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造車」想像和它鋪墊的15年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深度│富士康的「造車」想像和它鋪墊的15年

山雨欲來風滿樓。

短短十天裡,在汽車製造領域密集布局的富士康,成為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1月4日與拜騰汽車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後,1月13日,富士康又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控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

隨後,由富士康旗下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全資持股的南京富騰新能源汽車科技公司浮出水面。據了解,該公司成立於1月12日,註冊資本約3.23億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括汽車零組件研發、汽車零組件及配件製造等。

1月14日,有消息稱,富士康任命蔚來前執行總裁鄭顯聰(Jack Cheng)為電動汽車平臺執行長。

一系列布局背後,難掩富士康進軍汽車產業的決心。

「目前來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蠢蠢欲動,造車運動轟轟烈烈,主要是因為資本市場對造車的估值特別高,所以這些公司都希望藉助造車來提升自己的估值,同時來抓住新一輪增長的機會。」1月14日,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以特斯拉、蔚來為代表的新造車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衝擊著全球百年汽車工業,也吸引著資本市場的關注。

儘管富士康與各方的合作尚未從協議進入到實質性操作階段,但資本市場早已「聞風而動」,在過去兩個交易日內,富士康相關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股價連續上漲;港股富智康(02038.HK)股價在1月13日直線拉升,一度大漲近34%,截至收市,漲幅回落至18%。

15年坎坷「造車」路

富士康的造車之路可以追溯到15年前。

2005年,富士康以3.7億的價格買下了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的臺灣安泰電業100%股權,正式涉足電瓶線、影音傳輸線束、倒車雷達及智能設備等車用電子用品的製造。

2010年富士康接下了特斯拉供應鏈的訂單,成為後者中控觸控螢幕、連接器和鋰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並在2013年成為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的供應商,供應包括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在內的汽車電子設備。

2014年,富士康與北汽新能源共同組建北京恆譽新能源汽車租賃有限公司,並在電動汽車租賃、分時租賃、電動計程車等業務上展開合作。

而在2016年放棄和諧富騰後,富士康並沒有就此脫離汽車行業,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等領域。從2017年開始,富士康在汽車相關和出行領域大量投資,先後投資入股過網約車獨角獸滴滴出行、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獨角獸寧德時代。

2020年初,鴻海宣布計劃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組建一家合資企業,在中國開發和製造電動汽車,但鴻海本身不會參與任何組裝。2020年10月,富士康與裕隆共同發布「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

這意味著,富士康開始正式進軍汽車行業。

按照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產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將在2025年-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車(約300萬輛)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

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

「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並不明朗,但是現在,智能電動汽車的前景發展已經十分廣闊。對富士康來說,現在是一個進入行業的好的時機。」此前,汽車行業獨立分析師張翔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科技企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都在跨界造車,富士康造車是基於對手機市場的預判並拓展業務領域來平衡風險。」

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在研發、製造、供應鏈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的電子產業科技製造服務商,富士康此舉並非心血來潮。

一直以來,儘管蘋果公司的業務佔據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約一半的銷售額,但在全球手機及電子業務的全線下滑,以及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的崛起等因素影響下,富士康逐漸看到了這個業務的天花板。

富士康2019年的年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的增長速度已明顯放緩,同比增長率僅為0.82%。2017年時,這一數字還是8%。

智慧型手機的增長天花板觸手可及,同質化、價格戰問題此起彼伏,汽車作為下一個最具前景的智能終端設備,也成為富士康等「跨界者」尋求多元化發展、開拓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1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發布了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數據,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基於此,中汽協預計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80萬輛,同比增長40%。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和使用環境的不斷優化,歐美各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增速只會越來越快。

龐大的市場吸引著包括百度、蘋果、富士康等在內的多方入局者。

造車還是代工?

進入2021年,隨著富士康的頻繁「落子」,儘管劉揚偉公開表示「富士康並不準備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出自己的品牌」,但外界對富士康「造車」也產生頗多想像。

但從富士康與拜騰、吉利的合作內容來看,富士康似乎志在「代工」。

「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的Android。」劉揚偉指出,希望把過去三、四十年在信息及通訊科技業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經驗,應用到汽車這個新領域。

據了解,與拜騰的合作方式不同,富士康與吉利的合資公司將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同時導入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分工模式。

「富士康本身是代工行業的標杆企業,可以把手機行業的代工經驗帶到汽車行業當中,更好地為第三方公司服務。」張翔表示,現在企業強調強強聯合,尤其是在產業鏈非常長的汽車工業中,通過資本的合作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從市場來看,隨著網際網路的造車公司越來越多,代工會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模式。

而在平安智慧企業副總經理兼營運長張君毅看來,富士康一直想造車。無論是打造電動車平臺還是與拜騰、吉利控股合作,都是對於早期工作的落地和延續。做代工也好,做自己品牌也好,富士康也是像華為一樣,想進入到這個更大的生態領域當中去。

「富士康藉助自己過去十幾年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優勢,擴展在電動車方面的發展。跟拜騰、吉利等這些企業合作,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推進方式。未來富士康成為電動汽車的代工企業,相比自己造車,也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事情。」崔東樹分析認為,提早進行技術儲備,也有利於富士康實現從手機代工到造車的整體轉變。

也有業內人士猜測,未來蘋果將研發自己的電動汽車,富士康作為蘋果的代工廠,通過與外部合作,就可以快速加強自己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代工實力,為未來給蘋果以及其他電動汽車品牌代工提前打下基礎。

在業內看來,無論是代工還是「造車」,吉利無疑是理想的合作夥伴。

「吉利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自主品牌的車企,不僅工廠比較多,生產資源比較多,更為關鍵的是,在面向新能源、智能化方面,吉利的浩瀚的架構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張翔表示。

據了解,在汽車生產製造領域,吉利控股已研發出BMA、CMA、SPA以及SEA四大基礎模塊架構,最新研發的純電動架構SEA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是全球高效的智能電動汽車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蘋果造車,富士康代工?丨C次元
    誰都知道,富士康是全球著名的蘋果手機代工企業。那麼,富士康會代工蘋果汽車嗎?1月4日,富士康(鴻海集團)與拜騰汽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富士康將向拜騰汽車投資2億美元,並且提供其先進位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爭取在2022年Q1前實現M-Byte的量產。富士康造車?是的,前兩個月鴻海的MIH純電平臺都做了展示。
  • 量產、投資是鋪墊 百度也要造車?
    12月15日,有報導稱,「百度與包括吉利汽車在內的數家車企進行初步接洽,商談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事宜」。儘管百度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鑑於百度跟多家車企已有合作基礎,還投資過威馬和蔚來,業內人士認為百度下場造車不是沒有可能,大概率會採用技術入股的形式,不會過多介入硬體生產。
  • 如果蘋果與富士康聯合造智能電動汽車……|朱校長專欄
    關於蘋果造車這個事情,從2015年放出第一波消息到最近又開始造勢,我是這麼判斷的: 如下圖所示,這一波電動汽車的發展使得整車企業的門檻被拉低了
  • 百度「造車」只差捅破窗戶紙?量產、投資是鋪墊?
    12月15日,有報導稱,「百度與包括吉利汽車在內的數家車企進行初步接洽,商談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事宜」。儘管百度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鑑於百度跟多家車企已有合作基礎,還投資過威馬和蔚來,業內人士認為百度下場造車不是沒有可能,大概率會採用技術入股的形式,不會過多介入硬體生產。
  • 如果蘋果和富士康聯合起來做智能電動汽車?
    蘋果的競爭優勢最大的是在自動駕駛和車載iOS上可以深度投入,從時間點來看,明顯路透社透露的2024/2025年更靠譜。這回是一款基於自動駕駛開發的設計感很強的電動汽車,至於怎麼造其實和之前富士康發布的電動底盤模式有意思的耦合。從之前臺灣媒體的爆料,更像是一場在核心部件上做技術突破的嘗試。我個人覺得這種基於整車核心系統開發,自動駕駛和座艙IOS生態整合的模式是和電動汽車代工、平臺化底盤分不開的。
  • 郭臺銘「挑動」傳統車企神經 富士康吉利聯手整車代工
    這是繼華為、蘋果、百度之後,又一家科技公司涉足「造車」領域。不同的是,作為全球電子消費品代工巨頭,富士康的加入有望改變傳統汽車的製造流程以及更多汽車新勢力玩家的入局「門檻」。  富士康內部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是富士康首次介入整車代工領域,在「造車」之前更多是在做供應鏈和模組件。「郭先生(郭臺銘)目前不參與集團的經營,這次是居中做了一個牽線的角色。」該人士對記者說。
  • 百度宣布造車蘋果也重磅出擊:新能源汽車股還能投嗎?撤退or進攻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造車,新能源汽車股也是一路暴漲,是否已經透支了未來?農銀新能源混合基金經理趙詣表示,對於新能源車而言,雖然絕對估值偏高,但也能看到它的滲透率處於剛起步階段,未來空間可以消化現在的估值。股價一飛沖天,馬斯克、李斌身價飆升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樣,2020年以來,新能源車企的股價一飛沖天!不斷刷新紀錄的股價,仿若一場狂歡盛宴,屢屢刺激投資者的神經。
  • 造車新勢力保衛戰即將開啟
    新年伊始,國內自主造車品牌紛紛發布12月的銷售成績。與此同時,國產特斯拉Model Y在元旦正式上市,售價33.99萬元起。自主造車新勢力競爭愈發激烈,特斯拉來勢洶洶,蘋果汽車、富士康跨界造車,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展開新一輪的廝殺。2020年頭部造車新勢力欣欣向榮從2020年的銷售情況來看,造車新勢力三強格局已然成型。
  • 新生代造車公司「FMC」生產基地昨日落戶南京,還取了中文名「知行」
    此前規劃的負責汽車設計與生產製造的富士康已經出局,建立生產基地或者與代工車企達成合作也就提上了日程。 此前蔚來汽車就曾與江淮汽車達成了代工合作協議,但隨後又在湖北武漢開工了蔚來自己的生產基地。再加上車和家、樂視、奇點等一眾初創車企均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可見對於造車企業而言,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符合更長遠的利益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 造車新勢力FMC中英文品牌正式發布
    FMC執行長畢福康表示,電動化,互聯化和自動駕駛已經成為百年汽車工業最大的三大驅動。而現在電動化已經開始成為主流,而互聯汽車時代即將到來。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汽車互聯領域的先鋒。」(FMC官方品牌發布儀式)而FMC的出生,也顯得有些「一波三折」。
  •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富士康,這個名字,估計全中國沒人不知道,可是,真正能讀懂它的人,卻少之又少。  對於這樣一個年營收3545億元、歸母淨利潤158億元的獨角獸,問題的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它上市速度多快、尺度多大,更關鍵的問題在於:  在它上市背後,更大的產業和戰略意義,以及它究竟能值多少錢、能和誰對標、未來發展將會如何。
  • 當深大學子來到富士康,他們都被震撼了!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製造企業,除了員工數目達到百萬級,產能驚人外,外界其實一向對其知之甚少。 進入2019年以來,富士康明顯加強了與外部的溝通交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舉辦了「開放富士康「活動。自2019年9月以來,富士康已經舉辦了多次「開放富士康」 活動,社會人士和員工家屬可以通過預約,進入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進行參觀遊覽,活動開展幾個月以來,富士康已經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11月14日和11月29日,更是先後迎來了兩批來自深圳大學的師生,通過在富士康深圳龍華科技園的實地遊覽參觀,同學們對「製造之王」的現代化科技園,有了更生動和直觀的感受:配套完備 充滿關懷的現代化科技園
  •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自2014年蘋果的無人車項目「泰坦計劃」萌芽以來,人們對蘋果汽車的想像和期待一直存在,這就是蘋果的魅力。不過由於進展緩慢,蘋果汽車在很多人心中只是「若隱若現」。直到最近,媒體又開始密集報導蘋果汽車歸來,再度一石激起千層浪:那個曾經改變了手機市場傳統格局的巨人,是否真的會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汽車市場再掀一場海嘯?
  • 畫上句號的造車夢——2020年停擺的汽車品牌
    江蘇政府造車遇困:賽麟、博郡出局,拜騰復活2020年,對於有十三太保之稱的江蘇,在支援武漢抗疫方面功勳卓著,但在投資造車領域卻損失慘重。其各地市投資的新造車項目數量全國之最,在2020年遇問題破產者也最多,先是拜騰,再是博郡汽車和賽麟。唯一一家可以稱得上成功的是理想汽車保住了江蘇地市投資新造車的顏面。
  • 官宣牽手富士康之後 拜騰近期擬組建合資公司「富騰」
    拜騰聯席CEO丁清芬向全體員工表示,計劃近期將與富士康組建合資公司「富騰」。會上,丁清芬多次提到,不久之後盛騰會與拜騰合併,富士康團隊已分別入駐拜騰與盛騰。她表示「未來三個團隊(拜騰、盛騰、富騰)的融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會議提到,公司計劃在12-15個月內實現M-Byte的SOP。此外,對於欠薪問題,丁清芬稱,將在春節前後給出解決方案。
  • 凱翼玩眾包造車,瞎玩唄!
    今年早些時候,凱翼發出了「眾包造車」的口號,聲稱要打造年輕人最喜歡的網際網路汽車。所謂「眾包」來源於美國雜誌《連線》所提出的一種網際網路思維模式下的新型商業模式,而「眾包造車」則是指,運用這一理念進行汽車製造。
  • 富士康2億美元接手「山芋「拜騰
    在孕育拜騰之初,富士康便是砸下了真金白銀,現在到了拜騰百病纏身將死之際,富士康再度出手,想要力挽狂瀾。曾經認為「造車成功率很低」,勸「行業守住本分」的郭臺銘,終於在2021年的開端忘掉了本分,70歲的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像一個追風的少年,開始著新的嘗試。
  • 但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
    是的,它來了!蘋果汽車的「狼來了」早在2015年,也就是賈老師正著手為PPT造車寫PPT的時候,業界就「傳言」蘋果啟動了造車項目,而且當時蘋果也確實從特斯拉挖了不少人過去。2016年,馬斯克別有用心地實錘了蘋果這個代號為「泰坦」的造車項目。2017年,蘋果大概是意識到造車這事沒有造手機簡單,開始將泰坦項目從生產一輛整車轉變成「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之後,蘋果多次更換了泰坦項目的負責人,並相繼解僱了四百多名員工。
  • 蘋果什麼時候造車,得看中國產能什麼時候過剩!蘋果造車前景分析
    關注「黑洞科技觀察」傳遞科技背後的思考大家好,今天說說蘋果造車這件事兒。新能源汽車領域真是一片沃土,任正非剛剛一錘定音華為不造整車,蘋果和百度就來湊熱鬧要造車。而且都是坊間熱議,當事人不回應。我對造車這事是這麼看的,將來蘋果會造車,百度會造車,華為也肯定會造車!所以,今天我們不是討論蘋果會不會造車。我們要討論的是蘋果什麼時候會造車,會造什麼車。
  • 各大科技巨頭入局造車,怎一個「亂」字了得?!
    蘋果汽車尚未真正到來,然而百度與富士康在造車領域的不斷深入,已為這場即將到的汽車產業「大變局」增添了幾分「火藥味」。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指出,希望把過去三四十年在信息及通訊科技業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經驗,應用到汽車這個新領域。 事實上,這也或許是李書福對吉利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大構想。 無論跟百度還是富士康的合作,吉利在發揮自身在汽車製造上優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具備吉利DNA的車型成為智能時下的汽車硬體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