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永遠屬於那些前僕後繼的開拓奮進者,若平淡無奇,則同樣定格了你的人生。
那天去原單位辦事,順便去找幾位領導聊聊,設備C總語重心長的一番話,確實給我好好上了一課,雖然之前不是直屬領導,但對我還是格外坦誠和善,謝謝他的同時我也該好好反思接下來的路。
這個概念最近很火,但是領導給我灌輸倒還是第一次,所以印象更深刻。
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會碰到灰色區域,可能確實與你不相關,但如果你不去碰,那可能你就是一般人,而如果你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顧及了那些區域,那你對公司的貢獻就會比別人突出,這也就能形成你的亮點,區別就在此拉開了。
做技術出身的很容易走進技術死胡同,這點其實朝露之前也提過。尤其像我這樣做事情還算比較認真的,應該尤其注意。地產就像個大的社會,你得什麼都接觸一些,什麼都略懂一點才能真正佔的一席之地。
NO2.1 南頭項目結構方案匯報會
【設計院方案匯報】
設計院
基坑單位
三個甲方
7度 三類 0.65 C類500-125-2600-450
500-100-2200-420
400-95-1400-260
淤泥、液化折減
長徑比
接頭
市政最低點
一般取地面以下0.5m
多形式抗拔——檢測費用上升
水位選取
寬度取值
位移角
含牆率
混凝土等級
剪力牆收進
【討論】
粗砂 能否穿透
液壓(要求0.5~0.6 現場可能達到0.8) 穿透能力較大 可能會有斷樁
承臺配樁 兩根厚壁優於三根薄壁(承載力能滿足的前提)
標貫要求(自己補課)
厚壁+薄壁混合使用 會增加時間及費用 若是某種樁型根數較少建議統一
承臺不建議混用多種樁型 會造成一定的麻煩
柱截面優化 其他項目400x400ok 為何此小柱網項目需要做到400x600
地下室混凝土等級儘量C30 等級提高會涉及開裂的風險
嵌固端位置的選取 魏總:可能只會是構造的差異,內力和變形影響不會很大
頂板無梁樓蓋 板厚300(比規範要求低 基於小柱網)
風控 對高規的相關要求可適當放鬆(有害位移角不到5%)
正負零標高
底板裂縫是否應該考慮(實測應力較低)
支護-1、-2層交接處與主體的關係
NO2.2 繁花裡別墅內審
設計院按高規要求取150mm 給出解釋 作為嵌固端
我和師父認為完全沒必要 可改為120mm 這點需要跟進設計院討論
地震
風
恆活
懸挑長度 對應懸挑長度取什麼樣的結構形式,一般而言,懸挑1.5m可直接挑板,若大則考慮挑梁
控制 (剛度 舒適度 強度)
構造措施 板麵筋內伸長度
不光是梯梁、對於懸挑板抗扭也無需作加強(師父給出解釋)兩層地下室內支撐是否最優
內支撐的結構方案有問題(和地下室結構相連)
圖紙數(是否缺圖)
坑井位置及標高
淨高(特別是地下室頂板)
碰頭
交接處(新舊結構 主樓地下室等)
整個項目的做法統一
抗滲(地產比較重視 可能從正常使用的角度 作為關注點)
NO2.3 雙周例會+別墅內審
【雙周例會】
二期別墅 3.30二審
一期銷售情況
三期全高層方案
兩棟高層(鋁模)
機場限高
配套小學
【別墅內審】
關於抗震等級
關於底部加強區
關於長寬比等於4的牆柱設計
關於YBZ與GBZ
單跨結構次梁方向 (師父新解:抗震角度)
【基坑支護方案】
C總與師父的討論:
加多一層地下室,可不計人防;補償費用2000*A
基坑開挖
結構成本
工期
防水
NO2.4 地下室內審+基坑方案
【地下室圖紙內審】
陽角加強
T字形區域是否拉梁
無梁樓板板厚
柱帽構造
伸縮縫設置原則
【基坑支護內審】
支護形式的討論
加多一層地下室成本測算
支護與周邊建築物的關係及解決辦法
NO2.5 地下室內審+言傳身教
【地下室內審】
【言傳身教】
之前設計院專門的施工配合部門值得推薦嵌固端的概念
簡支 固端
甲方的角度明確專負的工作範圍
提供的服務
具備的品質
建築關係
加固與調整中的力學概念
【現場巡檢】
下周將整理一下一周詳細的工作內容,以及繁花裡項目的內審要點沉澱,希望能有點更好的點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