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裡,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無論從身體到心理,都存在一個「幼「到」小」的過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重點就是養成各種各樣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的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深,甚至連教育管理部門,都明確規定,一二年級不留家庭書面作業。
也有人會說,一年級的孩子,學習重點是識字寫字,只要「會朗讀」,「寫好字」就行,哪能學這些專業術語呢?
甚至還會有人說,一年級的孩子學這個,就是超標,不符合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形容詞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會高頻出現,甚至貫穿了語文多種學習環節時,你就會明白,有些「比重小」的知識,其實「權重」並不小。
接下來,我還是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和大家說說我的個人想法,和更多同行探討交流。
什麼是形容詞?就是用來生動描寫或修飾事物的特點的詞,能讓事物的特點更具體、更生動、更突出。形容詞可以準確地描述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輕重、狀態等等,一個孩子如果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形容詞,並能準確地使用,他的語文表達能力一定會比較突出,並能高效地解決語文閱讀和作文中的相關要求。
語文學習中,哪些地方需要形容詞呢?
1、學好形容詞,朗讀更出彩。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是教學的常規手段,課標上關於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沒有太高深的朗讀技巧,但是只要他能辨認出句子中的形容詞,在朗讀中,通過聲音、節奏來突出形容詞,就能讀得很精彩了 。
比如一年級上冊的課文《小小的船》(作者,葉聖陶),課文如下:
「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小小的船裡坐,
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孩子們只要能在朗讀中,關注並突出「彎彎的、小小的、閃閃的、藍藍的」這些形容詞,他的朗讀就能在一年級的孩子中脫穎而出,長此下去,「語感」的種子就會慢慢地在一年級孩子的心田裡生根發芽。
2、學好形容詞,是部編版教材潛移默化的要求。
我在上篇文章曾說過,部編版教材編排非常有序,語文知識體系都是井然有序、分門別類、適時適度地出現在課文中和課後習題中,你只要讀懂它,用好它就行。
還是以《小小的船》為例,課文後面的習題是這樣的:
這道題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要讓一年級的孩子明白,加上了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就能準確地描述事物的特點了,不僅要理解,還要學會運用,會用形容詞來描述更多的事物。
3、學好形容詞,有助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往往是扣分最多,正確率最低的一個內容,有些老師和家長會選擇刷題的方法,整本整本地做,無形當中會給孩子們增加許多負擔。其實,如果你足夠用心,能夠拆解閱讀題型,你一定會發現有幾類題型一定和形容詞有關。
像這類提取信息的題型,一般都和形容詞有關,還有高年級閱讀中賞析句子的題型,也有和形容詞有關的,如果孩子們掌握了規律,又何須大量重複機械地訓練呢?
4、學會形容詞,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非常強調「學以致用」的學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指導他們將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於生活,讓孩子們成為「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語文小達人。
語文的書面表達,就是寫作。而作文是令大家都頭疼的「老大難」,關於作文的培訓班和各類參考書多如繁星。作文方法和技巧是個龐大的體系,但是如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們能養成在描述事物時,能夠加上形容詞,我相信,他哪怕只寫一句話,也會和普通的「流水帳「和」乾巴文「有所不同 。關於這一點,語文試卷上的這些題型就是在反覆地提醒大家呢:
你看,既然語文的眾多學習內容和環節都和形容詞有關,你還打算忽視它嗎?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不需要用專門的時間嚴謹地講授形容詞的專業深奧的概念,你只需要跟著部編版教材,在課文中出現的形容詞旁邊,稍稍停留,多說一句,多指點一些,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個學期過去了,當他們頭腦中有清晰的概念,實踐中又有無數次的體驗,他們一定會對形容詞非常敏感,也能藉助形容詞,品嘗到語文學習的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