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每天上課前要向老師鞠躬行禮,彎腰90度,停10秒以上,老師回禮彎腰不得小於45度。
(紅圈裡那同學,你這個明顯不到90度啊)
早操後全體師生在操場上要互行五次鞠躬禮。
(這個好,治腰疼。)
學生每周家庭作業,回家必須向父母長輩鞠躬說聲「您辛苦了」,要為老人洗腳一次,不得少於3分鐘,每位同學完成作業要拍照上傳班主任家長微信群。
新聞說得不太詳細,不知道這個洗腳一次,是父母都洗才算數,還是隨便逮著哪個洗哪個都成?
一感恩就洗腳,對中國的校長來說,這個「洗腳」真稱得上是傳播傳統文化、宏揚孝道的一大殺招。可問題是現在大家都是衝涼洗澡時就把腳給洗了,還有多少人坐沙發上專門洗腳?難不成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洗完澡還得加洗一次腳?
河北省邯鄲尚書中學這個校規最近挺熱鬧,每個人的閱歷和觀念不同,這個洗腳到底是「形式主義」還是「至尊禮儀」,爭得已經夠熱鬧了。這兒說兩個其他的事。
其一,該校副校長安彬稱,「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學校推行禮儀校規,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想提醒一下,認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先醒醒。這從來就不是咱們所獨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全人類共有的最基本的情感,只是根據不同情況,各國各地的方式不同而已。你說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視打爹罵娘為美德,為傳統?
所以,學校作為育人之地,別再動不動把「洗腳」列為「傳統文化」了,「洗腳屋」夠多了。
其二,安校長稱,「考慮到農村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對禮儀懂得不多,學校決定通過校規的方式,在學生中培養禮儀的觀念」。
這更是胡扯了!城市的孩子是見多識廣些,但絕非更懂「禮儀」。
「禮儀」也絕非簡單的鞠個躬行個禮,而是人行為的總和,磕頭蟲不是最有禮貌的。尚書中學這個禮儀校規有一條就是「多幫家長做家務」,這個大多數農村孩子做的事比城市的孩子要多。
還有「尤其是獨生子女對禮儀懂得不多」,現在上初中的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不存在「尤其」。
一個學校的校長有這樣的認識,出來這樣的校規,也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知書懂禮」是從心裡出來的,而不是硬性規定出來的。人當然需要一些儀式感,需要規範行為,但不是這樣「碼」出來的。
北青報有篇叫好的文章,咱們來看看。
可以明確的答覆——是!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一串煸情之後,特孝順的提問——「發自真心地對生我養我的父母鞠個躬,有啥問題」?
沒問題,可你從哪兒看出來是「發自真心」?家本是最自由最舒服的地方,你把它弄得你鞠躬我還禮的,這還是個家嗎?
為了強化某個東西,不顧其他,這不是教育。這樣的「教育」帶來的不是人性的光輝,而正好相反。
……
這位作者說只洗一次、或者當眾洗那是「作秀」,可尚書中學要學生關上門在家洗,而且每周都洗一次啊,所以不是「形式」。
有些人可能意識不到,一些事主觀上不是,客觀上是。有些事情,你一天洗八次那也是「形式」啊。
「長輩們的粗糙肌膚可以讓孩子真切感受歲月的滄桑和艱辛。」
這個說得更嚇人!好好一孩子,無憂無慮的歲月,無憂無慮的成長不好嗎?你非得把他弄去感受「滄桑和艱辛」?這玩意誰願意誰整去,我們孩子不需要。
還有,有的父母他細皮嫩肉的「不懂事」啊,肌膚不粗糙,你讓孩子們可咋感受啊!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