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歡迎轉發】
◎ 文/編 烏江
某天,在操場散步閒談時談到某老師的孩子現在沒有讀書了。大家都說到是家長的關係,其中父親影響尤大,小時候隻身一人帶孩子,又當爹來又當媽;加之父親又喜歡玩幾張牌,有時晚上玩牌玩久了孩子就跟著睡在沙發等。父親對孩子的管理也特別嚴格。所以,現在性格異常怪異。
其間一同事說孩子讀書行不行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最重要。孩子童年就是需要有夥伴,孩子的童年就是快樂的、美好的。
雖然是閒談,但是大家閒聊中一致提到的就是,家長要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很重要,成績是次之,孩子長大成人後,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教育人王福明主認為,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是最重要的,遠比平常家長心目那個分數最重要。 說到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教育人王福明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孩子的責任意識應該從家裡開始培養。比如,讓孩子在家打掃衛生,清洗碗筷,或者清洗自己的鞋襪衣帽等。只有讓孩子明白,這些小事情是父母吩咐給我的,一定要把它做好。否則,他敷衍塞責,馬虎了事。從小就在家養成了這種做事不負責任,在學校也是如此,久而久之長大後這種習慣就成性了。
所以,父母應該在家督促孩子養成最基本的責任意識,也就是培養孩子從小認真做事的習慣。當然還包括這過程中克服困難和健康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
正確對待自己,就是培養孩子做事必須有自信心。告訴他,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
當然在家裡,培養孩子的自信應該從容易做到的小事去引導和培養。
比如,父母估計他通過努力能夠到達那個高度或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很多人說的,要讓他跳起摘到那個蘋果才行,否則目標訂得老高,跳來跳去都夠不著,跳多次了自然就會失去信心。
同時,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教育凡事「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人外有人」之道理,避免過於自信的自負。也就是教育孩子要不驕不躁,並不自卑就行。
平常要鼓勵孩子多去和同齡人,也就是自己的夥伴交往。還包括比自己大的人,或小的也可。即接觸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最佳。和小朋友建議良好的同伴關係,大家在共同玩耍中,獲取快樂,學得見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同伴的相互引領。這也是快樂童年必不可少的。
告訴家長們,千千萬不要把孩子宅在家裡,不是遊戲,就是作業。多讓他們走出去和孩子們玩,讓孩子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社會能力。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從自己或自己身邊的人觀察,的的確確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自己的命運。性格開朗樂觀的人,人緣好,人際關係融洽;工作積極性高,面對困難不退縮,不消極對待,總是想辦法完成。性格孤僻的人,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獨來獨往,無朋友,遇到困難退縮迴避。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家庭教育中,千萬別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
家裡父母自然要性格開朗樂觀,家庭要和諧快樂。可以帶孩子到別家裡去參加聚會,親子遊戲,與孩子共同參加體育運動(打籃球、羽毛球、桌球、爬山、遊泳、春遊及野炊等),帶孩子旅遊欣賞祖國大好河山,與孩子一起共同閱讀共同寫作,教育孩子學會觀察欣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培養孩子學會讚美和欣賞別人的長處。
長此以往,相信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就會慢慢形成。
人們常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人必須學會適應環境,才能良好地生存下去。就像一株植物一樣,從低海拔移植到較高的海拔,必須適應高海拔的土壤和氣候等條件,不然就會因環境改變而死去。
告訴孩子,環境不在不停地變化著,包括自然環境的變化、同學之間的變化。從小在家裡應該給孩子自由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學會學會自已處理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鼓勵孩子學會要有點冒險精神。即使生活中出現孩子遭遇困難和挫折,也不要父母包辦代替,就是要讓他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坎坷不平,有困難有挫折。這可以從平常的親子遊戲中,或體育鍛鍊中等活動中慢慢培養。
教育人王福明想說,家長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中,這五個因素中,他們並不是獨立的,有時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比如開朗樂觀的性格、學會與人交際當中都需要人的自信。
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自信也會善於與人溝通,性格也開朗樂觀,適應環境的能力逐漸也培養起來了。
你認為呢?歡迎發發表意見!
歡迎閱讀教育人王福明更多的文章:1《》
2.《》
我是@教育人王福明",筆名烏江。專注學校教育和家庭孩子教育。
如果您在班級工作中和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