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大常見病誤區:肺炎不一定發熱、溼疹不怕溼……

2020-12-23 科學家庭育兒

自疫情爆發,每天看到上升的病例數字,心情都很沉重。

當然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家一定不能放鬆警惕。

這次疫情中,兒童被確診的消息尤為牽動家長的心!

6個月大、出生5天、出生僅30小時......

每一個數字都足夠讓人心痛。

對於新生兒,寶爸媽恨不得「捧在手心」,而這幾個小寶寶卻要承受病痛。

拋開疫情,新生兒的一些常見病也同樣讓家長頭疼!

科大大整理了三種家長提及較多的常見病:肺炎、黃疸、溼疹。

今天就來好好盤一盤,緩解新手爸媽的焦慮!

1

新生兒肺炎,判斷難

引發肺炎的罪魁禍首主要有三:病毒、細菌和支原體感染。

目前的「新型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

而肺炎除了會讓患病的寶寶難受之外,還有「兒童殺手」之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肺炎的症狀和感冒相似,常見的有: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精神狀態差、食欲不振。

如何區分二者,看典型症狀

患了肺炎的寶寶會呼吸困難、增快;

高熱持續不退;

沒有精神、吃不下飯。

相比於普通的兒童肺炎,新生兒肺炎的表現則很不典型,往往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

0-28天的新生兒,如果肺炎治療不及時,很可能並發其他疾病,造成嚴重後果。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不一定!

新生兒或小嬰兒感染肺炎時,有時會不發熱,或體溫不升。這也給家長的判斷增大了難度。

但是如果3個月以內的寶寶,只要體溫高於38℃,就應該及時就醫。

發熱很可能是嚴重感染導致,其中也包括新生兒肺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新生兒肺炎的確會有吐泡泡的症狀,但寶寶吐泡泡不一定都是肺炎。

也有可能是:3個月左右唾液分泌期;長牙期;貪玩;胃食管返流導致的口腔分泌物增多。

而寶寶在吐泡泡的同時,伴有拒奶、精神狀態差、呼吸急促等情況,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新生兒肺炎,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

一定會有人疑惑,寶寶患了肺炎為啥吐泡泡?

實際上,吐泡泡替代了咳嗽。

這個階段的寶寶氣管短窄,呈漏鬥狀,還不會咳嗽。如果患有肺炎,多以吐泡泡的形式,將肺內和氣管裡的分泌物排出。

2

新生兒黃疸,要不要治

十個寶寶八個黃!

可見黃疸在新生兒中,發病率極高。

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 3 天左右會得黃疸。

生理性黃疸通常會在寶寶出生5-7天後開始下降,足月寶寶2周內消失,早產兒可延遲到出生後2~4周內消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如果寶寶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吃喝拉撒情況都好,家長時刻注意寶寶身體的變化即可。

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務必要引起重視!

黃疸出現過早:生後24小時內出現。

黃疸進展快:血清膽紅素濃度每日上升較多。

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寶寶在第2周末,早產寶寶在第3-4周末仍有黃疸。

黃疸退而復現。

出現在有基礎疾病的新生兒。

黃疸是因為寶寶血液中的膽紅素升高。

黃疸可以是正常發育中出現的症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所以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儘快就醫!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注意,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嬰幼兒通過注射茵梔黃來退黃。

因為茵梔黃容易引起寶寶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更是容易引發新生兒溶血。

針對新生兒黃疸的管理,最常見的是藍光照射,也可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更嚴重的寶寶甚至需要換血治療。

3

溼疹不是「溼」所致

溼疹是兒童常見的疹子,發病率在10%-20%之間,多在寶寶出生40天後出現。少數在滿月內出現。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溼疹多出現在寶寶的頭部、面部、耳後。

表現為皮膚皸裂、增厚、滲液和結痂。隨著寶寶長大,可以爬行,四肢的伸側被摩擦,也會出現溼疹。

尿布區一般不會出現,因為摩擦少、溼度大。

溼疹寶寶會非常癢,不停抓撓,甚至表現出煩躁。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看著娃遭罪,寶爸媽們各出奇招對抗纏人的溼疹。但是,一不小心也會陷入誤區!

娃患溼疹,是環境太潮溼了

溼疹的原因不是溼,而是皮膚乾燥,屏障功能受損,導致外界刺激物進入皮膚內,產生皮膚炎症、過敏所致。

可以多塗抹保溼霜給寶寶的皮膚保溼。頭部、面部、耳後等部位都是適用的。

激素類軟膏對娃不好,堅決不用

使用專業的溼疹膏,才是對娃好。

寶寶的面部、耳後、頸部、腋窩等地,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宜的激素。

比如1%氫化可的松乳膏,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

如果是重度溼疹,在使用激素後效果不佳,需要考慮是牛奶蛋白過敏。

在醫生的建議下,母乳餵養的寶寶,寶媽需迴避牛奶類食物;配方奶粉餵養的寶寶則需要更換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必要時就醫!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寶寶的身體無小事。爸媽要關注的還很多。

相關焦點

  • 小兒發熱 家長護理請避開5大誤區-新快網-新快報官方網站(明天報紙...
    在護理時也要避開誤區,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為醫生看診提供幫助。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龔吉林 通訊員 林惠芳 誤區 1 發熱燒出肺炎、燒成「傻子」 正解:發燒不一定是壞事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的李增清主任醫師指出,家長擔心寶寶發燒可能影響腦部智力、燒出肺炎等。
  • 寶寶發燒、發熱的十五大誤區
    寶寶發燒了!每當這個時候不少父母都會焦急萬分,要不馬上餵寶寶吃退燒藥,要不就用「土方」給寶寶降溫,要不就趕緊送院。其實發燒對於寶寶來說並不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大多父母容易對寶寶發燒產生誤解。由於上述所講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規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診時應該檢查一下血常規,如果白細胞數不高,可暫時不用消炎藥。現今許多家長不願化驗血常規,原因各異,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錢,更有甚者認為只要發熱血象肯定升高。前兩種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後者卻實屬無知錯誤。因為沒有血象的結果,許多醫院的大夫經常是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同用。
  • 溼疹、咳嗽、腹瀉、發燒……3歲以前寶寶常見疾病護理,全有了
    粉哥導讀:寶寶生病,當媽的比自己生病了更捉急更難受……3歲以前的寶寶體質還沒發育全,多數寶寶3歲後就好一些不愛生病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寶寶們最容易患的一些疾病,以及應對的方法。有了這些,寶寶生病你就再也不發愁了。
  • 寶寶溼疹反反覆覆怎麼辦?這幾個誤區不能有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從寶寶出生後兩個月開始,便一直被寶寶的溼疹所困擾,輾轉看過好多醫院的皮膚科,最終得到了控制。 一開始寶寶面部出現紅斑,頭皮結痂脫皮,後來耳廓及周圍皮膚潰爛伴有滲液。到最後身體及四肢也出現乾燥脫皮、粗糙肥厚的現象。治療期間反覆發作,寶寶由於發癢,經常抓撓,哭鬧。寶寶難受,作為媽媽更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 寶寶發熱,一定要避免這幾個誤區
    每當寶寶一發燒,家長就會著急。就盼著能快點退燒,好受一點!但有時候,爸媽對發熱的認識和應對方式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不少爸媽害怕高熱會燒壞寶寶的腦子,事實上,除非是 41 ℃ 以上的超高熱或某些顱內感染引發的高熱,大多數情況下,不用擔心發熱會影響寶寶的大腦。多一些正確的認識,就能少點無謂的擔憂;多知道一點科學的應對方法,就能幫助寶寶少受點罪。
  • 寶寶溼疹老不好,是因為你掉進了這些誤區
    6月的高溫來得猝不及防,溼疹也大波來襲。一說到溼疹,寶爸寶媽都是淚,有寶爸寶媽跟小編訴苦,寶寶整天哭鬧、頻繁夜醒,感覺奇癢難耐就會不自覺抓撓,寶爸寶媽也得跟著陪護,不止疲憊,更是心疼。小心看護著,盼到寶寶病好了,沒過多久又反覆……注意啦,這可能是你不小心掉進了寶寶溼疹的誤區哦!
  • 寶寶發熱不一定是感冒 專家稱還需警惕腦膜炎
    在醫院通過血液檢查、腦電圖、腰穿等一系列檢查,浩浩被確診為肺炎球菌性腦膜炎,好在送醫及時,目前恢復良好。  此前,6個月大的樂樂病情更為兇險。樂樂發燒、前囟隆起兩天後就診,被確診為肺炎球菌性腦膜炎,儘管醫院馬上採取了抗生素治療,但孩子的腦脊液壓力不斷升高,出現硬膜下積膿、靜脈竇血栓形成等嚴重併發症,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兒科重症監護室搶救了1個月才轉危為安。
  • 溼疹能不能洗澡?這些寶寶洗澡誤區你信過幾條?
    給寶寶洗澡真是非常有趣的事,看著寶寶萌萌的樣子泡在水裡,撫摸著寶寶嬌嫩的肌膚,寶寶也很享受洗澡的時光,坐在澡盆裡嬉戲,開心地大笑著,甚至都不願意離開澡盆。不過好事也是不能做得過多,太多反而成了壞事,洗澡也一樣,如果洗得過於頻繁,就會破壞掉寶寶身上的皮脂,使得寶寶皮膚乾燥、具體到時間上來說,夏天時出汗多,可以讓寶寶一天洗一次,到了秋冬季,天氣慢慢變涼,就不需要天天洗澡了,一周能洗2-3次也就足夠了。
  • 蛋白質可致兒童溼疹 寶寶溼疹不妨試試冷溼敷
    嬰兒溼疹是特應性皮炎嬰兒期的表現,特發性皮炎又叫異位皮炎、異位性溼疹、遺傳過敏性皮炎、遺傳過敏性溼疹等,這與遺傳過敏性體質有關。蛋白質竟然可以導致兒童溼疹高蛋白飲食可能會成為引發嬰兒溼疹的外在致病因子。
  • 春季寶寶溼疹高發,這4個護理誤區家長別再犯了
    用了不靠譜的方法治溼疹,折騰了半天,指不定還會坑了娃。今天,糕媽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寶寶溼疹護理常見的幾大誤區,趕緊來看一看娃是不是中招了!其實,要想緩解寶寶溼疹,每天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即可,使用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沐浴露,使用頻次也不用太過頻繁,並在浴後3分鐘內塗上潤膚品(鎖住皮膚表面的水分)。中藥的作用不太明確,但洗溫水澡的確是有幫助的。護理寶寶皮膚,建議還是用更安全的方法。
  • 孩子感冒後的3個症狀,往前一步可能就是肺炎!
    在這裡科大大要教給大家一個好用口訣:2聽3觀察。 第1聽:聽呼吸 肺炎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呼吸困難、呼吸增快。如果寶寶只是普通感冒,一般不會有此症狀。
  • 寶寶發熱護理的這幾個誤區,你一定要知道
    寶寶6個月之後,來自母體的抗體消失,就很容易生病了。生病之後,發燒是最常見的症狀,家長們總是非常擔心,在護理中,家長們也有很多誤區,這裡就來說一說。>不一定,要看情況而定。>很多媽媽認為發熱是壞事,見不得寶寶發熱。
  • 如何治療寶寶溼疹
    凡更換新藥前,一定把以前所用藥物清除乾淨。在更換藥物時最好先在小塊溼疹塗擦,觀察效果,以決定是否使用。避免因藥物使用不當加重病情。 對溼疹不嚴重的寶寶,只需局部用藥,但不能自行濫用藥物,以免引起皮膚損害或感染。
  • 小兒肺炎,這四大誤區家長要繞行!
    小兒肺炎,這四大誤區家長要繞行! 孩子感冒咳嗽,家長最擔心的就是會引發肺炎,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寶寶的感冒轉為了肺炎。但是一場普通的感冒,為什麼會轉為讓人心驚的肺炎呢?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在護理時走進了一些誤區。下面這些誤區家長們要警惕,快來自檢一下吧!
  • 嬰兒溼疹的治療誤區,你被哪條誤導過?
    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溼疹到了高發的季節,人們對溼疹的治療仍然有許多認識誤區,今天再和大家說說這些誤區,看看你被哪條誤導過?誤區一「寶寶患溼疹了,停止母乳就會好;還有可能是雞蛋、牛奶導致的,把它們踢出寶寶的食譜。」溼疹屬於遺傳過敏性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而且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
  • 溼疹保幹還是保溼?史上最全最科學的寶寶溼疹護理解析來啦
    很多新手媽媽遇到寶寶溼疹的問題,都覺得這是寶寶的一種皮膚問題,在給寶寶的治療上非常謹慎,力求皮膚潔淨乾爽。但,這樣做其實並不對。媽媽們一定很好奇溼疹為什麼溼,溼到底表達什麼意思。溼疹為什麼「溼」?相信一部分媽媽知道,溼也指中國傳統醫學說的&34;。現代醫學不會用這樣含義模糊不清、帶有玄學意味的詞語去解釋一項疾病的成因。
  • 溼疹是因為「溼」嗎?奇癢無比的溼疹為啥「黏」上你的寶寶?
    進入秋季以後,天氣變得乾燥,兒童溼疹不知不覺到了高發季節。溼疹是一種會在好幾年內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除了皮膚受到影響,溼疹還會大大影響寶寶的睡眠,讓寶寶容易煩躁哭鬧。所以父母需要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這樣,就算患了溼疹,家長們也知道如何幫助自己的寶寶。
  • 感冒與肺炎的9個用藥誤區,別再踩坑了!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小兒肺炎則是另一種家長朋友們關心的兒童常見病,這幾種疾病在兒童用藥方面有哪些誤區應當規避呢?
  • 孩子的溼疹為什麼會越治越多?——嬰兒溼疹護理10大誤區!
    寶寶癢得難受,用力抓破了皮,會發炎滲出組織液,甚至引起感染。孩子的溼疹越治越多,讓家長心急如焚,每天抓耳撓腮,快看一看你是不是也出現了以下幾個誤區?誤區一「溼疹是因為環境太潮溼了」溼疹的名字,起的不好。
  • 肺炎必須輸液才能好?這8個肺炎的常見誤區家長要了解!
    在兒科,肺炎並不陌生,很常見。在很多媽媽的印象中,寶寶發燒、咳嗽稍不留心就肺炎了,但是關於肺炎的認識,很多家長存在認識誤區,如咳嗽不積極治療就會引起肺炎、接種過肺炎疫苗就不會得肺炎了、患了肺炎必須用抗生素輸液,甚至必須住院治療等。今天就和家長們分享8個常見的肺炎的認識誤區,希望可以幫助家長更多的了解肺炎,正確的認識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