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適用】駕駛人醉酒駕車,車輛所有人、同乘人可能構成犯罪嗎?

2020-12-20 澎湃新聞

醉酒駕駛機動車將構成危險駕駛罪

不駕車是否必然不構成此罪呢?

法信乾貨小哥給你看篇消息——

可見,不駕駛機動車的人

也有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具體情形如何認定?

請看正文

1

裁判規則

1.教練對教練車的安全行駛負有直接的保障義務,其明知且放任學員醉酒駕駛教練車的行為構成危險駕駛犯罪——楊飛、高永貴危險駕駛案

案例要旨: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學員必須在教練的隨車指導下才能駕駛教練車,教練對教練車擁有實際的駕控權力。因此,教練作為教練車的駕駛主體,對教練車的安全行駛負有直接的保障義務,其明知且放任學員醉酒駕駛教練車的行為構成危險駕駛犯罪。

案號:(2013)新都刑初字第289號

審理法院: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86輯》2013年第4輯

2.機動車所有人明知駕駛人飲酒後仍將機動車交於其在道路上行駛的,可與駕駛人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張某、蔣某危險駕駛案

案例要旨:機動車所有人在其醉酒不能駕駛的情況下將其所有的機動車交給與其共同飲酒的他人代為駕駛的,行為人主觀上放任他人實施危險駕駛行為,客觀上為他人危險駕駛提供了犯罪工具,對危險駕駛負直接責任,與駕車人共同構成危險駕駛罪。

審理法院: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平臺精選

3.明知他人飲酒而為其提供車輛,放任其酒後駕駛的,與駕車人構成危險駕駛罪共犯——鄭某某、黃某某危險駕駛案

案例要旨:行為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及安全法規,酒後在道路上無證駕駛機動車輛,且明知他人飲酒而提供車輛,放任他人酒後駕駛機動車輛,危害公共安全的,與駕車人共同構成危險駕駛罪。

審理法院: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平臺精選

2

權威觀點

1.不駕駛機動車的人可以與機動車駕駛人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危險駕駛罪的主體主要是機動車駕駛人員,不駕駛機動車的人員難以成為本罪的主體。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機動車駕駛人員以外的主體可以和機動車駕駛人員一起共同實施危險駕駛罪:

(1)機動車所有人、持有人明知他人實施追逐競駛或者醉酒駕駛等危險駕駛行為而為其提供機動車的。明知他人實施追逐競駛或者已處於醉酒狀態,而為其提供機動車,機動車所有人或者持有人就與機動車駕駛人一起共同實施了危險駕駛行為,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2)組織、參與機動車追逐競駛活動或者為追逐競駛活動提供便利的。從實踐來看,機動車追逐競駛活動往往有多人參與,有具體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提供便利者,對於這些主體,雖未直接駕駛機動車,也應當以共同犯罪論處。

(3)機動車維修經營者明知他人實施追逐競駛危險駕駛行為而擅自承接機動車改裝業務的。部分人員為了追求更大的刺激感或者在競駛中取勝,往往對所駕駛的機動車進行改裝。機動車維修經營者明知他人實施追逐競駛危險駕駛行為,而擅自承接改裝業務,為其提供便利的,應當以共同犯罪論處。

(摘自《條文及配套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張軍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頁)

2.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對危險駕駛行為負直接責任的認定

《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的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規定,可以從廣義的監督過失理論得到解釋和支撐。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對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直接責任的認定可以依據監督過失理論,並結合實際案情,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第一,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未儘管理義務。監督過失理論中管理人有兩方面的義務,即預見義務和迴避義務。(陳興良:「過失責任論」,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2期)預見義務是指對被管理人實施犯罪行為的預見,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五條規定,違反預見義務即我國刑法中疏忽大意的過失,屬於主觀過錯,此處不予討論。迴避義務是指在預見被管理人可能實施犯罪行為後,採取適當措施予以防止的義務。

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熟知車輛的運營規則和運輸行業的風險,應當採取一定的積極措施對危險駕駛行為做好事前防範,並加強管理,其中管理的對象既包括運營車輛,也包括駕駛人。對運營車輛,要按照規範標準做好定期審批和檢測,比如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中,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的車輛有嚴格的安全標準,如果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明知車輛不符合安全標準或者疏於檢測而將不符合標準的車輛交由駕駛人駕駛,則可認定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對危險駕駛行為負有直接責任。

對車輛駕駛人,也要嚴格資質審查,比如校車駕駛人,按照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校車駕駛人需要滿足無致人死亡或重傷的交通事故責任記錄等條件,並且要向交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接受審查。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需要嚴格審查駕駛人的資格證明,確保任用有駕駛資格的人員駕駛校車。另外,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也要做好嚴格管理和正確指引工作,比如定期開展安全培訓,使駕駛人熟知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未儘管理義務與危險駕駛行為的發生存在因果關係。在刑法理論上,若要構成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都應當存在因果關係,不過由於危險駕駛罪是危險犯,此處的危害結果並不是實害結果,而是指危險駕駛行為的發生。根據監督過失理論,監督者與危害結果之間有被監督者介入,因此監督者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被稱為間接因果關係。

間接因果關係的認定需考慮介入者的行為作用力,監督者僅對自己應當防止和能夠防止的部分結果負責。(趙瑞裡、楊慶玖:「監督過失論」,載《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4期)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與危險駕駛行為之間亦存在一個必不可少的介入因素——駕駛人的行為。如果危險駕駛行為發生的部分原因是所有人或管理人未儘管理義務造成的,就該部分而言,是存在因果關係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要承擔責任。但如果危險駕駛的發生完全是由駕駛人的行為所致,則所有人或管理人與危險駕駛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

第三,關於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的主觀過錯,則不必拘泥於監督過失理論。監督過失理論討論的是監督人和管理人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是對監督人和管理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最低要求:在危險駕駛罪中,對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的主觀過錯並不限制為過失,在車輛所有人和管理人存在故意的情況下,其主觀惡性更加嚴重,更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比如,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故意要求駕駛人實施超載超速行為,或者故意提供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車輛等,更應當認定其對危險駕駛行為負有直接責任。實踐中,由於利益的驅動,這種情況不無可能。

(摘自《危險駕駛罪的入罪主體與行為分析》,作者:吳維維,載《人民司法(應用)》2016年第28期)

3.不履行監管責任從而放縱他人危險駕駛的,構成不作為的危險駕駛罪

對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機動車駕駛者具有監管責任的人,如果不履行監管責任從而放縱機動車駕駛者的危險駕駛行為,該監管責任人則應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

例如,某駕校的學員甲第一天到駕校學習駕駛機動車,駕駛教練乙在明知甲完全不會駕駛的情況下即允許其開車上路練習。由於學員甲是第一次駕駛機動車,因而其越開越興奮,車速也越來越快,並與道路上的多輛機動車互相追逐競駛,而教練乙坐在一旁卻並未提示學員甲減速行駛。在此案例中,雖然學員甲應對其危險駕駛行為承擔一定刑事責任,但教練乙的不作為在客觀上也對學員甲作為犯罪的完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且其主觀上也有片面的犯罪故意,因此,理應對不作為的教練乙以作為犯的共犯論處(以承認片面的共犯為前提),亦即教練乙應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應當看到,這種以不作為方式參與他人作為犯罪的情形,實際上就是我國刑法共同犯罪理論中的不作為共犯。

在認定不作為共犯時,首先應肯定行為人負有一定的作為義務,這是不作為共犯成立的前提。在上述案例中,教練乙所負有的作為義務實際上即來源於其職務、業務上的要求。具體而言,作為機動車駕駛教練,其理應遵循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監督學員規範駕駛。而其不履行監管責任,放縱學員的危險駕駛行為,則其作為監管責任人,就理應對學員的危險駕駛行為承擔不作為共犯的刑事責任。

(摘自《危險駕駛罪共同犯罪問題研究》,作者:胡洪春、周舟,載《法學雜誌》2013年第3期)

3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修訂)

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 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

(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

(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

(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前款第三項、第四項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該條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第八條修改而成。原條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條: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來源:法信

原標題:《【法律適用】駕駛人醉酒駕車,車輛所有人、同乘人可能構成犯罪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駕駛人醉酒駕車,車輛所有人、同乘人可能構成犯罪嗎?
    因此,教練作為教練車的駕駛主體,對教練車的安全行駛負有直接的保障義務,其明知且放任學員醉酒駕駛教練車的行為構成危險駕駛犯罪。—張某、蔣某危險駕駛案 案例要旨:機動車所有人在其醉酒不能駕駛的情況下將其所有的機動車交給與其共同飲酒的他人代為駕駛的,行為人主觀上放任他人實施危險駕駛行為,客觀上為他人危險駕駛提供了犯罪工具,對危險駕駛負直接責任,與駕車人共同構成危險駕駛罪。
  • 【一家之言】將機動車借給醉酒的人駕駛是否構成犯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此條款只規定了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的駕駛人構成犯罪,對於一起喝酒的人、車輛所有人、同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沒有明確規定。根據刑法中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不應當認定為犯罪。
  • 對醉酒型危險駕駛罪之思考(一)
    法律或司法解釋方面沒有進行明確的擬制,現實操作中也無法判斷。三是,醉酒型危險駕駛罪的成立,是否必須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須飲了酒並達到醉酒狀態,哪因為其它且為嫌疑人明知的方式導致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醉酒標準的駕駛人,比如服用藿香正氣水等後是否還要按危險駕駛罪立案偵查?
  •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與犯罪構成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9月11日發布的《關於印發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指出:「行為人明知酒後駕車違法、醉酒駕車會危害公共安全,卻無視法律醉酒駕車,特別是在肇事後繼續駕車衝撞,造成重大傷亡,說明行為人主觀上對持續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對此類醉酒駕車造成重大傷亡的,應依法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 借車給別人怎麼構成犯罪了?
    車輛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親友之間相互借車用也是非常常見的。殊不知,有些借車的行為可能觸犯刑律。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成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 醉酒後挪車的行為是否構成危險駕駛罪?
    當日21時許,韋某讓其女友鄭某駕駛車牌號為贛G18586奧迪A6L載其與趙某等人回家。當車行駛至陽光國際小區附近時,因路邊車位距離較短,鄭某多次停車後仍未停進車位內。於是,韋某便親自駕車挪動位置。在停車過程中,其駕駛車輛與停靠在後的一輛凌志牌汽車發生碰擦。事故發生後,韋某立即報警。經鑑定,韋某血液酒精含量為186.7毫克/100毫升。請問: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危險駕駛罪?
  • 格爾木地區首例醉酒駕駛共同犯罪今日宣判
    8月28日,格爾木市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危險駕駛案件與以往此類案件有所不同,被告人酒後並未駕駛車輛,卻被指控犯有危險駕駛罪。經審理查明,2020年7月1日22時許,被告人榮某某與飛某某(格爾木市人民法院已於8月4日判處飛某某拘役5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7000元)等人在格爾木市園藝場某飯館共同飲酒,至次日凌晨2時許,被告人榮某某明知飛某某飲酒,仍將自己所有的小型普通客車交由飛某某駕駛,並乘坐在該車輛副駕駛位置使用手機導航引導飛某某駕駛,當車輛行駛至某小區門前路段時駛入施工路面,經施工方報警後被查獲。
  • 【以案說法】第8期|允許醉漢駕車,共同犯罪判刑
    ,仍然提供車輛交由其駕駛,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從主觀責任階層看,無論是張三唆使或李四自己主動要求開車,李四主觀上必然有實施侵害公共安全行為的故意;張三明知李四喝了酒,無論其是否能夠預見李四達到醉酒的程度,但對於侵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的發生,其主觀上至少具有放任的故意,由於危險駕駛罪為行為犯,在張三將車交由李四駕駛時,二人對於侵害公共安全行為的發生即達成了共識,根據主客觀一致原則,張三、李四二人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犯,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 案例探析:醉酒駕駛轉化為危險駕駛罪的定罪依據和量刑情節
    原審法院認為,被告人袁某成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其行為構成危險駕駛罪。被告人袁某成歸案後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系坦白;自願認罪認罰且籤字具結,認罪態度較好,檢舉他人犯罪並提供線索的行為構成立功,依法可從輕處罰。
  • · 淺析危險駕駛罪的構成要件 - 平安四川-法制網
    當行為人在有車輛與行人的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時,他就製造了公共安全的具體危險,因為他隨時都可能撞擊車輛和行人。正因為行為人是在沒有車輛與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才說他製造了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險,因為在行為人正在駕駛的道路上總是可能出現其它車輛與行人。
  • 從一例醉駕案看危險駕駛罪的構成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限制本罪的適用範圍,秉持刑法的謙抑性,此種情形構成犯罪以情節惡劣為前提條件,一般的追逐競駛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    上述案例中,被告人商某該罪的主體條件,醉酒後駕車屬於主觀故意行為,客觀上表現為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
  • 淺析我國危險駕駛罪的刑法完善
    法律懲戒的只有人的行為,對於人的思想,法律不予懲戒也無法懲戒。一切犯罪行為都是人的外在表現,無行為則無犯罪無刑罰。我國現行刑法中關於危險駕駛罪只規定了酒醉駕駛和追逐競駛,情節惡劣兩種情況。簡而言之,危險駕駛罪在行為上包括飆車行為和醉酒駕駛行為。靜態的機動車輛不可能對道路交通造成危險,而立法者也明確表示並不處罰危險駕駛罪的犯罪未遂。
  • 注意:把車借給醉酒的人駕駛,同樣可能觸犯刑法!
    酒後,趙某見李某喝酒較多,就主動要求駕駛李某的小型轎車並搭載李某送其回家。車主李某便也抱著僥倖心理將自己的車鑰匙給了趙某,由趙某駕駛車輛,李某坐副駕駛。經鑑定,趙某體內血液中乙醇含量為94.8mg/100ml,為醉酒駕駛機動車。
  • 聽律法律解讀:酒駕駕駛機動車的處理方式
    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2、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根據法律規定,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醉酒駕駛機動車或者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依法被吊銷機動車駕駛證未滿五年的;不得申請機動車駕駛證。
  • 檢察官:醉酒後挪車也會觸犯危險駕駛罪
    「其中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危險駕駛類型就是醉駕。」張瑤表示,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過20mg/100ml,小於80mg/100ml的,屬於飲酒後駕車;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等於80mg/100ml的,屬於醉酒駕車。「飲酒後駕駛」和「醉酒駕駛」,這兩種情況引發的法律後果是不一樣的。
  • 盤州男子把自己的車給醉酒的人駕駛
    經審查,2020年1月,車主胡某某與朋友葉某某一起飲酒後將車輛交於葉某某駕駛,兩人一起乘坐涉案車輛經過盤州鬧市區,胡某某先行下車後,葉某某被交警依法查獲,經檢測葉某某血液中酒精含量為 100.01mg/100mL。公安機關以葉某某涉嫌危險駕駛罪向盤州市人民檢察院移送起訴。
  • 李智才:危險駕駛罪的司法適用
    危險駕駛罪特別是「醉駕」類危險駕駛,因其法定構成要件比較簡單、證明較為容易而具有較強的法律威懾力。但是,由於危險駕駛是抽象危險犯,侵犯的法益是公共安全,如何界定危險駕駛造成危險的程度,依賴於司法機關的主觀判斷。 對危險的判斷要採用客觀標準,依據理性謹慎駕駛人的一般性判斷為標準。對於不在公共道路上駕駛,明顯難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應作為危險駕駛罪處理。
  • 9月9日是全國拒絕酒駕日,這些關於酒駕的知識你知道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條的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屬於醉酒駕駛機動車。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
  • 車主飲酒後沒開車,怎麼也會被判危險駕駛罪?
    關於酒後駕駛機動車,有時也會出現一些讓人頭疼的情況,有時醉酒的人不聽勸阻,強行要求駕駛他人車輛;有時車主未喝酒,因飲酒的朋友有急事將車交給其駕駛;有時在車主爛醉的情況下,醉酒的他人索取車鑰匙駕駛的情況等等。飲酒後車主雖然沒開車,但是為醉酒者提供車輛也是一種犯罪。今天我們通過一起案例,共同探討為醉酒人提供車輛的行為如何定性。
  • 一說就懂: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會坐牢嗎?
    對於這種因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致人死亡的屬於過失犯罪,綜合《刑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對於過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以上是從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重傷及財產損失三個方面梳理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最低標準,而非最高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交通肇事行為造成的損失符合以上幾種情形,就會構成犯罪,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同理,舉輕以明重,行為更為惡劣的,會被處以更重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