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 2020年濱州糧食單產總產再創...

2021-01-14 大眾網

  新聞發布會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濱州報導

  1月12日,濱州市「十三五」期間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召開。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基本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發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濱州模式」。2020年,濱州市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

  強化糧食安全,築牢產業融合發展根基

  濱州市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重要農產品保產穩供。全市糧食麵積穩定在880萬畝,產量350萬噸以上。突出穩產保供。糧食連年豐產豐收,2020年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分別較上年提高0.28%、3%,省糧食穩定度考核得到滿分,獲1600萬元獎勵,列全省第一。注重優質高效。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優質強筋專用小麥。在確保糧食安全情況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水果、蔬菜等多元化農產品供給充足,2020年,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2020年霑化冬棗出口到了美國,並與粵港澳大灣區籤了購銷訂單;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4.4萬畝,總產235萬噸。強化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高質量完成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被省評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市。大力實施種子工程,推進10萬畝標準化種子基地建設,良種覆蓋率達到99%;進一步健全完善「土壤保育院」,構建土壤質量動態監測長效機制。突出綠色生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996萬畝、水肥一體化18.7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1022.8萬畝次,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7%,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22.7%、12.6%。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5297家,土地託管面積達1013萬畝次。農產品的優質穩定發展為產業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礎。

  強化政策支持,構建產業融合發展體制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採取了系列措施,統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出臺政策文件。推動出臺了《關於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印發了《濱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工作方案,為濱州市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了政策和組織保障。爭取項目支持。「十三五」期間,濱州市共爭取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資金4100萬元;爭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資金1870萬元,補助農戶和合作社建設初加工設施300餘座;爭取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項目資金3000萬元;同時,積極協調省農擔、金融、銀行等部門加大對產業融合主體的信貸支持。開展示範引導。爭取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縣1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1個,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示範縣3個,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範縣3個,山東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創新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100強單位創建等,提高了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強化示範引領,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

  十三五期間,濱州市積極培育發展了一大批引領示範好、服務能力強、利益聯結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助推產業融合質量提升。市農業農村局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了以中裕為代表的小麥加工,以西王為代表的玉米加工,以魏橋創業、愉悅家紡為代表的棉紡加工,以香馳為代表的大豆加工,以鴻安、億利源為代表的畜牧加工,以渤海水產為代表的漁業加工等一大批優秀龍頭企業集群,帶動了全市90%以上的糧食、棉花、和畜禽進行加工轉化增值,對於促進濱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範市」、「中國糖都」、「中國玉米油城」、「中國第一牛縣」等榮譽稱號。全市農業產業化市級及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96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18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五位。2019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這一省級考核指標列全省第一位,獲得單項冠軍。激發新型主體活力,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迅速發展。十三五期間,濱州市積極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等經營活動,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農民合作社9049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達到287家,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5.18億元,盈餘總額6.07億元。全市家庭農場達到2668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場155家。家庭農場經營的土地面積達到31.2萬畝。加強農民培訓,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為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我們深入紮實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等高素質農民分層分類分模塊按周期進行了培訓,從2014年到目前共培訓農民1.4萬人,2020年完成高素質農民創業培訓2311人,超出省目標任務25.6%,滿意度均為滿分評價,發展壯大了濱州市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強化平臺建設,打造精品化三產融合載體

  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濱州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企業帶動、多方參與、農民受益」的思路,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濱城區、陽信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國家、省、市級產業園分別達到2個、2個、6個,累積獲省級以上獎補資金3.1億元,居全省第一,初步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梯次發展的產業園融合發展載體。加快培育產業強鎮。濱州市先後爭取到霑化區下窪鎮(冬棗)、無棣縣西小王鎮(棉花)和霑化區馮家鎮(水產)3個建設項目,獲得中央資金3000萬元。2020年,濱州市惠民縣大年陳鎮等7個鄉鎮被認定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強鎮,濱州市也同步開展了市級農業產業強鎮認定,無棣縣信陽鎮等12個鄉鎮被認定為濱州市農業產業強鎮,市、省、國家梯次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格局初步形成。著力推進齊魯樣板示範區建設。濱州市將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創建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引擎,按照「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的工作要求,省、市、縣三級聯創,目前,3個省級示範區、7個市級示範區紮實推進、全面起勢。濱城區楊柳雪、博興縣呂藝、惠民縣麻店三個省級示範區順利推進,市級財政投入6000萬元,累計帶動社會投入26.24億元,共推動實施項目57個。在示範區內,立足三產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業態,積極打造一區一業,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創新搭建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民持續增收開闢新的路徑。

  注重新業態發展,探索多樣化產業融合模式

  加快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2019年,濱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以來,共認定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家,其中34家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濱州市也被確定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融資創新試點市,為濱州市農業集群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積極探索「休閒農業+文旅」「現代農業+網際網路」等模式。立足霑化冬棗、陽信鴨梨、惠民蜜桃、鄒平水杏等傳統優勢特色果業,提出了果業「一帶三片區」空間發展布局。制定出臺了《濱州市果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冬棗提質增效「五大突破」,指導建設10個精品示範園,引領現代「矮密、省力、優質、高效」智慧果園發展新理念。指導霑化、陽信成功舉辦賽果賽園大賽,開展休閒採摘,助推鄉村旅遊。實施「現代農業+網際網路」開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模式,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取得較好效益。注重品牌建設。堅持質量興農,農產品競爭力整體提升。開展「食域濱州」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利用農民豐收節,製作宣傳片在省、市電視臺和北京西客站播放,在京東商城開設濱州精品館,線上線下集中宣傳推介,擴大濱州優質農產品影響力。所有縣市區均成功創建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農畜產品達到554個,省知名農產品品牌達到25個。注重城際合作,全面開拓市場。2019年以來,濱州市積極推動優質農產品「走出去」,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先後組織濱州市4批12家優秀農業企業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與加工企業。截至目前,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1家,加工企業5家,生產基地數量位居全省第3,加工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1。2020年11月,市農業農村局帶領濱州市6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主體赴廣東對接活動成果豐碩,共達成合作意向14項,籤訂合同6個,金額共計8000餘萬元。濱州特色農產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這對提升濱州農產品的品牌效益推動農產品走出去具有深遠意義。

相關焦點

  • 【權威解讀】克服疫情洪災雙重影響,2020年江西省糧食生產再獲豐收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一、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60.9萬畝,增長2.9%今年以來,全省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全省糧食播種面積5658.6萬畝,比上年增加160.9萬畝,增長2.9%。
  • 南充蓬安:力爭晚秋糧食總產2.2萬噸 套種增收抓生產
    「秋洋芋與白菜套種,要採取2:1的種植方式。套種的每畝地總產值能達到4000元,比單獨種植增收1500元。」8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蓬安楊家鎮晚秋生產示範點看到,一場晚秋生產現場會正在進行中,蓬安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對再生稻蓄留技術、秋洋芋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 廣西壯族自治區今年糧食總產量鎖定1444萬噸目標
    廣西今年糧食總產量鎖定1444萬噸目標——力爭1450萬噸,播種面積穩定在4565萬畝以上    2月3日,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獲悉,今年廣西將進一步增強重農抓糧責任意識,確保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565萬畝以上、力爭4600萬畝,確保畝產316公斤以上,總產量確保1444萬噸、力爭1450萬噸。
  • 湖北支持「水稻+」系列種植模式,種植面積在1800萬畝以上
    湖北日報訊(記者別鳴)4月11日下午4時,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舉行第70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糧食保供穩市和生產情況。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長惜介紹,我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總產,把糧食生產總面積分解到各市州、縣市、鄉鎮、村組。我省重點支持「水稻+」系列種植模式,種植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推進1000萬畝以上優質小麥種植,統籌發展鄂西富硒馬鈴薯、江漢平原早熟馬鈴薯等品種建設。
  • 糧食總產438.1億斤 生豬淨調出量超1000萬頭
    糧食總產438.1億斤 生豬淨調出量超1000萬頭 我省紮實推進糧食及生豬生產工作 發布時間:2019-09-02 08:51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糧食總產8億噸才滿足未來需求?袁隆平稱能達到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 青島「三民」活動成績單:糧食總產保持在300萬噸以上
    調運良種20萬斤、化肥16萬噸、農機12萬臺(套),糧食總產保持在300萬噸以上,生豬產能基本恢復正常年份水平。提前下達18億元涉農資金,緩解農業融資難題。對319家民生保供農企進行「一對一」定點包保,發放近5000個「戰疫」通行證,打通交通鏈、接續民生鏈。
  • 統計局: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單產水平提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統計局: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單產水平提高中新網12月6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 農業部解讀糧食產量八連增:邁上11000億斤新臺階
    糧食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  據陳萌山介紹,今年糧食種植面積約16.59億畝,比去年增加了1044萬畝;平均畝產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2.8公斤;總產量11424億斤,比去年增產約495億斤。
  • 「十七連豐」開新局——黑龍江糧食總產全國第一的背後_國內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12月11日電 題:「十七連豐」開新局——黑龍江糧食總產全國第一的背後新華社記者王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黑龍江省今年糧食產量7541萬噸,比去年增加近40萬噸,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十年領跑全國。成績的取得,得益於近幾年黑龍江省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大黑土地保護等措施。
  • 潼關縣力保糧食安全
    潼關縣想方設法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紮實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築牢安全線。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0.1萬畝、總產穩定在5.3萬噸左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大力推進節水灌溉,新建5.5萬畝高標準農田。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擴大夏播面積,做到應播盡播。抓好秋糧田間管理,嚴防嚴控重大病蟲害,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
  • 徐光春強調確保實現全年糧食總產1000億斤的目標
    他強調,貫徹落實好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需要我們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發揮抗旱奪糧精神的引領作用;做好夏糧收購工作,發揮農民增收的激勵作用;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水利的保障作用;推進科技助農工作,發揮科技的助力作用;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揮改革的推動作用,全力奪取秋糧豐收,確保實現全年糧食總產1000億斤的目標。
  • 農業部::2013年將促進棉油糖穩定發展 穩定種植面積
    農業部2月27日上午公布《2013年種植業工作要點》,要求2013年力爭全國棉花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重點穩住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適度發展西北內陸棉區;力爭油料作物面積穩定在2億畝以上,重點擴大長江流域冬油菜和黃淮海及東北農牧交錯區花生種植面積;力爭糖料面積穩定在2900萬畝以上,重點穩住南方甘蔗產區。
  • 糧食總產量7541萬噸!連續10年領跑全國
    黑龍江省今年糧食產量7541萬噸,比2019年增加近40萬噸,實現十七連豐,連續10年領跑全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統計局關於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如下:
  • 新疆2020年冬小麥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300萬畝-市縣新聞-食安新疆...
    摘要: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透露,當前全區已超額完成2020冬小麥播種任務,播種面積較去年同比增加300萬畝,為2021農業生產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 湖北菜籽總產有望連續保持全國第一
    臨近油菜收穫期,近日,記者走訪武穴等湖北省油菜主產區發現,今年的油菜不僅種植面積擴大了,長勢也普遍好於上年。省油菜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收穫期不遇連陰雨,今年湖北省油菜籽單產水平又將有新的提高,總產有望連續18年保持全國第一。  站在武穴市大金鎮周幹畈村的村級公路上,遠遠望去,滿眼都是長滿了角果的油菜。
  • 山東德州:2019年秋糧種植面積基本持平產量增加
    為了更好地了解德州市玉米市場當前價格情況,了解農民的實際問題和收益情況,準確判斷後期價格走勢,為政府及上級價格主管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按照山東省價格監測中心《關於開展2019年秋糧生產和市場調查的通知》要求,近期我們將夏津、武城2個縣4個村小組、8個玉米種植戶、4家玉米加工及收儲企業、共計1800餘畝玉米種植面積作為調查對象,採取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今年秋糧的生產種植情況
  • 十六大以來山西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高
    2004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2925.儘管如此,由於糧食生產結構的不斷優化,科技含量的不斷增長,糧食單產水平亦在波動中不斷提高。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生活質量的提升,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逐步被以商品生產為主的市場農業所取代,種植結構的形成與變化已不僅僅取決於自然條件和傳統種植習慣,更多的取決於市場供求關係和生產效益。十六大以來,山西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更趨科學、效益和理性。小麥生產由於受種植區域限制和生產效益影響,在品質不斷提高的同時,面積和比重逐年下降。
  • 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分析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768千公頃(175152萬畝),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734公斤/公頃(382公斤/畝),糧食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768千公頃(175152萬畝),比2019年增加704千公頃(1056萬畝),增長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