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2021-01-08 網易

  一個年營收3500多億的巨無霸,馬上就要登陸A股了。剛剛發生的事,證監會公告稱,核准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的IPO進程,從申報到過會僅用時36天,創下多個紀錄。

  政策特批、速度最快、審核尺度大、募資額度近三年最高……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沒了耐心:拜託,優塾君,這些東西已經被無數人寫過了,難道你還要再搞一遍,拾人牙慧?

  我要說:你錯了。富士康,這個名字,估計全中國沒人不知道,可是,真正能讀懂它的人,卻少之又少。

  對於這樣一個年營收3545億元、歸母淨利潤158億元的獨角獸,問題的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它上市速度多快、尺度多大,更關鍵的問題在於:

  在它上市背後,更大的產業和戰略意義,以及它究竟能值多少錢、能和誰對標、未來發展將會如何。

  也許你知道富士康這個名字,但是,我敢打賭,對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大多數人,幾乎一無所知。

  沒錯,就是一無所知。我們翻遍幾乎所有關於富士康上市的信息,但是,卻意外的發現,如果不把一些最最基礎的信息搞清楚,那麼,你研究富士康的財務數據越深,越可能得出錯誤結論。

  第一,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和富士康,和鴻海精密,和港股的富智康,究竟有什麼差別?

  第二,本次上市的資產,在整個鴻海集團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質地?

  第三,富士康,現在還是大眾所認為的「低端代工廠」嗎?

  第四,富士康招股書中所說的」工業網際網路「,是未來能和通用、西門子、豐田PK的真正的工業網際網路,還是像A股現在那些妖豔貨色,只是炒炒概念而已?

  以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卻至關重要。

  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本次上市的資產並不是;

  你以為富士康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詞?其實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老黃曆;

  你以為富士康重度依賴蘋果?但未來產業鏈進化的方向,完全有可能顛覆這種格局。

  在不遠的未來,這樣的依賴很可能會反過來。未來富士康在電子設備製造上的強勢Know How,甚至可能會反過來讓蘋果對富士康形成「反依賴」:

  殺手鐧,其實就這四條:1、將成本控制到極致;2、快速響應下遊需求變化;3、海量專利壟斷;4、精密製造工藝的快速迭代升級。

  你以為粗略拿A股幾個上市公司做做對標、按照市盈率計算一下、用簡單的乘法,就能對富士康做估值?其實,如果用這樣的估值方法,很可能會忽略未來更重要的產業變動。

  此前,有人以本次富士康募資273.53億元,發行19.7億股來估值,得出結論市盈率約為15.37倍,但其實,這樣的估法是媒體的誤讀。

  本次富士康IPO與尋常IPO項目非常不同,其定價更加市場化,並且還有30%為戰略配售存在鎖定期,目前,富士康仍在詢價中,最終募資額和估值很可能還會變動。

  順帶再透露一個優塾團隊從業內獲得的最新消息——富士康已完成ipo戰略配售投資者的初步遴選。

  據知情人士透露,戰配投資者的入圍標準,首先考量與工業網際網路業務能否形成戰略協同效應,合作提供「軟硬結合,虛實結合」的科技服務解決方案,互補於富士康擅長的「硬」和「實」,代表「軟」和「虛」的網際網路公司順理成章成為優先選擇的對象。

  注意,據透露,國內最大的幾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其最終確定的戰配投資者名單內。

  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究竟是為了什麼?

  以上這些問題,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研究富士康的密碼,並且讀懂背後更大的產業格局:工業網際網路VS消費電子產業。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思考視野,你一定很難理解,為什麼監管層會特事特辦、光速審批,僅用36天就能過會。

  本案,透過財務報表,我們來研究一下富士康——以前,它是低端代工廠的代名詞,但未來,或許會成為整個消費電子產業的咽喉賽道。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本案提到的「質押、拆借、擔保」問題,以及上市公司的各種財務套路,建議細研究、、,每日精進,必有收穫。

  關於我們之前講過的個人稅務問題,可在5月19-20日我們舉辦的「個人所得稅規劃案例、架構,以及稅務難點」研討會上,系統學習。

  除此之外,優塾投研團隊開放崗位招聘,1、研究員:財務、稅務、FOF基金研究方向,能力要求參照本報告深度;2、文案、運營:要求有一定的產品文案和運營功底。應聘可聯繫CEO微信:tower9185

  同時,我們也面向30萬優塾用戶,招募具備多年經驗的稅務、併購、IPO專家,為企業用戶們做經驗分享。歡迎大家各種自薦和推薦,可聯繫負責人微信:ys_dsj

  優塾原創,轉載請後臺回復「白名單」

  01

  
消費電子兩次浪潮

  成就鴻海精密

  ▼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實控人為鴻海精密,而鴻海精密的掌門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郭臺銘。1973年2月,24歲的郭臺銘創立鴻海塑膠企業,生產黑白電視機旋鈕,當時只有15名員工。

  ▼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石油禁運,第一次石油危機出現,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鴻海經營十分艱難,幾近倒閉。

  1976年,郭臺銘發現,自己的生意高度依賴給他委外代工的模具,當時的模具生產流程很非標,高度依賴模具師傅的經驗,但模具師傅流動性高,品質不穩定。

  這種情況下,相當於,鴻海自己的產品質量和供應鏈效率,反而要受制於上遊的磨具師傅。那麼,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想發展得更好,一定要向上遊布局。

  1977年,郭臺銘做了個重大決定:自己做模具廠。

  當時,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不少同行開始轉型囤積原材料。但是,鴻海還是堅定的要做模具廠。

  做模具廠並不容易。起步時由於缺乏技術,鴻海自營模具的成本遠高於外購成本,但是,郭臺銘仍執意自行開發。

  1979年,鴻海的第一條標準模具生產線建成。這,成了鴻海起家的根本。

  1981年,消費電子行業站上風口,IBM推出個人電腦,標誌著一個重大時代的啟幕:PC時代。

  當時,依託成熟的模具技術,鴻海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此後,營收規模也在這三年內飛速擴大。

  1982年,鴻海終於在中國臺灣的新北土城買下自己的廠房。包括衝壓廠,模具製造廠、電鍍廠、插座接頭零件裝配廠、D型電腦連接線裝配廠,倉庫等。

  土城這個地方很特殊,靠近當地的看守所。

  彼時,富士康的資金鍊壓力非常大。郭臺銘曾笑稱,把廠建在離看守所近的地方,是因為當年的票據法規,萬一鴻海發生「退票」,他被抓進看守所,能方便公司人員來探監交代公司事務。

  隨著PC時代的大潮,1985年,鴻海進入中國臺灣一千大公司行列,客戶主要為宏基、臺聯電、光寶。

  1988年,郭臺銘前往大陸投資建廠,因為人口紅利能夠帶來結構化的成本優勢。此後,鴻海在大陸的公司集群被統稱為「富士康」。

  接下來,又一個重大時代拉開了序幕:蘋果時代。

  1993年,美國蘋果公司的經營跌入谷底,市佔額從20%下滑道5%,在蘋果的最低谷期,鴻海爭取到了蘋果IMAC的訂單。1995到1999年這5年間,鴻海逐漸開始從LG等其他消費電子製造廠家手裡,把蘋果的訂單逐步搶過來。

  1999年,鴻海進行行業整合,整合了華升、廣宇等企業。

  2001年,隨著賈伯斯的回歸,蘋果推出新系統和IPOD,蘋果的銷量開始大規模增長,隨之帶動富士康的爆發。

  此時,鴻海已經從一個小代工廠,漸漸成長為代工巨無霸。行業裡,甚至開始有一個說法:「一旦郭臺銘踏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就完了。」這裡所說的「完了」,是指它無論做什麼,都會做成龍頭,其他人的份額將隨之壓縮。

  2002年,鴻海踏入PC主板行業,短短3年後,2005年,鴻海出貨量直逼行業巨頭華碩,嘉技、微星、精英等傳統主板大廠已被遠遠甩開。

  2007年,鴻海迎來有史以來最重大的變動——第一代iPhone出世,手機產業,成為消費電子的主力,開始爆發,而綁定蘋果的鴻海,也開始再次飛升。

  2010年,郭臺銘入選《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36名。

  此後的發展,基本就是一個關鍵詞:提升產業鏈話語權,向上遊核心原材料產能布局。

  2016年,郭臺銘收購夏普,布局手機產業鏈上遊的核心零部件:面板。

  本次收購是日本電子公司首次被海外公司收購,夏普是日本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製造商,也是蘋果iPhone X之前機型屏幕的主要供應商。

  2017年,鴻海精密在世界五百強裡排名第27,年營業額1412.131億美元,利潤46.27億美元,業務涵蓋整個消費電子上遊的面板、零部件、模具、組裝等。

  直到今年春節前,2018年2月1日,鴻海精密旗下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在A股遞交IPO申請。春節之後,2018年3月8日,其IPO申請獲通過,創下多個審核紀錄。

  02

  富士康工業物聯網

  主業其實是高精密結構件

  ▼

  富士康,很多人一提到這個名字,立馬聯想起的,就是:低端代工廠。

  其實,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注意,富士康,只是鴻海精密在大陸所有公司的籠統概念,本次IPO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只是其中的部分資產。要研究富士康,就必須要弄懂一件事:這次的IPO,並非整體上市,而是將其旗下技術含量最高、最具發展潛力的「王牌業務」,分拆上市。

  鴻海精密旗下上市公司眾多,僅港股就有4家上市公司,我們挨個拆分來看:

  富智康(02038.HK),主營手機代工,代工品牌為華為、小米、OPPO、VIVO等,2017年淨利潤為-4.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6億。

  鴻騰(06088.HK),2016年全球市場份額第二的連接器模組公司,2016年淨利潤為1.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

  雲智匯科技(01037.HK),主營電子元器件經銷,智能系統運營,2016年淨利潤為7552.7萬港幣,約合人民幣6099.39萬元。

  訊智海(08051.HK),主營監控、錄像設備,品牌為teleEye。2017年淨利潤為-1321.4萬港幣,約合人民幣-1067.13萬元。

  注意,鴻海旗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體內的資產和主營業務都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因而,不同的資產,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作為投資者,如果要研究富士康,必須先搞明白,本次IPO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到底是鴻海集團旗下的哪塊資產,這塊資產好不好,主營業務究竟是什麼。

  本次擬上市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2015到2017年,營收2728億元、2727億元、3545億元,歸母淨利潤143.50億元、143.66億元、158.68億元,經營性淨現金流85.79億元、209億元、85億元。

  注意,這個數據的差異,可以說,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才是郭臺銘手中真正的王牌,是鴻海精密集團旗下最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的資產,旗下業務包括通信設備高精密件、雲伺服器高精密件、天線基站、工業機器人等。

  ▼

  

  
其產品架構,其產品架構簡單總結起來,應該是一個數據流的閉環。全流程監控產品的形成過程,進行品質控管。

  端——機器人、精密工具 (產生和積累數據)

  網——通信網絡設備(傳輸數據)

  雲——雲設備(儲存數據)

  平臺及應用——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分析及運營數據)

  這幾大塊資產,都遠遠不是你所想像的「低端代工」。可以說,它們的技術含量,都代表當今全球製造業的頂尖水準。甚至從技術角度來說,整個A股,都找不出幾家能和這塊資產PK的公司。

  按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想了解業務結構,就先看收入結構,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旗下主要有3塊業務: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

  但是,注意,由於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採用了B/S(buy and sell)模式,因此,如果以收入結構來判斷富士康的業務結構,結論可能會失真。

  之前我們分析過,B/S模式,即上遊供應商、下遊客戶為同一公司,富士康和蘋果的關係,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富士康先向蘋果採購原材料,做成產品後再銷售給蘋果。

  這種模式,是手機產業鏈進化的結果,製造代工廠,由傳統的代工模式「來料加工」、「進料加工」模式,進化成B/S模式。

  人類製造業的發展史,從最初的木材、金屬加工,到如今富士康的消費電子產品大規模量產,經歷過幾個重要階段。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彼得·馬什在《新工業革命》中,對這幾個階段做過描述。製造業觀察者、博主老貓,也在OFweek發文,對此做過深度分析。

  第一個階段,是少量定製(自鐵器時代直至公元1500年左右,如木材、粘土、金屬基本工藝);

  第二階段,是少量標準化階段(始於1500年左右,最典型的標準化零件,比如磚塊);

  第三個階段,是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第一次工業革命,精密工程和金屬切割工藝,機器大批量出現。汽車出現,成為第一個大批量生產工業,福特是典型代表);

  第四個階段,是大批量定製化(1980年代起,「精益生產」理論出現,豐田公司進化成為引領時代的製造企業);

  第五個階段,是個性化量產(起始於2000年,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依視路公司,是典型代表。同時,消費電子產品大批量出現,並且以每年一次甚至更快的速度迭代,如手機、手環等)。

  富士康和蘋果的B/S模式,是第四個時代和第五個時代的產物。電視、手機、手環、電子書、PAD等消費電子產業的出現,讓人類製造業進化出一種獨特的產業鏈節點:大規模代工。

  對於本案的B/S模式,我們舉優塾吃瓜店的例子來看。

  吃瓜店主營果汁,在傳統的普通代工模式下,我們向瓜農A採購瓜後,再運給代工廠B榨汁,代工完成後運回,我們向代工廠B支付代工費。

  而在B/S模式下,我們向瓜農A採購完瓜後,將瓜銷售給代工廠B,隨後B加工成果汁,再銷售給我們,我們向代工廠支付果汁款。

  ▼

  

  B/S模式的出現,很大的原因,在於強勢下遊廠商對上遊核心原材料、中遊製造商的控制(比如蘋果)。這是產業鏈進化的必然結果,如果不控制上遊、中遊,無法保證大規模出貨。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供你思考:

  為什麼汽車、飛機,乃至傳統製造業,沒有出現像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型代工廠,而只有手機、消費電子領域,卻進化出了這樣的公司?

  答案是:產品迭代速度。

  消費電子工業,由於下遊終端產品迭代速度極快(至少一年一次),要求更加精細且能大規模製造的供應鏈,這一點和汽車、飛機、傳統機械製造等產業完全不同,這些領域的終端產品,迭代速度很慢。

  因而,產業鏈上必須進化出像富士康這樣,完完全全專注於製造環節,能夠實現高精度製造、快速大批量生產的「大規模高級製造廠」。

  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電子產業,其實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業進化的極致狀態代表。

  回到本案,在B/S模式下,判斷業務結構,需要重點研究毛利。

  2015-2017年,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各期的毛利中,80%以上來源於通信網絡設備,16%左右來自於雲服務設備。

  很明顯,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主要產品就是通信網絡設備,而通信網絡設備中,主要的就是「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佔該部分毛利的80%左右。

  ▼

  

  「通信網絡高精密機構件」中,包括網絡攝像頭模組、無線基站、黑色支架與顯示屏組立、控制電路板等。

  其實,研究至此,你會發現,這次要上市的資產,根本就不是所謂的低端血汗代工廠,而是生產核心零部件模組的公司。

  看到這裡,也許你有些吃驚,要上市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竟然是搞核心零部件的?不是做低端手機組裝的?

  這,就要從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富士康的老本行,手機組裝說起了。

  03

  手機加工產業鏈

  精細化分工,誰值得關注?

  ▼

  造一架飛機,10萬個零件,很難;造一輛汽車,3萬個零件,難。造一個手機,需要2000個零件,難不難?

  答案:非常難,甚至如果論迭代速度,比汽車和飛機更難。

  那麼,想要大規模批量化複製,一個必然的行業發展趨勢就出現了——模塊化。典型的就是汽車產業的各大整車廠,都要推行整車模塊化平臺。

  手機同樣如此,我們將手機產業鏈劃分為三大塊:上遊元器件、中遊模組、下遊組裝。

  節點一,電子元器件——

  電子元器件,主要包括晶片和零部件兩類。晶片包括基帶晶片、處理器、傳感器晶片等;零部件包括內存、面板、鏡頭、天線等。

  在一部手機的成本中,最貴的是顯示屏,其次是處理器、內存,攝像頭,基帶+射頻。[2]

  代表公司有:高通(晶片)、索尼(圖像傳感器)、京東方A(面板)、舜宇光學(攝像頭)等。

  節點二,模組製造——

  模組是進行二次開發的關鍵零件之一,例如背光模組、內存模組、攝像頭模組等。它具備完整獨立的功能。

  模組有啥用?

  打個比方,在背光模組裡,LCD顯示面板自己是不會發光的,必須要模組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才能使LCD正常顯像。

  所以,手機的電子元器件再好,也必須要有好的模組作為支撐,使用功能才能穩定,使用體驗也會更好。

  以華為為例,華為P9手機的營銷宣傳,主打徠卡鏡頭,但是,其攝像頭模組是國內廠商舜宇光學,使用的封裝技術是COB。

  提到舜宇光學,我們之前研究過,畫風是這樣:

  ▼

  

  但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是:舜宇光學表現這麼厲害,但其實,這個領域,技術最牛的,應該是富士康。蘋果的攝像頭模組廠商就是富士康,採用的封裝技術是FC。

  這兩種技術,成本不同,難度不同,所以,富士康其實位居該環節的第一梯隊,舜宇光學其實是第二梯隊。

  這個領域的代表公司有:舜宇光學(攝像頭模組)、歐菲光(攝像頭模組)、富士康(攝像頭模組、顯示屏模組)等。

  節點三,下遊組裝——

  到了這個環節,就是將幾大模組拼接成整機。這個環節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毛利率低。但是,由於規模化差異,現在全球排名前三的組裝廠商,有:三星、鴻海/富士康、和碩(由華碩母公司分離出)。

  第二梯隊,還有我們之前研究過的,給小米、聯想做手機組裝的龍旗科技等。

  注意,對於本案,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來說,很多人認為其屬於第三節點的公司,但實際上,從它向蘋果銷售的產品來看,它並不負責整機組裝,而是屬於第二環節的模組製造。

  模組製造和組裝,雖然都是勞動密集型工藝,但其實工藝方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技術含量天差地別。

  分析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了:籠統意義上的代工,其實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別人做不了,只能讓你代工;

  另一種是別人不想做,所以讓你代工。

  很明顯,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資產,屬於前者。

  04

  富士康財務密碼一

  B/S模式下產業鏈博弈

  高應收、高應付

  ▼

  看懂富士康的業務後,咱們再來看財報。其財報上,最值得研究的科目是:應收、應付。

  2015—2017年,富士康應收帳款高達470億、546億、785億,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2.85%、40.2%、52.8%。

  同樣地,應付帳款347億、430億、768億,佔總負債比重69.2%、73.9%、63.8%。

  財報出現這樣的情況,直接原因,就是富士康的B/S模式。

  Buy and Sell模式(簡稱B/S),是手機產業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極致商業模式,體現了產業鏈上中下遊之間的博弈關係。

  舉優塾吃瓜店的例子來看:

  ▼

  

  先看第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下遊的榨汁廠B對我們很弱勢,那麼,我們將原材料瓜賣給它時,它就得款先到,我們再發貨,B的帳面,應付帳款極少。

  當做成成品以後,發給我們,我們還會再欠一段時間帳款,B的帳面,會有大量的應收帳款。

  另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下遊的榨汁廠B對我們很強勢,那麼,我們將原材料瓜賣給它時,它並不會馬上付款,因此B的帳面會出現大量應付帳款。

  只有到B把果汁榨好,發給我們,隨後雙方約定,只有我們打款,它才會將原材料款支付給我們。

  這樣的情況下,B帳面的應付和應收都很多。

  回到本案,富士康,帳面的應收、應付均很高,帳齡均在一年內。

  這個數據翻譯一下,其實是這個意思:儘管收入方面目前依賴蘋果,但富士康對下遊客戶,話語權其實並不弱勢。

  05

  富士康財務密碼二

  現金周轉天數

  ▼

  看完話語權變動,我們接著來看第二個關鍵的財務密碼——現金周轉天數。

  現金周轉天數,是指企業從購買商品原材料到產成品出售所需要的天數。這個指標越低,說明供應鏈管理的效率越高,話語權越強。

  現金周轉天數的計算,可以用「存貨周轉天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得來。

  格隆匯的專欄作者野海,曾發表觀點對此詳細論述,以蘋果為例,蘋果擁有全球領先的供應鏈管理水平,應付帳款周轉天數是101天,現金轉換周期為-68.12天。[1]

  注意,現金周轉天數為負,意味著:

  蘋果的採購、生產、銷售的現金循環,可佔用上遊的供應商資金,話語權極強,在產業鏈上佔據主導地位。當資金體量足夠大時,光是這樣的佔用本身,就可帶來較高收益。

  我們來看富士康的現金周轉天數情況:

  ▼

  

  2016-2017年,富士康的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基本不變,存貨周轉天數下降,應付帳款周轉天數上升,整體現金周轉天數下降。由50天下降為36天。

  這意味著,富士康的出貨更快,而對上遊欠款可以拖得更久。這是一個重要數據,意味著,本次IPO的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對上下遊話語權逐年增長。

  為什麼這個數據很重要,因為,它可能藏著手機製造產業鏈未來的進化方向。

  06

  智能製造

  工業網際網路

  大數據+製造平臺

  ▼

  本案,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資產,以工業網際網路命名,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起源於2012年的通用電氣(GE.N)。

  ▼

  

  據賽迪顧問數據,2016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達1896億元,預計在「十三五」期間行業將保持25%左右的複合增長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超萬億。

  工業網際網路的上遊,為大數據行業,包括雲計算、數據管理等;

  中遊,為裝備自動化,工業製造、工業軟體開發;

  下遊,為用戶與其他第三方應用。

  ▼

  

  目前,國外成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

  通用電氣——Predix系統,包括Predix Machine、Predix Cloud以及Predix UX/UI。

  ▼

  

  西門子——MindSphere系統:

  ▼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國內涉及工業網際網路概念的公司包括:

  用友網絡——國內ERP系統龍頭,擁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用友精智,當前市盈率為301.16。

  東方國信——大數據行業龍頭,擁有BIOP平臺,應用案例為酒鋼,酒鋼集團鐵水質量穩定性提高 20%、單座高爐每年降低成本2400萬元、單座高爐每年減少碳排放20000噸,冶煉效率提升10%。[3]當前靜態市盈率為56.93。

  寶信軟體——寶信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於寶鋼,當前市靜態市盈率為62.64;

  三一重工——中國第一家工業網際網路公司,擁有「根雲」平臺,當前靜態市盈率為321.83;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擁有平臺BEACON,2016年1月正式起用,並自有富士康雲,負責存儲數據。

  注意,以上工業網際網路概念股中,國內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成功案例包括鋼鐵、重工、家電、消費電子等,其中,生產流程最多、工藝最精密的為消費電子領域。

  而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最先進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富士康手中。

  在人類製造業的產業進化史上,排在富士康之前的前輩們,應該是這些名字:通用、西門子、豐田汽車。這些公司,都是上一個製造業時代的公司。

  我們還是那句話,反向思維。

  如果你的研究視角,能夠脫離那些已經被媒體說爛了的詞語,比如」極速過會「、「特殊優待「、」毛利低」、」低端代工」,等等。把研究視角放到產業鏈進化的角度上,你會發現,如果用傳統的市盈率法、DCF貼現法做估值,或許會遺漏更長遠、更重要的信息。

  從本次富士康分拆上市的資產質地來看,如果放在通信和TMT行業,至少應該是海康威視、三六零的市值量級,甚至很有可能比它們更高。

  在本研究報告的最後,我們多嘴幾句,對未來產業鏈進化趨勢的思考:

  1、鴻海精密的崛起,源於兩波消費電子風口。第一波是PC時代,讓鴻海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廠,變成了全球型的公司。第二波是移動時代,尤其是蘋果的出現,鴻海從全球性公司進化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製造商。

  2、消費電子的產業鏈,上遊原材料、中遊元器件、中下遊代工廠、下遊品牌商,如果仔細梳理,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隨著消費電子的快速迭代、大規模製造、輕量化、柔性化要求,富士康所在的代工環節,近年來話語權其實越強。

  3、以前的低端代工,未來很可能會進化為產業鏈上的咽喉環節:無論下遊消費電子出什麼新產品,都必須和富士康做生意。現在,這個趨勢已經開始顯現:Amazon、Apple、Dell、華為、聯想、Nokia、nVidia等全球知名的電子科技公司,都要和富士康交往。

  4、如果接下來話語權進一步增強,會出現什麼狀況?我們思考的答案是:合資。接下來新出現的爆款消費電子產品,無論你怎麼迭代(消費電子產品迭代其實很快),大概率都會和富士康產生關係。到那時,如果你要生產某個品牌,不好意思,傳統代工模式已經過時了。你必須得和富士康合資做一個工廠,才能生產。

  5、也就是說,如果消費電子領域出現下一個蘋果,那麼,很可能會是以和富士康合資的形態出現。而那時的爆款,將給富士康帶來更大體量的營收。關於合資的推論,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苗頭:在智能駕駛汽車方面,騰訊和富士康有合資合作;早前的樂視電視,也有和富士康的合資動作。

  以上,就是關於富士康的分析,結論並不一定百分百正確,只是希望提出不一樣的視角,供大家參考。

  從上一篇報告對B/S模式以及對蘋果依賴度的分析,到本篇報告對產業鏈的分析,我們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本篇報告解決了上篇報告的遺留問題:產業鏈將如何進化。

  至於未來,中國製造業將如何如何發展,消費電子產業鏈如何變遷,並沒有標準答案,未來是否值得長期跟蹤研究,相信讀完本報告,你會自己判斷。

  最後,補充一個聲明,本研究報告所涉案例,僅做學術交流,均不構成任何建議,韭菜們,市場有風險,風險需注意。千萬不要一把梭。

  此外,報告中所涉會計處理案例,均合情、合理、合法、合規,我們默認經過審計機構審計的所有財務數據真實可信。

相關焦點

  • 富士康的「造車」想像和它鋪墊的15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深度│富士康的「造車」想像和它鋪墊的15年山雨欲來風滿樓。短短十天裡,在汽車製造領域密集布局的富士康,成為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2005年,富士康以3.7億的價格買下了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的臺灣安泰電業100%股權,正式涉足電瓶線、影音傳輸線束、倒車雷達及智能設備等車用電子用品的製造。2010年富士康接下了特斯拉供應鏈的訂單,成為後者中控觸控螢幕、連接器和鋰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並在2013年成為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的供應商,供應包括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在內的汽車電子設備。
  • 富士康迎來對手,三個月入帳78億,造出全球30%電腦
    賈伯斯據理力爭後希望富士康試試,郭臺銘被賈伯斯的人格魅力所打造,首款iPhone就這麼誕生了!在後來的十多年時間裡,富士康也成為了蘋果御用代工廠,地位無可撼動! 庫克也不敢冒險將雞蛋放在一個簍子裡,後來找到了立訊精密來代工AirPods耳機業務,後者無論是從產品的交付時間還是質量上看,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富士康,立訊精密也成為了大陸市場市值最高的代工巨頭。除了立訊精密和富士康之外,國內其實還有一家低調的電腦代工廠,成為了富士康眼前的新對手,三個月入帳78億,造出全球30%電腦。
  • 國內真正的代工巨頭其實是它!這家企業年營收上萬億,遠超富士康
    中國素有世界工廠之稱,主要就是源於國內存在著很多的代工廠,我們日常所熟知的那些著名品牌,可能都是由國內的代工廠進行加工製造的。那麼說起國內的知名代工廠,我想可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富士康。不得不說,富士康的確是手機行業的代工巨頭,在國內沒有幾個手機代工企業能夠和富士康相提並論的。
  • 你以為嫁入豪門後那麼容易?
    富士康,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作為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人稱「代工之王」。目前,富士康在大陸地區擁有80萬員工,全球員工數更是達到120萬之多。雖然富士康目前主要還是跟在蘋果身後混飯吃,沒錯,你手中的蘋果手機都是富士康生產的。但是郭臺銘已經決定開始將富士康轉型了,畢竟郭臺銘也是有野心的人!川普上臺後,郭臺銘拋出橄欖枝,要在美國建立富士康工廠。
  • 郭臺銘手上另一張王牌,僅成立了3年就上市,賺錢能力不輸富士康
    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它為很多手機提供代工服務。像我們所熟悉的iPhone就是它的合作夥伴,而因iPhone的強大市場銷量,富士康也有了更多的訂單,從而從中賺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就拿印度來說,他們的月均工資才不過900人民幣,相比國內的4000元月工資來說,富士康的成本自然能降低。不過該國的基礎設施差、工人效率低,這也讓富士康頭疼不已。而因和蘋果企業關於50億建廠費的問題產生矛盾,富士康只好暫停在印建廠,又重新回到大陸。
  • 超越富士康全球第一,年入帳2000億,這家中國代工巨頭很低調
    眾所周知,臺積電作為晶片代工廠全球聞名,華為、蘋果甚至高通均為臺積電的合作夥伴。而在手機代工領域,也有一個中國企業是蘋果公司的重要合作夥伴,並且該企業同樣享有盛名堪稱全球第一,這家企業當屬富士康。富士康在2013年時就躍居《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的第30位,年營業額一度高達600多億美元。
  • 服裝界的「富士康」:每年生產衣服2.2億件,老闆身家500億元
    說起國內的代工廠,在電子行業裡,富士康是絕對的行業龍頭。作為承接了iPhone手機70%生產訂單的代工廠,富士康創造了滿負荷下一天可以生產50萬臺iPhone的紀錄。儘管在2018年第四季度,由於蘋果手機全球銷量不佳,富士康的市值一度跌去了四成,但是截止到今天,富士康市值仍然高達2324億元,位居代工行業之首。然而,在服裝行業,我國也有一家市值超千億的超級代工廠,那就是申洲針織。根據上市公司申洲國際公布的數據,如今申州國際市值高達1372億元。而作為申洲針織背後的老闆,馬建榮家族財富也高達500億元。
  • 「離不開蘋果」的富士康,曾揚言給大陸「賞飯吃」,現自食惡果!
    在中國只要我們一說起富士康,很多人都還是比較熟悉的,作為全球第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在中國很多的省份都擁有工廠,除了深圳以外,在武漢、鄭州等地,我們也能隨處可見富士康的工廠,而且自從富士康進入大陸市場發展以後,就受到了不少地方的關懷,這也讓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富士康在中國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
  • 中國代工廠再不開工,這幾家全球500強企業怕是要崩潰了
    湯達人的面一定要煮著吃才香啊,酸辣豚骨面其實很對我的口味,剩了一面牆的原因,敢敢推測,是因為貴...?康師傅的金湯蝦球和酸菜面也被拒絕,和康師傅比,敢敢覺得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更好吃。富士康做蘋果的產品越來越多,從耳機、排線、測試設備、組裝設備、外殼、部分機構件、屏幕組裝,甚至連保護套都不放過,畢竟組裝是在富士康,而且品質也不差。近三年鄭州富士康生產的iPhone產量佔總產量的60%以上,意味著它為蘋果iPhone貢獻了接近一半的出貨量,堪稱iPhone的出貨保障,蘋果離開富士康瞬間受到影響,但富士康70%的訂單都來自蘋果公司,它對蘋果的依賴也很大。
  • 富士康背後的男人,每年幫富士康賺百億,卻因1天請假被開除
    眾所周知,富士康是蘋果手機的代工廠,而蘋果公司一向推崇的「細節展現完美」的「工匠精神」,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富士康也需要遵循的原則。曾經在富士康這個工廠裡,就有一位以「工匠精神」而聞名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謝冠宏。
  • 富士康美國工廠投資百億卻步履維艱!
    一、富士康的海外投資失意根據金十數據和中國經營報的報導,為了重振製造業,2017年底美國採取了減稅等多種方式,目的就是吸引海外企業赴美建廠。其中,蘋果代工廠富士康也成為美國招徠的對象之一。據悉,為了吸引富士康到當地建廠,美國威斯康星州特意為該企業提供了30億美元的財政激勵補貼,只要富士康能依據協議,分階段完成投資100億美元且為其帶來1.3萬個就業崗位這一承諾就行。然而,據外媒最新報導顯示,過去3年富士康在維斯康星州的投資僅為7.5億美元,離投資100億美元承諾還有很長的距離。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的激勵計劃失效了呢?
  • 獨角獸企業是什麼意思名單有 獨角獸公司分布與特質揭秘
    ­  所謂「獨角獸」企業,簡單定義就是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也有投資機構將「初創」定義為成立不到10年。有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1月30日,國內120家「獨角獸」企業,估值總計超3萬億元人民幣,廣泛分布於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服務、大數據等行業。
  • 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年營收1.03萬億,也是一家臺灣企業
    比如說如今的臺積電,在2018年實現營收1.031萬億新臺幣(約人民幣2280億元),總市值更是達到了2116億美元(約人民幣1.45萬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又如郭臺銘旗下的鴻海精密集團,其年營收更是超過了1萬億元人民幣,也是目前公認的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代工廠。
  • 富士康遭黑客襲擊,索賠2.3億,只給出21天期限,可能會選擇認栽
    最近,黑客再次盯上了富士康。據報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的墨西哥工廠遭到了黑客的襲擊,部分未加密的文件遭黑客竊取,同時這些文件還被黑客加密。這些文件包括一些業務文件以及報告,不包含財務信息以及員工個人信息。很明顯,黑客加密文件的目的就是衝著錢去的。
  • 蘋果代工廠持續遷移 和碩砸1.5億美元在印度建工廠
    蘋果組裝代工廠之一和碩的董事會已經明確表示將在印度投資1.5億美元建設第一家生產工廠,該廠可在2021年下半年為蘋果生產iPhone機型。根據和碩某匿名高管在《經濟時報》上的講話稱,和碩董事會已經批准了一筆價值1.5億美元的初始投資,用於建設工廠。這項投資本來可以早些進行的,但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員工難以訪問印度,從而延誤了整個項目進度。據認為,該工廠的生產可能最早在2021年下半年或2022年初開始,同時預計未來兩年內還將進行更多投資。
  • 廣達、富士康、英業達重慶工廠年底投產
    重慶市西永綜合保稅區9月27日表示,已經在該市落戶的我國臺灣三大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富士康、英業達在渝工廠的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預計年內3家代工廠的首期廠房將建成並投產。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負責媒體事務的人士稱,廣達集團在渝項目的2萬平方米F0廠房已經完成主體工程施工;富士康在渝的廠房為8萬平方米,其主體工程將於下月竣工;英業達在渝廠房也正在施工,這三家代工廠的重慶項目均將在年內投產。
  • 你以為你很了解小米?絕大多數中國人其實對它一無所知
    注意,2017年營收雖然高達1146.25億,但淨利潤卻為-438.89億。也許看到這裡,你已經沒了興趣:啥,獨角獸怎麼還是虧的?可是,你看到的數據,真的是你以為的數據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其實小米的淨利潤不僅沒有虧損,反而是盈利的。這是為啥?
  • 臺積電在南京建廠後,現將到美國建廠,它會把鄭州富士康帶走嗎?
    據媒體報導:5月14日,臺積電宣布將在2021-2029年期間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一座先進晶片廠,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晶圓。臺積電2016年投資30億美元在江蘇省南京市建廠,現在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美國這麼遠,人工這麼貴,為什麼臺積電還要跑去建廠?它能盈利嗎?它會把鄭州富士康帶走嗎?
  • 獨角獸上市公司有哪些?2018獨角獸概念股一覽
    富士康IPO申請8日上會,月內發行幾成定局,富士康IPO快速上會為市場指明方向,這絕對是個標杆,它的意義,在於向市場傳遞出一種聲音,符合國家政策指引的好企業,來了就可以上!  短期看,圍繞獨角獸概念有一波炒作浪潮,長期看,IPO提速對市場資金面將造成很大衝擊。  百度、網易、今日頭條、搜狗、58同城等紛紛表示,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考慮國內資本市場上市。
  • 2018年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發布 入榜企業呈現高成長態勢
    2018年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發布 入榜企業呈現高成長態勢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03-15 金羊網訊 記者李鋼 實習生王怡然 通訊員王振兵報導:15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