為君的國度。孤竹君年老,認為叔齊比較賢能,欲立三子叔齊繼承王位。伯夷贊同孤竹君的想法,認為父親的意願必須遵從,這是孝道。等到孤竹君去世後,族人們就按孤竹君的遺願欲立叔齊為君主,叔齊認為不符合禮制,應該立長子為君主。就讓位給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為由,就逃出孤竹國。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走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族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

這就是夷齊讓國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伯夷、叔齊雖然一個遵從孝道,一個遵從禮制,但是他們只考慮自己的名聲。沒有顧及國民、百姓,沒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應該勇於承擔,帶領百姓把國家變強變富。

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

這就是夷齊叩馬諫伐的故事,他們認為周武王的做法是不忠不孝的行為,卻沒有考慮到商紂王的殘暴和百姓的疾苦。

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採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做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這就是夷齊不食周慄的故事,以死來表明愛國、忠於商朝的決心。

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做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後來又進一步地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你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你對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在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伯夷、叔齊獨行其志,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做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

他們認為夷齊愛國守志、清正廉明、仁義禮讓、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中華兒女追求真理、勇擔大任、慷慨赴義的精神源泉;是遵守規則、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楷模。

夷齊的行為,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由於受社會的環境和進步程度的影響,他們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在當時可以說是美德。但如果在當今,用當前的認知看待他們的行為: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們不止迂腐,而且目光短淺。他們只知道愚忠於所謂的天子,自以為是為國分憂的聖人!但他們只知道憂國,卻不知憂民!當商王朝暴君當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時,他們視而不見,只知擁戴紂王,並且妄圖阻止正義之師伐紂的步伐。 兩個鼠目寸光,卻自成聖人的無知的老人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伯夷列傳第一》

相關焦點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
  • 讓孝老愛親成為全社會靚麗的美德風景
    10戶家庭,10個感人至深的孝老愛親事跡,進入公眾視野,傳播著正能量。(光明日報 10月11日)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老愛親,既是美德又是責任,古代就有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結而成。特別是兒童蒙學讀物《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的家喻戶曉,使「孝老愛親」的傳統深入人心。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新時代新家風仁義勤樸和
    綜合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可以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概括為既有愛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既有青春夢想又有實幹精神、既有健康體魄又有學習熱情的「六有」新人才。這是當下青少年的自覺追求,也是新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新時代呼喚新人才,呼喚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
  • 禮讓行人備受爭議,聰明人:謙讓是美德,可惜有人不懂
    當前國內汽車市場當中,汽車保有量增長速度太快,但是車主開車技術卻沒有及時提高起來,所以很容易發生交通意外,而且行人很容易吃虧,為此相關部門制定了禮讓行人這一規定。禮讓行人備受爭議,聰明人:謙讓是美德,可惜有人不懂。
  • 桂陽晏志丹:讓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閃光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桂陽縣消防救援大隊文職僱員晏志丹,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有著最樸實、最真誠美德的人。遇事多為家庭考慮,是晏志丹秉持的最基本原則。有一次女兒半夜發高燒,丈夫正好在單位值夜班,抽不開身,晏志丹在打不到車的情況下,背著女兒跑了將近十裡路趕到醫院,照顧女兒一整晚沒休息,第二天還是照常上班。「雖然說壓力大,心裡也會抱怨,但是作為妻子、作為媽媽,我需要為這個家庭付出。」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這是晏志丹對待雙方老人的共同態度。她的孝順贏得了雙方老人的認可。"
  •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發布 增加可操作行為規範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守則》補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範內容,如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 保留了2004年守則中仍具時代價值、體現中華傳統美德、應長期堅持的內容,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誠實守信、珍愛生命等。 此外,《守則》還補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範內容,如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時期學生成長發展中學校、社會和家庭高度關注的內容,如養成閱讀習慣、文明綠色上網、低碳環保生活等。
  • 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在「菜根譚 」裡有句名言 :「處事 以一步 為高」,在我們 國人 的心裡 ,謙虛 不僅僅 是一種 態度 ,更是 一種 美德 。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他們心中沒有半點仁義,卻要裝出十分仁義的樣子,其虛偽本質掩藏在華麗的外表和花言巧語裡,他們越是裝得仁義,就越能得到大的好處。這種處處矇騙別人的行為就叫大虛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行為?就是因為人們運用機巧智慧的緣故。「偽」字該如何解釋呢?「人為」即偽。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小紅:「傷風敗俗,垃圾就是你」小明:「好,就算你是對的,但那是我六七年前的事啊,六七年前的壞人到現在就一定還是壞人嗎?」
  • 中華歷史上的五大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孩子又說:「您說,就應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能夠做我的老師啊!」5、【林則徐禁菸】愛國愛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德潤平度」催開文明之花 傳統美德傳播時代新風
    日前,平度市仁兆鎮依託全鎮道德講堂主陣地開展「鄉賢進講堂」活動,全鎮推薦297名鄉賢,在全鎮91個村莊的道德大講堂組織鄉賢上講堂,通過鄉賢自己說、鄉賢說鄉賢等形式,宣講古今鄉賢故事,傳播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
  • 「從孝教育 弘揚美德」六都寨鎮小精靈幼兒園重陽節主題活動
    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培養孩子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品質,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前夕,隆回縣六都寨鎮小精靈幼兒園以「從孝教育,弘揚美德」為主題,將傳統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機結合,開展了豐富多樣、形式各異的活動。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可見,孝的第一步是讓父母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但這並不是進到了真正的「孝」,做到孝需要嚴肅地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更加追尋的是精神層面。
  • 臨沂衛校榮獲臨沂市首屆「尊老孝老助老模範單位」稱號
    臨沂衛校榮獲臨沂市首屆「尊老孝老助老模範單位」稱號 發布日期:2020年12月23日 瀏覽次數:012月18日,在臨沂市文明辦、臨沂市總工會、臨沂市民政局、臨沂日報社聯合主辦的「豐之坊」杯臨沂市首屆「尊老孝老助老模範單位及模範人物」評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