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便是幸福!

2020-12-20 飛魚心語

文/飛魚

看到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南方的初冬絲毫沒有一點回冷。看著北方的人穿著大棉襖,而我在南方開著空調,穿著短袖,仿佛沒有絲毫要進入冬天的意思。

我坐在窗前,一寸夕陽照射進來,暖暖的,正適合我靜靜地看書。暖陽照在我的本書上,落進我的茶杯,不想關窗簾,也捨不得合上杯蓋:綠茶,檸檬,在空氣中令人心安的魔力,

這是久違的初冬的氣味,端起來,且飲這一杯。

諸葛亮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從古至今,能夠靜心處事,都是非常好的人生品質,需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提升自已,心靜了,心安了,生活也更從容了。

人生,無論你用哪種語言,其實都不能把它正確的來詮釋。因為,人生無常的變化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管好自己,去接受或是迎接各種變幻帶來的挑戰。心不靜,到哪都會覺得有喧囂,心靜了,就算生活在鬧市區,依然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覺。

所以,人生是一場修煉,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全在自己的修為上去下功夫,為什麼有的人粗茶淡飯也生香,有的人住著大別墅,開著豪車,都不覺幸福,只因,違背了人生的自然規律,超乎了尋常的追求!

人,忙忙碌碌的一生,當你到了一定的年紀,你就會想明白,什麼才是你的。

回顧自己的這輩子,為了錢財,為了名利,為了生存,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欲望也越來越大,最終讓自己過得那麼痛苦。

而看看身邊的一些人,他們即便也是一個平凡人,家裡時常都發出笑聲,家庭和睦,孩子可愛,老人安康,一家大小團結一致過好日子,這就是幸福。

而看看自己的家裡,兄弟姐妹不和,父母偏心,孩子不聽話,一家人勾心鬥角的,一點快樂都沒有,這不是幸福,這是不幸。

當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才明白了人生的幸福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界和心胸,不會克制自己,不懂得寬容和體諒別人,自然就會形成目中無人的局面,也因此得罪不好人。

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的安靜和豐盈,心若安靜,身處喧囂也能夠得到安寧,心若不靜,算給自己一片世外桃源,也是浪費。

心靜則心安,心安方釋然。心靜了,人生才能從容優雅地活著,減少一些物慾的困擾,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一片心靈的淨土,舒服地活著。

人活一世,貴在心安,心安了,就幸福了。

蘇軾說,心安即是歸處。

金庸老先生筆下有一句話說:「世外閒人,豈再為這等俗事縈懷?老衲今後行無止定,隨遇而安,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

人生十有八九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事情順其自然。

看淡人生的無常,才能看透人生的本質,心才能舒坦,才能安然。

心安,是最好的生活狀態。命運的無常,人總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波折和黑暗,如果想不開,那麼就沒有後來的安寧。

在面對人生的挫折的時候,我們要抱有積極的態度,不要退縮,正如蘇軾的人生一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面對朋友的出賣和背叛的時候,告訴自己,感謝老天讓自己認清了人心,從此,不再往來。

在面對親人的離世的時候,告訴自己,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願逝去的親人,在另一方別再有痛苦。

人生,給自己一個方向,不求地老天荒,給自己一個信仰,不必一路慌張,心若安然,人便自在。

隨緣便自在,心安即是家。

我們只是這個星球上的過客,一切的一切其實都跟我們無關,我們需要的只不過一日三餐裹腹之需,而這些也只是為了生命的苟延,為了那些與內心同存的夙願,往往更需要在眺望中心存渴盼,在尋覓中等待,在寂寞中默默地祈禱。

生命與人而言也只是為了守住內心的平靜和淡然,「我思故我在」,生命亦然,只是為了每一天的快活而去思索,並在思索中守望遠方的那一片天!

相關焦點

  • 心安,便是幸福
    人生忙忙碌碌,靜下心來,才能做好事情,讓心靈安靜,讓心靈自由,心安,才能看得清自己,眼明,才能看得清世界,人生需要克制自己,因為即使是再豁達的心胸,也會有悽涼,即使再清靜的心靈,也會有欲望,只有不斷修煉,才能讓靈魂安寧。
  • 頭條| 有家便有歸路,心安便是幸福。
    林語堂曾說:人生的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好的家庭,帶來的溫暖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它塑造了我們的底色,藏著我們的運氣,也鋪砌了每個人未來的路。
  •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白居易最美的一句詩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雖然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但在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打擊,一度被貶江州,即為今天的江西九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為深沉。
  • 一個家庭和睦,再窮也能發家,有家便有歸路,心安便是幸福
    大家注意沒有一個家庭幸福不幸福,就看這個家庭和睦不和睦了,一個家庭雞犬不寧,天天打架,拌嘴。弟子規裡面講的好: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夫妻攜手,共築家園,孩子孝順,父母健康,這就是最大的風水。往後餘生,願你有家回,有人愛,有家便有歸路,心安便是幸福。
  • 中華人民上下5000年都在追求的幸福,其實不過是「心安」而已
    有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別人覺得你幸福,你自己不一定覺得你是幸福的,活在別人眼裡的人生最辛苦,人活一世終歸還是要回歸自我,不用求別人喜歡,只求自己「心安」即可。那麼何為「心安」呢?前兩天一位朋友給了一個最中肯的解釋她說,當你做了一件事情後,你不會感到焦慮和害怕,反而會有種愉悅的心情,那種安心的感覺便是「心安」。
  • 順其自然,心安理得,心若旁鶩,心安,便是活著的最美好狀態!懂
    順其自然,心安理得,心若旁鶩,淡看人生,心態積極,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心安,便是活著的最美好狀態。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如果註定,定會發生。世事滄桑,內心無恙。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
  • 歲月因經歷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哪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了很多物質享受,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因為擁有的越多,他的欲望也就越多,他的痛苦自然也就更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寧靜中來。
  • 我心安處即是幸福
    《弟子規》中早有「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的古訓,所以看似一點點小事,還是應該及時的告知家人,令其心安。看著他小口的喝著酒,大口吃著菜,冰箱頂上的綠蘿垂下它綠油油的藤蔓,女兒 在沙發上看著她喜歡的節目,偶爾的笑出聲,我陶醉在這個輕鬆又溫馨的畫面裡。我心安處即是幸福。
  • 心安,即是歸處
    1、愛情:心安是陪伴人生這一輩子,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一個自己相愛的人與自己相守在一起,與自己喜歡的人此生相隨,其實就是一種安心。這一輩子不會辜負自己,彼此兩人從青絲到白髮。那些心愛的地方,便是自己最好的歸處。人生一輩子,一切終究都是如此。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自己不會去糾結,那麼自己就不會去尋找那麼多的煩惱。不會去尋找那麼大的擔憂,也不會去自己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痛苦。
  • 只有你幸福,我便心安
    有你在我身旁,有愛在身邊,我們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圍繞。我們看花開,看花落。看夏夜的雲海,數秋天的星辰,奔跑在飛舞的白雪中,那些年,風裡雨裡,你都不離不棄,我們惺惺相惜,我們感動著那份願,你鼓舞著我,你激勵著我,我們攜手走過那個詩情畫意的年代。那時的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是終生的期望。
  • 懂心之音便是你我動情之處
    天涯咫尺解心之語是傾心之由;懂心之音便是動情之處。脆弱的情感,若有人懂得,便是最好的慰藉,偽裝的堅強,若有人心疼,便是最大的幸福。簡單的,只有想念,只有牽掛;幸福的偶爾甜蜜,偶爾傷感,一切無關風月。心靈的相伴是靈魂的相依,是精神的取暖。有一種感情很純,不驚不擾,來往與彼此之間;這份交集很暖,不偏不倚,融化彼心靈之間。餘生很漫長,陪伴,是我一直都在。無論四季冷暖,愛你想你是始終不變的情感。
  • 往後餘生,願你有家回,有人愛,有家便有歸路,心安便是幸福
    往後餘生,願你有家回,有人愛,有家便有歸路,心安便是幸福。有時你自己可能都沒察覺,在你經歷一些事或遇到某個人後,你就像換了一種性格,悄悄地告別了從前的自己。你可能在一個人面前一文不值,卻在另一個人面前是無價之寶。謹記自己的價值所在,這就是人挪活的道理所在。
  • 心寬,心淨,心安(頓悟)
    03心安,便是歸處網上有一個問題:人該活成什麼樣子,才能讓自己滿意?有個回答特別令人贊同:活得心安理得,才是我們最滿意的樣子。正所謂:「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安一切安。」塵世紛擾,充滿著未知與不確定。只有到了一定年齡,經過生活的洗禮,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 學會心安,天地自寬(深度好文)
    離開錯的人,才有機會讓對的人走進來;忘記不快的事,才能讓回憶充滿幸福。 自己昔日的小過失也好,他人有意無意的小傷害也罷,若不懂得忘卻,整日耿耿於懷,最終受傷的也只有自己。唯有忘卻那些不快與傷害,幸福才會來得更快。 漫漫人生路,被誤解、被騙、被傷害都在所難免,唯有不念舊惡,讓往事隨風,放過他人方是愉悅自己。
  • 心安,心靈棲息地
    有一句話說,幸福有多種多樣,但痛苦都是一樣的。痛苦的原因不勝枚舉。事實上,社會生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不是學校裡的按部就搬,生活變幻莫測。如何在這艱險的生命裡,安身立命。才是我們所必須解決的。生活騙了我們,其實人生目的是多元的,人們總在盲人摸象,總以為對方的價值觀是錯的,自己是對的,其實,生活哪有定型,就像在河流中走,你無法抓住每一把水,沒有思路,沒有邏輯。做事比做人重要,做好事情最重要。
  • 獨具匠心,方可【心安】理得
    問及原因,最後便歸結到了「心安」兩個字。聖人以為,做到自己的「心安」是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可是這種「心安」的相處模式也只能適用於熟悉的人與物之間。這種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並且,這種熟悉也是超越契約的。「信任」的確能夠給人帶來內心的安全感。
  •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人生本無常, 心安即歸處。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確,當一個人不再為收穫而去愛,不再為得到而去做,不再為回報而去修,不再為輪迴而去生時,一切才走向成熟,一切才趨於圓滿,一切才開始快樂。
  • 心安,是生活最美的姿態
    其實,「眼光」最高的人,往往是錯過幸福最多的人,而學會品讀寧靜,亦是學會了欣賞寂寞的情調。要知道,歲月給予我們的,也不過是越活越明白,越活越真實,掠去那些個虛偽的天真,做塵世裡最樸實、善真的自己。因而,我們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忠實於內心,才能感受到平常的幸福。墨,在心裡柔情地顧盼;字,在文裡深情地呢喃;詩,在情裡無字也纏綿。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 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楊絳在100歲後, 曾寫過一段話: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 集中到某個人身上
  • 說說「掛礙」與「心安」
    但一個下午,「掛礙」「心安」兩個詞總縈繞在我的心頭,逼得我非寫點什麼不可。    記得,掛礙與心安好像都是佛教用語,二者確實有一定的關係,無掛礙方心安,有掛礙難心安,心安的前提好像與做人做事的好壞關係不大,只要能做到「放下」,只要能做到「無掛礙」就可享受心安理得。這些道理非參禪慕禪之人難以明了,更不要說隨便用之。我以為俗骨凡胎用此來表述自己的生活,似乎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