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金秋九月開學季,又迎來了9月10日教師節,先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聊古時候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看看明清學校的考試考勤有多嚴,看看學(xiong)生(hai)們(zi)如何逃課被發現。
在古代,讀書人要想改變命運,必須參加科舉考試,而要想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同樣離不開學校。在明清兩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人們熟知的國子監。對讀書人而言,只要能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就意味著離仕途不遠了。因此,國子監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還是入學後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嚴格,極為重視教育質量。
國子監的學習內容以國學為主,明代的生員們進入國子監,依照成績被分做三等,如果學生修習完《四書》的主要內容,便可以進入正義堂、崇志堂和廣業堂學習。一年半之後,學業有成者可以進入修道堂和誠心堂學習。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級——率性堂了。
進入率性堂之後,學生開始實行「積分制度」。其方法是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第二個月則「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個月則「試經史策一道,判語兩條」。每一次考試優異者,給一學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的則不給分。每一年如果能夠積滿八個學分,便具備了「畢業」的標準,不及格者則要「留級」。
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臺了「畫圈積分制度」,即學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紅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畫一個紅圈,如果缺勤則用黑圈表示。圈夠七百個圈,方能夠有升入率性堂的資格。
國子監嚴格的教學制度,背後有著朝廷優厚的待遇作為硬體支撐,從事教學及管理人員大致分為監事大臣、祭酒、司業等職位,每個職位的待遇都是相當優厚的。
監管國子監事大臣
這類官員一般都是兼職,本身有著自己的正差,對於國子監的教學管理等事務起到督導的作用。歷史上大家比較熟悉的果親王允禮、「劉羅鍋」劉墉、「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均擔任過此職。
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的正牌校長,享受從四品待遇。月薪可達一百零五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大概相當於今日的近兩萬元,除此之外還有公費補貼三兩,相當於六百元左右。可謂是待遇豐厚。
司業
教學副校長,主抓日常教學以及學生考核工作,乾隆年間國子監設置有滿、蒙、漢各一人。正六品待遇,月薪六十兩銀子,約合今一萬元上下,另有公費補貼二兩二錢。
監丞
德育副校長,主抓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出勤等。滿漢各一人,正七品待遇,略低於司業。待遇和博士、助教(均為從七品,國子監授課教師)相同,每月四十五兩銀子,另有一兩五錢公費補貼。
學正、學錄
均為國子監授課教師,職稱略低於博士、助教,享受正八品待遇,每月四十兩銀子,也相當於今日的八千元上下,另有一兩銀子的公費補貼。
典簿
人事、檔案管理員兼財會,從八品待遇,每月四十兩銀子,一兩五錢的公費補貼。
典籍
圖書館管理員,從九品待遇,每月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銀子,一兩公費補貼。
除了基本工資之外,國家還會按照季節的不同給職員們發放防暑降溫費和取暖費。其中防暑降溫是以發放冰塊為方式的,每年陰曆的五月初到七月底,每天國子監都能領到七方冰塊用以降溫。而冬天則自陰曆十一月初到正月底,每月發放烤炭四百九十斤。除此之外,如國子監後勤人員的口糧,教師們所用的筆墨紙硯,以及教師們的工作服等,均由國家按所需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自雍正年間始,國子監還發放給內班學生「膏火銀」(外班學生發放「衣服銀」)。這些膏火銀每月發放時,都要點名領取,日期定在每月十五日「大課」的這一天,這實際上也是老師查考勤的一種方式。如果你不來參加月考,這個月的膏火銀就要打水漂,而且你還要接受「記過」處分。這一招也是「算你狠」,如果三次不來參加月考,你便會被學校除名。
不過如此嚴格的制度照樣有人敢於「以身試法」,其手段和現在的大學點名找人替補如出一轍。道光年間便曾經鬧出一個笑話,國子監領導點名點到率性堂內班監生「範建中」時,有兩個人同時喊到(⊙﹏⊙ 據說當過老師的看到這都笑了),這下子麻煩大了,當時領導便責令率性堂教師追究此事,經查兩個人都不是被點的本人。其中一個叫吳植之,一個叫湯世綰,都是來替範建中冒領膏火銀的。結果不但膏火銀沒有領到,三個人還同時都被國子監開除了事(懲罰比現在可嚴格多了)。
明代北京地圖 :交趾號
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從全國各地選拔上來的監生以外,明清國子監中還曾有過來自琉球(現在的日本衝繩)、安南(越南)、暹羅(泰國)、朝鮮、俄羅斯等地的留學生。這時朝廷要專門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們配備相關教師,以教導他們漢語和滿語。這些學生在京城也需要擇地而居,因此在國子監周邊就形成了如交趾巷(今公益巷)、安南營(今民安街)等地名,而無論交趾或安南,都意味著這裡曾經是越南留學生的聚居區。
文字來源:北京晚報官網—北晚新視覺網
作者:陽葉萍
改編:雨山
圖片自網絡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北晚新視覺」,還有更多精彩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