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徐州市鄭集鎮,尋找當年杜家祠堂,祠堂內老槐樹樹齡測算

2020-12-15 雪松隨意行

2019年的初夏時節,這次的目的地是徐州市西北郊區鄭集鎮,距離徐州20多公裡,上個世紀的80年,小編在鄭集中學求學,當年學業緊張,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根本無暇外出尋訪這些古蹟,聽朋友介紹,鄭集鎮有一個杜家祠堂,一處古老的建築,經朋友介紹聯繫上了鄭集鎮原退休文化站站長杜文志老師,杜文志老師也是杜家祠堂杜姓後人,對鄭集鎮的旅遊景點、文化古蹟了如指掌,帶著期待,很快來到杜老師家中。

杜老師在鄭集鎮文化站工作多年,去杜老師介紹,鄭集鎮地處徐州西北至豐、沛漢文化帶交匯點,受2000多年文化積澱的影響,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蹟以及文物史料、經典故事等等,鄭集鎮速以河多、橋多、廟多取勝,當年曾以「四門八炮臺和九橋十八廟」稱譽四方。

鄭集鎮緊靠鄭集河,東連京杭大運河,歷史上多次洪水泛濫,這片區域也多次遭受洪澇災害,加上歷史上的人為損壞,還有城鎮建設的發展建設需要,一些建築古蹟被拆除,很多古蹟能保存到現在已屬不易,這次跟隨杜老師,逛一逛正街古街,看一看古廟宇,當然還有杜家祠堂。

我們沿著鄭集河大橋南岸,往西走不遠,這裡就是古街巷,這裡的地勢明顯偏高,街道的北面就是鄭集河,走在這條街道上,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街道上極少新的建築和民房,和不遠處熱鬧的鄭集鎮主要街道相比,這裡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也就是在這樣一處偏僻的街道,承載著很多鄭集鎮的發展歷史,當年鄭集鎮繁華時,這個狹窄的街道兩旁,都是經典的老字號,商鋪、錢莊、藥店、飯店、日用百貨、酒館密集的聚集在這個長度僅僅1公裡左右的街道兩旁,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繁華,現在的街道比當年更繁華,區域也比這片要大很多倍。

「四門八炮臺和九橋十八廟」大都是分布在這片區域,我們站在一處簡易的路口,地下還有當年留下的石碑,就在我們站在的路口,路邊就有好幾處廟宇。

當然杜家祠堂也屬於這18座廟之一,就在這條小路不遠處,沿著小路西行向北拐了一個彎兒,在小路的盡頭有一扇鏽跡斑斑的大鐵門,鐵門的背後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杜家祠堂,這個院落佔地大約兩畝左右,院子北面是低矮的平方,西面殘留的祠堂部分,院子裡滿是荒草和菜地,很多當年的石頭構件零散的堆放在地上。

關於杜家祠堂的歷史,在明朝崇禎庚午年,也就是1630年的秋天,由杜家九世祖創建,當年這裡是全鎮的最高點,比周邊區域高2~4米,有一種傳說是,這塊區域能隨水的漲落而升降,朱家祠堂沒有被淹過。

在大院的西北角,我們見到了一棵巨大的槐樹,這個古槐看起來有近30米高,據杜老師介紹,古槐的樹身周長大約1.8米,關於這棵槐樹,有很多說法,大樹邊上有一塊石碑,相傳當年劉邦出巡,天降大雨,便將戰馬拴在此樹上,加上電閃雷鳴,受驚的戰馬拉斷樹枝,在樹枝上留下一段創傷,在還能見到,再到後來杜家先人在此修建祠堂,也就有了漢槐的傳說,如果這個說法得到證據的支撐,現在這棵古樹的樹齡至少2000年,但這畢竟是一段傳說。

那這棵槐樹到底有多少樹齡呢?結合徐州周邊古槐樹的樹齡及大小,還有這塊古槐樹的長勢,猜測大約六到七百年,甚至更短,為什麼這樣猜測呢?我查了一下徐州及周邊的自然災害資料,1630年以來,豐沛兩地多次洪澇災害,這裡是重要的洩洪出口,徐州周邊多是重災區,大部分地區都被洪水覆蓋,徐州以北地區,特別是靠近微山湖附近的平原地帶,幾乎沒有多少古樹名木,這棵古樹很難倖存下來,最近的一次水災是上個世紀50年代,微山湖水泛濫,周圍大堤被衝毀,當年這裡地勢稍微高一點,很多人逃水到此避難。

根據江蘇省古樹名木資料,這棵古槐樹齡大約140年,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多呢?這兒的地下水豐沛,對槐樹的生長有利,這棵樹看起來很健壯,長勢也好,感覺像六、七百年的古樹。

至於這棵古槐到底有多少樹齡,還需要權威部門測量。

離開了杜家老祠堂,走出這段古老的街巷,沿著鄭集鎮寬敞的大道返回徐州,鄭集鎮這座古老的集鎮,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飛速發展,已經成為徐州的西北重鎮,也是徐州的教育重鎮,未來的鄭集鎮將會依託鄭集河的水利條件,加上區域優勢,成為徐州西北的一座璀璨明星,也是一座徐州的後花園。

相關焦點

  • 招遠這個村裡竟有棵600多年的老槐樹!說起村名你絕對...
    在招遠乃至更大的範圍內,「杜家羊湯」的名氣相當大。當地鄉村趕集的時候,只要看見「杜家羊湯」的招牌,旁邊肯定有一大群人坐著板凳、馬扎,吃著羊湯、面魚,場面相當熱鬧。總體而言,在膠東地區,喝羊湯的風氣「北盛於南,西盛於東」,縣市當中以萊州和招遠較為典型,萊州朱橋羊湯出名,招遠杜家羊湯亦不遜色。杜家村不僅以羊湯聞名,村莊也相當有歷史底蘊。
  • 國內十大姓氏宗族祠堂,看你姓氏是不是大家之後
    祠堂佔地2.56萬平方米,因整座建築與紫禁城格局相似,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是天津市區最大的中國古建築群,現闢為南開人民文化宮。2.山西太原王氏祠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的晉祠內。太原是王氏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稱。
  • 山東臨沂杜氏祠堂,大朱塢村杜氏宗親會
    在定居大朱塢村500年後的清朝光緒年間,杜氏祠堂開始建造,古祠堂佔地約10畝,有建祠時所立古碑為證,後經族人多次捐資重建,並安排專人悉心看護,至今仍保存完好。
  • 寧都祠堂裡的澤東同志
    由於祠堂高大寬敞,非常適合作為軍事指揮部,故毛澤東等紅軍將領起居於此。   客家人為什麼選擇遷徙到贛南?這和中國革命有什麼關係?自從離開井岡山,毛澤東正在尋找新的落腳點,發展新的根據地。面對這一排排客家人修建的贛南祠堂,他陷入了沉思。   毛澤東、寧都祠堂、中央蘇區——這幾個關鍵詞從此聯繫了起來,歷史因之風起雲湧。
  • 廣州地鐵旁古村,村內有「罕見」的「孖祠堂」,困惑:非親兄弟?
    ,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珊珊三丫頭走近祠堂,是兩座並排而立周氏大宗祠,兩座祠堂坐北向南格局一致,貼在一起、共用一面牆,兩祠合併,規模形制相同。走進祠堂,建築都是三路三進二天井格局,擺設也基本一致,木雕、灰塑、磚雕和壁畫的工藝都非常精美,兩座祠堂都恢宏大氣、空間寬敞。
  • 紀念宋朝嶺南第一進士的祠堂——廣州古氏大宗祠介紹
    祠堂的兩個石獅。祠堂的精美雕塑。番禺的古氏大宗祠。紀念宋朝嶺南第一進士的祠堂——廣州古氏大宗祠介紹  走進廣州祠堂系列之六十四——古氏大宗祠  地址:番禺區大龍街傍江東村  在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傍江東村,有兩座百年祠堂,其中一座是古氏大宗祠。
  • 蓮花:看老祠堂變身「新學堂」
    ↑2019年4月17日,江西省蓮花縣學生下課後在祠堂內的圖書閱覽室讀書。CICPHOTO/李小斌 攝日前,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高洲鄉依託老祠堂,打造高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紅領巾丹勳營地。祠堂內的紅領巾書屋與農家書屋有機整合,有各類圖書3000餘冊,成為周邊孩子的課外讀書樂園。祠堂裡還設立了益智活動室,下棋、投籃、扔飛鏢、滾鐵環、摺紙等,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真正做到勞逸結合,學玩一體。
  • 宗族的祠堂 錢杭
    這是徽州一些單姓宗族聚居村內的情況。諸姓雜居村內亦復如此,除非某姓尚未成族,否則沒有例外。就連位於川渝山區的江津縣,也是「族必有祠,族必有長,以祠統家」聶述文等修、劉澤嘉等纂《江津縣誌》卷一一之一《風俗一》,民國十三年(1924)。在宗族的總祠之下,各房支都建有分祠、支祠,如曾國藩所說:「分建支祠,亦猶古小宗親廟之遺意。」
  • 汝城祠堂七百座
    全縣可說是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被譽為「中國古祠堂之鄉」。  「汝城古祠堂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山葉氏家廟、盧氏家廟、津江朱氏祠堂、廣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繡衣坊、中丞公祠、先鋒周氏宗祠、周氏家廟等古建築。」3月12日,汝城縣文廣新局局長陳建平介紹,「這些古建築工藝精湛、氣派恢弘、保存完整,代表著汝城古祠堂文化之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 祠堂裡的蔡襄文化
    捐資修宗祠的是村裡的一批老人,他們說,祠堂不僅是祭祖的場所,還應該發揮傳家風的作用。站在東蔡祖祠前,記者看到,裝飾一新的祠堂是莆田傳統的祠宇建築結構。東蔡祖祠是全村的祠堂,至今保留著許多古物。帶領記者參觀的老人們介紹祠堂的來歷。大約宋末,最早定居東裡(現東蔡)的蔡氏先人仙甫、洪甫後裔為紀念先祖榜眼蔡佃,在東蔡中街建成祠堂,定名榜眼祠堂。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祠堂分好幾種,包括祭祖祠堂,一般是同姓或是宗族建立,用來緬懷祖先;名人祠堂,用來紀念為人敬仰的歷史人物,神祠也是其中一種,多以自然現象或某種神仙的形象為祭祀的對象;到了清代後期,出現了西洋式的祠堂,外表是西洋建築的風格,其中卻是中式的祠堂。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永嘉那些建於宋明清時代的歷史祠堂。
  • 薛寶琴為什麼能出現在賈府祠堂?
    關於賈府的祭祖,還有一些細節需要了解,賈府祭祖分為兩部分:祠堂是祖先的神靈所聚之地,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宋代朱熹提倡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祠堂正殿設正龕,左右設配龕,神主牌位在龕內。一般祠堂的正龕擺放著從現在長輩往上算起的四代祖先,五代之後就會遷移到配龕,而該家族的始祖是永遠居於正龕位置的。
  •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梅溪陳氏大祠堂據譜載:明未陳應堂傾囊重建大祠堂,祠宇經歷續建,規模宏大。
  • 豐縣大沙河鎮皇甫樓、祠堂:這裡有享譽一方的鄉村醫院和李衛祠堂
    圖文:程守忠位於豐縣大沙河鎮區西南角的皇甫樓、祠堂,是隸屬於嶽莊村的兩個自然村。皇甫樓在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擁有享譽一方的鄉村衛生院;祠堂是清朝雍正年間重臣李衛的祠堂所在地。兩所村落毗連,古色古香,令人流連忘返。
  • 閩南夜話|祠堂裡的燈光,總讓我感到溫暖
    祠堂裡的燈光作者/林瑞聲最近老是夢見故鄉的祠堂,門口亮著昏暗的燈光。沉靜的宗祠如同一個休憩著的長者,你能感覺到他謙和中的威嚴,靜穆中的平和。家鄉是小鎮旁邊的一個小村莊,村裡唯一的一座祠堂建在村子的最北面,家鄉的祠堂祭奉的是明代的理學名宦林希元和林氏的列位祖先。村民樸實而虔誠,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這裡都能聽到爆竹聲,香火不斷。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到那裡去祭拜祖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夜晚,祠堂門口總是亮著一盞燈,儘管夜晚的燈光是昏黃的,但是路過的村民都感覺暖暖的亮亮的,像是落在林間泥地的一輪明月。
  • 商丘孫氏祠堂在鄉村振興中的啟示
    千百年來,祠堂就像是一條紐帶,將世界各地同根同源的血脈宗親聯繫在一起。祠堂凝聚著家族和村落的記憶,有記憶,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鄉村。位於商丘市梁園區孫集村的孫氏祠堂,歷經四次大拆大建,無數次的復原修繕,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大火火燒燒不毀屹立百年的孫氏祠堂;敲打打擊擊不垮千載傳承的孫氏後人。
  • 古代普遍存在的「祠堂」有什麼用途,為何現今南方多而北方少
    後來隨著祠堂文化的興盛,古代祠堂的作用不僅僅是祭祀祖先那麼簡單,還漸漸的有了許多其他的作用。 在古代無論南北方,都有祠堂的存在,可為什麼到了現在,在南方的農村裡隨處可見祠堂,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卻極少有祠堂的身影呢?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宗社祠堂名單
    第1名:羅東舒祠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原屬歙縣)呈坎鎮呈坎村內,是黃山羅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屬於宗族祠堂的一類,紀念的是羅氏第十三世祖羅東舒,被認為是現存祠堂中規模最大、設計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築。  坐落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光緒二十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家族,源遠流長;祠堂文化,根深葉茂。悠久的中華陳氏,孕育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根植於久遠的神州大地,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明之中,並遠播於海外。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