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

2021-03-05 北京日報副刊

國子監也實行「分層次教學」。明代將國子監分為六堂三級以區別層次。初入國子監,只知曉《四書》而「十三經」尚未通達者,進入正義、崇志、廣業三堂學習。學習一年半後,在考課中行文流暢、條理分明者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再經過一年半,需要兼通經史,才有資格升入最高級的率性堂。明代對生員的學業考核,主要有坐堂、考課和積分三類。坐堂是在國子監內讀書,考課是定期對生員進行成績考核,生員進入率性堂後,實行的是積分制考核。

生員在率性堂學習一年,共需考核12次,分為四季考核。一年積分超過8分為合格,國子監給予預備官職的資格。不到8分為不及格,這類生員要繼續「坐堂」,即留級。積分考核制在清代初年也曾短暫實行。

國子監學生也需要「公派實習」,這就是明清實行的「歷事」制度。為進一步提升國子監合格生員的政務處理能力,明清國子監派學生到官府各衙門學習政事,為期半年,合格的統稱為「歷事生」。生員白天在各衙門學習,晚間則回到國子監住宿。在考校合格後,上等選用為官吏,中、下等則再「歷事」一年後考核。歷事生充任的衙門,既有中央官署,也有地方州縣,實習內容十分廣泛,甚至有清理糧田、監修水利等。清代乾隆年間,為編修《四庫全書》,乾隆帝下令將文體優美的合格生員派往武英殿以備抄書之用。

相關焦點

  • 明清最高學府國子監到底是怎樣的?
    在明清兩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人們熟知的國子監。不同之處在於,國子監只是一所學校,只有表現特別優異的學生才能通過廷試或者吏部試等渠道直接做官。對大部分國子監的學生來說,要想考取功名,還是要參加科舉。不過,對讀書人而言,只要能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就意味著離仕途不遠了。因此,國子監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還是入學後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嚴格,極為重視教育質量。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相當於清華北大的「北京國子監」,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
    一說到古代的最高學府,我們一定會想到的就是「國子監」,它是集元明清三代最高的學府,即使放再如今,也完全可以和清華北大高校媲美,甚至說高於清、北兩所國內頂尖名校也不算誇張,畢竟這可是培養狀元郎的地方。每到中考、高考季就會有很多學子來到許願,討個好彩頭,希望自己可以考出好成績,能夠進入理想的學校。
  • 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5號,與孔廟毗連、雍和宮相鄰,為元、明、清三代國學所在。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漢稱「太學」,晉稱「國子學」,唐以後開始稱「國子監」。後來太學改為國子監,但國子監內還同時設太學。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且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到元、明、清三代開始,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 聊聊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看看明清學校考試考勤有多嚴
    又到了金秋九月開學季,又迎來了9月10日教師節,先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聊古時候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看看明清學校的考試考勤有多嚴,看看學(xiong)生(hai)們(zi)如何逃課被發現。
  • 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實景
    國子監位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15號,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中國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其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闢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教師節,探秘古代「中國最高學府」
    當天,來自多個學科的「教師團」來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為現場師生和線上觀眾帶來一場以「承師之美德 傳國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分享沙龍活動。「國子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兼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跟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講解員陳宇彤和主持人來到國子監門前,大門的牌匾上,「集賢門」三個字格外醒目。「集賢,意即聚集人才的地方。」
  • 古代的最高等學府,來此探幽訪古,祈求考學順利!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是由北京市內的古建築孔廟和國子監共同組成,兩者本就緊緊相鄰,而且主題比較相近,如今作為同一個景區對外開放。售票處在孔廟大門邊,購票後進入孔廟,在碑亭旁的「持敬門」進入國子監遊玩。 孔廟始建於元朝,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 遊歷孔廟國子監,感受「最高學府」的魅力
    遊歷孔廟國子監,感受「最高學府」的魅力 2020-12-22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國學常識:國子監科普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和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北京城內的國子監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建於元朝大德十年(1306)。
  • 看看古代最高學府招生標準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不由聯想到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招生標準。 古代最高學府在不同時期,稱呼也不盡相同,如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等。 漢代最高學府稱為太學,生源有二:一是由太常在京師和地方直接挑選;二是由各郡國道邑等地方舉薦。兩者共同的標準是要德才兼備。
  • 高清組圖:秋冬時節 北京孔廟國子監景色宜人
    記者今天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看到,院內各種樹木枝頭依然掛滿色彩斑斕的秋葉,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出幾分通透;環繞闢雍的一池秋水,猶如墨綠色的翡翠點綴著幽靜的院落;一陣風吹過,樹葉零星地飄落而下,地上的滿地落葉也留著晚秋斑斕的意蘊…… 北京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 劉墉兼管國子監事務以後,便成為了全國最高學府的負責人
    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六月劉墉就任工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以後,他多次兼理國子監,成為這所全國最高學府的負責人。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學校教育向來發達。早在周朝時期就有專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當時稱為太學或國子學。
  • 帶兒子看世界:規格最高孔廟,最高等級學府,教育部所在,牛了!
    之後便是孔廟的正門「先師門」,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左廟右學,均為典型的中軸線左右對稱建築風格,分別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鳥瞰孔廟和國子監先師門內及大成門前院東西兩側聳立著四處進士碑林,銘刻著元(3通),明(77通),清(118通)三代
  • 歷史上國子監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 主要功能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教育管理機構,是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的機構,位於中國。
  • 北京國子監為何種有很多槐樹?隱含了怎樣的奧妙?
    國子監,又稱「太學」或「國學」,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關,也是最高教育學府。不過,後來其管理功能逐漸弱化,逐漸轉向教育學府。歷史上的國子監不僅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還接待外國來華的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最早的國子監建於三國時期東吳景帝孫休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設立國子學,並設博士和國子祭酒,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
  • 什麼是太學與國子監?國子學和太學的區別是什麼
    最先是建立中央最高學府太學,又下令地方郡國興辦地方教育機構,並規定在「官學」中以講授儒學為主。這樣以儒學為主體,以官學為主幹,由初等教育(庠、序)、中等教育(學、 校)和高等教育(太學)三級教學機構組成的完備教育體系基本確立,以後歷代王朝基本延續了這一教育體制。
  • 中國大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哪所大學?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選擇最多的毫無疑問還是中國最頂尖的兩所「雙子座」大學、並稱為「北大清華」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那麼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誰是代表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是中國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唯二」的大學之一,清華大學在國際知名大學排行榜上也經常排在北京大學前面,在不少學科領域、特別是工科上的實力也優於北京大學,但筆者依然認為北京大學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代表者和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
  • 古代「大學」國子監:舉辦「開學禮」 每日禮儀活動師生均參加
    《禮記·名堂位》記載,「瞽宗,殷學也」,也就是說瞽宗是殷商的最高學府。西周,學校根據等級不同分別設國學和鄉學,國學是為貴族而設,依據程度的高低又分為大學和小學。大學分五學: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闢雍。其中以闢雍為最尊,故以「闢雍」統稱周代為貴族而設的大學。兩漢時期,是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革最為重要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