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從蹣跚學步的孩童到垂垂暮年的老人,一個人一生都離不開走路這項運動。可如果說這樣一個每個人都會做的運動,卻能決定一個人的壽命,你相信嗎?
對於這一問題,有人專門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用長達14年的時間追蹤了3萬多人,發現長壽的人都有一個特徵?那麼,這一特徵是什麼?人應該怎麼走路才能走出健康,走出長壽?我想對於這一問題,一般人肯定都會感興趣,因為同樣是走路,有人走出了長壽,也有人走出了疾病。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走路的學問。
4年追蹤3萬多人研究發現長壽的人都有1個特徵
這項研究,用14年的時間追蹤了三萬多名65歲以上老年人群,最後發現,在控制了年齡和性別變量後,一個人走路的速度正向影響壽命,也就是說走路越快的人,壽命越長。
講到這裡,大家感興趣的一定是走路速度多快才算快呢?對此,這項研究有更具體的數據證據,研究表明,走路每秒鐘達到0.8米的人,壽命往往會更長。如果走路速度低於每秒鐘0.6米,就算是走路慢了。
很多人都知道走路有利於身體健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走路能夠促進腸道蠕動,促進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並且,走路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進而能夠減肥瘦身,提高心肺功能。走路快,反映一個人協調性能和身體四肢、肌肉、心肺、神經等的配合比較好。並且,走路越快,消耗能量越多,越能增進人體健康。但是,走路越快就越好嗎,也不是這樣子的。
走路快更容易長壽,但盲目求快也會適得其反。
快和慢取決於自己的身體,有人走得快感覺身體不適,如果還要盲目求快,那只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如果走得太快,氣血跟不上,不但不利於健康,反而會帶來一些疾病。比如說,很多老人都有骨質疏鬆的毛病,如果走得太快,就會增加摔倒的概率,老年人一旦摔倒,由於骨質疏鬆,很容易導致骨折。如果骨折了,那就要臥床,老年人是最忌諱臥床的,很多人就會一臥不起。
除了走路的速度,走路的長度也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用走路軟體計算步數,為了追求一個高的排名,一些人走路步數達到了上萬步乃至幾萬步。但是,日行萬步並不一定對於所有人適用,年輕人走上一萬步可能很輕鬆,但是上了年紀的人,走一萬步就有點過量了,把步數控制在6000步是最好的。如果身體不好,還應該更少走一些。
走路的時間也至關重要。
除了走路的速度和步數,走路的時間選擇也很重要。不同的人習慣不同,有人喜歡早上晨走,有人喜歡晚上夜行,也有人喜歡傍晚漫步。對此,根據個人的喜好,都沒有什麼不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喜歡早上晨走,最好不要太早,要等天亮太陽升起之後再走,尤其是現在北方的冬天,天氣寒冷,更不能太早,不然的話早晨的寒氣很可能誘發人的心腦血管疾病。如果是喜歡夜行,可以吃過晚飯後半小時後之後出去,不要吃完晚飯就出去鍛鍊。並且,不能走得時間太長,最好控制在半小時之內。
結語:
綜上所述,文中所講的相關研究結果,即走路會影響人的壽命,走路越快壽命越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速度絕對不是唯一因素,還要綜合考慮走路的步數和時間。只有這幾方面綜合協調考慮,才能夠增進人體健康,真正的延長人的壽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