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令人難忘的「土豆精神」》
【親歷者說】《令人難忘的「土豆精神」》
08:35來自中國科協
【旁白】:
為了規劃好呂梁市土豆產業發展路徑,學習借鑑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2007年12月,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扶貧團與呂梁市扶貧局組成考察團,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考察土豆產業發展情況,楊彩虹也是隨行人員之一。我們繼續聽楊彩虹講述有關土豆和土豆人的故事。
【講述者】:
為什麼選擇去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進行考察?原因很簡單。甘肅省定西市與山西省呂梁市都是國家級貧困地區,氣候乾旱,地理環境相似,都具有種植土豆的適宜條件。定西以土豆產業為抓手,以促進農民增收為落腳點,不斷提升土豆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土豆生產、營銷和加工基地,產品遠銷東南亞。
定西市種植土豆的歷史悠久,培育的「渭薯」系列和「隴薯」系列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定西土豆產業鏈比較齊全,從育種、種植、交易、加工、運輸等形成了「一條龍」。考察組一行先後參觀了定西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定西馬鈴薯經銷協會、馬鈴薯交易市場、甘肅超興澱粉製品有限公司和定西薯峰澱粉公司,還召開了「呂梁——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座談會」。
定西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周愛蘭,是一名農業科研人員。2001年她辭掉工作,和愛人一起創辦企業,專業從事專用型馬鈴薯品種選育、脫毒種苗組織培養、種薯規模化生產及產業化開發。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成了當時定西市最大的種業公司。公司的基地每年安置下崗職工和農民工300人,年培訓農民3600人次以上,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先進科普惠農示範基地」。
【旁白】:
定西從2000年起推動土豆產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一些情況和問題,比如土豆每年集中上市季節,外地客商和當地商販聯合壓級壓價,價格曾一度跌至0.12元/斤,大大挫傷了農民種植土豆積極性。為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2003年,定西市成立了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截至2007年底,協會下設23個分會,覆蓋農戶7.8萬多人。
【講述者】:
在甘肅定西的考察,每到一個單位,每聽一位同志介紹情況,都是一次洗禮、一個震撼。真的沒想到,小小的土豆,竟然有這麼高的技術含量,有這麼大的市場,有這麼全的產業鏈條。
考察期間,我聽到不同層面的人不約而同提到一個名字: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的屈冬玉。他們都在用不同方式表達對他的感謝。當地人並不知道,屈冬玉副院長是中國科協全委、中國科協常委會青年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是我所熟悉的專家。我原來認識的那個略帶湖南口音、語氣較快、詼諧幽默、自稱都市農夫的屈冬玉,在甘肅人口中,是懂農民、懂農業的貼心人、大專家。當時,我感觸很深,當即給屈院長發了一段簡訊,向他匯報定西之行、定西土豆產業情況,以及思想上的觸動。屈院長回簡訊說,「很高興我能有這樣的經歷,能夠深入基層去看看。定西人民吃苦耐勞,在那麼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想法設法把土豆產業做大,成為定西的一張名片,確實是含進一粒沙子、吐出一顆黃金。」
甘肅定西人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圍繞一個小小土豆做了一篇大文章,用土豆打造出產業鏈條,為生態環境較惡劣、生活條件較艱苦的當地人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銳氣不可擋」。定西人正是用了十年光陰,磨出一把用土豆鑄成的黃金劍。
【旁白】:
這次定西考察成果頗豐,基於此,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扶貧團和呂梁市扶貧局向呂梁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土豆產業的建議。2008年,呂梁市委印發一號文件中就提出要發揮科技扶貧優勢,建設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將其作為呂梁市扶貧工作的重點任務。
【講述者】:
一年的呂梁扶貧工作很快就結束了。這一年給我留下很多美好回憶,也有許多思考,讓我脫離了一些學生氣,更加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以人民更好發展為本的初心與使命。
我感到,人是要有點土豆精神。第一,要做好一個土豆。不管身處何方,如意或者失意,順利或者挫折,要盡土豆的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所能努力生長,為社會提供好的營養。第二,要不甘於只做土豆。土豆是一個產業,是一個大鏈條。有育種選種培育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小小土豆不斷增值,繼而造福一方。
從呂梁回來很多年之後,家中喜添新成員。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我愛人說孩子五行缺土,需要起個和「土」有關的名字,遂笑道:「就叫『小土豆』,小小土豆,深扎泥土,會長成一片鬱蔥興旺的大產業!」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山西這片土地是我深愛的,長久以來也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恰好中國科協在呂梁扶貧,作為山西人去呂梁工作既是回家,也是為家鄉盡力。回想這一年,自己為家鄉盡了些綿薄之力,實際上,家鄉人民樸實、耐勞、堅韌、樂觀和不信天命的精神教會我的反倒更多。
【講述者】:楊彩虹 中國科協機關幹部 中國科協第十三屆扶貧團成員
【旁白】:張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