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短暫的社工生涯中,遇到過不少母子關係緊張的案件,其中有些父母向我抱怨,孩子從小就與父母不親近,喜歡獨處,不擅於和他人交際,甚至對外界活動表現得毫無興趣,最終導致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不斷加深,家庭關係不融洽,漸漸失去對孩子的疼愛,甚至對孩子產生厭惡。
在上述情況出現後,筆者為了探究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原因,查閱了相關資料,對自閉症(又稱兒童孤獨症)這一心理障礙有了初步的了解。
1943年,美國一位名叫肯納的醫生報導了11名患者,這群患者天生缺乏與他人情感接觸,經常重複機械性的行為,常常保持沉默或語言表達異常。
在當時,雖然肯納發現的這11例患者被當作是兒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未受到重視,但因為肯納醫生發現了這個群體,所以後來醫學上將這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稱為肯納症,即我們俗稱的自閉症。
最開始,人們認為自閉症的產生,是因為自閉症患者的父母撫養不當,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自閉症患者的父母是一群高學歷高能力但冷漠無情的人。
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逐漸表明,自閉症的產生與父母的撫養方式沒有直接關聯,從80年代開始,人們對自閉症患者父母的刻板印象開始改觀,雖然至今自閉症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與以下幾點有關:遺傳基因、病毒感染、孕期刺激。
通常來說,在發現嬰幼兒有以下三大類核心症狀時,我們懷疑其可能患有自閉症:
1、社會交往障礙,從嬰兒期開始就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與人難以產生親近,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感情,不會根據社交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
2、交流障礙,在嬰兒期,常常以哭和尖叫來表達不適,表情漠然,很少使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稍大一些的患者在語言上往往理解力不足,語言能力發育緩慢,內容表達錯誤,經常重複、模仿,語法運用錯誤,糾纏同一話題;
3、興趣狹隘,對於一般的玩具和遊戲不感興趣,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的物體感興趣甚至產生依戀,行為刻板重複,常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出門非要走同一條路線,長時間只吃少數幾種食物,行為怪異,重複地蹦跳或用腳尖走路,等等。
在發現嬰幼兒有以上幾種現象共存時,建議父母們攜帶孩子去專門的醫院診斷與治療,遵從以下幾點原則:
1、早發現,早治療。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
2、促進家庭參與,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患兒本人、兒童保健醫生、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形成綜合治療團隊;
3、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
4、治療方案應個體化、結構化和系統化。根據患兒病情因人而異地進行治療,並依據治療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5、治療、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患兒的軀體健康,預防其他疾病;
6、堅持治療,持之以恆。
最後,對於自閉症,應該做好預防措施和預後措施。預防是降低自閉症出生風險的重要措施。
在女性懷孕早期,即胚胎神經管形成和發育期,應避免濫用藥,特別是抗癲癇類藥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開冷熱溫差變化較大的環境;
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創傷等。在診斷確認患有該障礙的患兒,我們父母們應該明白的是,該障礙為慢性病程,預後較差,約2/3患兒成年後無法獨立生活,需要終生照顧和養護。
影響預後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歲時有無交流性語言、教育訓練情況。如能早期進行有計劃的醫療和矯治教育、並能長期堅持,有助於改善預後。
社工考研 | 高分 | 經驗 | 擇校 | 錄取通知書 |
社工新聞 | 政策 | 每月新聞 |
總結反思 | 小組 | 精防 | 研究方法 | 司法社工 | ABCD模式 | 實習 |
相關公眾號 | 社工考試服務 | 社工傳播 |
☟更多乾貨內容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