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刷屏,這一次輪到「別人家的媽媽」了。
近日,在江蘇鎮江,一位年輕媽媽李姜華在陪娃寫作業的同時,自己居然順便考出了教師資格證,引來網友一片驚嘆「太勵志了!」(中國經濟網12月3日報導)
▲李姜華媽媽曬出的朋友圈截圖 據中國經濟網
關於陪孩子寫作業的吐槽,可以說是網上一直很有熱度的話題。寧願辛苦工作加班,也不願陪娃在家做作業;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出中風,激動拍桌子致骨折……類似的「辛酸史」層出不窮,甚至有人戲稱,輔導作業是一道「送命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位媽媽不但沒有出現「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狀況,反而一邊陪孩子寫作業,一邊自學考證,給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確實堪稱勵志。
然而,看罷這則新聞,筆者不禁想提兩個問題,特別探討一下。
第一,這位媽媽為什麼要考教師資格證?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很可能是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因而「獨闢蹊徑」地想出了這個辦法。
這至少折射出兩個層面的信息,其一是孩子作業過多,且難度已讓這位媽媽「疲於」應對;其二是這位媽媽的時間精力也足夠多,方有可能在輔導作業之餘還能考證。
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的作業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職場競爭激烈,加班熬夜是很多人的「家常便飯」,別說陪寫作業的同時考個證,就連正常輔導孩子作業都很難擠出時間。特別是對於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來說,家長往往時間更少,也更沒能力輔導作業。這些孩子該怎麼辦?
從學校乃至教育的大的層面來說,在目前狀況下,基礎教育最應重視公平。而將教學任務過多地壓到家庭身上,對於部分沒有能力的家庭來說,這就是一種不公平。
前段時間,全國很多省份就已發布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教師不得要求家長糾正孩子作業錯誤,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作業……」這些文件的發布,說明多地均已意識到,一些學校和老師過多地把輔導作業的重任轉移給了家長,把「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因此,從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出臺規定有利於擺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係,理順家校關係。
然而,從這個媽媽考證的故事,乃至頻頻報導的輔導作業的新聞來看,這樣的規定的施行,普及得還遠遠不夠。
第二個問題,好的家庭教育是否就是「考教師資格證」式教育?恐怕不是。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更貫穿孩子一生。然而,據江蘇的一項調查表明,近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約八成家長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借鑑,迫切需要家庭教育服務。
而更多的現實家庭教育的案例反映出的一大問題是,很多家長在看法以及行為上,都將家庭教育變成了學校教育的簡單重複或者「加強版」,就如這位媽媽,為了輔導孩子作業,就考了一個教師資格證。
家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生活習慣的培養、人格完善和行為養成的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教育,其標準相對模糊,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可能千差萬別。而學校教育,則是教授具體知識、學習方式、思維習慣的場所,有著明確的目標和相對統一的量化標準。兩者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有交集卻並不能互相替代。
所以,做一個「好媽媽」並不等於把媽媽變成老師,家長也沒必要為了輔導孩子作業都去考個教師資格證。相反的,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親密關係的培養,這些也是老師不能替代的。
最後,總的來說,這個考證媽媽最大的意義,在於她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習慣和為了目標而努力的精神,這種身體力行是對孩子是最好的示範。這種精神值得讚揚,也確實勵志。但若因為輔導作業而逼得家長考教師資格證,暴露的無疑是學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越位。學校和家庭,任何一方都不應越俎代庖。
文丨土土絨
編輯丨汪垠濤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