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立國之本 興學乃國民天職(三) ——試論陳嘉庚的全民教育思想
深入研究正確理解
恢復陳嘉庚的全民教育思想
陳嘉庚的全民教育思想是立體的、全方位的,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上論述的只是其中最主要的三個問題。因為其內涵極其豐富,需要我們深入學習研究,才能正確理解。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在其《教育訪談錄》中說,要「恢復他(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村的辦學理念……否則我們如何對得起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恢復」就是要還被錯誤丟棄的、或被曲解的東西之原來的面貌和價值。陳嘉庚的全民教育思想應在被恢復之列。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在改革開放後,各級黨和政府把優先發展教育擺在優先的首位,政府在教育發展中起了越來越大的主導作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廈門大學已成為國家一流的大學,借九十年校慶的東風,更上了一層樓。集美學校變化巨大。1994年,遵照陳嘉庚的遺願,集美5所高校合併建立集美大學。集美大學現有21個學院,在校生達38000多人,有數十個碩士點,現正在向博士點發動最後的衝刺。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的發展不僅得益於國家的大量投入,也受益於海內外仁人志士的支持。兩校的發展正是陳嘉庚的教育思想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我國的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分別創辦了嘉庚學院和誠毅學院。十年來,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共招生23069人,已畢業7154人,在校生達13693人;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已招生20447人,已畢業7846人,在校生達12377人。這兩所學院同屬於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獨立學院。但在創辦之初,就其是否合乎陳嘉庚的教育理念,不少人持有異議,也有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提出質疑。
持異議或質疑的主要論點是:陳嘉庚是拿錢辦學,資助學生讀書。而這兩所學校,一所以「嘉庚」命名,一所以「誠毅」命名,收費卻大大高於公辦學校。這跟陳嘉庚的辦學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後來,人們還是從陳嘉庚的《籌辦廈門大學演詞》中得到啟示。《演詞》中,陳嘉庚明確地提出全民辦學的觀點,要有錢出錢。大學不是義務教育,對有經濟能力又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多出點錢,自己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為全民教育儘自己一點責任,為國分憂,何樂而不為?
像嘉庚、誠毅這樣的獨立學院,福建省有9所,全國有300多所,這是民辦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福建,還有民辦本科大學一所,民辦高職24所。其他省市的情況也大致相同。這是今天和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亮點。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民辦高校,這個轉變的實現還得推後多少年。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我國已實現義務教育的全覆蓋。與此同時,海內外捐資興學的熱心人士也越來越多。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獨資創會理事長黃仲鹹先生,是印尼籍華人,他學習陳嘉庚,幾乎把自己的財產都捐獻給教育和其他公益事業,被譽為「南安陳嘉庚」。李嘉誠、包玉剛等捐資興學者,都說是「向陳嘉庚學習」的。在集美校友中也湧現了陳六使、梁披雲、蔡繼琨、李尚大、李陸大等捐巨資興學的突出貢獻者。社會上還出現了像曹德旺兄弟等熱心教育的企業家,他們都說自己是以陳嘉庚為榜樣的。
溫家寶同志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我們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都要關心教育事業,把支持教育事業作為自己光榮的社會責任,辦教育不以贏利為目的。在這方面,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就是傑出的榜樣。」溫家寶說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指的是政府之外的「民間」。溫家寶要求他們要以陳嘉庚為榜樣,「關心教育事業」,要「把支持教育事業作為自己光榮的社會責任」。溫家寶提倡的也是全民辦教育的思想。今天,我們要深入研究、正確理解、恢復陳嘉庚的全民教育思想,弘揚嘉庚先生愛國興學和致力於全民教育的精神,進一步調動海內外民間資本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幫助各級政府發展教育事業。這對教育富國、教育強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