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見面打招呼都愛問"吃了嗎",但是有個地方不一樣,人們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有房沒有?月薪多少?"
這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相親角。
最近,上海相親角再一次爆火。
"你老家的五六套房,在上海連個小閣樓都買不到!"一個年收入50萬的小夥子,在上海相親角被大媽們狠狠地"群嘲"了。
小夥子本滿懷期待,以為能夠碰到年齡相當的高知女性,沒成想,公園裡幾乎全是替孩子相親的老父母親們。
而另一位網紅去相親角實驗,寫了一條"不生孩子",則是吸引了好幾位叔叔阿姨過來問情況。
叔叔阿姨們金句頻出,更有叔叔說:
"不生孩子就不用嫁老公啦,找個鴨玩玩算了。"拋開相親角的"鄙視鏈"不談,僅僅是隔著屏幕看視頻,都能感受到父母親們對於孩子的婚姻狀況充滿了滿滿的焦慮。"催婚就像是精神腹瀉,我以為它結束了,一站起來它又來了。""有一些人自己結婚了,就開始催別人結婚,搞得我以為婚姻是什麼傳銷組織,必須要發展下線。"而如今臨近過年,催婚這個話題,又要被廣泛地提起了。
超過70%的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歲至35歲的單身男女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而女性被逼婚率還要比男性高6%。催婚就像一個緊箍咒,父母的埋怨和指責無時無刻不壓迫著年輕人的生活。在中國,大部分未婚男女都逃不掉"三十必婚"的魔咒。在外人眼裡,到了三十歲還不結婚,要不就是你沒有能力要不就是你身體有什麼隱疾,你的父母就會被鄙視,在親朋好友面前抬不起頭來。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們就會給孩子施壓,而每個節假日,正是父母們催婚的最佳時機。
"剩女羞辱"的一粒沙,落在每個女性頭上都是一座山,一萬名女性裡,9999名女性都不得不向婚姻妥協。紀錄片《中國剩女》中,徐敏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聽從母親的安排,和不同的男人吃飯,聊天,只要母親覺得這個男人不行,就必須pass掉。生活中的徐敏們,也是如此,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結婚生子,只知道如果不結婚生子,就會被人指指點點,就會面對父母的職責和埋怨,從而稀裡糊塗地走進婚姻。
更多的年輕人,為了逃避父母們的催婚,採用了很多消極的方法:租男友/女友回家過年,躲著不回家過年等等。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女孩為了逃避春節時父母的逼婚,回家吃了年夜飯就連夜買票走了。或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登上那最高的山峰,去觸摸那皎白的月亮。或許在經歷一次次失敗挫折後,選擇聽從父母的安排,是及時止損的明智,但是這對於曾經滿懷理想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背道而馳的無奈。
![]()
她去年下半年生活一直不太順:千裡奔波N次,也沒能打動苦戀多年的男神;差點被公司裁員成為失業人員。好不容易熬到了春節,熬到零點,她鄭重地許了一個願望——祝願自己新的一年愛情幸福、事業順利,最好彩票能中個特等獎,雖然她從來不買彩票。願許完了,效果非常明顯。春節放假7天,她在家跟媽媽吵架吵了1個星期,從大年三十兒一直吵到正月初六。「這哪裡是過年?分明就是參加了一周的辯論特訓營。」過年吃的餃子什麼餡兒她全忘了,老母親觀點被駁倒時的臉上未擦的淚水倒是一清二楚。她非常不想讓媽媽過年不開心,可是她更不想讓自己後半輩子都不開心。閨蜜在我們眼中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孩,是一枚資深記者,工作努力,薪水在我們同齡人中雖然不是拔尖,但也說的過去。但就是這樣一個努力的女生,因為已經31歲了,就在自己的老母親眼裡變得一文不值,給女兒安排了各種相親對象;有一上來就動手動腳的離異男,也有沉迷工作木訥憨傻的謝頂男,更有精於算計要求閨蜜婚前懷孕的油膩男……
父母們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對於子女的催婚,已經變成了年輕人的噩夢。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像老一輩一樣按部就班的結婚?
大概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BBC曾對中國年輕人的婚戀觀進行過報導,調查顯示對於更多年輕男性來說,
婚姻的成本持續高漲,"結婚男人必須買房買車"的觀念,也讓越來越多的男性對婚姻望而卻步。"結婚,就是辦家族企業,籤結婚證,就是籤一張終生批發的合同,雙方都要拿出自己的資源辦企業。"婚姻不再是有情飲水飽,已經變成了理智冷血的合作關係,而它的維繫,需要雙方都拿出自己的資源和價值。《三十而已》中陳嶼對待婚姻的態度一直被網友們所詬病。鍾曉芹媽媽看重的是陳嶼性格沉穩,又是外地人,結婚後能包容女兒的不成熟,女兒也不必處理談之色變的婆媳關係。但正是這種沉默的性格,婚後反而讓鍾曉芹心涼透頂,陳嶼直言:結婚就是為了找一個避風港,圖個省心。
"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己過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別人無法拿走的東西,這很重要。"![]()
父母們的催婚,其實來自與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他們堅信一個人生活遠不如有人風雨同舟,而這便是他們認為的婚姻的價值。
父母們通常都認為,柴米油鹽才叫生活,愛情並不能當飯吃。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裡南伯格曾在《單身社會》一書中寫到:
「在1950年代,美國人口只有22%的人單身生活。而今天,超過一半的人正處於單身,而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人口佔到了美國戶籍總數的28%,這一比重使之成為美國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佔比重。」他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得出一個結論:
單身社會,正在成為一次空前絕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美籍華人作家陳愉寫過一本書,名叫《30歲前別結婚》。在書中她表示,對我們的母親,還有母親的母親來說,一個有工作、不酗酒、不打老婆的男人,就可以做丈夫了。但對新時代的女性來說,這可遠遠不夠。在「該結婚」的年紀裡,她拼學業、拼事業,為自己贏得更多社會權利。她認為女人吸引男人勝在品質,而非數量,而高品質的男人,不會對一個胸無丘壑的小姑娘真正動心。它能夠使人不斷進步,而非在冗長乏味的餘生中慢慢蒼老。它將成為愛情新的起點,但不是終結。所以,對新時代的女性而言,
「除了捕獲美好的愛情與婚姻,在事業上,我們一樣壯志凌雲。」而是讓大家不要迫於任何壓力 —— 來自父母的、社會的、年齡的壓力而盲目地走入婚姻。正如我們眾所周知的徐靜蕾一樣,她是公認的才女,拍戲,做導演,畫畫,做導演,還會製作首飾和包包,36歲才與導演黃立行相戀。才貌雙全,事業有成,還有一份眾人羨慕的愛情,可是她卻遲遲不走入婚姻。她曾在《朗讀者》中回應董卿的疑問:
「我現在的感情生活都已經圓滿,可以說是100分了,也不會為了結婚就變成120分。「即使到了現在,徐靜蕾也依舊沒有因為婚姻而亂了陣腳。
隨時隨地有著保障自己的能力,能夠給予自己最大的成全。做好這一點,是否走入婚姻,我相信都會更好地成就你。
作者:磊磊,本文來源於LADYLOOK(ID:ladylook6),LADYLOOK-讓女性更有力量,讓生活更加時尚。可讀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