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發,每天看到上升的病例數字,心情都很沉重。
當然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家一定不能放鬆警惕。
這次疫情中,兒童被確診的消息尤為牽動家長的心!
6個月大、出生5天、出生僅30小時......
每一個數字都足夠讓人心痛。
對於新生兒,寶爸媽恨不得「捧在手心」,而這幾個小寶寶卻要承受病痛。
拋開疫情,新生兒的一些常見病也同樣讓家長頭疼!
科大大整理了三種家長提及較多的常見病:肺炎、黃疸、溼疹。
今天就來好好盤一盤,緩解新手爸媽的焦慮!
1
新生兒肺炎,判斷難
引發肺炎的罪魁禍首主要有三:病毒、細菌和支原體感染。
目前的「新型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
而肺炎除了會讓患病的寶寶難受之外,還有「兒童殺手」之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肺炎的症狀和感冒相似,常見的有: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精神狀態差、食欲不振。
如何區分二者,看典型症狀
患了肺炎的寶寶會呼吸困難、增快;
高熱持續不退;
沒有精神、吃不下飯。
相比於普通的兒童肺炎,新生兒肺炎的表現則很不典型,往往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
0-28天的新生兒,如果肺炎治療不及時,很可能並發其他疾病,造成嚴重後果。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不一定!
新生兒或小嬰兒感染肺炎時,有時會不發熱,或體溫不升。這也給家長的判斷增大了難度。
但是如果3個月以內的寶寶,只要體溫高於38℃,就應該及時就醫。
發熱很可能是嚴重感染導致,其中也包括新生兒肺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新生兒肺炎的確會有吐泡泡的症狀,但寶寶吐泡泡不一定都是肺炎。
也有可能是:3個月左右唾液分泌期;長牙期;貪玩;胃食管返流導致的口腔分泌物增多。
而寶寶在吐泡泡的同時,伴有拒奶、精神狀態差、呼吸急促等情況,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新生兒肺炎,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
一定會有人疑惑,寶寶患了肺炎為啥吐泡泡?
實際上,吐泡泡替代了咳嗽。
這個階段的寶寶氣管短窄,呈漏鬥狀,還不會咳嗽。如果患有肺炎,多以吐泡泡的形式,將肺內和氣管裡的分泌物排出。
2
新生兒黃疸,要不要治
十個寶寶八個黃!
可見黃疸在新生兒中,發病率極高。
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 3 天左右會得黃疸。
生理性黃疸通常會在寶寶出生5-7天後開始下降,足月寶寶2周內消失,早產兒可延遲到出生後2~4周內消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如果寶寶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吃喝拉撒情況都好,家長時刻注意寶寶身體的變化即可。
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務必要引起重視!
黃疸出現過早:生後24小時內出現。
黃疸進展快:血清膽紅素濃度每日上升較多。
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寶寶在第2周末,早產寶寶在第3-4周末仍有黃疸。
黃疸退而復現。
出現在有基礎疾病的新生兒。
黃疸是因為寶寶血液中的膽紅素升高。
黃疸可以是正常發育中出現的症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所以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儘快就醫!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注意,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嬰幼兒通過注射茵梔黃來退黃。
因為茵梔黃容易引起寶寶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更是容易引發新生兒溶血。
針對新生兒黃疸的管理,最常見的是藍光照射,也可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更嚴重的寶寶甚至需要換血治療。
3
溼疹不是「溼」所致
溼疹是兒童常見的疹子,發病率在10%-20%之間,多在寶寶出生40天後出現。少數在滿月內出現。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溼疹多出現在寶寶的頭部、面部、耳後。
表現為皮膚皸裂、增厚、滲液和結痂。隨著寶寶長大,可以爬行,四肢的伸側被摩擦,也會出現溼疹。
尿布區一般不會出現,因為摩擦少、溼度大。
溼疹寶寶會非常癢,不停抓撓,甚至表現出煩躁。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看著娃遭罪,寶爸媽們各出奇招對抗纏人的溼疹。但是,一不小心也會陷入誤區!
娃患溼疹,是環境太潮溼了
溼疹的原因不是溼,而是皮膚乾燥,屏障功能受損,導致外界刺激物進入皮膚內,產生皮膚炎症、過敏所致。
可以多塗抹保溼霜給寶寶的皮膚保溼。頭部、面部、耳後等部位都是適用的。
激素類軟膏對娃不好,堅決不用
使用專業的溼疹膏,才是對娃好。
寶寶的面部、耳後、頸部、腋窩等地,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宜的激素。
比如1%氫化可的松乳膏,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
如果是重度溼疹,在使用激素後效果不佳,需要考慮是牛奶蛋白過敏。
在醫生的建議下,母乳餵養的寶寶,寶媽需迴避牛奶類食物;配方奶粉餵養的寶寶則需要更換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必要時就醫!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寶寶的身體無小事。爸媽要關注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