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成為廉價勞動力?這幾點!

2020-12-16 大金牛財經

按照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是比較低廉的,也就是說,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沒有跟上國家的經濟發展。雖然現在有所好轉,但依然是比較低的。過去一個工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按理來說現在最低也要達到4000元左右,和東南亞的國家相比,我們的薪資水平其實是比較高的,但是我們的國家經濟發展卻遠遠領先這些國家。所以沒有對比的意義。

曹德旺曾經表示,美國除了勞動力成本昂貴之外,其他什麼東西都比國內便宜,意思就是,國內的勞動力水平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程度。很多人就問了,為什麼我們就成為了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就業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你要求月薪4000元,那麼就會有人要求3000元,甚至有人只要2500元。這就是20年前的真實寫照!

此外,為了能夠獲得更多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只能降低價格。然而原料價格其實一直在上漲,那就只能犧牲人工成本作為競爭的代價。壓低工人的成本,中國出口的廉價日用品,之所以便宜,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然而這麼做的結果只有一個,國內勞動者拿著低微的工資,讓美國消費者獲得了更多物美價廉的東西。

其次,我國的企業家數量較少,但商人卻很多。很多老闆壓根就沒有企業家的精神,眼睛裡只有利益。那些經常給員工「畫大餅」的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老闆的確是有「夢想」的,只不過這種夢想建立在員工低收入基礎上的。最關鍵的是,無論工資怎麼降,這些人都能接受,這才是核心問題所在,一旦有人將勞動力價格壓下去,基本上沒有回彈的可能性。

不過從90後開始,這些工廠似乎再也沒有以前那樣的「氣勢」了,現在的年輕人,寧願去送外賣也不願意打工。工廠的「用工荒」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如果不進行環境方面的改善,很難再有新的勞動力加入。就算以後會出現全自動設備,那也不一定買得起,買得起不一定有錢維護,更何況買了全自動設備就不需要人工了嗎?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很多人面對工廠的加班壓力也只能咬牙接受,而美國工人則是下班就走,不管工作有沒有做完,總之,時間到了就走。而我國的工人,如果工作沒有做完,還要繼續加班。說實話,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如果要加班,那就需要付加班費,如果沒做完或者沒有達到公司標準,可以進行辭退,並且給予賠償,畢竟當初入職的時候,是公司覺得員工有能力勝任工作。現在達不到要求,也理所應當要企業來承擔責任。對此,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嗎?如果有的話,一定要記得和大家分享哦。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成為廉價勞動力?
    其實,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或者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工人過去一個月的收入超過2000元,現在怎麼也超過4000元收入 這種工資略高於東南亞國家,但比發達國家的工人便宜去美國開玻璃廠的曹先生說,除了拉波的價格,美國比大陸便宜 很明顯,中國的勞動力離發達世界很遠 也許很多中國人想知道為什麼中國人是廉價
  • 廉價勞動力時代
    ——美國和西方衰退與經濟復甦緩慢的原因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將吸引全球資本和技術的輸入,拉動製造和加工,由此拉動就業,出口,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以及外匯儲備。一旦勞動力成本上升,全球資本和技術將轉移到下一站,這一過程導致了全球資本,技術和製造加工業不斷從高工資國家向低工資國家的轉移,導致全球經濟地理的重新分布,以及導致了美國和西方的衰退和經濟復甦的乏力。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是當今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它們掌控核心技術,全球產業鏈的上遊,同時也是當今世界治理體系的制定者和主導者。
  • 從「人口紅利」到「低價」勞動力,是什麼讓我們越來越「廉價」?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在早期發展的時候,是不缺勞動力的。也正是因為「不缺」,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廉價」。到如今變成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勞動力越來越廉價,一邊是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的遠去。儘管如此,仍舊改變不了勞動力「廉價」的事實。實際上,中國人工成本低廉,這是早有跡象的事情。
  • 鄭永年:廉價勞動力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劣勢
    在第三單元以「全球化新格局下的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為主題的討論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中國廉價勞動力導致勞動者收入過低,中產階級難以形成,而廉價勞動者本身收入過低,消費不足,建立消費社會就非常困難。廉價勞動力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劣勢,阻礙著中國進一步的發展,他建議通過提高勞動者收入來解決這個問題。
  • 中國為什麼能崛起成為世界工廠?才不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
    儘管如此,我們自己也要清醒的意識到,為什麼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了解到這些之後,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發展從來不靠廉價的勞動力,但也實實在在依靠著勞動力。
  • 中國為什麼能崛起成為「世界工廠」?才不是因為廉價的勞動力
    儘管如此,我們自己也要清醒的意識到,為什麼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了解到這些之後,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發展從來不靠廉價的勞動力,但也實實在在依靠著勞動力。
  • 被當成廉價勞動力的你,其實可以不廉價
    而對於剛剛畢業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說,能擁有一個實習機會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暫且不說是不是被當成廉價勞動力,但至少能從中吸收養分,積累經驗,不斷補充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在這個快速度的時代,從來不缺有才華和有能力的人,工作不會等著我們,如果不主動爭取機會,或許你連被當成廉價勞動力的資格都沒有,這不是偏激,而是現實。
  • 廉價勞動力也算是優勢,是我們文化淺,還是學者變學究
    最近某學者發表了獨家文章,描述我們正在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額競爭優勢正在減退,但是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會成為新優勢。這句話前半句我覺得,有點瑕疵,後半句我覺得還是可以認可的。廉價勞動力是個優勢我不認為這個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廉價勞動力是優勢,那我們豈不是早就世界第一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但是最近的情況發現,我們還很脆弱。
  • 去日本當「廉價勞動力」好嗎?
    「廉價勞動力」、「做日本人不願意幹的活」、「被剝削的勞工」,在關於去日本打工這方面,我們總能看到這些字眼,這些話基本都是用來說研修生的。但是,國內又何嘗不是?
  • 拿什麼來阻遏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的逐利衝動
    發生4死、48傷的慘烈交通事故當然只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如果沒有校方的違規組織暑期實習活動,又肯定不會有這起慘烈交通事故的發生。那麼,說校方的違規組織暑期實習活動是這起慘烈交通事故的誘因、間接原因,並不為過。  去年4月11日,教育部、安監總局等五機構還剛出臺《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
  • 東莞廉價勞動力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據其分析,用工緊缺的原因一是因為下半年訂單增加、企業迎來生產旺季;二是用工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減少。  用工緊缺直接導致用工介紹費水漲船高,目前在東莞介紹一名員工的費用高達1000-1800元/月。為了解決用工難題,東莞厚街鎮有企業甚至開出了1800/人/月的高額介紹費。
  • 年輕就該成為職場廉價勞動力麼
    因為疫情的影響,這半年的經濟情況都不太好,很多企業招聘都直接靠明年才開始,現在本該熱熱鬧鬧的,春招也十分冷清。雖然招的人少了,但是工作量還是那麼多呀,甚至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復工緩慢,積累的更多的工作,現在網上就再說,所以企業要招更多的年輕人來做事情,因為年輕人便宜呀,而且有精力可以幹更多的活。
  • 用工荒:昭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因此,用工荒的出現是一個節點,它昭示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由廉價勞動力支撐的中國式經濟奇蹟的結束,使得多年來難有突破的社會改革,有了破冰的最大可能。但是,並不必然意味著城鄉二元結構的迅速打破和一個嶄新的「以人為本」時代的到來。如果沒有一系列制度和規則的保障,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人民的幸福和尊嚴」,都可能淪為一句空話。
  • 廉價勞動力+低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廉價勞動力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對此,北京科學技術大學的聞文在1月8日《社會科學報》上發表文章,提出要警惕廉價勞動力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他說:必須注意,中國經濟賴以成功的廉價勞動力絕大部分為低級勞動力。
  • 實習生不是廉價勞動力!
    一天,一個實習生跟他們部門經理說不想幹了,原因呢是堂堂正牌大學畢業生天天跟著銷售顧問大姐去發單頁,晚上顧問大姐下班回家了,他們還要有培訓總結課程,天天忙到晚上十來點鐘,工資呢,一個月2500元,更是沒有加班費,說企業是不是把我們大學生當廉價勞動力?
  • 廉價勞動力反而成劣勢 中國人只有低工資的命?
    如果我們心甘情願接受低端製造業這一產業安排,廉價勞動力當然會構築最好的投資環境。正是按此理論,工人的工資十幾年不見漲,國民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低工資———高競爭力,三者之間儼然構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鏈條。
  • 你把我當廉價勞動力?
    但也時常能碰到實習期滿後不予轉正的情況,這裡我們不說那些臨時缺人,利用完員工實習期就把人踢走的無良企業。我們來說說正常情況下,為什麼有些人實習期滿後不被轉正?我想就從我身邊的一個例子說起吧!上周,部門的實習員工小李離職了,或者說是被離職了,因為上周實習期滿他沒有得到轉正,部門主管考慮到他的感受也曾提出再觀察一段時間,但是小李氣不過,憤然離職走人了。
  • 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窮途末路
    本田中國工人罷工,讓我們意識到了兩點:一、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中國製造」經濟模式,在三十多年的強勁發展之後,甚至可以說在達到登峰造極之後,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開始下行,這不僅是「中國製造」有待提升為「中國創造」的國家戰略需要,也有中國工人對廉價勞動力不滿的現實要求;二、發生在外資企業的中國工人罷工事件,在媒體「幾百人走向操場」、「停工」等曖昧的表述裡,「罷工」這一字眼終於走進公共視野
  • 中國已經跳出廉價勞動力怪圈,越南成為接替人?
    一說到廣泛的勞動力,大家想到的最多的應該就是中國了吧。但是在最近幾年,越南取代了中國,成為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國家之一。走在越南的工業區,你會看到很多的來自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等不同國家的廠房。為什麼以前勞動力大國是中國,現在變成了越南。其實從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來,中國每月人工費已突破400美元,並且是越南的2倍,孟加拉國的4倍。於是很多的國家將目光轉向了這些勞動力成本更加低的國家。
  • 中國廉價勞動力還能支撐傳統製造業多久
    雖然廉價勞動力只是競爭力的一個因素,但確是企業成本構成中很重要的因素。上世紀80年代,為應付國內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日本以電子精密加工為首的IT基礎產業鏈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的中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韓國,後者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最近一次產業大規模遷移始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產業鏈和大量資金奔向同一個目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