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初夏時節,這次的目的地是徐州市西北郊區鄭集鎮,距離徐州20多公裡,上個世紀的80年,小編在鄭集中學求學,當年學業緊張,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根本無暇外出尋訪這些古蹟,聽朋友介紹,鄭集鎮有一個杜家祠堂,一處古老的建築,經朋友介紹聯繫上了鄭集鎮原退休文化站站長杜文志老師,杜文志老師也是杜家祠堂杜姓後人,對鄭集鎮的旅遊景點、文化古蹟了如指掌,帶著期待,很快來到杜老師家中。
杜老師在鄭集鎮文化站工作多年,去杜老師介紹,鄭集鎮地處徐州西北至豐、沛漢文化帶交匯點,受2000多年文化積澱的影響,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蹟以及文物史料、經典故事等等,鄭集鎮速以河多、橋多、廟多取勝,當年曾以「四門八炮臺和九橋十八廟」稱譽四方。
鄭集鎮緊靠鄭集河,東連京杭大運河,歷史上多次洪水泛濫,這片區域也多次遭受洪澇災害,加上歷史上的人為損壞,還有城鎮建設的發展建設需要,一些建築古蹟被拆除,很多古蹟能保存到現在已屬不易,這次跟隨杜老師,逛一逛正街古街,看一看古廟宇,當然還有杜家祠堂。
我們沿著鄭集河大橋南岸,往西走不遠,這裡就是古街巷,這裡的地勢明顯偏高,街道的北面就是鄭集河,走在這條街道上,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街道上極少新的建築和民房,和不遠處熱鬧的鄭集鎮主要街道相比,這裡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也就是在這樣一處偏僻的街道,承載著很多鄭集鎮的發展歷史,當年鄭集鎮繁華時,這個狹窄的街道兩旁,都是經典的老字號,商鋪、錢莊、藥店、飯店、日用百貨、酒館密集的聚集在這個長度僅僅1公裡左右的街道兩旁,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繁華,現在的街道比當年更繁華,區域也比這片要大很多倍。
「四門八炮臺和九橋十八廟」大都是分布在這片區域,我們站在一處簡易的路口,地下還有當年留下的石碑,就在我們站在的路口,路邊就有好幾處廟宇。
當然杜家祠堂也屬於這18座廟之一,就在這條小路不遠處,沿著小路西行向北拐了一個彎兒,在小路的盡頭有一扇鏽跡斑斑的大鐵門,鐵門的背後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杜家祠堂,這個院落佔地大約兩畝左右,院子北面是低矮的平方,西面殘留的祠堂部分,院子裡滿是荒草和菜地,很多當年的石頭構件零散的堆放在地上。
關於杜家祠堂的歷史,在明朝崇禎庚午年,也就是1630年的秋天,由杜家九世祖創建,當年這裡是全鎮的最高點,比周邊區域高2~4米,有一種傳說是,這塊區域能隨水的漲落而升降,朱家祠堂沒有被淹過。
在大院的西北角,我們見到了一棵巨大的槐樹,這個古槐看起來有近30米高,據杜老師介紹,古槐的樹身周長大約1.8米,關於這棵槐樹,有很多說法,大樹邊上有一塊石碑,相傳當年劉邦出巡,天降大雨,便將戰馬拴在此樹上,加上電閃雷鳴,受驚的戰馬拉斷樹枝,在樹枝上留下一段創傷,在還能見到,再到後來杜家先人在此修建祠堂,也就有了漢槐的傳說,如果這個說法得到證據的支撐,現在這棵古樹的樹齡至少2000年,但這畢竟是一段傳說。
那這棵槐樹到底有多少樹齡呢?結合徐州周邊古槐樹的樹齡及大小,還有這塊古槐樹的長勢,猜測大約六到七百年,甚至更短,為什麼這樣猜測呢?我查了一下徐州及周邊的自然災害資料,1630年以來,豐沛兩地多次洪澇災害,這裡是重要的洩洪出口,徐州周邊多是重災區,大部分地區都被洪水覆蓋,徐州以北地區,特別是靠近微山湖附近的平原地帶,幾乎沒有多少古樹名木,這棵古樹很難倖存下來,最近的一次水災是上個世紀50年代,微山湖水泛濫,周圍大堤被衝毀,當年這裡地勢稍微高一點,很多人逃水到此避難。
根據江蘇省古樹名木資料,這棵古槐樹齡大約140年,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多呢?這兒的地下水豐沛,對槐樹的生長有利,這棵樹看起來很健壯,長勢也好,感覺像六、七百年的古樹。
至於這棵古槐到底有多少樹齡,還需要權威部門測量。
離開了杜家老祠堂,走出這段古老的街巷,沿著鄭集鎮寬敞的大道返回徐州,鄭集鎮這座古老的集鎮,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飛速發展,已經成為徐州的西北重鎮,也是徐州的教育重鎮,未來的鄭集鎮將會依託鄭集河的水利條件,加上區域優勢,成為徐州西北的一座璀璨明星,也是一座徐州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