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

2021-02-28 慈航閒談錄

【慈航按】本文選自《獨秀文存》。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是一個「迷信教育的人」。他說:「國於天地必有與立,則教育尚焉。」他提出現實主義、惟民主義、職業主義、獸性主義等教育四大主義,具有前瞻性、時代性、開創性和務實性四個特點,尤其推崇惟民主義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民主主義精神,使之具備民主觀念,從而有利於建立民主國家。他提出的新教育與當下素質教育有著共通之處,值得借鑑,啟示我們: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教育堅持與時俱進,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重視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

居今日之中國而談教育,無賢不肖將共非之。上方百計僕此以為弭亂之計,下亦以非生事所需,一言教育,賢者嘆為空談,不肖者詈為多事,吾則以為皆非也。多事之說,良以教育非能致富求官也,然則教育之所以急需,正為此輩而設。空談之說,亦志行薄弱,隨俗進退者之用心,吾無取也。何以言之?蓋教育有廣狹二義:自狹義言之,乃學校師弟之所授受,自廣義言之,凡偉人大哲之所遺傳,書籍報章之所論列,家庭之所教導,交遊娛樂之所觀感,皆教育也。以執政之摧殘學校,遂謂無教育之可言,執政倘焚書坑儒,將更謂識字之迂闊乎?以如斯志行薄弱之人主持教育,雖學生遍乎域中,歲費增至億萬,興國作民之事,必無望也!反乎此者,雖執政盡廢全國學校,而廣義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強毅之士,不為所撓,填海移山,行見教育精神,終有救國新民之一日。發空談之長嘆,煽消極之惡風,其罪殆與摧殘教育之執政相等。即以狹義之教育言之,二三年來,學校破壞,誠可痛心,然就此孑遺,非絕無振作精神之餘地;乃必欲委心任運,因循敷衍,致此殘敗之餘,亦歸殘敗,青年學子,用以自放,絕無進取向上之心,嗚呼!是誰罪歟?吾以為已破壞之學校,罪在執政;未破壞之學校,其腐敗墮落等於破壞者,則罪在教育家!

教育家之整理教育,其術至廣,而大別為三:一曰教育之對象,一曰教育之方針,一曰教育之方法。教育之對象者,即受教育者之生理的及心理的性質也,教育之方針者,應採何主義以為歸宿也;教育之方法者,應若何教授陶冶以實施此方針也。三者之中,以教育之方針為最要:如矢之的,如舟之舵。不此是圖,其他設施,悉無意識。

第所謂教育方針者,中外古今,舉無一致。歐洲中世,教育之權,操之僧侶,其所持教育方針,乃以養成近似神子(即耶穌)之人物,近世政教分離,國民普通教育,恆屬於國家之經營,施教方針,於焉大異。斯巴達(Sparta古代希臘 Laconia 州之首府)人之教育,期以好勇善鬥,此所謂軍國民教育主義也。此主義已為近世教育家所不取(德意志及日本雖以軍國主義聞於天下,然其國之隆盛,蓋不獨在兵強,其國民教育方針,德智力三者未嘗偏廢),以其戕賊人間個性之自由,失設教之正鵠也。法蘭西哲學者廬梭,以人生本乎自治,為立教之則,此哲家之偏見,未可施諸國民普通教育者也。德意志之哲學者赫爾巴特(Herbart),近世教育家之泰鬥也。其說以品行之陶冶,為教育之極則,十九世紀言教育者,多以赫氏為宗。所謂赫爾巴特派教育學與康德派哲學,殆如並世之雙峰;然晚近學者多非之,至稱為雕刻師而非教育家,蓋以其徒事表象之莊嚴,陷於漠視體育與心靈二大缺點也。現今歐美各國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並重而不偏倚,此其共通之原理也。而各國特有之教育精神:英吉利所重者,個人自由之私權也;德意志所重者,軍國主義,舉國一致之精神也;法蘭西者,理想高尚,藝術優美之國也,亞美利加者,興產殖業,金錢萬能主義之國也。稽此列強教育之成功,均有以矜式字內著。吾國今日之教育方針,將何所取法乎?

竊以理無絕對之是非,事以適時為興廢。吾人所需於教育者,亦去其不適以求其適而已。蓋教育之道無他,乃以發展人間身心之所長而去其短,長與短即適與不適也。以吾昏惰積弱之民,謀教育之方針,計惟去短擇長,棄不適以求其適:易詞言之,即補偏救弊,以求適世界之生存而已。外覽列強之大勢,內鑑國勢之要求,今日教學相期者,第一當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當了解國家之意義,第三當了解個人與社會經濟之關係,第四當了解未來責任之艱巨。準此以定今日教育之方針,教於斯,學於斯,吾國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針,說其義於下方:

(一)現實主義

人生之真相,果如何乎?此哲學上之大問題也。欲解決此問題,似尚非今世人智之所能。徵諸百家已成之說,神秘宗教,訴之理性,決其立言之不誠,定命之說,不得初因,難言後果。印度諸師,悉以現象世界為妄覺,以梵天真如為本體(惟一切有部之說微異斯旨);惟徵之近世科學,官能妄覺,現象無常,其說不誤。然覺官有妄,而物體自真;現象無常,而實質常住。

森羅萬象,瞬刻變遷,此無常之象也。原子種性,相續不滅,此常之象也。 原子種性不滅,則世界無盡;世界無盡,則眾生無盡;眾生無盡,則歷史無盡。爾我一身,不過人間生命一部分之過程,勿見此身無常,遂謂世間一切無常;爾之種性及歷史,乃與此現在實有之世界相永續也。以現象之變遷,疑真常之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外,假定梵天真加以為本體,薄現實而趣空觀,厭倦偷安,人治退化,印度民族之衰微,古教宗風,不能無罪也。耶穌之教,以為人造於神,復歸於神,善者予以死後之生命,惡者奪之,以人生為神之事業。其說雖誕,然謂天國永生,而不指斥人世生存為妄幻,故信奉其教之民,受禍尚不若印度之烈。加之近世科學大興,人治與教宗並立,群知古說迷信,不足解決人生問題矣。

總之,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說,恆覺其難通,徵之科學,差謂其近是。近世科學家之解釋人生也:個人之於世界,猶細胞之於人身,新陳代謝,死生相續,理無可逃;惟物質遺之子孫,(原子不滅)精神傳之歷史;(種性不滅)個體之生命無連續,全體之生命無斷滅;以了解生死故,既不厭生,復不畏死;知吾身現實之生存,為人類永久生命可貴之一隙,非常非暫,益非幻非空:現實世界之內有事功,現實世界之外無希望。唯其尊現實也,則人治興焉,迷信斬焉:此近世歐洲之時代精神也。此精神磅薄無所不至:見之倫理道德者,為樂利主義;見之政治者,為最大多數幸福主義;見之哲學者,曰經驗論,曰唯物論;見之宗教者,曰無神論;見之文學美術者,曰寫實主義,曰自然主義。一切思想行為,莫不植基於現實生活之上。古之所謂理想的道德的黃金時代,已無價值之可言。德意志詩人海雷(Heine 生於一七九七年,卒於一八五六年)有言曰:「海之帝國屬於英吉利,陸之帝國屬於法蘭西,空之帝國屬於德意志。」斯言也,意在諷勸其國人,一變其理想主義而為現實主義也。現實主義,誠今世貧弱國民教育之第一方針矣。

(二)惟民主義

封建時代,君主專制時代,人民惟統治者之命是從,無互相連絡之機緣,團體思想,因以薄弱。此種散沙之國民,投諸國際生存競爭之漩渦,國家之衰亡,不待蓍卜。是以世界優越之民族,由家族團體,進而為地方團體,更進而為國家團體。近世歐洲文明進於中古者,國家主義,亦一特異之徵也。

第國家主義既盛,漸趨過當,遂不免侵害人民之權利。是以英、法革命以還,惟民主義,已為政治之原則。美、法等共和國家無論矣,即君主國,若英吉利,若比利時,亦稱主權在民,實行共和政治。歐洲各國,俄羅斯、土耳其之外,未有敢蹂躪憲章。反抗民意者也。十八世紀以來之歐洲絕異於前者,惟民主義之賜也。吾人非崇拜國家主義,而作絕對之主張;良以國家之罪惡,已發見於歐洲,且料此物之終毀。第衡之吾國國情,國民猶在散沙時代,因時制宜,國家主義,實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

惟國人慾採用此主義,必先了解此主義之內容。內容維何?歐、美政治學者詮釋近世國家之通義日:「國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團體,輯內御外,以擁護全體人民之福利,非執政之私產也。」易詞言之,近世國家主義,乃民主的國家,非民奴的國家。民主國家,真國家也,國民之公產也。以人民為主人,以執政為公僕者也。民奴國家,偽國家也,執政之私產也,以執政為主人,以國民為奴隸者也。真國家者,犧牲個人一部分之權利,以保全體國民之權利也。偽國家者,犧牲全體國民之權利,以奉一人也。民主而非國家,吾不欲青年耽此過高之理想;國家而非民主,則將與民為邦本之說,背道而馳。若惟民主義之國家,固吾人財產身家之所託。人民應有自覺自重之精神,毋徒事責難於政府。若期期唯共和國體是爭,非根本之計也。

(三)職業主義

現實之世界,即經濟之世界也。舉凡國家社會之組織,無不為經濟所轉移所支配。古今社會狀態之變遷,與經濟狀態之變遷同一步度。此社會學者經濟學者所同認也。今日之社會,植產興業之社會也;分工合力之社會也;尊重個人生產力,以謀公共安寧幸福之社會也。一人失其生產力,則社會失其一部分之安寧幸福。生產之力,弱於消費,於社會,於個人,皆屬衰亡之兆。

徵之吾國經濟現象,果如何乎?功利貨殖,自古為羞;養子孝親,為畢生之義務:此道德之害於經濟者也。債權無效,遊惰無懲:此法律之害於經濟者也。官吏苛求,上下無情;姬妾僕從,漫無限制:此政治之害予經濟者也。並此數因,全國之人,習為遊惰:君予以閒散鳴高,遺累於戚友,小人以騙盜餬口,為害於閭閻。生寡食眾,用急為舒。於此經濟競爭劇烈之秋,欲以三等流氓(政治家為高等流氓,士人為中等流氓,流氓為下等流氓,以其均無生產力也)立國,不其難乎?

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職業為方針,不獨為俗見所非,亦經世家所不取。

蓋個人以此失其獨立自營之美德,社會經濟以此陷於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四)獸性主義

日本福澤諭吉有言曰:「教育兒童,十歲以前,當以獸性主義;十歲以後,方以人性主義。」進化論者之言日:吾人之心,乃動物的感覺之繼續。人間道德之活動,乃無道德的衝動之繼續。良以人類為他種動物之進化,其本能與他動物初無異致。所不同者,吾人獨有自動的發展力耳。強大之族,人性,獸性,同時發展。其他或僅保獸性,或獨尊人性,而獸性全失,是皆墮落衰弱之民也。

獸性之特長謂何?曰,意志頑狠,善鬥不屈也,曰,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也;日,信賴本能,不依他為活也;曰,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也。晰種之人,殖民事業遍於大地,唯此獸性故;日本稱霸亞洲,唯此獸性故。彼之文明教育,粲然大備,而燭遠之士,恆期期以喪失此性為憂,良有以也。

餘每見吾國曾受教育之青年,手無搏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國民,將何以任重而致遠乎?他日而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張之貫徹也?他日而為軍人,焉能戮力疆場,百戰不屈也?他日而為宗教家,焉能投跡窮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為實業家,焉能思窮百藝,排萬難,冒萬險,乘風破浪,制勝萬裡外也?紈絝子弟遍於國中;樸茂青年,等諸麟鳳;欲以此角勝世界文明之猛獸,豈有濟乎?茫茫禹域,來日大難。吾人倘不以劣敗自甘,司教育者與夫受教育者,其速自覺覺人,慎毋河漢吾言,以常見虛文自蔽也!

一九一五,十,十五。

 

相關焦點

  • 陳獨秀為何黯然離開北大?
    原標題:陳獨秀為何黯然離開北大? 談到中國近代教育,不能不提北大;談到北大,則不能不提它的文科學長陳獨秀。正是陳獨秀和北大一批同仁拉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蔡元培與陳獨秀的合影】此時,在蔡元培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應當是一種人格教育,一種健全、優美精神的培植,因此他必須改革北大舊有的教育體系,尤其是文科教育。然而改革離不開人才,陳獨秀就是這個時候與蔡元培產生交集的。
  • 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對陳獨秀的評價
    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對於批評、糾正黨內的錯誤傾向,統一全黨思想,教育全國人民,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為評價歷史人物作出很好的示範,對後來的學術研究也有重大、積極的影響。 「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 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內的右傾思想,特別是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傾向開始出現,並逐步發展成為黨內的主要危險。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尤其在青年界以至黨人中,無論其最近的思想變化如何,他們在過去的時候大半都受過陳獨秀的影響,因此,對於今日的陳獨秀案也就加以特別的注意。」陳獨秀既是現代中國思想界的名人,也是政界的名人,他的被捕引起人們的熱議也是勢所必然,並不稀奇。這些議論中,主張將陳獨秀處以極刑者自然是國民黨中之少數極端保守派,而身處國民政府內外的陳獨秀的朋友們則曉以大義,為陳說情,要求從寬處理,也可以想見。
  • 使陳獨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2017年會暨「《新...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愛國者、革命家、啟蒙思想家,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因此無論是研究近代史、思想文化史、教育史或中共黨史等,都不能不研究陳獨秀;而國情教育、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要講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共建黨初期發展情況,這也離不開討論陳獨秀。
  • 陳獨秀孫女:陳獨秀學術研究手稿存世現狀堪憂,僅寥寥數種
    「他在致臺靜農的信中,明確表示:『中國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烏煙瘴氣之思想也最是毒害青年,弟久欲於此二者各寫一部有系統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而始成一半……』實際上陳獨秀從事文字學研究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唐寶林《陳獨秀全傳》第85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小學識字教本》即是陳獨秀久欲在文字學領域所寫的「一部有系統之著作」。
  • 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蔡元培的思想是考試中比較容易出現的考點,尤其是他的五育並舉的思想,隨著教師招聘考試內容的細化,此部分知識點考查的越來越細緻,接下來,我們對五育並舉的方針進行總結,幫助大家進行備考。1912年初,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根據專制時代和共和時代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觀點出發,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成為制定民國元年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礎。該文系統地闡述了「五育」各自的內涵、作用和相互關係。
  • 教育目的VS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是我們教育學中常考的一個知識點,歷年考試中大多以客觀題為主,尤其是概念類的考題,但是很多考生往往和教育方針進行混淆,那麼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見下圖)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陳獨秀:身窮志堅,研究《小學識字教本》
    國際學者杜威、愛因斯坦、羅素等也致電蔣介石,宋慶齡親自出面要求釋放陳獨秀。最後以「危害民國罪」判刑8年。何應欽在軍政部要求陳獨秀題詞,他揮筆寫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何應欽當即將題詞撕得粉碎。1937年8月23日中午陳獨秀被釋放出獄。國民黨中統局派處長丁默村要接他到中央黨部招待所去居住。遭到陳獨秀拒絕。隨後坐上傅斯年派來的轎車離去。
  •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
    考點1:定義考察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總路線、總任務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和根本指針,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例如我國現階段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開天闢地陳獨秀,經天緯地文化魂
    陳獨秀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無可爭議的創始人,而且還是中國共產黨中堪稱文化大家的首屈一指之人,縱觀九十年歷史,此兩點沒有人能夠出其右。可以這樣說:陳獨秀不僅創建了共產黨,而且還撥亮了新時代;有了陳獨秀的氣概與文採,共產黨才有了更大的動靜與光彩!如果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裡沒有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的氣概與飄逸的文採,那麼,以軍事暴動為主線的群眾運動就更難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 當年秘書憶陳獨秀失蹤與他的秘密婚戀(圖)
    (左)採訪鄭超麟(右)  □葉永烈  1926年初,陳獨秀神秘地失蹤了一個多月;  與之單線聯繫的任作民找不到他,陳延年找不到他,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陳獨秀當年的秘書鄭超麟,揭開失蹤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  在中共黨史上,總書記失蹤事件僅發生過這一回———  壹  陳獨秀「失蹤」了
  • 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的聯繫與區別
    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的聯繫與區別教育方針、教育目的的聯繫與區別在歷年考試中大多以客觀題為主,題型為單、多、判,偶爾涉及辨析題。考察內容主要涉及含義、聯繫以及區別。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歷史中的「五四」:真實的陳獨秀與《新青年》
    我們都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便是以《新青年》雜誌的創辦作為標誌的,說起《新青年》,便不能不提陳獨秀,有些人說他「右傾」,有些人講他「託派」,他也從來就是一位叱詫風雲的革命者,無論如何,陳獨秀的大名,向來都是如雷貫耳的。
  •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的辨析
    在教育理論考試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很容易混淆。兩個概念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看看如何辨析。結合我國的教育目的來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我國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陳獨秀生命中的三位夫人!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1897年,他在老家與高曉嵐成親。
  • 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針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總方向和根本方針,為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是黨不斷適應時代要求,總結教育規律,把握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教育事業行動指南,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教育方針發展演進的結果。
  • 英雄陳獨秀之子竟然是同濟大學畢業的!
    英雄陳獨秀之子竟然是同濟大學畢業的!同濟大學,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同濟大學都有哪些人文知名校友吧。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一、「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一)來源:1912年初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二)出發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三)具體內容:1.軍國民教育鑑於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事實,改變中國重文輕武的教育傳統迫在眉睫。蔡元培主張將軍事教育引入到學校和社會教育之中,讓學生和民眾受到一定的軍事教育和訓練。
  • 淺談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蔡元培認為,民國教育應以「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為目標。在他看來,健全人格的養成需要通過實施體育、智育、德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來實現。他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系統闡述了「五育」各自的內涵、作用和相互關係。軍國民教育(體育),一方面是由於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需要舉國皆兵之制;另一方面,也是養成健全人格所必需,體育是實施其他四育的基礎。
  •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4月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書信展」開幕,首次集中向公眾展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近年徵集入藏的一批清代、民國人物的信札和書畫作品。包括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等人,梁啓超致胡適,康有為致梁啟勳書信、詞稿等共26通,藏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