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看看明清學校考試考勤有多嚴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又到了金秋九月開學季,又迎來了9月10日教師節,先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聊古時候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看看明清學校的考試考勤有多嚴,看看學(xiong)生(hai)們(zi)如何逃課被發現。

在古代,讀書人要想改變命運,必須參加科舉考試,而要想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同樣離不開學校。在明清兩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人們熟知的國子監。對讀書人而言,只要能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就意味著離仕途不遠了。因此,國子監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還是入學後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嚴格,極為重視教育質量。

學生考勤嚴格

每年積滿八學分才能畢業

國子監的學習內容以國學為主,明代的生員們進入國子監,依照成績被分做三等,如果學生修習完《四書》的主要內容,便可以進入正義堂、崇志堂和廣業堂學習。一年半之後,學業有成者可以進入修道堂和誠心堂學習。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級——率性堂了。

進入率性堂之後,學生開始實行「積分制度」。其方法是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第二個月則「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個月則「試經史策一道,判語兩條」。每一次考試優異者,給一學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的則不給分。每一年如果能夠積滿八個學分,便具備了「畢業」的標準,不及格者則要「留級」。

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臺了「畫圈積分制度」,即學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紅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畫一個紅圈,如果缺勤則用黑圈表示。圈夠七百個圈,方能夠有升入率性堂的資格。

教師待遇優厚

防暑降溫取暖費一個不落下

國子監嚴格的教學制度,背後有著朝廷優厚的待遇作為硬體支撐,從事教學及管理人員大致分為監事大臣、祭酒、司業等職位,每個職位的待遇都是相當優厚的。

監管國子監事大臣

這類官員一般都是兼職,本身有著自己的正差,對於國子監的教學管理等事務起到督導的作用。歷史上大家比較熟悉的果親王允禮、「劉羅鍋」劉墉、「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均擔任過此職。

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的正牌校長,享受從四品待遇。月薪可達一百零五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大概相當於今日的近兩萬元,除此之外還有公費補貼三兩,相當於六百元左右。可謂是待遇豐厚。

司業

教學副校長,主抓日常教學以及學生考核工作,乾隆年間國子監設置有滿、蒙、漢各一人。正六品待遇,月薪六十兩銀子,約合今一萬元上下,另有公費補貼二兩二錢。

監丞

德育副校長,主抓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出勤等。滿漢各一人,正七品待遇,略低於司業。待遇和博士、助教(均為從七品,國子監授課教師)相同,每月四十五兩銀子,另有一兩五錢公費補貼。

學正、學錄

均為國子監授課教師,職稱略低於博士、助教,享受正八品待遇,每月四十兩銀子,也相當於今日的八千元上下,另有一兩銀子的公費補貼。

典簿

人事、檔案管理員兼財會,從八品待遇,每月四十兩銀子,一兩五錢的公費補貼。

典籍

圖書館管理員,從九品待遇,每月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銀子,一兩公費補貼。

除了基本工資之外,國家還會按照季節的不同給職員們發放防暑降溫費和取暖費。其中防暑降溫是以發放冰塊為方式的,每年陰曆的五月初到七月底,每天國子監都能領到七方冰塊用以降溫。而冬天則自陰曆十一月初到正月底,每月發放烤炭四百九十斤。除此之外,如國子監後勤人員的口糧,教師們所用的筆墨紙硯,以及教師們的工作服等,均由國家按所需提供。

學生每月有補助

冒名籤到古今同

值得一提的是,自雍正年間始,國子監還發放給內班學生「膏火銀」(外班學生發放「衣服銀」)。這些膏火銀每月發放時,都要點名領取,日期定在每月十五日「大課」的這一天,這實際上也是老師查考勤的一種方式。如果你不來參加月考,這個月的膏火銀就要打水漂,而且你還要接受「記過」處分。這一招也是「算你狠」,如果三次不來參加月考,你便會被學校除名。

不過如此嚴格的制度照樣有人敢於「以身試法」,其手段和現在的大學點名找人替補如出一轍。道光年間便曾經鬧出一個笑話,國子監領導點名點到率性堂內班監生「範建中」時,有兩個人同時喊到(⊙﹏⊙ 據說當過老師的看到這都笑了),這下子麻煩大了,當時領導便責令率性堂教師追究此事,經查兩個人都不是被點的本人。其中一個叫吳植之,一個叫湯世綰,都是來替範建中冒領膏火銀的。結果不但膏火銀沒有領到,三個人還同時都被國子監開除了事(懲罰比現在可嚴格多了)。

留學生要學漢語和滿語

交趾巷、安南營是聚居地

明代北京地圖 :交趾號

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從全國各地選拔上來的監生以外,明清國子監中還曾有過來自琉球(現在的日本衝繩)、安南(越南)、暹羅(泰國)、朝鮮、俄羅斯等地的留學生。這時朝廷要專門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們配備相關教師,以教導他們漢語和滿語。這些學生在京城也需要擇地而居,因此在國子監周邊就形成了如交趾巷(今公益巷)、安南營(今民安街)等地名,而無論交趾或安南,都意味著這裡曾經是越南留學生的聚居區。

文字來源:北京晚報官網—北晚新視覺網

作者:陽葉萍

改編:雨山

圖片自網絡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北晚新視覺」,還有更多精彩在裡面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明清最高學府國子監到底是怎樣的?
    在古代,讀書人要想改變命運,必須參加科舉考試,而要想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同樣離不開學校。在明清兩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人們熟知的國子監。不同之處在於,國子監只是一所學校,只有表現特別優異的學生才能通過廷試或者吏部試等渠道直接做官。對大部分國子監的學生來說,要想考取功名,還是要參加科舉。不過,對讀書人而言,只要能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就意味著離仕途不遠了。因此,國子監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還是入學後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嚴格,極為重視教育質量。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相當於清華北大的「北京國子監」,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
    一說到古代的最高學府,我們一定會想到的就是「國子監」,它是集元明清三代最高的學府,即使放再如今,也完全可以和清華北大高校媲美,甚至說高於清、北兩所國內頂尖名校也不算誇張,畢竟這可是培養狀元郎的地方。每到中考、高考季就會有很多學子來到許願,討個好彩頭,希望自己可以考出好成績,能夠進入理想的學校。
  • 看看古代最高學府招生標準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不由聯想到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招生標準。 古代最高學府在不同時期,稱呼也不盡相同,如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等。 漢代最高學府稱為太學,生源有二:一是由太常在京師和地方直接挑選;二是由各郡國道邑等地方舉薦。兩者共同的標準是要德才兼備。
  • 國子監: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也實行「分層次教學」。明代將國子監分為六堂三級以區別層次。初入國子監,只知曉《四書》而「十三經」尚未通達者,進入正義、崇志、廣業三堂學習。學習一年半後,在考課中行文流暢、條理分明者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再經過一年半,需要兼通經史,才有資格升入最高級的率性堂。明代對生員的學業考核,主要有坐堂、考課和積分三類。
  • 古代「大學」國子監:舉辦「開學禮」 每日禮儀活動師生均參加
    不過,在當時,學校主要是為貴族而設。《禮記·名堂位》記載,「瞽宗,殷學也」,也就是說瞽宗是殷商的最高學府。西周,學校根據等級不同分別設國學和鄉學,國學是為貴族而設,依據程度的高低又分為大學和小學。大學分五學: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闢雍。其中以闢雍為最尊,故以「闢雍」統稱周代為貴族而設的大學。兩漢時期,是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革最為重要的時期。
  • 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5號,與孔廟毗連、雍和宮相鄰,為元、明、清三代國學所在。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漢稱「太學」,晉稱「國子學」,唐以後開始稱「國子監」。通俗地講,國子監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和教育部。國子監既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為鍾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 教師節,探秘古代「中國最高學府」
    當天,來自多個學科的「教師團」來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為現場師生和線上觀眾帶來一場以「承師之美德 傳國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分享沙龍活動。「國子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兼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跟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講解員陳宇彤和主持人來到國子監門前,大門的牌匾上,「集賢門」三個字格外醒目。「集賢,意即聚集人才的地方。」
  • 遊歷孔廟國子監,感受「最高學府」的魅力
    遊歷孔廟國子監,感受「最高學府」的魅力 2020-12-22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實景
    國子監位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15號,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中國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其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闢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國學常識:國子監科普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和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考試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更定課試之法,每兩年考一次,不限錄取名額,以通經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職。這種注重課試、以試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的制度,對於選拔封建賢德之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學校」
    (二)漢代學校【太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漢武帝時創辦太學,設置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漢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學生稱為太學生、國子生。(三)隋唐學校【國子監】 漢魏設太學,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改稱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
  • 什麼是太學與國子監?國子學和太學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學校之制產生很早,早在夏商周時期就誕生。那時學校的名稱主要有「學」 「校」 「庠」 「序」,其中 「校」「庠」「序」是民間小學,而國學與國子監是國家級的學校。一、古代學校庠是殷商時代學校的統稱;序是周代學校的總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 歷史上國子監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 主要功能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教育管理機構,是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的機構,位於中國。
  •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學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系統的中央官學是從漢朝開始正式創辦,發展至唐朝,學制基本完備,到了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步衰敗,名存實亡,最終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 如果在古代,你可以去國子監上學嗎?都有哪些課程?有體育課嗎?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好奇心,我搜索了很多關於國子監的知識,原來是這樣的。一、國子監解讀1.國子監也稱國子學,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3.住宿統一在國子監附近宿舍居住。4.考試月考制:每個月舉行一次月考。考試範圍:以四書為主考試規則:命題作文。
  • 古代的最高等學府,來此探幽訪古,祈求考學順利!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是由北京市內的古建築孔廟和國子監共同組成,兩者本就緊緊相鄰,而且主題比較相近,如今作為同一個景區對外開放。售票處在孔廟大門邊,購票後進入孔廟,在碑亭旁的「持敬門」進入國子監遊玩。 孔廟始建於元朝,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 北京國子監為何種有很多槐樹?隱含了怎樣的奧妙?
    國子監,又稱「太學」或「國學」,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關,也是最高教育學府。不過,後來其管理功能逐漸弱化,逐漸轉向教育學府。歷史上的國子監不僅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還接待外國來華的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最早的國子監建於三國時期東吳景帝孫休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設立國子學,並設博士和國子祭酒,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
  • 古代上班打卡為啥叫點卯?古代學子上課是否也點名?
    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不管是參加工作了或者還在校讀書,大部分人都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接受考勤制度。上班族很多人用釘釘,學生課堂考勤或宿舍籤到用迪進點點,還有很多學校對老師也要求考勤,產品不一。 現在的考勤有多種叫法,如打卡、籤到、點名等,那麼在古代,有沒有考勤制度?又是什麼叫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