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黛雲:中國文化用面向世界不能用徵服方式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楊曉華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們的復興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種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我們有能力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嗎?我們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嗎?」進入耄耋之年的樂黛雲教授越來越陷入這樣一個深刻的憂慮。

  前不久,她在北京大學面對一般容納400人的階梯教室裡的近500名聽眾,陳述了她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世界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延續了多個世紀的西方文化主導的世界,這種文化把世界看成利益分割的個體或民族國家之間的衝突和競爭,在國際秩序上,這種邏輯的推演就是列強爭霸和世界戰爭。全世界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中國人對此也有很多辛酸的記憶。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通過福利國家建設對此有所矯正,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

  樂黛雲教授認為:世界文明的演進和賡續表明,每一次大國的崛起,都可能導致文化的一次大更新和大創造,而今中國人奮鬥了一百多年,重新站在了世界發展的前沿。這樣一個積蓄了五千年文化能量,和歐美文化具有鮮明異質性的民族,一旦崛起,其發展的潛力,創新的空間,展示給世界的文化景觀,將會是巨大的。

  樂黛雲教授認為,當中國人擁有創造歷史的權利和機會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地希圖出現另外一幅世界圖景。那就是多元共生,各種文化和平相處的世界。「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才是我們的共同利益。」

  「西方世界的思想發展一直是『點—線—面』的線狀思考方式。中國文化則強調網狀的社會結構,強調人倫關係中的彼此互動。這樣的思考模式撕破了西方線性的思考方式,為構建和諧世界提供了新的看法。」

  西方的思想界也在努力突破自身,比如,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為一個民族國家更全面清晰地認識自己,擴大世界影響,提供了路徑。樂黛雲認為:這種思維還是延續西方式的爭霸邏輯,其目的還在於利用文化吸引力得到渴望的利益,利用文化軟實力來徵服別人,獲取私利,這就是一種精神殖民、文化殖民,最終還是會導致全球化的單邊統治,而我們的主張是「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主張「不同的文化,根據不同的思想基因,選擇不同的路徑,通過相互彌補和產生共鳴,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困惑」。

  參與世界大問題的討論

  對當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能不能擁有和我們的經濟發展能力相應的思想能力,以奉獻於我們面對的世界呢?

  「多年來,很多人都是用西方的觀點、概念和思想來做研究,而不是從中國的根本出發。所以外國人較少尊重當代中國的學者,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的學者,很厲害,很高明,此後就沒有出現一個真正的全世界公認的思想家或學者。」

  但是這些年,這種情況正在被改變。樂黛雲多次用「興奮」來表明她的心情。她對中國青年學者帶著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和世界展開的對話,在對話中產生的影響,感到歡欣鼓舞。「這些原創性的思想,應該像費孝通先生講的,是從中國文化的基因和根部出發而闡述的,是面向世界,從根本上為解決人類大問題而提供思想支持。」

  樂黛雲首先舉出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在思想上接受了「自私」的觀念,這應該是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帶給中國的有益影響。但是「從中國傳統來說,這種『自私』的觀念和『責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就對『自私』形成一種有效的制衡。在西方的個人權利思想的支配下,自私的泛濫和極端化就是走向貪婪,就是排除他人利益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中國,我們強調權利和責任的對等,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兄友弟恭,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只有擔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才能享受應有的權利。也就是說,只有確保社會關係的安全,才能把衝突最小化,從而使整體利益最大化」。樂黛雲介紹說: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通過「北京論壇」「世界中國學論壇」「博鰲論壇」等積極參與世界大問題的討論,有效地把有關的中國思想嵌入世界思想的脈動之中。

  樂黛雲提供的另外一種例證是近些年來在國內外蔚然興起的建構性後現代主義。「建構性後現代主義,在哲學上為人類未來生活的可能性提供了積極的回答,不失為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的一劑良藥。」20世紀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反對獨霸、專權和定於一尊的威權思想,反對宏大、崇高的敘事,猛烈地解構了現代社會所宣揚的基本價值觀念,將世界和生活碎片化,使周圍的事物失去意義的深度。「後現代主義在打碎堅固的統一性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離散型和碎片化也導致了人類互不關聯、精神空虛的危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國西部,以美國克萊蒙大學過程研究中心為基地,興起了建構性後現代主義思潮,他們主張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倡創造,重視自然生態,關心社會和諧,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來自中國的青年學者,帶著東方文化背景,深深地參與到這個思潮的興起之中,並有了突出的貢獻。例如,2005年,在中國學者王治河的推動下,成立了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取得了廣泛影響。 「從解構性轉變為建構性,從粉碎思想到建構思想」的深刻轉變中,中國思想家發揮著重要作用。」 樂黛雲教授說。

  在樂黛雲看來,另外一個關於世界大問題的思想,是關於世界政治制度設計問題的「天下」和「帝國」的爭辯,這個爭論的源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青年學者趙汀陽出版的著作《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趙汀陽認為,世界歷史上一直缺乏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的價值觀和秩序。曾支配世界的英國和正支配世界的美國從來都只有國家理念,從來都只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它們的「世界思維」只不過是推廣自己的特殊價值觀,把自己的價值觀給予普遍化,在關於世界政治的問題上,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即「天下」理論,是唯一考慮到了世界秩序和世界制度的合法性的理論。因為只有中國的世界觀擁有「天下」,這個在級別上高於/大於「國家」的分析角度。

  樂黛雲教授說,「天下」理論,已經產生了廣泛國際影響。義大利思想大師翁貝託·艾柯,歐盟跨文化研究院院長阿蘭·勒皮雄,印度尼赫魯大學校長、著名政治學家巴惟爾·阿羅拉等許多外國學者都給予較高評價。

  「 如果說『天下』理論主要是從世界政治的角度設計哲學建構的話,李澤厚先生這些年一直在提倡的『情本體』則試圖通過對中國禮樂為主、儒道互補的文化傳統的轉化和提升,在個體精神生存的層面為人類未來的幸福生活求解。」樂黛雲說。

  她認為,「在西方,工具理性膨脹,絕大多數人不能不被捆綁於機器和物質功利。理性和越來越精細的分類使人的視野越來越逼窄」,這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西方哲學家在努力尋找出路,李澤厚對此形象地概括為:以文化解構路徑為代表的「動物的哲學」、以語言分析路徑為代表的「機器的哲學」、以抗拒死亡路徑為代表的「士兵的哲學」。這些哲學為解決人類困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但是都沒有把人生的根本問題解答清楚,這個問題要探究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人要活著」「人如何活下去」。「『情本體』的提出和闡釋,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中國式解答」。

  樂黛雲認為,中國人講親情,中國美學的根本是陶情冶性,抵制把人變成物。中國文化強調心性的修養,講究「天人合一」,而不是追求功利,這對於批判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面向世界的中國態度

  「但是我們的思想要面向世界,不能採取西方的那種徵服、壓服的方式去實現。」 樂黛雲認為中國文化面向世界存在一個態度問題。過去,我們對西方的文化要麼是拒絕,要麼是逢迎,這都不好。「要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覺,但是對別的文化也要有同情和了解。」樂黛雲說。沒有同情和了解就不能和別人交流。在這方面,林語堂是一個很好的先例。「70多年過去了,我們為什麼再沒有像《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那樣中西匯通的、持續52個星期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排第一名的、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呢?」樂黛雲教授相信中國的年青人會讓中國文化在未來世界大放光芒。

  樂黛雲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自1989年擔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著有《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透過歷史的煙塵》、《跨文化之橋》以及《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等。

相關焦點

  • 樂黛雲獲首屆「法蘭西學院汪德邁中國學獎」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首屆「法蘭西學院汪德邁中國學獎」24日在北京頒出,中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樂黛雲獲此殊榮。法蘭西學院是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法國皇家科學院,許多世界著名科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等曾在這裡接受授獎。創建「中國學獎」是法蘭西學院歷史上的首例,也是三百年來法國漢學史上的第一次。該獎項以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的名字來命名,在世界範圍內頒發,系終身成就獎。汪德邁現年92歲,畢生從事中國儒學、古代社會制度和中國思想史研究,成就卓著,在中國也頗富盛名。
  • 湯一介 樂黛雲:未名湖畔學界雙璧
    「再後來我是講『新軸心時代』的問題,再後來我就講中國現代哲學的三個『接著講』,就是說對哲學不能『照著講』必須『接著講』」。第一個是怎麼樣接著中國傳統哲學講;第二個是怎麼樣接著西方哲學來講;第三個是怎麼樣接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必須「接著講」,不能照著他們來講。完全照著他們講,一是不一定適合當今中國的社會,另外一個,這個學術就不能得到發展。講「新軸心時代」三個「接著講」。
  • 樂黛雲:《詩經》可以進行語內和語際翻譯
    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樂黛云:《詩經》可以進行語內和語際翻譯   悠遠的意境和優美的韻律成就了《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詩經》,是《五經》翻譯成外文過程中最富有爭議的,也是難度最大的;然而不翻譯《詩經》,中國的文化經典就不能為全世界所享有,所欣賞。
  • 湯一介遺體告別 夫人樂黛雲悲題輓聯
    夫人樂黛雲出現在儀式上,接受弔唁群眾勸慰。9月15日上午,國學泰鬥湯一介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夫人樂黛雲出現在儀式上,接受弔唁群眾勸慰。她在為亡夫敬獻的花圈上寫道:「未名湖畔鳥飛何疾,我雖遲慢,誓將永隨。」
  • 在抖音海外版,中國女生用漢服加民樂徵服老外
    隨著抖音出海成功,及抖音海外版Tiktok、Musical.ly多次登頂海外版APP store冠軍,短視頻正日益成為一種更便捷更日常的文化交流和輸出方式。通過短視頻這種低門檻的傳播載體,海外用戶不僅被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民俗的魅力徵服,也開始更多了解中國流行文化。短視頻仿佛已經在中外之間,尤其是中外年輕人之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新橋梁。在Musical.ly上,幾位中國女生的視頻俘獲了老外們的心,輕鬆收穫數十上百萬點讚。用戶名為@梓夢 的中國女生,發布了60餘段自己彈奏中國民間樂器古箏的視頻。
  • 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使中國文化「走出去」,重點是要抓好這樣一些環節:充分關注世界文化市場的需求;力求講好「中國故事」;與經濟、貿易交流相協調;切近生活世界;創新文化推廣的方式方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只有貫徹落實這些基本要求,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上海中心52層朵雲書院旗艦店:用文化打造面向世界的地標
    上「中國第一高樓」這樣的超高樓,倒還是選個風和日麗天氣為佳。浦東和浦西,波光粼粼間,時間與人的故事激蕩著時代的強音。漢斯·季默式的高密度節奏間,倏然出現一段《高山流水》,會是怎樣的體驗?位於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旗艦店,可能會帶給這片寸土寸金之地,一番別樣書香感受。朵雲書院旗艦店到底有怎樣的定位?
  • VIPKID攜手《中餐廳2》用英語開啟世界美食之旅
    據了解,此次VIPKID與《中餐廳2》的結合,旨在激發起觀眾對美食、對英語的熱愛,讓觀眾跟隨明星一起,用英語打開世界美食大門。節目中,雙方將共同打造全國首個美食文化教育IP,以美食公開課等形式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助力孩子成長為具有世界眼光與國際意識的「全球公民」。相比第一季,《中餐廳2》全新升級,致力於打造面向世界的美食名片。五位明星大咖遠赴法國小鎮科爾馬拍攝,用十八般武藝經營中餐廳,充分發揮協同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如何在這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小鎮裡跟客人溝通?
  • 完美世界執行長蕭泓:商業、文化相輔相成 用時代新方式傳播...
    憑藉出色的遊戲業務成為行業翹楚的完美世界,如今早已不能簡單的用「遊戲公司」來定位。遊戲、影視、電競等業務多點開花。精品化、多元化、國際化,是完美世界始終堅持和追求的方向。15年來,完美世界將遊戲、影視業務打造成公司的中流砥柱,在保持影遊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也不斷開拓新的業務板塊,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
  • 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 | 用芭蕾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這裡不僅是一個發現全世界芭蕾新星的舞臺,也匯聚了芭蕾藝術的中國力量。8月6日,全國各地芭蕾舞團的團長、藝術總監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表示,中國芭蕾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傳承西方古典芭蕾,展現中國芭蕾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堅持創新,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芭蕾的創造力。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架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近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在京啟動。本屆活動由中國教育電視臺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主辦,旨在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交流的平臺,通過英語演講激發青少年的創意與活力,向世界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中國形象。
  • 用經典中國菜徵服世界
    這是一隻全世界最著名的中國鴨子,在大部分外國好吃嘴眼裡,北京烤鴨=中國。香脆的鴨皮和鮮香的鴨肉各司其責,滿足不同口腹之慾。用掛爐和棗木烤制的北京鴨果香味十足,獨創的鴨醬在海鮮醬的基礎上添加了十餘種香料,搭配剔除油脂的改良片鴨方式,美味十足,再搭配上中式風韻的庭院美景,地道的中國味道盡顯。家喻戶曉的紅燒肉是豬最應該感到驕傲的作品之一。濃油赤醬的味道才是「真」上海,脂肪、糖類、和發酵調料的完美結合,最容易引起罪惡的欲望,但也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
  • 中國-以色列兩種不同的徵服觀:融合性徵服與排他性徵服
    如果回答是不需要的,平等的憲法框架下,各族群-宗教-文化及生活方式自由發展,包括傳統基督教曾嚴厲禁止的懶惰文化及一些性別亞文化的發展,那麼民主黨就基礎就會強化。如果回答是需要的,需要「白人基督徒+非白人基督徒+勤奮上進的工作倫理+敬畏法律權威的精神」的支撐,那麼民主黨的多元化放縱發展就是美國的分裂-衝突-混亂。
  • 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
    在過去短短30多年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了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但是,在國際上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現在還缺乏發言權,在國際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中仍處於弱勢地位。
  • 陸川:想用 《南京!南京!》徵服世界
    我們應該拋下偏見,用平常心去看這個電影。前不久在法國剛做了一場試片會,原本那些發行商一聽說是中國送來的,講「南京大屠殺」的片子,就覺得這片子是在怎樣的控訴,會帶著怎樣的政府意味。但看了以後,他們的評價只有一個:客觀,令人信服。   早報: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南京!南京!》不是拍給中國觀眾看的一部電影?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本網記者 吳屹桉/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屹桉)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合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 九牧智能馬桶深度測評,用實力徵服世界
    這些引人注目的成績背後是九牧30年來的匠心專注與高質量發展,九牧始終堅持創新為魂,質量為本,誠信為根的品牌發展之路,致力高質量發展鑄就世界品牌,將中國製造的技術和產品、民族文化傳遞給世界,讓全球共享中國智造。作為國內最早投身於「智能研發」的衛浴企業,九牧整合全球前沿技術、匯聚尖端創新人才,研發和製造位居世界第二。
  • 玄幻小說:面向英語世界的另類「文化傳播」
    它為何吸引大批海外讀者、其創作模式和接受模式又有哪些新穎之處、傳播方式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思考,值得我們深思。美國青年凱文·卡扎德沉迷中國網絡玄幻小說,由此徹底戒掉了古柯鹼的新聞,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熱議。專門翻譯、傳播中國網絡小說的主陣地—美國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將該新聞全文翻譯,發表在網站上,也引發了不少海外讀者熱情的「回復」。
  • 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原標題: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歡聚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微視頻大賽的方式,用英語講述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中國文化故事
  • 以全球視野詮釋世界發展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聲音
    以全球視野詮釋世界發展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聲音 原標題:   開「三課」 增「自信」  建外語院校特色課程思政新格局  剛剛過去的10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梅德明教授在上外面向全校先後開設了《基於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育人觀的外語課程建設》和《多語能力與全球勝任力: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語學習》兩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