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十四橋LL
作為九零後的農村孩子,我基本是在父母「放養式」的教導下長大的,自然也就沒從父母那裡學到多少東西。
再往上幾代人,教育條件就更不好了,很多人只讀了小學、初中,甚至連書都沒念過。在田裡長大,外出打工,結婚生子。
老一輩的教育觀跟現在有一些出入,他們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現在觀念開始轉變過來,卻顯得有些「慌亂」了。
有個堂妹,從小就在親戚家長大。那個時候的事情很難說得清,大概是叔叔無法負擔,所以將堂妹送到親戚家養活,直到四年級才回來。
四年級,八九歲的年紀,其實已經錯過孩子教育的黃金時間,對她三觀的引導、性格的塑造,變得更加艱難了。
幾年相處下來,父女倆隔閡很深,同住一個屋簷下,平日裡卻沒見怎麼說過幾句話。
前段時間,念初三的堂妹不打算繼續讀書了,想要學習舞蹈。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初中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就去讀職校、技校,或者直接出來社會上打工。
一方面,是他們的成績考不上高中,也不想讀高中;另一方面,是家裡不支持他們讀高中,認為學一門技術或者早早出來賺錢更划算。
堂妹算是前者,考不上高中,所以想學習舞蹈。但叔叔不答應,也拒絕繳納學費,於是倆人的矛盾更深。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關係匪淺的旁觀者,總結了一下他們父女的關係為什麼會走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原因。
因為從小不在自己的身邊,叔叔和嬸嬸對堂妹自然不像其他孩子那樣上心,無形中形成了一道淺淺的隔閡。
當然,也沒有像影視劇表現的那樣,對堂妹刻薄,這不至於。
只是在態度上,對待幾個孩子有細微的差異。
這點在很多家庭都會如此,一般也不會出大問題。
但堂妹算是「外來者」,這種細微的差異在她眼裡會被無限放大。
於是,隔閡日久彌深。
一旦家裡丟了什麼東西,堂妹成了第一個的懷疑對象。不僅是懷疑,有時甚至直接就認定是她做的。
為了讓堂妹主動承認錯誤,叔叔動輒打罵,頗有「屈打成招」的意味。
一兩次下來,偏見就形成了。在叔叔眼裡,堂妹是不聽話的孩子,也是「壞孩子」。
為人父母的是孩子的燈塔,需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航行。
不是說叔叔不會教育,而是缺少對堂妹正確的引導。
祖輩們有著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足以讓孩子健康地長大成人。
而叔叔這一輩,正好趕上城市化的進程。環境的快速變化,使得叔叔的三觀切切實實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想要趕上時代的步伐,卻也受到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響。時代變化太快,導致心裡產生了一種無所適從感。
這種感覺,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是遵循老一輩的教育方式,還是採用新時代的教育方法呢?
在矛盾的兩難抉擇下,教育方法自然不會好到哪兒去。再加上堂妹的特殊性,家庭教育就更無從談起了。
八九歲的年紀,猝然換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
這對於堂妹來說是一次考驗,她要想辦法融入這個「新家庭」。
從結果來看,顯然是失敗的。其中原因自然是缺少來自新環境對她的關懷。
在前期沒有很好的融入新環境的話,隨著隔閡的越來越大,想要融入就越來越難。
現在叔叔的家庭在堂妹眼裡,其實跟「別人的家庭」沒多大區別了,她沒什麼歸屬感。
在沒有歸屬感的情況下,叛逆心理會被放大。
於是堂妹不聽教,且經常不回家睡覺,在同學家過夜。
她這種行為,直接導致叔叔對她的意見更深、更大,更加是一個「壞孩子」了。
對孩子的教育上,不少父母更加注重學習成績,而非對孩子三觀的引導和性格的塑造,簡單來說就是教做人。
只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教育方式其實是落了下乘的。
就我看來,好的教育方式首先是以人為本,即要慢慢塑造孩子正確的三觀,並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塑造好的性格。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味地跟孩子講大道理,那樣太空太泛,沒什麼實際作用。
從生活的小事情做起就行,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孩子跌倒了大哭,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將孩子扶起來了事,而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②家裡來人了,讓孩子叫人,而不是任由性格靦腆的孩子躲在房間;
③教導孩子不要隨便在外過夜、在外面吃飯,即使跟再好的同學也不行。起碼要先跟父母打招呼,徵得同意之後才好。
……
對孩子的教育,藏在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的,作為父母應該言傳身教,做一個好的榜樣。
同時在孩子犯錯時,不要一味地打罵,多一點寬容和耐心比什麼都重要。
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緒,才能採取下一個方案,才能正確的跟孩子相處。
孩子是父母的寶,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別讓這種關係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