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點讚曲阜等地保糧食安全:強產業穩鏈條,優質產品供得上

2020-12-22 人民網

民以食為天,能源是工業的糧食。保糧食能源安全,就能保障經濟發展的安全線,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能源安全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真抓實幹保糧食。今年以來,一系列超常規措施密集出臺,疫情防控不誤農業生產。糧食生產穩字當頭,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早稻生產也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總產量達2729萬噸,比2019年增加102.8萬噸。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齊心協力保能源。各地各部門立足實際,細化煤電油氣保供措施,分類施策、壓實責任,統籌多種能源聯調聯動,有力保障重點地區、重點場所能源需求,確保能源供需銜接有序。發電和電網企業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生產生活用電安全穩定供應,前三季度發電量同比增長0.9%。

黑龍江:穩政策、強基礎,糧倉豐收有底氣

褚麗娟是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的農民,這些年,她帶領村民成立了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在田間地頭琢磨種地的門道:「咱農民把地種好了,國家的大糧倉才牢靠。」

「之前本來擔心受疫情影響趕不上農時,沒想到各項服務更妥帖了。」褚麗娟說,從備耕開始,種什麼品種、施啥有機肥,有微信群答疑,和專家線上互動,一點沒耽擱。「大棚育秧的時候經常颳大風又降溫,專家支招讓加固大棚、用熱風爐增溫,辦法可實用了。」

科技種田,「雲培訓」成了亮點。寧安市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大力開展網上培訓,每天晚上,不少農民準時拿起手機,通過直播聽專家授課。

綠色種田,讓綠色發展理念紮根群眾心中。農業部門組織多批次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指導綠色生產。「現在明顯能感到黑土變疏鬆了,更有勁兒了!」褚麗娟說,這幾年保護黑土地,增施有機肥,效果真不錯,黑土耕層正在變厚。「地力提高了,咱種出的水稻質量才更有保障。」

「我們村是響水大米重要產區,過去村民不知道咋種好。現在專家指導,補貼給力,操心少、風險小,村民種糧積極性更高了。」褚麗娟快人快語,這幾年水稻產量穩,大傢伙兒種地精神頭十足。「前年合作社開始種有機稻,雖說投入大,可回報也多,有機稻每畝能多收700元,鴨稻共作每畝至少多收1000元。」

農民願種田,糧足天下安。「今年黑龍江省糧食播種面積2.155億畝,同比增加近50萬畝;糧食總產預計達1550億斤,增產3%以上;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達到850萬畝,比上年至少增長30%。」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表示,「我們用實際行動維護糧食安全,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山東:強產業、穩鏈條,優質產品供得上

山東曲阜市陵城惠農優質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超過40家,麥地從當初的50畝已經發展到8000多畝,今年麥收收購糧食700多萬斤。「生產鏈條上每個環節都關係著糧食安全,我們合作社上連農戶,下連加工企業,作用大著呢。」合作社負責人於新立說。

規模化種植,離不開機械化耕種。在合作社為農服務中心,聯合收割機、無人機等機械設備一溜排開。「我們整合農機約500臺,種地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於新立說,「以前打藥背著噴壺,一畦畦打,現在遙控著飛機在天上飛,一片片灑。不僅省力氣,效果還更好。」

機械化種植,離不開高素質農民。於新立說,為了提高農民種田技能,合作社每年聘請專家,對社員進行兩次專題技術培訓。

高素質農民,做好標準化種植。「我們種的是小麥良種和高品質大田小麥,對種植標準要求高。播種方式、數量都有要求,小麥良種還得人工去雜保證純度。」於新立說,「嚴格標準種出來的小麥,良種公司、麵粉企業都願意要。」

在曲阜市瑞福源面業有限公司麵條加工車間裡,工人們正在自動制麵條機上收攬散裝面入袋。「我們和惠農優質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籤了協議,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1元以上的價格,收購了他們200多萬斤優質小麥,僅此一項,農戶每畝地能增收10%。」公司總經理李福磊說,「麥種品質更好,適合生產壓麵條、包餃子的專用麵粉。糧食安全不光要數量夠,我們企業還要再加上一道品質安全鎖。」

山西:穩生產、保供應,關鍵時刻靠得住

「頭燈、安全帽、自救器、證件,佩戴齊全……」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杜兒坪礦,工人們在索道大廳前排成一隊,進行入井前的安全確認。

煤炭需求大,為了保障出煤量,杜兒坪礦的工人跨兩個工作面開採。杜兒坪礦綜採二隊黨支部書記李通說:「關鍵時期煤要供上,我們更得頂得上。」

「綜採二隊一個隊產量23萬噸,創造了礦上單個隊組產量最高紀錄。在運力最緊張的時候,原煤外運每天也能達到9000噸以上。」杜兒坪礦調度室主任王濤說。

關鍵時刻頂得上,源自於不斷的創新。引進新工藝新技術,實施煤炭清潔高效開採,杜兒坪這個64年的老礦區蹚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爺爺用大鐵鍬挖煤,父親那一輩是半機械化,這幾年開始建設無人值守智能礦山。」杜兒坪礦技能大師工作室主任、掘進一隊副隊長董林一家三代都是礦工,見證了煤炭開採的巨大變化。「現在我們礦是礦山出煤不見煤,原煤出坑進筒倉;矸石上山不見石,矸石山上披綠裝,煤礦四周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山西是能源供應大省,省能源局數據顯示:2019年山西煤層氣地面開發和利用量穩步增長,煤層氣產量71.4億立方米,增長26.4%;利用量66.1億立方米,增長29.6%。現今,作為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山西堅持走煤炭「減優綠」之路,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開發新能源,繼續為國家能源安全做貢獻。

(本報記者朱雋、丁怡婷、吳奇強、方圓、潘俊強、付明麗)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兩度聚焦!看慈谿如何抓「六保」促「六穩」
    慈谿的做法兩度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頭版。   強產業 拓渠道 優服務   抓實抓好「菜籃子」「米袋子」   抓產業、拓渠道、優服務,今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目標,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農產品穩產保供,保障了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讓老百姓「菜籃子」豐富、「米袋子」充足。
  • 發揮農擔作用 力保糧食安全
    6月7日,2020年全省夏糧收購推進會暨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政銀擔戰略合作啟動儀式在宿州舉行。會議強調,要深刻認識保障糧食安全戰略意義,創新政銀擔合作模式,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加大金融服務力度,更好應對疫情發展對糧油產業鏈造成的衝擊和風險,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關注南潯!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關注南潯!》頭版關注南潯!沈晨虹想到了一個辦法:網上談、雲上籤。招商方式一改,果然見效。「最多的一次,有六七個客戶在網上一起談。」沈晨虹說。通過網上談、雲上籤,一批重點產業項目順利在莫幹山高新區落地。為了進一步吸引投資,莫幹山高新區還發布了「科技創新應用重點任務招賢榜」,設1000萬元總獎金。國內外百餘家企業報名,科技創新項目共計200多個。
  • 優質糧食工程:為糧食質量安全護航
    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優質糧食工程」2017年啟動實施以來,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投入獎勵資金197億元,調動各級財政和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撬動社會資本450多億元參與實施,推動糧食產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糧食產業產能結構不合理、優質產品供應不夠、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 積極應對疫情影響 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圖為2020年4月20日,江蘇省無錫市國家糧食儲備庫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常規倉情、糧情檢查,保障儲備糧的內在品質和新鮮度。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供圖聚焦「關鍵點」,穩定預期,強化服務。這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的保供穩價政策舉措是科學有效的,關於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是我國制度優勢在糧食安全領域的生動體現。
  • ...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署名文章: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
    今天《人民日報》第九版理論版刊登了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署名文章介紹常德"六穩" "六保"工作經驗圖為《人民日報全文如下:保持定力 激發活力 增強動力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周德睿當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
  • 梁平大力實施糧豬菜穩產保供工程
    26日,為有力推動鄉村振興,梁平正大力實施糧豬菜穩產保供工程,全力守好居民「菜籃子」。完工後將對當地糧食生產提供有力保證梁平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穩定糧食供應,梁平累計建成60萬畝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示範片建設面積達2.4萬畝。今年力爭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97萬畝左右,口糧面積穩定在54萬畝以上,發展特色糧食產業生產總面積5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35萬噸以上,特色糧油產量將達到18萬噸。
  • 許昌:探索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市級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承擔優質...
    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全市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95%以上,主食產業化率提高到65%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7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個以上。延伸小麥加工鏈,支持小麥、麵粉及主食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優質小麥基地、中央廚房、品牌快餐連鎖等上下遊產業,提升面制主食化產業發展水平;延伸玉米加工鏈,支持家庭用玉米糝、家庭用玉米粉、榨油用玉米胚芽及飼料用玉米麩皮等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提升玉米深加工水平;延伸穀物雜糧、薯類加工鏈,支持即食衝泡雜糧粉、代餐粉等營養保健食品及粉條、方便鮮粉等產品的生產,提升各類穀物雜糧的綜合生產水平;延伸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鏈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點讚廣東
    6月9日,《人民日報》推出「在危機中育新機 於變局中開新局」專欄,首期聚焦保就業,並在頭版頭條位置點讚廣東「撐企業、渡難關,手中飯碗穩下來」。內容如下:廣東江門市,位於高新技術工業園的奔力達電路板集團,往常要運轉到晚上10點的設備,現在7點就歇了下來。「公司外銷比例一下從高峰期的50%下滑到30%,庫存也從往常的3萬平方米增加到5萬平方米。」
  • 菜籃子米袋子肉盤子 穩產保供背後有隻「看得見的手」
    年初受疫情影響,重點城市保供任務艱巨;豬肉價格高位震蕩,生豬產能急需恢復;汛期洪澇突如其來,部分地區蔬菜供應趨於緊張…… 農副產品供應價格起伏不定,即使是一次小數點後的微小變化,可能都包含著多項政策的出臺和產業鏈上從業者的應對。
  • 春節糧油產品供應充足質量更優——讓「米袋子」多裝「優質糧」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國內外複雜的糧食市場形勢,糧油產品市場供應備受關心。在1月12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對糧油市場保供穩市熱點問題進行了解析。從90%到98%:企業入市活躍,秋糧購銷兩旺秋糧佔我國全年糧食比重的四分之三,被稱為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 「六穩」「六保」看甘肅:多方合力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經濟發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食品產業發展和食品安全工作任務艱巨,甘肅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做好「六穩」「六保」和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市場監管系統為代表的各級職能部門迅速行動,積極應對,一手抓防控保供應,一手抓服務促發展,努力恢復生產秩序,竭力保障經濟活力。
  • 疫情之下糧食安全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稻穀、小麥均能滿足1年以上消費需求。政府儲備是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地方儲備嚴格執行「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要求。
  • 中國電子登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
    央企的積極作為,贏得網友點讚。改革發展搶抓新機遇,壯大新增長點抗疫復工責無旁貸,改革發展也不能鬆勁!自3月中旬以來,國資委黨委深入中央企業、行業協會集中調研,指導推動央企咬定目標不放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奮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 人民日報評論員:做好「六穩」工作 落實「六保」任務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陝西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調研,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來源:人民日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這一明確要求,對於我們紮實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中央政治局:我國糧食安全有充分保障 抓好重要副食品保供穩價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我國稻麥庫存均能滿足1年以上需求
    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這是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  近年來,在中央儲備規模穩步充實同時,以銷區為重點,地方儲備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按照國務院部署,有關部門以保障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產銷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標準,核定下達地方儲備規模計劃。各地按時完成增儲任務,有的省份還結合實際主動增加了部分規模。
  • 韓一軍: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
    我們需審時度勢認清當前我國糧食產業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著手構建中國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確保糧食供給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糧食產業面臨新的形勢與要求當前,中國糧食產業面臨著新的形勢與要求,保糧食供應和保糧食安全等重大任務變得更加迫切。
  • 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 2020年濱州糧食單產總產再創...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基本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發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濱州模式」。2020年,濱州市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