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於核心素養理念的學生互生發展評價聚焦人的成長價值,能夠實現「發展評測反饋、主體生長路徑、教育結構優化與文化更新機制」等功能,可以凸顯評價「導向、反饋、激勵、改進、自省與預見」等價值。實現了互聯生成與互惠生長的互生發展評價包括「評價指標、評價項目、評價主體與評價工具」四大核心結構,以及「評價導引、過程評測、反饋總結」三個核心環節。教師在實施互生發展評價時,要注意「科學與倫理、量性與質性、統一與個性」的平衡。
作者介紹
李方紅 / 重慶市巴蜀小學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董 順 / 重慶市巴蜀小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王朕照 / 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天台小學校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評價從內容上,不僅關注認知,還必須走向全人;從範疇上,不僅評學生,還應評價整個教育結構體系;從方式上必須從單一走向多元。[1]學生評價是集發展評測反饋、主體生長路徑、教育結構優化、文化更新機制四大功能於一體的系統教育過程。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學生評價實際上構建了一種評價生態,即內容上,教育結構整體關照;功能上,尋求多重功能的兼舉;價值上,釋放評價多元價值;方法上,尋求最優匹配;最終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素養提升、人生優化。這樣的一種生態集中體現為「互相聯動、互相生成、互相惠及、互相發展」,這就是一種「互聯生成,互惠生長」的「互生發展評價」範式。
一、互生發展評價的內涵與特點
互生發展評價是核心素養視野下的一種新型學生評價範式,它將學生評價看作是尋找學生更好發展與人生優化的關聯因素,通過教育內部結構的整體性評估,通過評價多重功能的釋放,通過評價多元價值的交互融合,通過評價目標與方法的互聯優化與匹配,最終促進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相關他者的共同發展,促進教育內部多重結構、多層級的優化發展。互生發展評價本質上是通過結構間、元素間的相互聯繫與時空的相互生成,來找尋主體發展的關聯規律與因素,進而促進人生優化的過程的,其結構見圖1。[2]
圖 1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互生發展評價結構圖
互生發展評價是一種生態性的、系統性的、開放性的、個性化的、發展性的評價範式。相比於傳統的單一評價定位,它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互生發展評價關注包括學生、教師、班級、學校以及教育內部各個結構多層級的關聯與生成,能夠實現學生的發展反饋、主體生長、教育結構優化以及文化更新,它將評價的關聯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2)互生發展評價的對象覆蓋面廣,能夠實現點到面的擴展。它將學生評價視為評價的主線,同時關注關聯性的課程、教學、教師、環境等因素的評價。
(3)互生發展評價價值能做到多元釋放、迴環釋放。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認為評價是一個終結環節,主要用於反饋評定。過程性評價則關注評價的全過程和多環節,更多地強調評價的督促與改進功能。互生發展評價實現了迴環設計,將評價放在行為之前、之中、之後,可以實現並釋放導向、反饋、激勵、改進、自省與預見六大教育價值。
(4)互生發展評價的方式因環境而變、因目標而變。互生發展評價能很好地評定發展結果,更好地尋找關聯因子,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針對性強的評價方案,做到真正的個性化發展評價。互生發展評價可以尋求評價指標、客體(主要指學生)與評價方法的最優匹配,將多元化的方式吸納引入。如評價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可吸納真實性表現性評價方式,這能幫助學生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參與社會實踐,從而更好地考查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發展情況。
(5)互生發展評價的結果注重多重應用與多體惠及。互生發展評價不僅用於成績判定,還用於決策、預見。評價沒有終點,評價永遠在人成長的過程中。評價不僅服務學生發展,還可通過最後的結果分析來服務教師成長。
(6)互生發展評價關注評價倫理,注重多樣性反饋。互惠生長聚焦生長,生長必然牽涉倫理。過多的目標引導與過繁的評價反而限制與束縛學生的發展自主性與連續性,一些對學生發展有負性價值的真實反饋也要謹慎使用。在評價的過程中,為了減少互生發展評價幹擾,一方面,教師需要精簡評價活動項目,另一方面,有些項目可以採取隱匿評錄或「無為」反饋,有些甚至可以不做記錄。在反饋上,不同指標評價結果反饋應遵從教育發展人的倫理原則,若將一些負面的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給他們貼上負性標籤,易形成消極暗示。
(7)互生發展評價過程是一個逐步從外在評價到自評自省的自主過程。它鼓勵師生把評價視為一種自省的方式,強調他們將自省反思作為一種成長方式,並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
總之,互生發展評價旨在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促進評價自身與關聯性的課程教學共同進化。本文以小學一年級下冊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為例,具體闡釋互生發展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具體見圖2。
圖 2 一年級下冊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設計與實施流程圖
二、互生發展評價的設計
互生發展評價的設計包括評價指標的確立、評價項目的選擇、評價主體的鑑別、評價工具的使用等。
(一)指標:發展性評價指標的確定
互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結合了核心素養、學科課程標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習機制、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尋求、未來生活必備知識能力等六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針對學科核心素養制定出一級、二級與三級指標體系。與此同時,指標體系的選擇還關注了學生自我優化的發展要求以及個性特徵,可以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充分、和諧與個性化發展。互生發展評價的一級指標包括「情感態度、習慣規範、思維方法、知識能力、實踐創新」五大維度。其中,情感態度是學科發展與人成長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學習的啟動與維持系統;思維方法是數學學習的引擎;知識能力是對數學核心素養的高度概括,包括運算能力、直觀想像、數據分析、數學抽象、邏輯推理與數學建模六個方面;實踐創新是數學的應用、創造與發展。習慣規範、思維方法是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對應自主發展素養,知識能力對應文化基礎,實踐創新對應社會參與。與此同時,「情感、習慣、方法、認知能力」構成了認知與非認知兩大學習核心結構。具體來說,每一模塊內容具體細化素養如下。
1、情感態度
(1)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聯繫;(2)初步形成樂於探究、勤於思考、嚴謹求證、精益求精、愛實踐的學習精神;(3)喜歡學校、教師、學習,充滿信心;(4)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富有探究欲;(5)認真聽課、保質作業、主動積極參與各類活動。
2、習慣規範
(1)初步養成良好的預習、聽課、練習、複習、改錯、作業、總結、應用、創新、展示習慣;(2)養成良好的計算、表達、操作、書寫與應用的好習慣;(3)形成基本的數學表達規範。
3、思維方法
(1)初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2)理解加減計算原理,掌握加減計算方法;(3)感受數學發展的規律,學會分類整理以及抽象、推理、建模等方法;(4)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思路。
4、知識能力
(1)認識100以內的數;(2)熟練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數;(3)認識常見平面圖形;(4)初步了解分類方法,能進行簡單的分類與整理;(5)認識人民幣、愛護人民幣;(6)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初步形成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5、實踐創新
(1)積極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利用所學提出,分析與解決一些實際問題;(2)能初步利用所學知識創作一些作品;(3)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形成合作互助意識與能力。
(二)項目:交叉對應式評價項目的設計
評價項目是採取哪些活動、載體、內容來評價對應指標達成的綜合評價載體。評價項目的選擇是評價藝術性與科學性的集中體現。評價設計有時候不可能達到核心素養與評價項目的完美一致,為此,研究者需要精選主題項目,力求項目與指標的最優匹配。
在項目選擇上,教師可採取點點對應、以點帶面、以面饋點、點點交叉等形式。點點對應就是一項目對應一指標;以點帶面是一項目對應多指標;以面饋點是多項目對應一指標;點點交叉是項目與指標之間交叉對應。與此同時,項目的設計還應對應於課程的開展,做到有課程、有教學,就有評價。評價項目還應關照學習規律,服務學生學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採取點點對應與以點帶面兩種形式設計學生評價項目。基於評價的顯性與隱性屬性,為了發揮評價的六大價值,互生發展評價還將學生評價按表露與否分成了緘默隱性、及時顯性與延時顯性(表1中簡稱隱性、及顯與延顯)三種。緘默隱性是及時性的、隨散式的評價,課中教師的點評反饋對學生起著引導與激勵的價值,可不做記錄。及時顯性就是評價項目中及時性的評價記錄。延時顯性則是評價結束後的一種分析總結,屬於諮詢性、發展性、預見性評價。根據是否做量性、質性記錄,評價結果記錄載體可分成「分析單、記錄單與報告單」。分析單作為教師教學決策使用;記錄單用於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記錄,學生可見;報告單則用於匯總展示。一年級下冊數學學習評價項目整體設計見表1。
表 1 一年級下冊學生數學學習互生發展評價設計
(三)主體:多元主體,漸進自評
由表1可看出,不同的評價項目會有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主體應該依據特定項目與評價工具進行選擇。一般來說,積極吸納外部第三方機構與他者如家長等參與一些項目的評價是有助於提升評價的效度與信度的。當然,學生互生發展評價關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的重要作用,希望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與自我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在對應項目的記錄單上,填寫者應遵循誰評誰填的原則。將所有記錄單編印成冊,就形成了一本學生學習記錄冊。表1中的分析單、記錄單與報告單三類評價表單編印在一起,組成記錄冊中評價板塊的主要內容。如每日學況登記表,學生首先需要自己對當天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然後在家長的引領下填寫。如每日輪值說書,學生一般在一學期會被抽號輪值兩次,登記兩次,但評分時選擇最好的一次記錄。這個評價項目則是根據微信群裡前一個說書同學的評價由學生自己來填。總之,記錄冊均由學生保管,如遇到學生之外的他者填寫時,學生統一交給他者填寫後,自己再保存填寫。最後匯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
(四)工具:成冊使用,兩冊互生
評價工具是為了實現評價目標,基於評價項目設計的一系列評價方式、手段與載體。評價工具與評價項目多一一對應,教師一般是基於評價項目來設計評價工具的。評價工具是測評者設計並綜合考量評價操作的系統結構,包括評價的目標、形式(點點對應還是以點帶面)、內容、時段(前中後,一次兩次等)、主體、載體(紙質還是電子)、技術(智能還是人工)、平臺(現實還是網絡)、反饋(統一還是個性,分數還是等級,單塊還是綜合)、結果應用等。為了讓評價項目對應的工具系統地呈現,將評價納入學生學習整體結構中,令學生及時獲得評價反饋,研究者設計了學習記錄冊與教師記錄冊。
學習記錄冊將評價報告單作為學習驅動與導向,它包括七個板塊:評價導引(評價框架)、學習規約(班級師生共定的學習要求)、我的計劃、學習歷程(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繪製欄、題型分析欄、錯題登記欄等)、我的問題、評價記錄(表1中所有項目對應的評價工具匯集)、我的總結(學習經驗積累)。學習記錄冊的七大板塊實際上將學生學習和評價各環節進行了迴環設計,實現了互聯生成。即學習上,形成由規劃、展開記錄、經驗總結、問題改正、評價反饋再產生新的規劃的迴環鏈;評價上,經過整體框架、評價過程記錄、評價總結反饋等環節,形成新框架規劃的迴環鏈。這樣的迴環設計實際上就是互聯生成,可以實現優化匹配,也實現了互生發展評價的「互聯生成、互惠生長」。
學生記錄冊主要用於個體記錄與反饋,教師記錄冊則著眼於全班學生總體素養發展情況的評價與記錄。教師記錄冊與學生記錄冊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區別與聯繫:一是教師記錄冊更為全面與系統,在學生記錄冊基礎上加入了評價理念,用於教師關照與導引評價行為;二是教師記錄冊主要是基於學生記錄冊個體評價表格的班級總評價表,每個項目其實就是個體學生評價的匯總記錄與反饋;三是教師記錄冊採取了成人話語體系進行編排;四是教師記錄冊還設計了幾個單列的Excel附件,用於智能統計,如學生單元綜合測驗,對班級總體情況可藉助Excel表格清晰地展示出來。
學生記錄冊主要是手寫,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學生眼睛,呵護其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激勵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記錄冊有效地將人工與智能評價結合起來。總之,教師記錄冊適用於教師對整個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以及班級學生總體情況的評價與反饋。學生與教師評價記錄冊具體樣例見表2與表3。
表 2 每日學況登記(學生自評)
表 3 總結預見分析表——期末總評報告單(學生+教師)
三、互生發展評價的實施
有了學生記錄冊與教師教學記錄冊,後續的實施包含發起、展開、反饋與總結四個步驟。
(一)學期開始:評價導引
在每學期的暑寒假,教師首先要對教學記錄冊進行系統分析,包括課程、教學、環境、自身發展、學生學習、評價的設計等方面;然後開展基於過程評價之後的總結及評價之評價的元評總結;最後著手調整與修改學生記錄冊、教師教學記錄冊。
在開學後,教師還要詳細地將修改好的學生、教學記錄冊介紹給學生,徵求學生意見,考慮學生需求,結合學生興趣,遵循身心規律再進行修改。這個過程主要是驅動學生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的期待與興趣。
修改之後,教師可以簡單地舉行一個記錄冊的「發布會」,組織學生學習填寫記錄冊。會上,學生可以談一談記錄冊的價值、使用、反饋與總結。發布會現場家長也可以參與,教師針對家長與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應及時總結與反饋。教學記錄冊中包含著本學期教與學的計劃,學生也會填上自己的規劃。
(二)學習過程:過程評測
「發布會」後,師生就可以使用記錄冊開始評價了。評價牽涉到誰來評、怎麼評、怎麼記錄、怎樣反饋等事項。
學生每天必須帶著學生記錄冊以及學習材料,根據記錄冊上某一個項目的設計,及時將評價結果填寫在記錄冊上。全體學生填寫後,教師也要及時登記集體對應項目的情況。
根據記錄冊上的指標,教師首先可以採取結構+靈活兩原則、量性+質性兩描述、統一+個性兩把握來展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測評者可隨時調整與發展指標,也可補充與完善指標。量性評價多為記錄分數,質性評價則是指基於分數但又不拘泥於分數的描述分析。每一個評價項目都會涉及質性描述,包括優點、問題與建議等欄目,以激勵、完整反饋學生學況。「統一與個性」是指記錄冊上每個項目的評價即有統一的項目與指標,還要考慮個性,適當降低或提升指標與標準。之後,教師需要參照記錄冊,根據項目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及時、客觀、公正、真實地施行評價。
以每日輪值說書為例,
第一步,教師開學時安排好學生輪值順序。
第二步,學生根據順序,將自己「說書」的視頻課後錄好傳到微信群裡,前一位同學按照記錄冊中評價框架對應指標對後一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並在微信群寫出分數與評語,教師最後對學生的「說書」與「評書」進行簡短點評。「評書」同學的評價主要是反饋與自省;教師點評主要作用在於反饋、激勵、改進與預見。在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有可能發現評價指標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從而及時修改。比如,評價指標最初的內容是「結構完整、數理清晰、條理清楚、按時上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去除了相關性不大的指標,聚焦數學思維方法的核心指標,最後完善為「條理清晰、數理透徹、方法適切、內容科學、表達清楚」五大指標。
第三步是反饋總結。其他學生觀看輪值「說書」,「說書」同學通過「評書」同學與教師的評價,及時在記錄冊上登記分數、關鍵評語以及改進建議,記錄兩次以後,選擇最好的一次作為期末評價報告單評價數據。期末時,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記錄冊上的評價記錄,整合分析學生思維發展情況,為下學期教學改革收集關聯正性因素,制定適切的教學計劃。學生也可藉此制定學習計劃、調試學習策略、優化學習習慣。最後的報告單即分項反饋總結,它整體按照每個指標的賦權算出總體評價結果與發展建議,進而服務學生的人生優化。
(三)學期結束:總結預見
匯總與分析的過程依賴教師、家長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期結束後的總結評價可參考表3的記錄樣本,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展開全面評價,將評價結果多重應用。這些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學生未來發展的諮詢與預見,作為教育改革的決策諮詢。
相比於傳統的評價樣態,互生發展評價實際上釋放了評價的文化內涵和多重價值,是一種大教育觀下的大評價觀。互生發展評價本質上將評價作為教育的一個環節、一個結構,將評價視為尋找更好成長的關聯因子與提供學生生長內力的過程。互生發展評價在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要實現評價項目與評價指標的最優匹配,科學與系統地使用認知測評、心理量表、測驗測試、行為分析、作品分析、調查訪談、檔案評價、表現評價等方法,讓評價結果的多重應用惠及多主體、多層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寶仙.核心素養評價:國際經驗與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7(2):48-55.[2]李方紅,董順.核心素養評價的路徑探析:學生評價與成長記錄冊的設計與使用[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7(5):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