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如何彌合香港家庭「政治代溝」

2020-12-17 環球網

香港反修例風波已經持續兩個多月,暴力示威活動不僅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破壞,還加深了年輕一代和老一代之間的隔閡。一些香港年輕人受極端暴力分子煽動,為了參與示威遊行,甚至不惜與父母斷絕關係。

筆者認為,香港年輕人和老一代出現隔閡,尤其在政治議題上出現分化和對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香港年輕人與老一輩生活的時代不同。老一輩人大多從內地到香港,經歷了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的艱苦創業歷程。因此,他們大多信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也對自己親手創造的財富和家園格外珍惜。但是香港年輕一代出生時便有了父輩積累的基礎,不用再為吃穿發愁,因而變得不知人間疾苦,仿佛生活在雲端。

其次,與老一輩「悶聲發大財」的想法不同,如今的香港年輕人更追求「天下何人不識君」的個人英雄主義。一方面,他們的確面臨買房、「在職貧窮」等生活壓力,迫使他們認為自己屬於社會弱勢群體,亟須通過各種方法發洩個人不滿,尋求社會認同;另一方面,上街遊行甚至施行暴力讓一些年輕人找到了所謂的「存在感」,從而感覺自己與眾不同,不再默默無聞。

第三,年輕人缺少老一輩的家國情懷。上一代香港人大多來自內地,所以他們即便在1997年前香港尚未回歸之時,也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但年輕一代絕大多數出生在香港,大多對內地不了解甚至從來沒到過內地。再加上受西方媒體和「港獨」媒體歪曲報導的影響,一部分人甚至對內地產生了厭惡之情。

這種現象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將對香港社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最為直接的就是,冷靜理性的老一輩勸不動激進的年輕人。目前的暴力示威活動不斷升級,會把香港拖入「粉身碎骨的深淵」。另外,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也會讓香港和內地的隔閡越來越大,埋下更多衝突的隱患。

那麼,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來尋求應對方案。

一是要儘快止暴制亂。如果香港社會持續動蕩,只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喪失理性,走上街頭。目前來看,如果「軟著陸」難以實現,必要時刻也應及時採取「硬」的舉措結束暴亂。

二是香港特區政府需要進一步團結更多的「愛國愛港」人士,尋求這些人士的大力支持。這些人士在香港佔大多數,很多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如果政府可以充分匯聚這股力量,鼓勵乃至獎勵更多「愛國愛港」人士站出來,就有助於推動香港社會形成「愛國愛港」的共識,減少隔閡。

三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轉型,讓年輕人像老一輩香港人那樣享受到國家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為此,香港更需要緊緊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努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上升空間。

四是鼓勵更多香港年輕人了解國家。國家的發展一日千裡,香港青年人應該通過前往內地高校就學,以及到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就業、生活,更多學習、閱讀和國家相關的歷史書籍等的方式,以深入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只有更多了解中國內地的發展史,才能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更願意參與國家的建設。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內地好,香港才能更好。(作者是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梁海明:香港應抓住深圳改革試點新機遇【英文】
    對此,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在《環球時報》撰寫英文文章指出,香港在金融,創新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應使其更傾向於利用深圳的新改革試點。通過提供穩健的金融服務,香港一直是內地金融改革的試驗場,可以為深圳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獨特的支持和經驗。 深港兩地進一步合作和融合,將有利於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成為中國「雙循環」發展模式的重點。
  • 馮達旋:我的「兄弟」梁海明
    近日,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馮達旋撰文回憶了自己與院長梁海明因共同研究「一帶一路」而結下友誼至今的經過。在新書《中國千年思維的轉變:一帶一路》中,馮達旋教授感謝梁海明院長從專業角度給予自己的幫助,並將梁海明稱為自己的「兄弟」。
  • 獨家丨海南大學梁海明: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
    另一方面,香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實力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中國一帶一路網: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什麼樣的地位?梁海明:粵港澳大灣區就是為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而提出來的,後來大灣區多了更多的內涵,但唯一沒有變的是,大灣區將會繼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大局。
  • 香港理工大學正式解封!可暴力帶來的裂痕不知何時能彌合?
    而在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雖然沒有鏡頭前理工大學那麼火光沖天,但兩校的壓抑感驚人相似:黑衣黑褲黑口罩的人在校內遊走,人流密集處噴著鬥大的黑字,到處能看到政治類海報與煽動性言論,整個校園被社會上的情緒所裹挾。我們不禁要問香港的大學生怎麼了?
  • 蔣大為與朱之文,難以彌合的代溝
    其實,這是一種代溝的反映。中年人很大一部分人偏向蔣大為,年輕人偏向朱之文居多,老年人恐怕都支持蔣大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老一輩人崇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誠實正直,反對投機倒把。那個時代就是這樣教育人們的。年紀大的幾乎都持有這個觀點。
  • 務求政治體制正本清源 新施政報告引領香港再出發
    新華社香港11月25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的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相當篇幅論述堅持「一國兩制」的意義,務求在政治體制上正本清源。香港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今年施政報告的靈魂所在,「一國兩制」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
  • 家長為彌合「知識代溝」報班學習:孩子說的話爸媽聽不懂怎麼辦?
    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潘林發現,自己家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家長表示,孩子說的事完全沒聽過,好像兩代人存在著「知識代溝」。據《北京晚報》記者了解,不少家長為了彌合與孩子的「知識代溝」,特地報名參加了家長學校。專家認為,家長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沒必要過於焦慮,也不要不經過了解就批評孩子。
  • 中國家族企業如何彌合代溝
    另外,你的表現還會給你的生活、你孩子的未來、你的家庭關係以及你的長期財富保障帶來重大影響因此,能幫助家庭制訂滿足其需求的可行計劃的是個程序,而不是一張「藥方」。    解決之道就是家庭成員齊心協力,共同探索可選方案並隨之制訂計劃。    第二,所有的家族企業都面臨著難題,因為家庭的訴求是情感和關愛,而企業需要的則是經濟效益和績效表現,兩者很難達成融洽的夥伴關係。
  • 別再怨孩子和你有代溝了!看社會學如何解釋「原生家庭」問題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帶的很火,上網一搜,幾乎全是原生家庭的壞處「原生家庭很糟糕怎麼辦?」「原生家庭對婚姻有什麼影響?」我們一出生就要在家庭待到成年,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都會被父母影響,而我們如何向父母表達感情也決定了我們如何向他人表達感情。
  • 每日一詞:代溝 - Chinadaily.com.cn
    中國人常說:「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 「代溝」,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由於經驗、觀點、習慣和行為等的不同而存在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a situation in which older and younger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experiences, opinions, habits, and behavior)。
  • 《後浪》是彌合代溝的積極嘗試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她的《代溝》一書中擔憂於「年輕人和年老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當今,我們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代際衝突」的存在恰恰說明時代正在發生著偉大變革,我們要做的就是揚其長避其短,努力達到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 英語 | 代溝 Generation gap
    下面的建議摘自於一篇題為「彌合代溝"的文章,也許對彌合代溝有所幫助。Show respect. An attitude of respect and trust can be contagious.尊重他人。尊重與信任是能感染人的。
  • 梁海明、馮達旋:打造大灣區高等研究院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梁海明院長與馮達旋教授在《大公報》撰文指出,應設立「大灣區高等研究院」,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基礎研究重鎮。我們既要具備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境界情懷,又要保持腳踏實地、面對挑戰的活力狀態。
  • 語言代溝,你感受到了嗎
    經過一個超長假期,大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語言代溝,愈發凸顯。語言代溝的本質是大學生與父母輩分屬不同的言語共同體,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信息傳播的快速更迭,加劇了語言代溝的形成。言語共同體是基於講話人之間頻繁的交際活動形成的群體。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
  • 為什麼會出現原生家庭問題?社會學告訴你,代溝和孩子家長無關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帶的很火,上網一搜,幾乎全是原生家庭的壞處「原生家庭很糟糕怎麼辦?」「原生家庭對婚姻有什麼影響?」我們一出生就要在家庭待到成年,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都會被父母影響,而我們如何向父母表達感情也決定了我們如何向他人表達感情。
  • 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如何消除代溝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四級口語真題>正文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如何消除代溝
  • 理解香港政治
    第二部分對香港內部政治進行了類型化分析,指出香港政治的特點是立憲政治與常態政治並存,雖然香港政治舞臺亂象和怪事層出不迭,但尚未陷入非常政治,意在提醒人們不要把敵我思維擴大化。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首先解釋對峙的概念,描繪對峙的一般類型,然後詳細地分析香港政治的對峙樣態。第四部分論述如何看待政治對峙,回答一個根本的疑問:2047年以後還要不要繼續實行「一國兩制」?或者說紫荊花的旗子能打多久?
  • 那些唱衰香港的人,他們錯在哪?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這樣回憶當年慘烈的「金融廝殺」。「香港有潛在的經濟問題:一是巨大的樓市泡沫;二是家庭負債率偏高;三是企業尤其地產發展商過度借貸;四是香港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進口消費多於出口,顯示經濟過熱,加上港元金融市場規模不大不小且流動性高,資金進出自由,難免令香港被國際炒家垂涎。」
  • 香港政治
    香港回歸前的政治制度是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幾個最高諮詢機構、決策機構和權力機構——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個行政系統,形成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具有鮮明的殖民主義性質,總督高度集權,長期形成了英國式的公務員制度和司法制度,有較多的諮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