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三個定義、四大特徵及建設路徑

2020-12-20 RFID世界網

  智慧城市理念問世以來,其定義歸納起來主要集中於以下三點:

  第一、智慧城市建設必然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線。智慧城市可以被認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而信息技術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等新興熱點技術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信息技術與其它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並共同發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運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興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面向城市主體——政府、企業和個人,它的結果是城市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提升和完善,終極表現為人類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本質在於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知識社會創新環境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表現。智慧城市將成為一個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作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城市提升的新引擎,達到提高民眾生活幸福感、企業經濟競爭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智慧城市需要具備四大特徵: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全面透徹的感知: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並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

  寬帶泛在的互聯: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應用: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新一代全面感知技術的應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數據。集大成,成智慧。基於雲計算,通過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並引入綜合集成法,通過人的「智慧」參與,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基於雲計算平臺的大成智慧工程將構成智慧城市的「大腦」。技術的融合與發展還將進一步推動「雲」與「端」的結合,推動從個人通訊、個人計算到個人製造的發展,推動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進一步彰顯個人的參與和用戶的力量。

  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重塑了現代科技以人為本的內涵,也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並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路徑:隨著世界大部分人口紛紛湧入城市地區,對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基本要件就是能輕鬆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線、供水供電有保障,且街道更加安全。如今的消費者正日益佔據主導地位,他們希望自己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

  1、智慧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範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範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2、智慧社會管理:完善面向公眾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市民呼叫服務中心建設,拓展服務形式和覆蓋面,實現自動語音、傳真、電子郵件和人工服務等多種諮詢服務方式,逐步開展生產、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多方面諮詢服務。開展司法行政法律幫扶平臺、職工維權幫扶平臺等專業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構建覆蓋全面、及時有效、群眾滿意的服務載體。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設,整合通用就診卡、醫保卡、農保卡、公交卡、健康檔案等功能,逐步實現多領域跨行業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務。

  3、加快推進面向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群、網上審批、信息公開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網上一站式」行政審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務,增強信息公開水平,提高網上服務能力;深化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實施勞動保障業務網上申報辦理,逐步推進稅務、工商、海關、環保、銀行、法院等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受益」的原則,完善服務職能,創新服務手段,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定製服務,提高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多個環節的工作效率。

  4、智慧安居服務:開展智慧社區安居的調研試點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區為先行試點區域,充分考慮公共區、商務區、居住區的不同需求,融合應用物聯網、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社區遠程監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務辦公等智慧應用系統,使居民生活「智能化發展」。

  5、智慧教育文化服務:積極推進智慧教育文化體系建設。建設完善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工程,推動智慧教育事業發展,重點建設教育綜合信息網、網絡學校、數位化課件、教學資源庫、虛擬圖書館、教學綜合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等資源共享資料庫及共享應用平臺系統。積極推進先進網絡文化的發展,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電子娛樂等行業信息化步伐,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更加便捷的旅遊服務。

  6、智慧服務應用:①智慧物流:配合綜合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推廣射頻識別(RFID)、多維條碼、衛星定位、貨物跟蹤、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加快基於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平臺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物流政務服務和物流商務服務的一體化。②智慧貿易:通過自建網站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詢價、網上採購、網上營銷,網上支付等電子商務活動,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層次。鼓勵發展以電子商務平臺為聚合點的行業性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重點發展集產品展示、信息發布、交易、支付於一體的綜合電子商務企業或行業電子商務網站。③智慧服務業:積極通過信息化深入應用,改造傳統服務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現代服務業轉型,加快推進現代金融、服務外包、高端商務、現代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7、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重點推進「數字衛生」系統建設。建立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市區域化衛生信息管理為核心的信息平臺,促進各醫療衛生單位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交互。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建立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實現醫院服務網絡化為重點,推進遠程掛號、電子收費、數字遠程醫療服務、圖文體檢診斷系統等智慧醫療系統建設,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

  8、智慧交通:建設「數字交通」工程,通過監控、監測、交通流量分布優化等技術,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監控體系和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以交通誘導、應急指揮、智能出行、計程車和公交車管理等系統為重點的、統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綜合管理和服務系統建設,實現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狀況的實時監控及動態管理,全面提升監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確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9、積極推進智慧安全防控系統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完善和深化「平安城市」工程,深化對社會治安監控動態視頻系統的智能化建設和數據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監控和社會監控資源,建立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管理信息平臺;積極推進市級應急指揮系統、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自然災害和防汛指揮系統、安全生產重點領域防控體系等智慧安防系統建設;完善公共安全應急處置機制,實現多個部門協同應對的綜合指揮調度,提高對各類事故、災害、疫情、案件和突發事件防範和應急處理能力。

  10、建設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提升政府綜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對土地、海關、財政、稅收等專項管理水平;強化工商、稅務、質監等重點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和整合,推進經濟管理綜合平臺建設,提高經濟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對食品、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化妝品的電子化監管,建設動態的信用評價體系,實施數位化食品藥品放心工程。

相關焦點

  •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特徵分析
    新型智慧城市在建設和服務上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徵。智慧城市需要具備四大特徵: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廣泛覆蓋的信息感知網絡是智慧城市的基礎。任何一座城市擁有的信息資源都是海量的,為了更及時全面地獲取城市信息,更準確地判斷城市狀況,智慧城市的中心系統需要擁有城市的各類要素交流所需信息的能力。
  • 劉鋒:一文理解「泛城市大腦」的起源、定義與三個建設重點
    這些新科技概念產生的背景、定義和未來趨勢究竟如何,學術和產業界認知並不統一,一部分企業和專家認為,城市大腦或泛城市大腦是一個AI巨系統,用來控制一個城市的智能化運轉,與真實的大腦無關,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城市大腦是綜合群體智慧和雲機器智慧的類腦智能巨系統,對於上述問題和爭論,本文將進行詳細闡述。
  • OKAY定義智慧教育城市 助力「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
    OKAY定義智慧教育城市 助力「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 1 月 15 日,由OKAY智慧教育主辦的智慧教育城市發展研討會暨第八屆世界智慧教育大會籌備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舉辦
  • 國脈智庫 |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動向與「十四五」智慧城市規劃路徑思考
    (三)法國巴黎:打造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巴黎市政府2015年提出「打造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計劃,以共建開放城市為路徑,以城市互聯互通為工具,以打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為目標,力圖到2020年將巴黎打造成一個智慧、可持續發展、能從容應對環境變化和科技改革的全球性大都市
  • 上海:「小資」符號下的智慧城市現實主義路徑-虎嗅網
    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時間節點,即2011~2015年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探索期、2016~2019年的智慧城市創新發展期與2020年開始的智慧城市競爭力重塑期,並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一座傳統視野內較為成熟的城市面向數字時代轉型做出選擇的價值觀。
  • 智慧城市2020的三個焦點:網格化、健康碼、老年人
    總結2020智慧城市,在多態並存的發展進程上,我們很難完整地概括一個駁雜的城市系統是如何實現數位化、智慧化的轉型跨越。但是,發展所帶來的細節變化總是可以察覺。在此,「智能相對論」想要藉助2020智慧城市發展進程上的三個熱詞,重新回顧思考一下在過去一年,智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新態勢。
  • 國脈:中國智慧城市的願景與本質特徵
    ,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其本質是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廣泛的聯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計算,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
  • 崑山海綿城市建設迎來「智慧管家」!
    「智慧管家」!通過設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海綿城市建設監測資料庫,合理布置監測點位、整合分析監測數據,對項目進行數位化、智慧化、精細化管理,為海綿城市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提供科學數據支撐,為試點區內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績效的評估評價提供基礎依據。
  • 「智慧城市建設新機遇」地方城投如何把握?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階段和挑戰在解答地方城投的困惑前,需要來認識目前我們所面對的智慧城市建設處於怎樣的一個狀態,有什麼特徵。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處於什麼階段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萌芽、探索發展期後,正處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期。
  • 智慧城市進入和發展三次浪潮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第三次浪潮 2008-2012年,我國智慧城市經歷第一次浪潮,可稱為概念導入期。該階段在中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重點推進RFID、3G/4G、雲計算、SOA等信息技術全面應用,系統建設呈現橫縱分割特徵,信息共享基於共享交換平臺、以重點項目或協同型應用為抓手。推進主體上,中央部委層面由住建部牽頭,在全國選取了290個試點,廣泛探索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國內外軟體開發商、系統集成商、設備商等積極參與各環節建設。
  • 建設智慧城市的十大反思 - 產業動態_智慧城市 - 企業網D1Net...
    只將今天的信息化城市定義為「智慧城市」有否定歷史上的城市智慧之嫌,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都是積累了大量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宣傳不能排斥歷史上的城市智慧,不能只把應用信息技術的城市視為智慧城市,對城市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應當給出前後都能接受的智慧城市概念,與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智慧相比,IT智慧只能算是小計,不應唯我獨尊。
  • 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召開,政府相繼公布智慧城市建設標準 |...
    智慧城市並非新的概念,不過中國信息化研究與網公布的2017-2018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結果顯示,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 建設智慧城市,公共管理要跟上
    智慧城市具有覆蓋範圍廣、深度互聯、協同合作、智慧處理的特徵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基礎設施為基礎,通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網際網路技術對數據進行獲取、分析、處理、反饋,使這些數據可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模塊中進行有效交互,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對城市環境、資源、交通等公共事務進行管理。
  • 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2:如何理解和定義城市大腦?
    目前對城市大腦的定義有如下幾種理解:1.城市大腦是網際網路大腦架構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的產物,是城市級的類腦複雜智能巨系統,在人類智慧和機器智能的共同參與下,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邊緣計算,5G、雲機器人、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支撐下,城市神經元網絡和城市雲反射弧將是城市大腦建設的重點,城市大腦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解決城市運行中面臨的複雜問題,更好的滿足城市各成員的不同需求。
  •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十年 鋪開「數位化經濟之路」
    今年11月,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吳清說,這既是對上海智慧城市10年耕耘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每一位投身其中的建設者的最好褒獎。    根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設促進中心)當天發布的《2020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2020年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為109.77,較去年提高3.91,七年以來保持持續增長。綜合來看,上海的浦東新區、徐匯區、黃浦區依次為2020上海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的前三名,郊區中排名前三名的為寶山區、嘉定區和閔行區。
  • 用「公園城市」定義未來生活
    霍偉東告訴記者,縱觀我國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公園建設的發展歷史,可以將「公園-城市關係」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有園林、缺公園」的發展階段,城市公園以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為主體,多為特權階層服務,缺少真正意義上為普羅大眾服務的「公園」。
  • 智慧城市 建設案例
    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貴達——    近年來,武漢大力實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優化完善頂層設計,制訂了《武漢市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規劃(2020-2022)》,提出了具有武漢特色的智慧城市總體架構,確定了八大核心任務和五大重點領域,50個重點信息化項目,形成對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準研判協同指揮和應急處置體系。    第二,全力推動重點項目。智慧城市基礎平臺加快建設,正在搭建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政務服務平臺。    第三,持續開展數據治理。
  • 臨港地區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二、發展趨勢研判  (一)全球範圍智慧城市建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  (二)智慧城市已成為國內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  (三)智慧城市建設對實現臨港地區戰略目標意義非凡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前瞻性原則  2.堅持國際化原則
  • 最關鍵的4個詞,看清2020年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尤其是2015年以後,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技術的日益成熟,越來越多建設主體的參與,智慧城市在密集的中央和地方政策指引之下迎來了新的發展。2019年,5G正式商用,各地陸續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智慧城市也進入了數據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可以預見,2020年,將是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各種新的趨勢和轉變也正在陸續出現。
  • 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框架基礎思考
    可以說,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規劃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設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發展城市,從而提高城市空間的可達性,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長足的發展。我國在經歷了之前十年的各種信息化基礎硬體建設之後,重新歸納,又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