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虛擬實境(VR)時,便會想像到,帶著酷炫有有點笨重的 VR 眼鏡走進遙遠的太空船、水下洞穴或充滿江湖氣息的仙俠世界,做一次自己夢中的人物,體驗非同一般的幻想世界。
總的來說,VR 可以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繼而獲得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甚至極具轉變性的體驗。
事實上,VR 技術已經逐漸應用於醫學解剖、生活娛樂、軍事演習、房產開發、工業仿真、應急推演、文物古蹟等方面,特別是隨著 5G 技術的深入普及,VR 將在多個關鍵技術難點有實質突破。
但是,VR 技術在社交方面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人們也似乎很難聯想 VR 對於我們日常的社交軟體又能來帶什麼樣的改變。
實際上, Facebook 一直對於 VR 有著超乎想像的執著。 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一直期望利用 VR 技術改變人們未來對社交模式的定義,這也是為什麼 Facebook 作為一個社交為核心的公司為 VR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VR技術的爆發
1839 年查爾斯·惠斯通爵士(Sir Charles Wheatstone)於提出一種研究,研究表明,大腦將從不同點拍攝的同一物體的兩張照片(每隻眼睛一隻眼睛)組合在一起,使圖像看起來具有深度感和沉浸感(3 維)。這項研究促使他構造了立體鏡,同時這被認為這是 VR 眼鏡最早的雛形。
1935 年,史丹利·溫鮑姆(Stanley Weinbaum)發行了《皮格馬利翁的眼鏡》(科幻小說)。故事的主角戴著一副護目鏡,將他帶到一個虛構的世界,該世界恰當地激發了他的感官,並帶有全息記錄。有人認為它是虛擬實境(VR)概念的起源,因為這個故事很好地預測了未來的目標和成就。
此後VR技術一直在自己的小領域緩慢而平穩的發展著。
它真正走人大眾的視野是 2014 年,Facebook 豪擲 20 億美元(約合 150 億人民幣)買下了虛擬實境技術公司 Oculus。這是 VR 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因為此後 VR 迅速發展起來。
2016 年被稱為 VR 革命元年 ,這一年發布了 VR 相關的設備、技術甚至相關投資,都以爆發式的態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手機 VR 頭顯、PC VR 頭顯、遊戲主機 VR 頭顯和 VR 一體機的紛紛上市,然後業界的熱情並沒有完全轉化成消費者的認可。
但是, 時至今日,VR 技術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 ,例如在「五感」體驗中只有視覺相對成熟、價格昂貴、設備笨重且有諸多限制等等。但是不可否認,VR 依舊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認知和體驗。
Facebook對VR的「獨寵」
不管各界如何質疑 VR 對於 Facebook 的意義,扎克伯格依然對此充滿信心,並多次在發布會及採訪中表示了自己對於 VR 之於 Facebook 未來的信心。
扎克伯格對 VR 社交是這樣期待的:「 很快我們將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夠分享和體驗逼真的虛擬實境,就好像你親自到過那裡,親眼見到過那樣的景象。 想像一下吧,你可以隨時坐在一堆篝火前,與幾個朋友開心地玩耍;你可以隨時邀三五好友坐在一個私人影院裡觀看電影;你甚至還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舉行集體會議或活動。這一切都將會變成現實。這就是 Facebook 早前重磅投資虛擬實境的原因。我們希望提供這些社交體驗。」
跨越地域的「沉浸感」就是 VR 社交最大的特點,也是 Facebook 一直努力的目標。
Facebook AR/VR 副總裁 Andrew Bosworth 曾講到:「我們搭上了一次重大平臺轉變的早班車,這次轉變比先前從網頁端向移動端的轉變意義更為重大,它關乎人們交流的方式和過程。」
2018 年,Facebook IQ 委託開展了一項全球調研,調研結果顯示 VR 有助消除距離的障礙預計到 2020 年, 超過 1/5 的美國網民至少每月會體驗一次 VR 內容 。
圖片:2018年Facebook IQ對VR市場的調研
但事實上,截止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達到 Facebook 的期待, 人們對於 VR 社交的認可依舊處於觀望狀態。
這也更加襯託出了 Facebook 對於 VR 的「溺愛」。自從 2014 年收購 Oculus 後,Facebook 就在給 VR「買買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基於 Oculus 公司並對其進行了重新布局,進一步聘用了大量相關領域的人才,同時開啟了他們收購 VR 領域公司的開關。這一切都是為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 VR 技術及設備,為他們的 VR「野心」進行全方位的布局。
硬體產品:
Oculus 當前的產品線包括三種模型:適用於 PC 的 Oculus Rift S 以及 Oculus Go 和Oculus Quest –獨立的頭顯,它們包含集成的移動計算硬體,不需要 PC 即可操作。
Oculus Rift,是第一款頭顯設備。它於 2016 年 3 月 28 日在 20 個國家/地區發布,起價為 599 美元。
2017 年 10 月 11 日,Oculus 推出了由小米生產的移動 VR 頭盔 Oculus Go (該設備在中國市場以小米 Mi VR 的形式發布)。與 Oculus Rift 不同,Go 是獨立的設備,不依賴 PC 進行操作。然而就在 2020 年 6 月,公司宣布 Oculus Go 停止發售,軟體提交將於 2020 年 12 月結束,固件支持將於 2022 年結束。
2018 年 9 月 26 日,Facebook 推出了 Oculus Quest。它最初是作為 Oculus Go 的高端版本發布的,並且是達到 10 億 VR 用戶目標的一部分。它通過稱為「 Oculus Insight」的「由內而外」運動跟蹤系統支持 Oculus Touch 控制器,該系統由嵌入在頭戴式耳機中的一系列攝像頭組成。控制器經過重新設計,可以與 Insight 一起正常運行。
2020 年 5 月,Facebook 增加了對 USB 2.0 電纜使用的額外支持,例如耳機隨附的充電電纜。該月還啟動了對無控制器手部跟蹤的支持。
在 2019 年 3 月 20 日的遊戲開發者大會上,Facebook 宣布推出 Oculus Rift S,這是一個升級版,兼容所有一代功能並進一步融合了 Oculus Go 和 Quest 的硬體功能。它是與聯想共同開發製造的,價格為 399 美元。
軟體產品:
2017 年 4 月,Facebook 發布了 Facebook Space 平臺,可以實現和好友一起聚集在 Facebook 的 Oculus AR 世界裡面。同時,它有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用戶本身也可以訪問自己或者好友在 Facebook 內部的這些照片、視頻,以及好友的一些內容,把它投射到虛擬世界裡面。Spaces 是 Facebook 針對 Oculus Rift 的社交虛擬實境應用程式。為了全力運營新平臺,2019 年 10 月 25 日宣布關閉該平臺。
事實上,這款產品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好評,反而引來了人們對 VR 社交實用性的懷疑。人們對於社交軟體的定義是簡單、方便,而 Space 無疑將這種特性重新消減掉,這並不符合人們對於新社交方式的期待。
2019 年 9 月 26 日,在 OC6 大會上, Facebook 正式發布了全新的社交 VR 世界 Facebook Horizon,並定於 2020 年登陸 Oculus Quest 和 Oculus Rift。他們指出:「Facebook Horizon 是我們迄今為止對虛擬空間和社區了解的成果,同時是我們邁向一個擴大聯繫和探索,而且其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的第一步。」
Horizon 相對於 Space 對於 VR 社交的定位更明顯,功能更成熟,而且還加入簡化的 VR 虛擬世界編輯平臺 World Builder,同時沒有人數限制。它可以被看做是 Facebook 布局社交 VR 的新的一步,與之前相比會更看中用戶在 VR 中的行為。
VR社交的未來
據外媒報導,Facebook Reality Labs 顯示系統科研部門主任 Douglas Lanman 在 EI 2020 學術會議上分享了在 VR 光學上的最近研究。會議上,Douglas Lanman 闡述了此前在 OC6 上亮相的 Half Dome 2 和 3 的變焦屏幕原理,還解釋了動態變焦對於緩解視覺輻輳調節衝突等光學問題的作用。這些研究可以有效改善佩戴 VR 頭顯後視覺疲勞、眼睛酸澀、眩暈等問題,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體驗 VR。
同時 Facebook 一直在開發一種新的「光學架構」,使這些 VR 眼鏡的緊湊外觀成為可能。它結合了全息技術和特殊的光學摺疊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將光彎曲並反射回自身,從而節省了很多鏡頭空間。也就意味著 VR 眼鏡未來會像普通太陽鏡一樣輕便。這種技術一旦實現,將極大的提高VR設備的可攜帶性,進一步擴大它的使用場景。
此外,Facebook 考慮正在收購 CTRL Labs,這是一家開發腕帶的初創公司,該腕帶將讀取通過手臂到手腕和手指的電信號。與為 Oculus Quest 宣布的基於攝像頭的手指跟蹤系統相比,這可以為 VR 提供更高級的輸入系統。
腕戴式設備被描述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接口平臺」,使開發人員可以使用新的直觀控制方案來重新構想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與涉及外科手術或植入物侵入性的大腦接口相比,這種非侵入將會為未來的VR連結設備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在 Facebook 在 VR 的領域中遭遇了很多困難,扎克伯格依然認為:「VR 將成為 Facebook 的核心部分。我曾說過VR將會比人們意識到的要更強大。」他將已經在使用的 VR 硬體視為未來工作的一種方式。
我們可以拭目以待,Facebook 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期待的那樣,改變未來社交的形式,書寫新的社交傳奇。
排版:趙辰霞
編審:王新凱