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濱州報導
1月12日,濱州市「十三五」期間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召開。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基本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發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濱州模式」。2020年,濱州市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
強化糧食安全,築牢產業融合發展根基
濱州市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重要農產品保產穩供。全市糧食麵積穩定在880萬畝,產量350萬噸以上。突出穩產保供。糧食連年豐產豐收,2020年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分別較上年提高0.28%、3%,省糧食穩定度考核得到滿分,獲1600萬元獎勵,列全省第一。注重優質高效。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優質強筋專用小麥。在確保糧食安全情況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水果、蔬菜等多元化農產品供給充足,2020年,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2020年霑化冬棗出口到了美國,並與粵港澳大灣區籤了購銷訂單;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4.4萬畝,總產235萬噸。強化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高質量完成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被省評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市。大力實施種子工程,推進10萬畝標準化種子基地建設,良種覆蓋率達到99%;進一步健全完善「土壤保育院」,構建土壤質量動態監測長效機制。突出綠色生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996萬畝、水肥一體化18.7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1022.8萬畝次,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7%,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22.7%、12.6%。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5297家,土地託管面積達1013萬畝次。農產品的優質穩定發展為產業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礎。
強化政策支持,構建產業融合發展體制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採取了系列措施,統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出臺政策文件。推動出臺了《關於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印發了《濱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工作方案,為濱州市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了政策和組織保障。爭取項目支持。「十三五」期間,濱州市共爭取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資金4100萬元;爭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資金1870萬元,補助農戶和合作社建設初加工設施300餘座;爭取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項目資金3000萬元;同時,積極協調省農擔、金融、銀行等部門加大對產業融合主體的信貸支持。開展示範引導。爭取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縣1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1個,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示範縣3個,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範縣3個,山東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創新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100強單位創建等,提高了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強化示範引領,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
十三五期間,濱州市積極培育發展了一大批引領示範好、服務能力強、利益聯結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助推產業融合質量提升。市農業農村局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了以中裕為代表的小麥加工,以西王為代表的玉米加工,以魏橋創業、愉悅家紡為代表的棉紡加工,以香馳為代表的大豆加工,以鴻安、億利源為代表的畜牧加工,以渤海水產為代表的漁業加工等一大批優秀龍頭企業集群,帶動了全市90%以上的糧食、棉花、和畜禽進行加工轉化增值,對於促進濱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範市」、「中國糖都」、「中國玉米油城」、「中國第一牛縣」等榮譽稱號。全市農業產業化市級及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96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18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五位。2019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這一省級考核指標列全省第一位,獲得單項冠軍。激發新型主體活力,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迅速發展。十三五期間,濱州市積極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等經營活動,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農民合作社9049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達到287家,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5.18億元,盈餘總額6.07億元。全市家庭農場達到2668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場155家。家庭農場經營的土地面積達到31.2萬畝。加強農民培訓,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為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我們深入紮實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等高素質農民分層分類分模塊按周期進行了培訓,從2014年到目前共培訓農民1.4萬人,2020年完成高素質農民創業培訓2311人,超出省目標任務25.6%,滿意度均為滿分評價,發展壯大了濱州市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強化平臺建設,打造精品化三產融合載體
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濱州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企業帶動、多方參與、農民受益」的思路,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濱城區、陽信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國家、省、市級產業園分別達到2個、2個、6個,累積獲省級以上獎補資金3.1億元,居全省第一,初步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梯次發展的產業園融合發展載體。加快培育產業強鎮。濱州市先後爭取到霑化區下窪鎮(冬棗)、無棣縣西小王鎮(棉花)和霑化區馮家鎮(水產)3個建設項目,獲得中央資金3000萬元。2020年,濱州市惠民縣大年陳鎮等7個鄉鎮被認定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強鎮,濱州市也同步開展了市級農業產業強鎮認定,無棣縣信陽鎮等12個鄉鎮被認定為濱州市農業產業強鎮,市、省、國家梯次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格局初步形成。著力推進齊魯樣板示範區建設。濱州市將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創建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引擎,按照「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的工作要求,省、市、縣三級聯創,目前,3個省級示範區、7個市級示範區紮實推進、全面起勢。濱城區楊柳雪、博興縣呂藝、惠民縣麻店三個省級示範區順利推進,市級財政投入6000萬元,累計帶動社會投入26.24億元,共推動實施項目57個。在示範區內,立足三產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業態,積極打造一區一業,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創新搭建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民持續增收開闢新的路徑。
注重新業態發展,探索多樣化產業融合模式
加快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2019年,濱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以來,共認定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家,其中34家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濱州市也被確定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融資創新試點市,為濱州市農業集群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積極探索「休閒農業+文旅」「現代農業+網際網路」等模式。立足霑化冬棗、陽信鴨梨、惠民蜜桃、鄒平水杏等傳統優勢特色果業,提出了果業「一帶三片區」空間發展布局。制定出臺了《濱州市果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冬棗提質增效「五大突破」,指導建設10個精品示範園,引領現代「矮密、省力、優質、高效」智慧果園發展新理念。指導霑化、陽信成功舉辦賽果賽園大賽,開展休閒採摘,助推鄉村旅遊。實施「現代農業+網際網路」開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模式,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取得較好效益。注重品牌建設。堅持質量興農,農產品競爭力整體提升。開展「食域濱州」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利用農民豐收節,製作宣傳片在省、市電視臺和北京西客站播放,在京東商城開設濱州精品館,線上線下集中宣傳推介,擴大濱州優質農產品影響力。所有縣市區均成功創建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農畜產品達到554個,省知名農產品品牌達到25個。注重城際合作,全面開拓市場。2019年以來,濱州市積極推動優質農產品「走出去」,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先後組織濱州市4批12家優秀農業企業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與加工企業。截至目前,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1家,加工企業5家,生產基地數量位居全省第3,加工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1。2020年11月,市農業農村局帶領濱州市6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主體赴廣東對接活動成果豐碩,共達成合作意向14項,籤訂合同6個,金額共計8000餘萬元。濱州特色農產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這對提升濱州農產品的品牌效益推動農產品走出去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